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

合集下载

伯夷列传原文-古文观止

伯夷列传原文-古文观止

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选自《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①。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③。

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④。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⑤。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⑥?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⑦”“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⑧。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⑨。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⑩:“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读《史记》中的《伯夷列传》,就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两位坚守道义的古人相遇。

伯夷和叔齐,这对兄弟的故事,让我感触颇多。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可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我不能违背。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俩兄弟的行为在当时可谓是“奇葩”。

放着好好的国君不当,偏要去追求那所谓的道义。

你说他们傻不傻?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他们傻得令人敬佩。

在权力和财富面前,他们坚守了内心的原则,没有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定力啊!他们听说西伯昌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去投奔他。

可等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作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武王平定了殷商的祸乱,天下都归附了周朝,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薇菜充饥。

你看,这俩人多轴啊!周朝建立,天下太平,大家都欢天喜地地享受新的生活,可他们却偏要跟自己过不去。

但这种“轴”,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定呢?在首阳山中,他们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苦。

薇菜可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跑了大半天,也采不到多少。

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还是不肯低头。

有一次,伯夷不小心在山上摔了一跤,把脚给崴了。

叔齐心疼得不行,一边帮他揉脚,一边掉眼泪说:“哥啊,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伯夷却咬着牙说:“不行,咱们既然决定了,就不能反悔。

”就这样,他们在首阳山中苦苦坚持着。

终于有一天,他们连薇菜也采不到了。

兄弟俩饿得躺在山洞里,望着洞顶发呆。

伯夷有气无力地说:“弟啊,看来咱们的日子到头了。

”叔齐握住他的手说:“哥,能和你一起坚守道义,我不后悔。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如下:伯夷原为子羽所诛。

自来有牛焉,其毂发椎,歎于天子,曰:“伯夷固以义报子羽,石不足负,苍天有道,伯夷受诛,劳家于乱世,子佞鼓吹。

”夫子曰:“有所必言,昔伯夷之固主,天子之母也。

义者何?伯夷岂不义乎?”翻译注释:伯夷(Bó Yí)原为子羽(Zǐ Yǔ)所诛(zhū)。

自来有牛焉,其毂发椎(chuí),歎(tàn)于天子(Tiānzǐ),曰:“伯夷固以义(yì)报子羽,石不足负(fù),苍天(Cāngtiān)有道,伯夷受诛,劳家于乱世,子佞(Niǎng)鼓吹(chuī)。

”夫子(Fūzǐ)曰:“有所必言,昔伯夷之固主,天子之母也。

义者何?伯夷岂不义乎?”注释:伯夷: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殷商时期思想家,有“天下之先”之称。

子羽: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殷商时期思想家,与叔向、伯鱼、伯夷共同构成战国五典之一。

诛:以刑杀,处死。

椎:牛犊腿上端的硬骨。

歎:佩服,感叹。

天子: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称帝王为“天子”。

义:道义,表现仁义道德,即所谓的“以义治天下”。

苍天:古代代表上苍的神秘力量,喻普遍的宇宙道理。

劳家:古代习惯上的谦称自己家庭。

乱世:败乱的时代。

子佞:子佞,有“不正当而有权位者”之意,在古代常被用作贬义词。

鼓吹:指宣扬贬义言论。

夫子:孔子,古代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夫子”敬称。

伯夷,子羽,叔向,伯鱼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们都处于“乱世”,但是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伯夷为了正义,不惜以自己的性命来报仇雪恨,而子羽受到了天子的处罚;但是夫子以义的态度来评判伯夷的行为,认为他义无反顾,是可以得到赞赏的,因为他的固主是天子之母,但他却没有因此逃避责任。

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翻译伯夷是殷末孤竹君的长子。

他的母亲怀了孕后,没有到规定的日子就分娩了,伯夷认为这件事违背常理,一定是他的母亲贪图富贵而把胎儿抛弃在路上,于是不肯继承父亲的职位,去朝见周武王。

伯夷又向西走了几百里,来到首阳山,就是太行山的发脉。

在这里遇见两个老人。

其中一个问:“你是何人?”另一个回答说:“我是伯夷。

”伯夷就和他们俩一起下山去了。

天快黑时,忽然听见敲鼓的声音。

他们又走了几十里地,来到一个大湖边,看见上千个小孩在湖边玩耍。

一个说:“将来有一位圣人出现,这些孩子都要成为天子的老师。

”伯夷对这话很不高兴,对那些小孩说:“快离开这个地方!这里难道会有圣人吗?”小孩子们笑着跑开了。

伯夷又向西走了几百里,来到了北海,他感慨地说:“就算我到死的那一天,我也不能看到北海的水干枯。

”在他临死之前,西海的神若木果然来到他的身边,用手搭在他的手臂上,对他说:“你该登上北海的山巅,那里的树上都长满了玉穗,风一吹,发出异香,那香气传到五百里外。

”周武王于是表彰伯夷说:“在正直的道理方面,修养品德比什么都重要啊。

从前,五帝的仁义恩惠,三王的礼乐教化,天下的美好政治法度,如同云雾一般笼罩着人们的心田,以致人们总想躲避他们。

周成王末年,世俗的浊流越来越厉害,圣贤的光辉越来越黯淡,不再能显扬出来,从而使得曾参、史佚、周公旦等贤士失去了他们本来应得的封地。

唉,现在那个世道,能够坚守清白品行而不污浊的人实在是稀少啊。

伯夷叔齐一定是坚持正道的人。

唉,即使在春秋的时代,坚持清白之道,放弃做高官厚禄的机会而不能坚守正道的人,也实在是太少了!”于是赐给他们俩大豆和小豆各一百多担,用以表彰他们。

又告诫说:“不要靠近食肉的猛兽,那种动物的肠胃不适合吃草籽,吃了草籽一定拉肚子,以至于拉得口唇发干,舌头生疮。

小国要慎重对待祭祀的肉食,只能在神灵享受祭品的时候才供给它们,不能平常供给。

所以尧帝只祭祀三次,而舜帝祭祀了五次。

因为尧帝与神灵相交融而不懈怠,而舜帝通过和神灵相往来而不骄傲自满。

伯夷列传知识点总结

伯夷列传知识点总结

伯夷列传知识点总结一、生平伯夷是西周时期的一位贤士,他是周文王的后裔,生活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

据《史记》记载,伯夷和叔齐是周文王的玄孙,其父名叫王子比干,是周文王的后裔。

在西周春秋时期,中国分为多个国家,其中有一个叫虢国。

当时,虢国王为虢公,王后为腰斩后妃。

王后的两个儿子因为王后的不公正而逃离了虢国,他们就是伯夷和叔齐。

他们离开了虢国之后,来到了母亲的家乡周国。

周文王对他们非常仁慈,接纳了他们,并封他们为诸侯。

伯夷和叔齐非常深受文王的宠爱,他们也感到非常愧疚。

因为周文王对他们的宠爱,而虢国的人民却受到了虢公和王后的残暴统治。

他们看到国家内乱,人民疾苦,就决定回到虢国去消除虢公和王后的罪恶。

他们回到了虢国,发现虢公和王后的罪行更加丑陋:他们不仅残害人民,而且将母亲绑在车上凌迟处死。

伯夷和叔齐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打倒虢公和王后,为受苦的百姓讨回公道。

他们率领人民起义,推翻了虢公和王后的统治,解放了虢国的人民。

然而,当他们获得了权力和地位之后,他们并没有继续统治虢国,而是辞去了诸侯的封号,返回了周国,开始避居山林,以示对人民的深切怀念和对权位的深深憎恶。

二、思想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展现出了非常高尚的品质和思想。

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仁义和忠孝。

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们对人民的深切怀念和对权位的深深憎恶。

1. 仁义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人民的仁爱之心。

他们深知虢公和王后的残暴行径,心怀对百姓的深切怜悯,因此决定为受苦的百姓讨回公道。

他们为了拯救百姓,不惜冒险推翻虢公和王后的统治,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与正义。

他们的举义之举成为后世贤者效法的典范。

2. 忠孝伯夷和叔齐对周文王表现出了忠孝之心。

他们虽然受到周文王的宠爱,但在看到虢国的百姓受到虢公和王后的残暴统治之后,他们毅然决然地离开周王,返回虢国,为受苦的百姓讨回公道。

此举既是对叔父母的报答,也是对百姓的尽义。

他们不畏强权,不为私欲,只求道义。

他们对正义、仁爱和人民的忠心和忠诚,成为中国古代精神面貌的典范。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伯夷者,先帝之子也。

先帝音乐好,慕管仲、乐毅之士,常使人学焉。

及桀亡,纣作乱,随闾丘儿、仲尼南游。

到于河,伯夷见舜帝,曰:“伯夷远荒服食,亦将图乐乎?”舜曰:“可以教;人主不可以愚。

”伯夷因得闾丘使舜帝学五弦之琴。

舜曰:“尧存天下,甘棠乃之;我存天下,肃棠乃之。

二者恶能收乎!”乃收甘棠之一曲,以授伯夷。

舜未受天命,与二人处山泽之间。

及受命,乃致两人焉。

伯夷闻舜欲有道德之教,去帝位而善其民,曰:“予闻帝善听其群臣,而广取善言之,则号令清而民和矣。

今予受命矣,愿闻政事之要。

”舜告之曰:“务民之生,发人之资,修鬼神之道,尽地之利。

教民以十常之教:一,恭敬父母;二,慈爱兄弟;三,和睦夫妻;四,教化子孙;五,使老有所终;六,使壮有为;七,使二三十者能乐其业;八,使百姓安居乐业;九,使老士死,子孙承守其业;十,告死人曰:勿劫勿欺,以报我也。

”伯夷说,誓死行之。

伯夷伯阳之德,过于世人。

且受位之日,昧未明也。

是以隐于太行之阳。

七日而飞虎见之,见而弗食。

十日而庖羝(páo lí)见之,见而弗食。

五日而大羹见之,见而弗食。

甘棠见之,甘而食之。

伯夷入棠不息,甘棠不避时者三年。

群虎见伯夷之食甘棠也,皆见而咸伏。

有过其门者,皆见而欲逐之也,至者三十余司空载河山菽粟至也,统籴之糏禽兽甚众,皆厉理就食,无敢言陵伯夷之门者。

伯夷去舜而德斯在,天下莫敢择贺。

舜久思之,而不忍除。

二十年,舜东巡狩,尽问于夏庙人。

舜曰:“嗟!二十年矣哉!自蒸尧之居也,予年七十有二,子汝不谢天,将以伯夷清壮。

”舜遂以伯夷为壮老,列而舍之,久之而后除壮。

舜告其后:“后嗣予以伯夷为壮老,以为汝尔后之范。

”自舜论之,至于孟子,咸以伯夷为贤。

然桀、纣、崇、丸其稍非之矣。

原文解析:《史记》中的伯夷列传,详细记述了伯夷的传奇经历和他对音乐、政治、道德的见解和追求。

伯夷是先帝的儿子,先帝非常喜欢音乐,常常让人学习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伯夷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这篇列传中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史记伯夷列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史记伯夷列传》阅读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桓公实怒”二句:少姬即桓公夫人 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桓公惧而变色,禁 止不听,于是发怒,遣其归蔡,但未断绝关 系。蔡人却将蔡姬改嫁,因此桓公发兵攻蔡。 事见《左传· 僖公三年》。 (17)拟:相比。三归:说法不一。这里指 收取民众大量的市租。 (18)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 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 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
(1)管仲:名夷吾,春秋初期政治家。他 由鲍叔牙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 “仲父”,曾辅佐桓公成就霸业。颍上:颍 水之滨。颍水源出今河南登封县,流至今安 徽寿县入淮水。 (2)鲍叔牙:齐国大夫。游:交游,来往。 (3)欺:意谓占便宜。 (4)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鲍叔牙奉公子 小白出奔莒国。公子小白,齐襄公弟,即齐 桓公。管仲事公子纠:管仲、召忽奉公子纠 出奔鲁国。公子纠,齐襄公弟。 (5)“公子纠死”二句:鲁国畏齐而杀公 子纠,管仲请囚。事见《左传· 庄公九年》。
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 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 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 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 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 这是为什么呢?李唐· 采薇图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 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 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 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 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 的传记说道:
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 “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 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 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 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 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 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 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 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 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 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 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 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
(6)进:引荐。 (7)九合诸侯: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 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当时诸侯无视周天 子,互相攻伐,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度制止 混乱局面。匡,正。 (8)走:逃走。 (9)孙世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俸禄。 (10)多:称道,赞美。 (11)上服度则六亲固:如果当权者服御之 物有度,那么六亲的关系自然稳固。服,服 御,使用。度,制度。六亲,父、母、兄、 弟、妻、子。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 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 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 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 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 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 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 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 能施于后世哉!
《伯夷列传》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伯夷列传》
出自《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作者 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 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 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 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 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 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 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 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 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 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 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 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 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 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 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 轻重(15),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16),南 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 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 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 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17)于公室,有三归,反坫(18), 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 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管仲(1)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 牙(2)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 (3)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4),管仲事公子 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5),管仲 囚焉。鲍叔牙遂进(6)管仲。管仲既用,任 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7),一匡 天下,管仲之谋也。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 《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 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 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 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 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 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 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 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 见,何哉?
(12)四维:指礼义廉耻。 (13)“下令”二句:意谓下达政令要像流 水的源头一样,顺流而下,使政令合乎百姓 心意。 (14)论卑而易行:政令符合下情,容易为 人们所执行。 (15)轻重:分清事情的轻重。一说,《管 子· 轻重》详细论述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 和控制物价的理论,轻重指经济。权衡:衡 量事情的得失。
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 艺”——《诗》、《书》、《礼》、《乐》、 《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 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 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 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 牧们推荐出来的,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工作, 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 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 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 者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也有人说过,尧要把 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 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 务光等人。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受到称许呢?
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 怨呢? 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 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 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 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 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这批人吧,仲尼特别 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 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 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 呢?盗跖天天在屠杀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 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党徒数千人, 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
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这几 个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了。若要 说到近代,那种品行不遵循法度,专门违法 乱纪的人,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 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有的人(诚如孔子教 诲的那样,)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选择; 说话要待到合适的时机才启唇;走路只走大 路,不抄小道;不是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 露愤懑,结果反倒遭遇灾祸。这种情形多得 简直数也数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 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主义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议谋划”, 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 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 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 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 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 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 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 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 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 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管晏列传》
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马迁所著的《史 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 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司马迁略 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迹,而“论其轶事”。文 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和 作者的故事,娓娓动人,天然成趣,于细微 处见精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爱憎。作 者惨遭李陵之祸身受腐刑,平生所交不为一 言,故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无不 是借题发挥。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 利多自与,我 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8),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 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 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 者鲍子也。”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 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 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 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 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 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 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 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 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 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 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 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