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读后感

合集下载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伯夷兄弟的故事。

他们因为不愿为殷纣王效命而选择了饿死在首阳山,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读完这篇列传,我深受启发,对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深为敬佩。

伯夷兄弟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殷纣王暴虐无道,百姓遭受着苦难。

但是伯夷兄弟并没有选择逃避现实,而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们拒绝了殷纣王的宠幸和封赏,选择了离开王宫,独自在首阳山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宁愿饿死在山中,也不愿意为一个暴君效命,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让人肃然起敬。

伯夷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信念是无法被金钱和地位所动摇的。

他们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权力所屈服,坚守自己的原则,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尊严和品德远比任何物质财富更加重要。

另外,伯夷兄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伯夷兄弟的坚守和牺牲,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信念。

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阅读《史记·伯夷列传》,我深刻体会到了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品德和信念是无法被金钱和地位所动摇的,而且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我深深地敬佩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正能量影响的人。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读《史记》中的《伯夷列传》,就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两位坚守道义的古人相遇。

伯夷和叔齐,这对兄弟的故事,让我感触颇多。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可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我不能违背。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俩兄弟的行为在当时可谓是“奇葩”。

放着好好的国君不当,偏要去追求那所谓的道义。

你说他们傻不傻?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他们傻得令人敬佩。

在权力和财富面前,他们坚守了内心的原则,没有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定力啊!他们听说西伯昌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去投奔他。

可等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作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武王平定了殷商的祸乱,天下都归附了周朝,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薇菜充饥。

你看,这俩人多轴啊!周朝建立,天下太平,大家都欢天喜地地享受新的生活,可他们却偏要跟自己过不去。

但这种“轴”,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定呢?在首阳山中,他们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苦。

薇菜可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跑了大半天,也采不到多少。

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还是不肯低头。

有一次,伯夷不小心在山上摔了一跤,把脚给崴了。

叔齐心疼得不行,一边帮他揉脚,一边掉眼泪说:“哥啊,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伯夷却咬着牙说:“不行,咱们既然决定了,就不能反悔。

”就这样,他们在首阳山中苦苦坚持着。

终于有一天,他们连薇菜也采不到了。

兄弟俩饿得躺在山洞里,望着洞顶发呆。

伯夷有气无力地说:“弟啊,看来咱们的日子到头了。

”叔齐握住他的手说:“哥,能和你一起坚守道义,我不后悔。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读后感(一)文/星空下的人很诚实地先说一句,实际上这篇文章我并没有认真地听讲,但我能很清晰地感受语文老师在谈论《伯夷列传》这篇课文时的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对此印象很深,特别是对于”好人不长命”、”恶人富贵延年”的社会现象的不公。

下课之后,我有重新浏览过这篇著作,暂且不谈文章与司马迁本人的联系,我以下的看法全部围绕文章的内容本身,而不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文章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当的答案,因而我不牵强附会,但我认为作者司马迁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的升华,而我就其中几点谈谈自己的微薄看法。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就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是啊,为什么同样是有德有才的人,有的人就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最终默默无闻呢?他们个人的才智相差无几,德行也几乎在同一高度,甚至那些在声明上弱的人在这两方面更有建树。

为什么呢?就我看来,这个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机遇,于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正的待遇,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不必在乎自己的声名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这对于许由、务光等人来说,或许能不能美名外扬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作者司马迁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心情,同时他也确实如此,但我绝不赞同他对于成名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许多有道德的人,他们并不说辞,也没有像以前的圣人一样游学讲法,道德和圣人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人退隐田园是为了自身心情的宁静,为了获得一种灵魂上的解脱,很难讲他们的品德究竟高尚到什么程度,但又是否有人像司马迁一样撰写类似《伯夷列传》这样的文章来歌颂他们呢?事实可能是没有的,即便有也并非这些隐士的意愿,更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里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

读书活动中你一定有很多感悟,写一篇史记读后感能让你得到更多的收获。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篇1我最爱的就是《史记》。

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

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我。

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样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

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

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

”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终,用尽自我的最终一点余力来拼搏。

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

“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

”楚歌的凄凉回荡。

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

然后尽自我所能,普天下众生。

直到他没有了故宫一角,颠沛流离。

或许我曾梦见历史,却没有亲生经历。

可是我明白自我喜欢什么人物,因为《史记》。

以前我总是在历史的小黑屋,没有阳光,没有雨露,可此刻,我懂了。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篇2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作文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作文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作文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里的第一篇列传,篇幅非常短,大约是列传里最短的了。

它非常特别,不仅因为它的短,而且其中描写传主生平事迹的内容只有一个段落,其余的部分是各式各样看似与传主不直接相干的感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1《伯夷列传》十分难读,难在对人性的拷问,难在对价值观的选择。

因之,昔日读、今日读,竟有迥异的结论。

余读《伯夷列传》,以为可从两处而入,一观伯夷叔齐之人格,二睹太史公之良苦用心。

伯夷、叔齐两位在思想上有强烈的洁癖,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违背自己所信奉的原则。

从兄弟让位到同归西伯,从叩马而谏到饿死首阳,他们对心中的“道义”是从一而终的。

他们见过了太多的兄弟残杀,因此追慕谦让的美德;他们向往盛世痛恨暴君,但绝不允许“以暴易暴”的事情发生,因为他们觉得,手段和目的同样重要。

这种人当然是无法参与政治的,政治是没有洁癖的。

或许我们会认为他们迂腐不堪、食古不化,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但我们永远都没有资格指责他们的人格。

古人的赞许和称颂,大抵是从此处而发,“古之贤人也(孔子语)”、“圣之清者也(孟子语)”、“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韩愈语)”。

那他们有怨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他们有怨,但怨的不是自己的选择,“求仁得仁,又何怨哉?”他们怨的,是世道人心。

太史公将其置于七十列传之首,当然不是没有他的寄托。

他首先要彰显的就是“让”的美德,这在《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之中已早有体现,但这当然不是他所要寄托的全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太史公最为深切惋惜的,就是仁人志士在世时因天道无常而不得善报,没世后又不能见诸史籍而被人们遗忘,所以他才说“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伯夷叔齐,事迹本是渺远难闻,但孔子的称述使其贤名益彰;颜渊好学,却不免蚤死,但终究有《论语》载其“身居陋巷、不改其乐”。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儿交织在一起。

这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啊,真让我感慨万千。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俩,放着好好的孤竹国国君不当,非要互相推让,最后还一块儿跑了。

你说这是图啥呢?我就琢磨着,这得是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

要是换了我,有国君的宝座摆在面前,说不定早就乐得找不着北了。

他们跑到周国,正赶上武王伐纣。

这俩老哥倒好,居然拦在马前,说武王这是不忠不孝。

我的天呐,这胆子也太大了!人家武王那可是大军压境,气势汹汹,他俩就这么不管不顾地冲上去讲道理。

结果呢?当然没人听他们的。

武王该伐纣还是伐纣,最后还得了天下。

伯夷和叔齐呢,觉得这世界没道理可讲了,干脆连周朝的粮食都不吃,跑到首阳山上采薇充饥。

这得多倔啊!我有时候跟我妈闹别扭,不肯吃饭,可撑不了多久就饿得受不了。

他们倒好,就靠那点野菜过日子,最后愣是给饿死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

那山可高了,一开始我们都兴致勃勃,觉得自己肯定能爬到山顶。

可是爬着爬着,就累得气喘吁吁。

我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心里直打鼓,真想扭头就回去。

可我那朋友,咬着牙一直往上走,还不停地给我打气。

我当时就想,这伯夷和叔齐是不是也这样,心里虽然害怕、虽然犹豫,但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哪怕前面是死路。

再说这伯夷和叔齐采薇为生,那日子过得肯定苦不堪言。

我就想象着,他们在山上,风餐露宿,衣服破破烂烂的,头发也乱蓬蓬的。

每到下雨天,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缩在山洞里,冻得瑟瑟发抖。

那野菜也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多少,肚子饿得咕咕叫。

可就算这样,他们也不肯低头,不肯向周朝妥协。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作业多一点,或者遇到点小困难,就开始抱怨,觉得自己倒霉。

和伯夷叔齐比起来,我这点事儿算什么呀!他们面对的可是生死抉择,可还是坚守着自己的道义。

如今这社会,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忙着追求功名利禄,为了一点好处争得头破血流。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让我深受触动。

这篇列传以伯夷及其兄弟叔齐为主线,生动地展示了两位贤者在相对黑暗的时代中坚守道义、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质。

他们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不为所动的原则,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伯夷和叔齐是夏朝时期的人物,他们的父亲姬息贲担任夏国的宰相,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

相反,他们矢志不渝地践行道义,敦厚贞正的品行让人敬佩不已。

面对夏朝腐败的政治环境,他们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甘愿放弃荣华富贵,以不受命令屈从于不合理的要求。

作为伯夷和叔齐的弟弟,我深感他们的无畏与坚毅。

在伯夷被逐出夏国、不能过父母葬礼的时候,叔齐毫不犹豫地追随哥哥,一同离开家乡,与世隔绝。

他们选择了隐居山野,过着清贫的生活,摒弃了一切名利。

故事的高潮在于当他们被周武王征召为臣子的时候。

被赐予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财富的机会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然而,伯夷和叔齐并没有动摇。

他们谦逊地辞谢了这份重任,坚持以与天地合一的方式生活。

这篇列传深刻地描绘了伯夷和叔齐那种高尚品格与坚守原则的精神。

他们对自己所坚信的道义有着无比的坚定,宁愿选择死亡,也不背离他们内心深处的信念。

这种忠诚和正直超越了个人利益和权力的诱惑。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深切地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

夏朝的政治腐败固然令人痛心,但伯夷和叔齐以其高尚的品格点亮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

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清醒和正直。

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将功利与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道义为准绳,追求高尚的人格和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伯夷列传》的阅读,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动容。

伯夷和叔齐的精神给了我力量,鼓舞着我在现实中勇敢地追求真理,并始终保持清醒和正直。

他们是伟大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述了伯夷兄弟对于王公贵族留食肉之宴的拒绝,并选择了放弃世俗荣华富贵,守身清修的生活态度。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被伯夷兄弟凛然坚守的品德和追求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下面就是我对于伯夷列传的读后感。

伯夷兄弟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公贵族的宴会和权力地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无法抵挡的诱惑。

然而,伯夷兄弟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回绝这些宴会邀请,坚守着他们对道德和正义的信念。

他们不为权势财富所动摇,将周公既定的伦理道德观念看得比一切都更为重要。

伯夷列传中,作者以铺陈叙事的手法,将伯夷兄弟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

伯夷兄弟曾是殷商的贵族,有着锦绣前程。

然而,一场意外使他们陷入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否违背内心自由意愿参加宴会呢?在伯夷兄弟看来,留食肉之宴乃是道德沦丧的象征,是对人性本真的背离。

他们宁愿放弃社会地位,选择隐居山林,过上纯朴的生活。

伯夷兄弟表现出的坚守与舍弃令人深思。

在他们眼中,个体的尊严与荣誉远胜于权势富贵。

他们对外物的无欲无求,正是为了守护内心的清明。

这种内心力量的展现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在面临压力与诱惑时,是否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且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追求真理与善良的心。

伯夷兄弟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无私奉献、坚守正义的精神,这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处世态度。

读完伯夷列传,我深深反思了自己对待权势和财富的态度。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为了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底线。

然而,伯夷兄弟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守护人性的底线。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以道义为先,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坚守初心。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也对伦理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伯夷兄弟的形象是美好品德的代表,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和纯真,在世俗的追逐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为准则。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伦理道德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它是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中的坚守
——读《史记·伯夷列传》有感
《史记·伯夷列传》记叙了伯夷、叔齐二位孤竹国王子,相继辞让君位,逃离本国,投奔西伯;西伯死后,武王伐纣,他们认为是不义之举,进行了谏阻;随后,武王灭殷,四方归顺,他们感到耻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到首阳山隐居,采薇而食,悲歌明志,最终饿死的感人故事。

本篇位居“七十列传”之首,且在形式上有别于其后诸篇。

其后诸篇,多是先记叙史实,再发表简要的议论,议论前冠以标志性的“太史公曰”。

而本篇则先议后叙,夹议夹叙,甚至议多于叙,这算得上是《史记》列传中的特例了。

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二人的极力推崇。

且不论伯夷叔齐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也不论历来对他们的评价上存在的分歧。

在司马迁笔下,伯夷叔齐正是坚守道义、“积仁洁行”、宁折不弯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与之类似的还有好学的颜渊,他独得孔子的青睐,何以糟糠为食,寿命不长而与之相反,像盗跖那样的暴戾之徒,却能够享尽天年。

司马迁又联想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却能终身享乐;而循规蹈矩的人却屡遭灾祸。

这使得司马迁陷入了矛盾和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他对所谓“天道”产生了质疑——不!不是质疑!是质问!不是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为什么那些善人却得不到美好的结局《史记》中这样的悲剧人物可谓是俯拾即是。

譬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了刚强直率、好打抱不平的灌夫,被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武安侯田蚡陷害致死的事情。

这不能不说是个明证了吧!武安侯之所以能权倾一时,既不是因为显赫的军功,也不是因为卓越的才能,而只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

司马迁不无暗示地写道:“景帝后同母弟”、“王太后贤之”等。

由此可见,没有所谓“天道”,在封建社会,个人的生死荣辱,全在于统治者的喜怒好恶之中。

司马迁当然不能明白指出,但我们看他对两种人物命运的展现,不难体会到他对统治者任人唯亲、埋没贤才的愤懑和控诉。

司马迁当然也无力改变,当他像灌夫一样仗义执言,而为李陵挺身辩护,难道不是“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吗然而等待他的,只有的灾祸,只有统治者的冷酷无情。

既然没有“天道”可循,我们又该遵行何“道”呢抑或有所谓“天道”,而不“常与善人”,那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是宁遭灾祸而做善人呢,还是为求富贵而做恶人司马迁连续引用孔子的话做了回答,表现了他对先贤孔子的无比仰慕之情。

他选择了像孔子那样活着,哪怕举世混浊,哪怕终身贫困,哪怕灾祸不断,
仍要保持品行的高洁,何其孤傲!伯夷叔齐不也是这样选择的吗别人为争王位苦心积虑,而他们却弃之敝屣,由此可见,富贵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天下宗周”,而他们却宁可饿死而“不食周粟”,由此可见,生命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固然不赞同对生命的轻视,也不鄙薄对名利的渴求。

正因为这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于追逐竞争中有所坚守,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