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记录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共六种)

水泡的处理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
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 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 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艾灸
定义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
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用药时间不宜过长, 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金黄散治疗丹毒
局部先用络合碘消毒,待干后,取金黄散适
量置于容器中,用黄酒或清水将药物调成糊 状摊敷于患处,厚约0.5~0.8厘米,面积宜 稍大于病灶区,每日换药2~3次,1周为1个 疗程。
操作流程
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
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 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 的棉纸或纱布。 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注意事项
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取仰卧位,用刮痧板较尖的一头对孔最、
足三里进行局部按揉,20至30下左右。
疗程: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
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一般刮至感冒症 状消失即可停止治疗。
注意事项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每次只治疗一种病症。每次治疗时刮拭时间不可过 长,严格掌握每次刮痧只治疗一种病症的原则。 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治疗刮痧后,一般约 3 小时左右即可洗浴。 皮肤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以及急性炎症红、 肿、热、痛者(如湿疹、疱疹、疔、疖、痈、疮等 病症),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 皮损处周围刮拭。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计划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旨在提高中医医生的技术操作水平,增强其对中医治疗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中医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中医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基础知识2.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原理与方法3.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技术及操作要点4.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错误及预防措施5.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临床应用6.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与风险防范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员传授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知识和理论;2. 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模拟临床情况,提高学员操作技能;3. 现场观摩:安排学员去实习医院进行观摩学习,向学员展示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实际应用;4. 网络学习:通过线上课程、论坛交流等方式进行远程学习。
五、培训周期本次培训计划为期共2个月,每周培训2天,每天6小时,共计96学时。
六、培训安排1. 第一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基础知识讲授,理论学习;2. 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原理与方法、常见技术及操作要点的讲授,实践操作;3. 第五周至第七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错误及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讲授,实践操作;4. 第八周至第九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与风险防范的讲授,实践操作;5. 第十周:结业测验及总结。
七、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教授担任培训讲师,同时邀请医院实习的中医医师指导实践操作。
八、培训评估1. 结业测验:对学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 学员评价: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用于改进培训计划。
九、培训成果1. 提升中医医生、护士及其他从业人员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水平;2. 增强中医医生、护士等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3. 为中医医院提供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十、培训经费本次培训经费由医院承担,包括讲师费、场地费、教材费、实践费等,预计总费用为100万元。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教材龙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刮痧疗法一、概述刮痧疗法是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特质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舒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的功能。
尤其对外感性疾病、疼痛型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刮痧器械多以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质,介质多为油、乳等润肤增效剂。
二、基本操作方法(一)、握持刮痧板方法根据所选的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
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二)、刮痧的次序选择刮痧的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
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四)刮痧的补泻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
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
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刮痧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
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3.隔盐灸:
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 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 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 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根据病情 需要,灸3壮或5壮或7壮。
三、适应证
常用于寒邪束表、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 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的感冒、鼻炎、咳嗽 、胃脘痛、泄泻、风湿痹痛、眩晕、面瘫、颈肩 腰腿痛、痛经、遗尿等病证。
四、禁忌证
(一)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 量咯血者等禁用。 (二)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用。
五、注意事项
(一)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 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 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 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要 保持疮面洁净。 (二)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 晕针处理。
行针基本手法
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和捻转两种手法:
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 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将针由深至 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 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器械的准备: 1寸毫针、1.5寸毫针、75%酒精
、医用棉签、电针仪 体位:根据选穴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坐位、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但初次针灸或年 老体弱者选侧卧位为宜。 取穴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推拿 按摩手法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患者受凉 、掌握禁忌症等
拔罐、刮痧等辅助治疗方法应用
1 2
拔罐疗法 介绍拔罐的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
刮痧疗法 讲解刮痧的作用机理、操作技巧、适用范围和注 意事项
3
辅助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
气血津液神等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01 气
02 血
03 津液
04 神
05 相互关系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 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 色液态物质,具有营养和滋 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 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 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交流情况, 对实践操作进行总结和点评,为 学员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制定考核标准,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
根据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和要求, 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包括理论 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两部分。
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员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评价,确保考
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根据寒湿内盛、湿热伤中、食滞肠胃等证型,分别采用散寒化湿、清热燥湿、消食 导滞等治法,常用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加减、葛根芩连汤加减、保和丸加减等。
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辨证施治方法讲解
痛经
根据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等证型,分别采用理气行 滞、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等治法,常用方剂如膈下逐瘀汤加减、 少腹逐瘀汤加减、清热调血汤加减等。
风热感冒
症状包括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 有汗、咽喉红肿疼痛等。治疗时应以 辛凉解表为主,常用方剂如银翘散加 减。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四)

针灸急救技术
• 其他疗法:药熨:取艾叶、食盐混匀放铁 锅内炒热,布包,乘热熨疼痛处。药凉后 再炒热再熨。适用于虚寒腹痛。
• 注意事项:①针灸治疗腹痛有较好的疗效, 但针刺止痛后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 病。②急腹症(如胰腺炎、腹膜炎、肠梗 阻、肠穿孔等)引起的腹痛,在针灸治疗 的同时应严密观察,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措 施或转手术治疗。
针灸急救技术
• 6、头痛 针为主,
虚补实泻。 • 主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 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
谷 内庭 • ⑵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
泣 • ⑶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列缺 后溪 申脉 昆仑 • ⑷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 ⑸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
针灸急救技术
• 其他疗法:①指针:取中脘、至阳、内关、足三 里等穴,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力度以 患者能耐受并感觉舒适为度。同时令病人行缓慢 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即可止痛。间歇5 分钟,再重复操作1次。②热熨法:将食盐和吴茱 萸混合炒热,装人布袋中,热熨脘腹部,至脘腹 疼痛消失为止。③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 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④刮痧:背部脾俞、胃 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 肢部足三里。
针灸急救技术
• 其他疗法:①皮肤针:重叩印堂、太阳、阿是穴, 每次5~10分钟,直至少量出血。适用于风寒湿 邪侵袭或肝阳上亢型。②按摩:太阳、风池及疼 痛部位。③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 可刮肘窝、腘窝。
• 注意事项:①针灸治疗头痛疗效显著,对某些功 能性头痛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对器质性病变引 起的头痛,针灸也能改善症状,但应同时注意原 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②部分患者由于头 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易产生消极、悲观、 焦虑、恐惧情绪。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 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资料

加强宣传与Leabharlann 育增强公众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医适宜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 对中医适宜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培养专业人才
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具备中医适宜技术的专业人才,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能力。
完善政策与法规
制定扶持政策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为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提供资 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详细描述
拔罐疗法采用负压吸引原理,将罐子吸附在特定的部位上, 通过负压吸引和温热作用,达到治疗效果。适用于多种疼痛 和肌肉疲劳,如腰腿疼、肩周炎、颈椎病等。
刮痧疗法
总结词
刮痧疗法是一种通过刮痧板刺激皮肤表面,促进气血流通和缓解疼痛的外治 法。
详细描述
刮痧疗法采用刮痧板或硬币等工具,对皮肤表面进行刮痧刺激,通过刺激经 络和穴位,达到治疗效果。适用于多种疼痛和内科疾病,如头痛、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哮喘、胃炎等。
THANKS
06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总结与展望
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前景
01
丰富和完善中医适宜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适宜技术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涉及的
领域和治疗的疾病范围将不断扩大。
02
推动中西医结合
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
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03
适应健康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需求的提高,中医适宜技术将更加适应市场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和推拿肌肉和关节,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外 治法。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采用手法对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和推拿,可以缓解疼痛、放松肌肉、促 进血液循环等作用。适用于多种疼痛和肌肉疲劳,如肩颈痛、腰腿疼、肌肉疲劳 等。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资料

艾灸时需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对于体质较虚弱 的患者,应采用轻手法进行艾灸;艾灸后需要避 免受风、受凉。
耳穴压豆
适应症
耳穴压豆主要用于治疗近视、耳鸣、头痛、失眠、哮喘等 病症。
操作方法
将王不留行籽贴敷在胶布上,然后粘贴在耳廓的相应穴位 上,用手指按压1-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宜。
注意事项
耳穴压豆时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对于体质较虚弱的 患者,应采用轻手法进行按压;粘贴王不留行籽时需要注
功效。
拔罐的适应症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忌症
适应症
拔罐疗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如慢性胃炎、肌肉劳损、腰背酸 痛等。
禁忌症
拔罐疗法有一定的禁忌症,如高 热、急性炎症、皮肤破损等。对 于孕妇、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 性疾病等人群应慎用。
拔罐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
拔罐前需选择适当体位,确定拔罐部位,然后进行消毒,点燃酒精棉球或纸片,迅速投入罐内并立即将火熄灭, 待片刻后迅速抽出,形成负压吸附于皮肤表面。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5-10分钟。
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 综合调理:中医适宜技术能够综合调理患者的身体状态,达到 整体治疗的效果,不仅缓解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体质。
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局限
输标02入题
适用范围有限:中医适宜技术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 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养生保健领域,对于一些急性
疾病和重症病例可能效果不佳。
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癌等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01
02
03
针灸退热
针灸可以用于治疗小儿发 热,具有见效快、副作用 小等优点。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可以用于治疗小 儿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具有副作用小、易于接受 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