-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
目录
• 中医适宜技术概述 • 常见中医适宜技术介绍 • 诊断方法与辩证施治策略 • 临床实践指南与注意事项 •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策略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中医适宜技术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安全、 有效、经济、简便为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 中医诊疗技术。
针灸疗法原理及操作规范
针灸疗法原理: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 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1
准确选取穴位
03
02
操作规范
04
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掌握刺激强度和频率
05
06
注意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拔罐疗法原理及操作规范
01
拔罐疗法原理:利用罐内负压,吸附于人体表面穴位或疼 痛部位,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医适宜技术将更加普及: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 的提高,中医适宜技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 基层医疗和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中医适宜技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随着精准 医疗的发展,中医适宜技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 疗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 的治疗手段和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将与现代医学结合更加紧密:未来 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学的结 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医技术进行改进 和优化,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适宜技术的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医药在国际 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医适宜技术也将迎来更 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 出更大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VS
优势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资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资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资料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一、培训概述中医适宜技术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的综合治疗方法,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次培训旨在向医护人员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培训内容1. 中医适宜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定义和范畴,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 回顾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与传统中医学的关系。

2. 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原理- 探讨中医适宜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经络学、阴阳学说等。

- 解析中医适宜技术的作用机制,如针灸、中药疗法等。

3. 中医适宜技术的常见应用- 介绍中医适宜技术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内科、外科、妇科等。

- 分析中医适宜技术在健康保健中的应用,如养生保健、康复护理等。

4.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技巧- 演示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如针灸穴位的定位和刺激方法、中药煎煮的技巧等。

- 强调中医适宜技术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醒医护人员在实践中遵循相关操作规程。

5. 中医适宜技术的研究进展- 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如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

- 分析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培训形式1. 理论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讲解,深入解读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知识。

- 提供参考资料和学习材料,供医护人员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2. 实践操作- 组织实践操作环节,让医护人员亲自体验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技巧。

- 提供实践指导和反馈,帮助医护人员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实际应用。

3. 互动交流- 安排互动交流环节,让医护人员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

- 鼓励医护人员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疑难问题,促进学习和思考。

四、培训效果评估1. 知识考核- 设计知识考核题目,测试医护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理解程度。

- 根据考核结果,评估培训效果,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中医护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中医护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
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 和体质情况,避免过度治疗或不当护理造成不良 后果。
观察与记录
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 护理效果,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医生。
遵循医嘱
中医护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进行 治疗和护理,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中医护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CONTENCT

•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 •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场景 • 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效果 • 中医适宜技术的未来发展
01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应从整体角度看待 健康与疾病,护理时应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 、社会和环境因素。
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护理 方法和措施,做到个体化护理。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中医护理应注重预防保健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的方法与技巧
01
02
03
04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 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调节 营养平衡,以达到辅助治疗和 康复的目的。
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能够 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使 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护患关系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有助 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 患矛盾和纠纷,提高医疗 服务的整体满意度。
降低医疗成本
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能够 有效地减少医疗资源的浪 费,如药物、检查和住院 时间等。
80%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拔罐、刮痧等。

这些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应用,对于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特开展本次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一、针法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针法有毫针刺法、电针法、三棱针法等。

毫针刺法是最常用的针法之一。

在进行毫针刺法操作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针刺部位来选择针的长短和粗细。

然后,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医生双手也要严格消毒。

进针时,手法要轻柔、准确,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多的痛苦。

进针后,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来调节针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电针法是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结合电刺激来增强疗效。

使用电针法时,要注意调节电流的强度和频率,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三棱针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瘀血、热毒等实证。

操作时,要迅速点刺出血,注意控制出血量。

二、灸法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见的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

艾炷灸是将艾绒制成圆锥形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会在皮肤上留下瘢痕,适用于一些顽固性疾病;间接灸则通过间隔物进行施灸,相对温和,容易被患者接受。

艾条灸是将艾绒卷成条状,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操作简便,适用于多种病症。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先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上一段艾条,点燃施灸。

这种方法既能发挥针刺的作用,又能借助艾灸的温热之力,增强疗效。

三、推拿推拿是中医徒手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推、拿、按、揉、捏、点、拍等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材料
目 录
• 中医适宜技术概述 • 常见中医适宜技术介绍 • 诊断方法与技巧培训 • 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措施 • 临床实践与应用能力提升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中医适宜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采用 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中医药技术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实践。
定期对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相关器械进 行清洗、消毒或灭菌,确保器械处于 良好状态。
应急处理预案制定和演练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 患者晕针、晕血、过敏反应等 ,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 理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医
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场所配备 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如氧 气、急救药品等,以便在紧急 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患者。
地的医疗卫生体系。
02
常见中医适宜技术介 绍
针灸疗法原理与操作规范
针灸疗法原理: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 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1
操作规范
02
04
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05
掌握刺激强度和频率
准确选取穴位
03
06
注意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推拿按摩手法及注意事项
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滚、揉、摩、擦 、推、拿等多种手法,针对不同病症
对于发生的不良事件或安全隐 患,应及时上报并进行分析整 改,不断完善应急处理预案和 操作流程。
05
临床实践与应用能力 提升
临床实习计划安排和考核要求
制定详细的临床实习计划,包括实习目标、时间安排、 实习内容、带教老师等,确保实习过程有序进行。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课件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课件
小儿感冒
中医药治疗小儿感冒以疏风解表、宣肺化痰为主 ,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小儿咳嗽
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时采用宣肺化痰的方法,如 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
04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安全性 与有效性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安全性
确保无不良反应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应通过科学的方法 和程序,确保其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无不良反应。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有效性应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 进行评估,如临床试验、病例报告等。
3
持续的疗效观察
即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已经通过临床试验等评价方 法证明了其有效性,仍需要进行持续的疗效观察 ,以确保其长期疗效。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评估与改进
定期评估
01
应定期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疗效、安全性以
及患者的满意度等信息。
中药煎煮等。
推广应用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单位得 到了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 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未来展望
随着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技术被发掘和 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 的贡献。
02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本技 能
中医药基础知识
总结词
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 历程以及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操作应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防止因操作不当导 致的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如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处理,包括停药、报告相关部门等措 施。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有效性
1 2
明确治疗目标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有效性应基于明确的治疗目标 ,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治疗相应的疾病。
科学的评价方法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简便、实用,易 于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有助 于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中医药适宜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有很多简便有 效的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 适宜技术也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
培训效果跟踪与改进
跟踪调查
定期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学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中医药 适宜技术的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和 困难。
培训效果分析
对跟踪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培训 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 进和优化,提高培训质量。
05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展望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03
妇科疾病
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调理等。
老年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慢 性疾病。
05
04
儿科疾病
如小儿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常见 病。
03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方法
理论教学
总结词
传授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本理论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员传授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 和方法,为学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02
03
智能化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提升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诊疗效 率和精度。
多元化发展
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 代医学技术,开发更多适 用于不同疾病和人群的中 医药适宜技术。
国际化发展
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国 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 药适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 的传播和应用。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医基础)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医基础)

03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性能与分类
性能概述
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 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效果。
分类方法
中药分类方法多样,如按药用部位、功效、化学成分等分类。其中,按药用部 位可分为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等;按功效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 祛湿药、补益药等。
操作技能考核标准
操作流程规范性
评估学员在操作过程中是否遵循规范流程,步骤是否正确。
操作技能熟练度
考察学员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掌握程度,操作是否熟练。
安全意识与卫生标准
评估学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卫生标准执行情况。
学员成果展示及评价
学员成果展示
学员将自己的实践操作成 果进行展示,供教师和其 他学员评价。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功能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心、 肝、脾、肺、肾五个脏器和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 个腑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
理功能。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它 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 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特点
安全、有效、简便、经济,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
3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和 康复保健。
培训目标与意义
培训目标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 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满足 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培训意义
通过培训,使基层医务人员掌握 更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临 床疗效,降低医疗成本,促进中 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脏腑与经络相互关联,脏腑的功 能活动通过经络得以体现,同时 经络也是脏腑之间联系和沟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1-目录第一章推拿基本知识……………………………1-2页第二章推拿的手法………………………………3-7页第三章推拿的手法………………………………8-13页第一章推拿基本知识一、推拿的基本素质与要素推拿医生的三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医德、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功夫。

推拿医生的临床三要素:诊断要明确、经穴要准确、手法要得当。

二、推拿时的几点注意1、态度和蔼、严肃、要有同情心,要及时与患者交流,详细向患者交代治疗中的反应和禁忌事项,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心情。

2、医生要保持仪表端正,应洗手,剪指甲,冬天要暖手后再施术,体位要端正,除小儿推拿外,医生不可坐位。

施术中不允许吸烟,食点心,不允许与患者开玩笑或有刺激性的谈话。

3、手法要得当:不过猛、不过重、不浮躁。

三、推拿后的反应推拿后患者都有一些反应,如疼痛等症状加重或疗效非常明显,疼痛症状似乎完全消失等,这些都是推拿后常见的反应,要及时告诉患者,解除患者的误解。

我们把这些反应归纳为三期:不适期、轻快期、疲倦期,取得疗效后可再分为两期:恢复期,痊愈期。

四、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1、运动器官疾病:常见的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肢体关节病,肩与关节软组织损伤,脱位,瘫痪(偏瘫和截瘫)。

2、内科疾病:胃痛,胃下垂,腹泻,糖尿病,失眠等。

3、儿科疾病:泄泻、疳积、发热、惊风、夜啼、盗汗、遗尿、肌性斜颈、小儿脑瘫等。

(二)禁忌症:1、有结核菌、化脓菌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进行推拿。

2、癌症一般不做推拿。

3、皮肤病,正在出血的肢体部位不宜推拿。

-1-4、粉碎性骨折不宜推拿。

5、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和易流产的穴位如:三阴交、合谷等不宜推拿。

6、妇女经期最好不要作推拿。

五、推拿出现不良反应(晕推,似晕针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救治。

当发现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咀唇发乌、患者恶心、头发晕,不能坐立时即可认得为晕推症状。

多发生患者过饥过饱来推拿,或手法在近心端用力不当造成。

这时医生应立即施救,即掐人中、承浆、合谷、少商等穴位采取重手法,然后将患者置于通风的床位上,待患者缓解后给予温开水饮服、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即可恢复。

如果严重的心肺疾病在推拿急救未获效时,应立即送急救中心救治。

六、推拿的时间手法推拿治病时,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这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运用何种手法而定。

时间过短不能达到满意疗效,时间过长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同时避免患者误认为是保健推拿。

所以一般以15—20分钟为宜,具体到手法一般来说:推、滚、摩、揉、按要比点、拿、扳、抖、摇时间略长点。

七、推拿体位一般说,腰腿疾患多采取卧位,头颈疾患多采取坐位。

八、关于治疗巾的使用有些医院或推拿医生喜欢用治疗巾(又称隔离巾),我们根据中医理论认为接触皮肤为宜,所以不主张用治疗巾,可以适当用介质:葱姜水,油膏如按摩霜、冬青膏、松节油、红花油或滑石粉等。

九、巩固疗效的几点要求1、每次治疗后及时嘱咐患者要注意的事项。

2、每次复诊必须询问患者上次治疗后反应和了解是否严格遵守医嘱。

3、助手一定要在治疗医生的指导下工作。

4、正确辅导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

-2-第二章推拿的手法手法的解释义在辞海中有这样的释义:1、处理材料的方法,含技巧、功夫、作用等意。

2、犹手段。

推拿手法即用来处理疾患的一种方法。

当然这种方法是有技巧,是有功夫的,不是随意操作、胡乱用力、杂乱无序的蛮干。

手法作为中医推拿医学的临床施术过程中不可缺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深练功夫的基础上积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辩证有技巧的施术,便是手法的真正含义。

一、手法的定义与操作要领(一)推法1、定义:用指、掌或肘着力于患者软组织的表面,进行上、下、左、右推动,称为推法。

推法分为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三种。

2、操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做直线推动。

指推以拇指螺纹面或桡侧作用于患者肌表,多用于成人头面部或颈项部或小儿体表。

掌推以掌跟或大鱼际作用于肌表,多适用于成人四肢肌肉较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及臀部、腹部,掌推要轻柔为宜。

分推法:分推是分法和推法的复合手法,分推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及腰背部。

肘推法:是术者用肘贴与肌表前臂与体表呈30—60度,自上而下或自前向后进行平推。

多适用于胸背部、腰臀部。

操作时不可硬压、死按,动作要柔和均匀协调。

(二)按法1、定义:以指或掌按压一定穴位或部位。

-3-2.操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以手指、掌或肘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肘按以垂直用力。

按而留之,即按压时用力均匀,有力,柔和,持久。

根据客观上的需要可以单力按即单指、单掌、肘部按压;也可以用合力按即合指、掌按(一拇指置于另一拇指或一掌叠于另一掌上而均匀、有力、柔和的持久用力操作)。

按法分为指按、掌按、肘按、叠指按、叠掌按和点按法(点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

要达到手法的均匀、有力、柔和、持久的要求从而达到渗透作用,我们创造了将施术部位穴位处分为天、人、地三个层次。

按法操作时的用力走向为天—人—地,地—人—地,地—人—天。

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拿法1、定义: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对称的用提拿一定的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为拿法。

2、操作要领: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

拿法实际上是一个由提、拿、捏、扳手法组合成的复合手法。

如拿肩井,先是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称用力捏拿肩部肩井部位,然后向上提,再向后背方向扳。

这样的拿法患者感到舒适、轻松。

(四)摩法1、定义: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或以拇指的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外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

2、操作要领: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掌指自然伸直,指掌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摩法动作要缓和协调。

每分钟速度120—160次左右。

-4-(五)揉法1、定义: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手指螺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称为揉法。

2、操作要领: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回旋活动,腕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压力要轻柔,一般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揉法分为掌根揉、鱼际揉、指面揉、肘揉和揉捏、揉按等复合手法揉。

揉法与摩法有相似处,两者最大区别再与在于摩法是在部位上移动而揉法多固定在部位或穴位上操作。

(六)滚法1、定义:用小指或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背侧与小鱼际侧方着力与一定部位上,使腕关节作屈伸外转的连续活动,称为滚法。

2、操作要领:一般取立式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操作,沉肩、垂肘、悬腕、手腕放松。

用小鱼际掌背侧至中指本节部着力,腕部作屈伸外转的连续活动,使手背作滚动状,滚动时小鱼际部分要紧贴体表,不要跳动或使手背拖来拖去摩擦。

压力要均匀、柔和、有力、动作协调有节律,不可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一般速度每分钟180—200次。

(七)扳法1、定义:用双手作相反方向,同时有力地扳动肢体,称为扳法。

2、操作要领:扳法分为肩关节扳法、腰部斜板法。

腰部后伸扳法。

(1)肩关节扳法:坐位,医者半蹲站于患者前侧,将患手搭在医者肩后使肘部置于医者上臂部,将患肢抬起。

或者医者站立于患者前侧,一手置于患肩上部,一手托患肘部,向不同方向用力,同时下压上抬。

(2)腰部斜板法:侧卧位,医者一手扶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扶住臀部,向不同方向同时用力,使腰部旋转。

旋转过程中常可听到“咯咯”响声。

-5-(3)腰部后伸扳法:可分为单腿后伸扳和双腿后伸扳,医者一手扶压在腰部或腰骶部,另一手前臂或肘部托住患腿一侧,向相反方向同时下压上抬用力,或者一手扶腰骶部,另一手臂托住患者双腿向相反方向同时下压上抬用力,也可以让助手托住患双腿,医者叠掌按压腰骶部与助手同时相反方向上抬下压用力。

(八)叩击法又称叩法1、定义:用中指指端叩击体表为叩法。

2、操作要领:医者以中指指端着力有节律的均匀有力的叩击体表(疾病相关的穴位或经筋)叩击法多适用于头部或小儿疾患部位。

(九)摇法1、定义:一手握住(扶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的回旋的转动,称为摇法,或称摇扳法,2、操作要领:(1)颈项部摇扳法: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项侧,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颌,作左右旋转与扶头顶侧的手作相反方向的同时扳摇,可听到“咔嗒”声响,(2)肩关节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手腕部或托住肘部,做环转摇动。

(3)腰部摇法:用双腿夹住患者下肢,双手分别扶住两肩,用力向左右作旋转摇动。

(4)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使膝关节屈曲,然后做环转摇动。

(5)踝关节摇法:一手托住患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作环转摇动。

(十)拔伸法1、定义:拔伸即牵拉、牵引的意思。

拔伸法是用双手分别握住肢体的远近端,做相反方向的牵拉,或利用肢体自身的重量做反牵拉力,两手-6-握住肢体远端,向上或向前或向后牵拉的一种方法。

2、操作要领(1)头项部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的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

(2)腰部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拇指或叠掌压住患腰骶部,助于双手握住下肢足踝部向上抬至15—25度沿下肢的纵轴方向持续用力拔伸牵拉。

二、手法的练功(见附页1,运气推拿及其临床运用)-7-第三章常见病治疗一、扭挫伤:扭挫伤是指关节活动时,由于韧带、肌肉等软组织过分牵拉超过了正常的运动范围,或由于负荷过重或组织薄弱而引起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撕裂或脱离其附着点,同时发生关节周围出血,软组织肿胀等病理改变。

挫伤是指由于倾倒或暴力直接打击局部组织而引起皮下、肌肉与筋膜间出血。

严重可挫伤神经和内脏。

扭伤、挫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且有压痛或有淤血,并可有运动障碍。

扭挫伤与骨折、脱位的病因相同,症状相似,但骨折伤及骨与关节出现畸形,检查时有严重肿胀压痛。

骨传导痛异常,脱位亦出现骨与关节移位、脱位、关节机能丧失,这些都需要影像学处理诊断。

骨折与脱位属骨伤科手法处理。

1、踝关节扭伤:踝关节多因突然内翻外翻,致内侧或外侧韧带牵扯过度而发生部分或完全撕裂,严重时可合并小片撕脱骨折或关节撕裂。

(1)临床症状:A.局部疼痛、压痛,疼痛的程度与扭伤的程度成正比。

B.局部肿胀。

C.关节运动受限,患者多不能站立行走,勉强走时则用足跟着地,作足部内翻或外翻检查时,可产生剧烈疼痛。

D.皮下可见瘀斑。

(2)治疗: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早治早愈。

手法以按,揉,拿,摇,摩,拨伸为主。

取穴以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昆仑,解溪。

具体操作:医者先以轻手法揉按局部再沿患小腿外侧自膝至踝按揉数遍。

按足三里,阳陵泉,拿承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