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环境影响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环境影响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稳定、温馨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旨在提供给父母们一些有助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议。

1.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和幸福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家庭环境作为儿童最早接触和从属的社会群体,对于塑造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关键作用。

一个支持性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正面影响:1.1 情感安全感:家庭环境提供的情感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石。

通过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父母可以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1.2 社交能力: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

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儿童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这对他们未来的社交交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1.3 情绪调节: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的情绪把握和自身情绪稳定可以有助于儿童学会适当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2.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不利因素:2.1 家庭冲突:家庭冲突和紧张的家庭氛围可能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内外化问题的出现,如焦虑、抑郁或行为问题。

2.2 家庭关系不稳定:家庭关系的不稳定性,如离婚、家庭成员的频繁变动等,可能对儿童的情感安全感造成冲击,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2.3 家暴和虐待:家庭中的暴力和虐待行为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伤害。

这种环境可能导致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自尊心受损等问题。

3.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建设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后,本节将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3.1 情感支持: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儿童的个性、情绪、认知、社交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对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最直接的社会交往对象,他们的教养方式、言谈举止等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包容与理解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与独立性,而苛刻的要求与批评则可能导致儿童自卑与抑郁。

父母的示范作用也非常重要,他们积极的行为与乐观的态度会激发儿童的积极性格特征。

其次,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中的情绪氛围往往会对儿童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个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情绪表达与应对方式,而家庭中的冲突、争吵等负面情绪则可能给儿童带来沮丧和焦虑。

父母的情绪调节方式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他们的耐心与关心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应对困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家庭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学习环境,父母的儿童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其认知发展。

一个富有启发性与刺激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相反,家庭中的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可能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家庭环境也对儿童的社交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化环境,父母的行为与价值观对儿童的社交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在家庭中学会与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等亲属关系相处,这对塑造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支持与指导,有助于培养儿童自信、积极和独立的性格特点,促进他们的情绪、认知和社交发展。

因此,家庭成员应该注重提供一个稳定、温馨、爱与尊重为基础的家庭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儿童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是指儿童所居住的家庭的物质条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一个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首先,家庭的稳定性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的稳定性体现在父母的关系稳定与和谐、家庭的生活规律等方面。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容易给儿童带来紧张和不安,甚至影响到其心理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家庭的温馨程度对儿童的情感发展影响显著。

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促进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

二、家庭成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等。

他们的行为和教养方式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发展。

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应该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给予儿童适度的自主空间和指导,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

其次,父母的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父母的积极情绪和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兄弟姐妹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家庭成员。

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情绪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和睦、支持的兄弟姐妹关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友善和合作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待儿童教育的态度、方法和行为。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首先,以支持和鼓励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优秀健康的孩子,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资料,欢迎阅读!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1、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

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1)严厉管教论。

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

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

(2)自然成熟论。

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

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3、家庭情感沟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感沟通是家庭心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良的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

(1)指责埋怨型沟通。

指责埋怨型沟通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

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

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

(2)迁就讨好型沟通。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

儿童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

儿童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

儿童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引言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家庭是儿童最早、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儿童的性格、情感和社会技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建议。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1. 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性格发展父母作为儿童最亲密的人,他们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

如果父母过于严厉或过于宠溺,都可能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温暖、支持和理解的父母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自尊心和情感安全感的建立。

2. 家庭氛围与孩子的情感健康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家庭内部的情感氛围。

如果家庭氛围和谐、温暖,孩子的情感健康将受到积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家庭氛围紧张、冷漠,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安、孤独和沮丧。

3. 家庭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学习能力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长重视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能力将有所提高。

相反,如果家庭对教育不重视,忽视孩子的学习需求,孩子可能会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

4. 家庭关系与儿童社交技能家庭是孩子学习社交技能的第一课堂。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谐、相互支持,孩子将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相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冲突频繁,孩子可能会养成孤僻、怕羞的性格,影响与他人的良好互动。

如何促进儿童心理成长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来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关注和爱,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

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孩子能够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 提供安全的家庭环境儿童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来实现心理成长。

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冲突和争吵,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改善途径

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改善途径

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改善途径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可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提出一些改善家庭环境的途径。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1.1 家庭氛围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流氛围。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反,一个紧张冷漠的家庭氛围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是塑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关键,他们可以通过言行举止来传递给孩子爱与温暖。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有效的冲突处理方式也是家庭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

温暖支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建立自信和独立的人格,而严厉控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儿童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必要的自主权,同时也要制定明确的规矩和界限,提供适度的支持和引导。

1.3 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经济压力过大和生活困境可能导致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无法给予儿童足够的关注和照顾,从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寻求外部帮助来缓解压力,保持积极的家庭氛围。

二、改善家庭环境的途径2.1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模式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模式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改善家庭环境。

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倾听,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同时,父母也应该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促进亲密关系的建立。

2.2 提供适度的支持和引导父母的支持和引导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庭环境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更对儿童的情感、社交和性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儿童温暖、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建立情感连接。

父母间的互相关爱和爱护孩子的态度可以培养儿童的情绪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家庭环境对儿童的社交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通过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相处,儿童能够学会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等社交技巧。

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交机会,并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除了情感和社交方面,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身边最亲密的人,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对儿童的性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心,让他们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

相反,一个充满冲突和压力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儿童内向、自卑和焦虑等不良性格特征的形成。

此外,家庭环境还对儿童智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家庭中的早期教育和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能够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并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然而,不同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家庭环境不仅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还受到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教育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为了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应该关注家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家庭提供更多的教育、经济和心理支持。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儿童的情感、社交、性格和智力发展。

为了培养健康、快乐的下一代,我们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并为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问题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问题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问题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无论是父母的情感交流,家庭的组织结构,还是家庭中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情感亲密度、家庭结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关系等方面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问题发展的影响。

首先,情感亲密度对儿童心理问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家庭环境充满了温暖、信任和理解时,儿童会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这种情感亲密度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处理压力、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相反,家庭环境缺乏情感亲密度时,儿童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其次,家庭结构也对儿童心理问题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双亲关系稳定、父母之间和睦的家庭中,儿童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爱,他们通常具备较好的情绪调控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在单亲家庭或家庭冲突频繁的环境中,儿童容易感到孤独和困惑,他们的心理健康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家庭结构也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和、理解和激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合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挫折和压力。

相反,过于严厉或过度宽容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正确认识和运用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对其心理问题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父母关系也会对儿童心理问题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父母关系的稳定性和夫妻之间的互动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的质量。

当父母之间存在紧张、冲突或疏离时,儿童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焦虑。

而良好的夫妻关系则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问题。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问题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情感亲密度、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关系都是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家长应该加强对家庭环境的重视,通过营造亲密、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及采用健康合理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112班陈子灿摘要:影响心理发展的两大因素是遗传与环境,遗传是物质基础,环境是决定力量。

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自闭症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影响一个人心理形成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应是遗传与环境。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就是父母通过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把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

遗传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遗传的不只是父母的生理特征,这其中也包括了心理特征。

因此我们就常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会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当然,这就不只是相貌的相似了,还有更重要的是性格特点的相同。

小时候常常会听到老人家数落小孩子说:看看你,怎么就和你爸爸一样的倔呢?我想这就是遗传在起作用吧。

这个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和父亲相似的心理特征。

这种从遗传得来的心理是不能自主与不可抗拒的。

因此,人们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独有的家族心理特征。

甚至于,民族的整体心理特征。

然而即使遗传如此的重要,我们也不能就此下结论说遗传是形成心理特征的决定性因素,试问如果一个人完全遗传了上一代的心理,那罪犯的儿子岂非一生都只想着一件事,就是犯罪?因此,环境才是形成一个人心理的决定性力量。

环境因素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自然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看到许多应用这一原理的实例。

如疗养院所处之处必定山清水秀,可以放松人的心情。

再如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就比内地人民更具有开放性的心理特征。

在海边生活的人心胸较为开阔,在高山上居住的人有着良好的协作精神。

严寒酷暑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风雨交加使人凭添焦躁与愁绪,山清水秀会令人心旷神怡。

社会生活因素是指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种社会生活条件。

在所有的因素中,社会生活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最复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传统、风俗习惯等一切社会生活条件对心理的发展都起着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

因此,社会生活的多种多样决定了各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

而后天教育又对个人心理特征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受着教育的影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他们被父母与社会关爱着,也被设计着按照这个社会统一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成长着。

因此,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沿着正常的轨迹发展的,即使他们的个性会有所不同,但他们依然形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征。

在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的塑造和完善的自己的心理,最终形成了完整健全的人格。

因此我们可以说,后天环境中的教育才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遗传与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其中,遗传是物质基础,而环境是决定力量。

因此,我们应格外重视对儿童心理的后天塑造。

而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此我们来研究下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家庭环境分析1.1.家庭环境简介家庭环境分析指的是对家庭软、硬环境的分析。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

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往往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1.2.家庭软环境主要指分析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

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

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谐,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家庭软环境就是和谐中分出的一个大的课题。

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和谐为主题的生活,家庭软环境的协调性是最重要的。

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

1.3.家庭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等。

良好的家庭硬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成长不良学生的家庭硬环境均存在家庭结构缺陷、家庭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父母的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和职业状况较为不良等情况,这些不良的家庭硬环境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道德修养、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从而导致学生品行不佳。

家庭硬环境因素:家庭资源、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

2.有关于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基纳等。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强调否认行为的遗传,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斯金纳(Skinner)也是环境决定论者。

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于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所谓积极强化作用(或正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一刺激加入增进了某一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所谓消极强化作用(或负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作用。

可见,二者尽管方向不同,但作用的效果都是增进了反应的概率。

强化作用影响并控制着操作性行为的反应强度,它对操作力量的作用是在动态变化中完成的。

斯金纳最早发明了训练老鼠按压杠杆取食物的实验箱,被称为斯金纳箱。

斯金纳这种育婴箱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

斯金纳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

因此,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在学生练习后,很快就告诉其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由此可见,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概念,尽管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同时承认内部心理现象的存在,并把它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仍以同样的维度去衡量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和错误的。

3.案例分析——咬指甲之谜背景: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

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实录: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

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

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

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

但收效甚微。

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

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

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反思: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

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

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

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

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

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

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本案例分析说明,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的情绪稳定,并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

父母的行为和话语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鼓励,对孩子的行为应积极响应并以正面的回应,使孩子自信然后学会自控。

4.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