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瑞典福利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以普享为特征的社会福利政策,使各阶层都被容纳进统一的社会福利体系中,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团结和公平。
本文通过介绍瑞典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标签:瑞典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启示一、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1、养老金和老年人福利,瑞典的养老金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和一般养老金。
瑞典社会保障制度对老年人的特殊照顾包括:建立社区养老院,对照料自己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家庭服务”等等。
2、父母保险和儿童福利,在父母保险上,瑞典全国各地都设有相应的保健中心,负责孕妇和产妇的保健工作。
在儿童福利上,瑞典儿童从半岁到6岁间可以去不同形式的儿童看护机构,而看护机构所只需要承担儿童伙食费和孩子的看管费用,这一部分对于家庭困难或收入较低的家庭,一般给予减免。
3、工伤和医疗保险,瑞典的工伤保险,会对由于公伤造成的收入降低进行补偿,同时受到的公伤的雇主或是雇员,可以享受完全的免费医疗。
瑞典政府也有义务向全国的居民以及瑞典籍的居民提供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
一个家庭成员只要把自己正式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社会医疗保险之后,全家都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4、其他福利,失业救济。
瑞典失业保险基金大部分是由国家资助,工人们所出的比例仅占到30%左右;带薪休假制度。
所有瑞典的职工从1978年开始每年就可以享受5周的带薪休假,工资照发;住房补贴。
房租作为瑞典家庭一项重要幵支,瑞典政府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特别是多子女家庭和退休者,给予一定数量的住房补贴。
二、瑞典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老龄化危机。
人口老龄化危机给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不仅体现在养老,还包括劳动力成本、经济竞争力等方面。
瑞典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的原因,除了医疗技术发展造成的费用增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失业危机。
欧洲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欧洲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欧洲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人们对欧洲福利国家的典型印象,是它们拥有“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和高水平社会福利保障,而这些保障主要源于其福利制度。
19世纪下半期,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一面镇压,一面安抚,实施了一些迷惑群众的社会立法,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养老、残废、死亡保险法》。
一般认为俾斯麦的这“三部曲”是欧洲福利制度的最早雏形。
1 9 4 2 年, 贝弗里奇教授设计了一个主张建立包括社会各阶层的“全民性”的国民保险制度,成为了当代福利国家制度的蓝图。
20世纪经历了二战之后,欧洲福利制度开始得到不断建设和完善,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影响。
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使广大群众获得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
欧洲劳动人民的实际工资和福利津贴得到显著增长,特别是社会上的“弱者”, 如孤寡老人、残疾人等,都得到了生活上的基本保障。
其次,累进税制和各种福利措施促进国民收入再分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欧洲的免费教育制度使所有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休假制度保障员工充分地休养生息,发展爱好,更好地实现自我,造就更多富于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劳动力。
但福利国家制度本身也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不良影响。
高福利使一些人工作动因被破坏,宁愿躺在福利的摇篮里睡大觉而不愿参与劳动市场竞争,工作热情和生产效率普遍下降,甚至有人拿着失业津贴去出国度假。
另外,它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人失去了责任感,贪图享受过度消费。
而这样的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其前提条件的,赋税的不断加重使人民不满与日俱增。
沉重的赋税还造成地下经济泛滥和人材外流。
比如英国每年就约有一千多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流入美国。
同时,福利机构庞杂, 制度僵化, 造成巨大浪费。
福利开支的惊人膨胀使得财政上入不敷出,选择借贷。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包袱更因老龄化的加剧而更加沉重。
法国福利政策的两面性及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福利政策的两面性及对我国的启示1310940401 高钱梅社会福利制度是一项“关乎民运,惠泽民众”的系统工程。
法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经过百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福利理念的社会制度。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由于经济不景气,产品高成本及国际竞争力降低,社会福利制度开始陷入危机。
法国福利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慈善事业和救济活动。
当时这些活动主要是由个人,社团,行会和宗教团体承担.国家的介入只是为了将贫困者排除在社会之外。
把保护与镇压,隔离与监禁结合为一体.后来,由于战争,贸易和宗教的需要,法国王权开始实行了补偿残疾军人、海员等做法。
19世纪中,资本土义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阶级差别和社会贫困。
1848年,制宪会议把“劳动权”和“享受社会救济权”写进宪法草案。
同时互助会兴起。
19世纪的法国小农经济的优势以及工业化进程逐渐改变着法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福利制度。
19世纪未出现行业性的退休制度。
带薪年休假制度起源于20世纪的法国。
1930年4月颁布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规定,最低工资,雇员可享受包括疾病、生育、残疾、老年和死亡补贴等项的保险待遇。
这初步实现了对雇佣劳动者的普遍保险制度。
1930年的法律仍然只足对个人自发保险和互助保险的补充,国家尚未承担起社会保险的义务。
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礼会保障总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进入鼎盛阶段。
法国出现了近30年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近几年,由于大量的社会保障支出,法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符种弊端日益凸现。
法国的主要社会福利制度及其结构养老保险制度。
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社会保险总制度、补充养老金制度和工资收入者养老金制度等形式构成。
一是礼会保险总制度(即令困老年保险金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养老金的享受条件足年满65岁,投保缴费37.5年,养老会标准为投保期问最高10年平均I:资的50%,老年退休保险会按物价或I:资涨幅‘年调整两次。
二是补充养老金制度。
简述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历史

历史起源
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起源于17世纪初,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贫困 人口众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英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如《伊 丽莎白济贫法》等。这些救济措施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但为后来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加大对社会 保障的投入,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和《养老金法》等重要法律。这些法律 标志着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进入了全新阶段。
国家福利:含义、来源及享受条 件
国家福利是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失业救济、住房 补贴、残疾人津贴等。这些福利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会鼓励社会 力量的参与。
想要享受这些福利,申请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标准。例如,申请失业救 济的人需要证明他们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申请住房补贴的人则需要证明他们的 收入无法承担当前房租。
结论: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启示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政府应该承 担起制定和实施福利政策的主要责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政府与社 会的协同机制。其次,福利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深入研究和调查,确保政策能够 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最后,我们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内容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研究:从社会 保险到国家福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位年迈的妇人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她一边享 受着温暖的阳光,一边感叹着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她的身后,一位 年轻的母亲正带着孩子玩耍,也在享受着这份安逸。然而,这背后是英国近一个 世纪以来对福利政策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英国从社会 保险到国家福利的政策发展历程。
瑞典英国福利制度改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英国福利制度改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欧洲诸国家的福利制度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继承与发扬,可谓比较完善。
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隐藏于旧福利制度中的弊端充分暴露,迫使政府或多或少进行了改革。
以西欧北欧的典型代表英国瑞典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并由此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标签:福利国家;改革;比较研究1引言福利国家是指这样一种国家,它有着集全面性国家性、集体性、义务性于一身的社会保障计划以应对工业社会里个人可能遭遇到的不幸与缺憾。
它对全体公民,无论工作与否,无论城乡差别,一律提供保障。
英国瑞典都是典型的福利国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福利国家事业在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颠峰,但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福利国家陷入重重困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两国政府不得不进行了福利制度改革。
分析了它们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2英国、瑞典改革背景与主要措施2.1英国20世纪初期,在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指导下,以《贝弗里奇报告》开始了英国创建福利国家的序幕。
以《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等五部法律的通过为标志,英国于1948年宣布正式建成福利国家,其目标是:收入均等化福利普遍化就业充分化等。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繁荣,其福利事业也得到大力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达到巅峰。
但这种高福利模式却存在许多弊病,简言之就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太强调公平公正均等就会影响效率,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弊端在石油危机后充分暴露,滞胀局面,一方面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无力负担日趋增长的公共福分支出,国家财政严重赤字。
另一方面,通胀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高福利标准,这又进一步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举步难艰,在这样背景下,英国开始了福利制度的改革。
英国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撤切尔政府阶段和布莱尔政府阶段,具体上说两者的改革没有实质区别有一定连续性,只是后者做法更加温和而己。
福利国家的优势_劣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依茹

注释:①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②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③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页.④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⑤陈晋胜.警察法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参考文献:[1]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度模式,应当本着“扬弃”的态度,努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模式来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要制定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合理的保障水平。
随着老龄化节奏的加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的阶段,我国政府所能承担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是较低的。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快速的逐年攀升,但由于人口众多,政府所能提供的社会保障资金非常有限,个人所享受到的保障水平依旧很低。
因此,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应该充分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的流动,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结合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相关调查数据来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合适”的社会保障水平,这样才能健康稳定的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普遍覆盖的福利国家应该是由有限适度的保障水平开始,继而再通过经济的发展逐年扩大覆盖面以及逐渐提升保障水平的,为了短期内达到福利国家的保障标准而不惜牺牲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格局,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每个国家的风俗历史的不同导致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福利国家的模式套用在我国身上未必就行得通,因此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应坚持低水平起步,继而逐渐提高保障标准。
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我国应该坚持为之努力的。
再次,通过福利国家的发展状况可以认为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整个国家进步的标志,但是北欧水平过高的福利待遇所带来的问题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组织方式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是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

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摘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为公民提供了广泛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纷纷建成福利国家,英国、瑞典、日本是其典型代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福利国家理论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不断加深,研究西方福利国家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应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保障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扎实逐步地向高福利国家推进。
[关键词] 福利国家;理论;模式及困境;启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更多的关注如何解决民生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如养老、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关注社会保障事业,要追根溯源,考察国外有关发展社会福利的理论,充分理解并运用加以借鉴,这无意对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是有启示的。
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一个蓝图,它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思路,尽管福利国家理论根植于西方,但是,我国仍然可以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
一、福利国家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脉络(一)福利国家理论的提出1941年,威廉·坦普尔第一个提出“福利国家”的概念,用以区别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利国家”,但当时他对概念的解读较为浅显,未对这一概念有着明确的界定。
1942年,素有“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主持制定了《贝弗里其报告》,这份报告对福利国家的蓝图有了大致的规划,指出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对于英国发展的重要性。
报告对福利国家及社会保障的发展影响深远,标志着福利国家理论的成型。
福利国家是指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学术界对于福利国家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见解,有观点认为福利国家是“管理公共物品的一种工具”;也有学者将其看作是一种社会政策,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措施的结合;还有学者主张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
福利制度

一、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福利国家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条件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
其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即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其主要内容是国家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高税收缩小贫富差距,最大限度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等。
二、福利国家制度的兴起与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得到大力发展完善。
从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过程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1、形成时期: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
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建立“福利国家”。
1948年英国公开宣称自己为福利制度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
鉴于二战后社会产品严重短缺、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状态,西方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开始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内容涵盖教育、医疗、失业、工伤和养老等领域。
2、发展完备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推行所谓“高福利”政策﹐使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项目增多﹐开支空前增长。
比如芬兰就是典型的福利国家模式,其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覆盖了失业、医疗、养老、工伤、住房、教育、孩子养育等诸多方面。
瑞典的福利不仅涵盖了从摇篮到坟墓一个个体生命各个阶段,甚至每个18岁以下孩子,国家每月都补贴950瑞典克郎糖果费等。
3、调整改革时期: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
1973~1975年经济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发展滞缓﹑财政赤字扩大﹑通货膨胀严重的困境﹐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福利国家制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许多国家开始对国家福利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于瑞红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6期1福利国家制度的萌芽所谓福利国家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通过国家立法给全体公民提供福利的国家。
福利国家制度最早萌芽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
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市场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失业、贫困、劳资冲突等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给予纠正,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举办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历史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得到当时德国政府的采纳,德国在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之后,德国又颁布了《工伤保险法》,《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险的法律。
继德国之后,英国、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颁布了关于福利制度的法律。
福利国家制度首先在欧洲萌芽有其历史必然性。
在思想文化层面,欧洲国家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深远,自古就有扶弱济贫的历史传统。
此外,思想启蒙运动兴起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观念在欧洲也深入人心。
在现实层面上,工业革命后,北欧国家长期有社会民主党掌握政权,他们大都接受了“社会是共同利益的整体”的观点,主张国家在解决失业、贫富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和成熟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
造成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人数上升,整个社会陷入萧条。
1929年英国首相劳和乔治提出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案。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摆脱危机,其中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影响深远,包括兴办公共工程,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等。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确立了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以解决老年人问题和工人失业问题为主体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制。
罗斯福执政时期,福利国家制度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
经济危机爆发后,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自由市场理论已不能解释当时的经济现象。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指出了传统经济学的缺陷。
认为失业出现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它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引起的。
为实现充分就业,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
凯恩斯的“积极国家”理论为劳和乔治和罗斯福推行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
二战以后,人们意识到,在战争中每个社会公民都面临着社会风险,因此,“大家都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成为对社会风险的生动形象的描述。
建立一个应对风险的手段——福利制度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1942年,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发布了一份关于社会福利的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社会福利不仅是特殊群体应该享有的权利,而应成为全体社会公民都享有的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工党政府以贝弗里奇的计划为指导,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
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宣布英国已建成“福利国家”。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国家干预建立和完善了福利国家制度,相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制度进入成熟阶段。
3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和调整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由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恩赐发展为普通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社会保障的内容逐渐制度化、法制化。
一方面它作为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在缓和劳资冲突、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由于福利支出巨大,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提高,给国家财政造成严重困难。
同时,企业对社会保险税的投入增加造成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市场竞争力减弱。
过多的社会福利还降低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培养了数量众多的懒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滞涨”阶段,失业率上升,加之老龄化严重,政府对社会福利的投入进一步增加,使本来已经庞大的福利开支空前增长,国家的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福利国家制度陷入危机。
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弗里德曼、布坎南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兴起,新自由主义者反对政府干预,反对福利国家,强调个人和市场的作用,为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也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撒切尔主义”和“里根主义”改革的成功进一步扩大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
随后,日本、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也相继进行了福利制度的改革。
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福利国家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份额,使个人在社会福利基金的来源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是削减部分福利开支,提高享受保障的门槛。
三是改变政府在福利制度中大包大揽的做法,发挥家庭、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机制中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国的福利制度改革在整体上使社会保障水平有所下降,但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但没有减弱。
反而有所加强。
福利国家制度作为历史的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宗教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尽管它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它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对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它将会更好的发挥“稳定器”、“调节器”、“激励器”的作用。
4福利国家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经济成就的取得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要比我们长,经验要比我们丰富,因此,借鉴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转型期的作用。
由于利社会福利具有“荆轮效应”的特征,能上不能下,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社会福利的经济实力,但由于我国然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比较低、过度依赖出口等问题。
加之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使得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追求高速度、高水平,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步推进。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投入来看,存在着投入水平偏低,与合理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的问题。
尤其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只有我们花大力气、下大工夫,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它在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公民有尊严的生活。
二是发挥政府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会保障制度中不但担任着供给者的角色,而且还担任着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政府应在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方面发主导作用。
加之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缺位的现象,所以更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政府的责任。
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人口众多,政府承担着很多的社会责任,加之国情复杂,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水平也参差不齐,从而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个人、企业、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建立起个人、企业和国家责任共担的社会风险机制。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督机制,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利用效率。
根据帕累托最优原则:如果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福利是好的。
社会保障制度实质上是收入从富人手中转移到穷人手中的过程,如果在转移过程中国民所得的总规模没有减少,那么这种转移就是有效的,因为转移的这部分收入对穷人来说意味着更高的效用,但是现实操作中往往存在着征税和再分配成本。
其中,有些行政成本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以外,可能还会因贪污腐败而增加额外的腐败成本,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利用效率。
四是调节税收征收机制,使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发,挥“收入调节器”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政策,理想中的情况应该是征富人的税用到穷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征税机制并非如此。
据联合国研究报告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的富人拥有社会财富的40%,与此相反,在我国的税收收入结构中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成为最大税源,高收入者所占的比例相对收入过小。
很显然,这样的税收结构和“富人多交税,工薪少交税,低收入者不交税”的个税基本征收原则和宗旨是不相符的。
我国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这种不合理的税制,提高对高收入者的征税比例,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使社会保障政策最大限度的向弱势群体倾斜。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社会保障制度“收入调节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1]代恒猛.从战后“福利共识”瓦解看当前欧洲福利国家危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2):84-86.[2]茅于轼.福利国家的利与弊.经济论坛,2010(2):73.[3]张成,李敏.论福利国家的两难困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论坛,2010(1):5-8.[4]叶美玉.“福利国家”理论和实践及其对我目的启示.社科纵横.20lO(2):62-64.[5]刘昀献.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河南人出版社,2005.[6]李琮.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