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⑴。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⑵。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⑶。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⑷。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⑸,号为文王⑹,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⑻,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⑼,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⑽。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⒀,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⒁,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⒂。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⒃。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⒄,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⒅,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⒆:“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⒇?【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伯夷者,先帝之子也。

先帝音乐好,慕管仲、乐毅之士,常使人学焉。

及桀亡,纣作乱,随闾丘儿、仲尼南游。

到于河,伯夷见舜帝,曰:“伯夷远荒服食,亦将图乐乎?”舜曰:“可以教;人主不可以愚。

”伯夷因得闾丘使舜帝学五弦之琴。

舜曰:“尧存天下,甘棠乃之;我存天下,肃棠乃之。

二者恶能收乎!”乃收甘棠之一曲,以授伯夷。

舜未受天命,与二人处山泽之间。

及受命,乃致两人焉。

伯夷闻舜欲有道德之教,去帝位而善其民,曰:“予闻帝善听其群臣,而广取善言之,则号令清而民和矣。

今予受命矣,愿闻政事之要。

”舜告之曰:“务民之生,发人之资,修鬼神之道,尽地之利。

教民以十常之教:一,恭敬父母;二,慈爱兄弟;三,和睦夫妻;四,教化子孙;五,使老有所终;六,使壮有为;七,使二三十者能乐其业;八,使百姓安居乐业;九,使老士死,子孙承守其业;十,告死人曰:勿劫勿欺,以报我也。

”伯夷说,誓死行之。

伯夷伯阳之德,过于世人。

且受位之日,昧未明也。

是以隐于太行之阳。

七日而飞虎见之,见而弗食。

十日而庖羝(páo lí)见之,见而弗食。

五日而大羹见之,见而弗食。

甘棠见之,甘而食之。

伯夷入棠不息,甘棠不避时者三年。

群虎见伯夷之食甘棠也,皆见而咸伏。

有过其门者,皆见而欲逐之也,至者三十余司空载河山菽粟至也,统籴之糏禽兽甚众,皆厉理就食,无敢言陵伯夷之门者。

伯夷去舜而德斯在,天下莫敢择贺。

舜久思之,而不忍除。

二十年,舜东巡狩,尽问于夏庙人。

舜曰:“嗟!二十年矣哉!自蒸尧之居也,予年七十有二,子汝不谢天,将以伯夷清壮。

”舜遂以伯夷为壮老,列而舍之,久之而后除壮。

舜告其后:“后嗣予以伯夷为壮老,以为汝尔后之范。

”自舜论之,至于孟子,咸以伯夷为贤。

然桀、纣、崇、丸其稍非之矣。

原文解析:《史记》中的伯夷列传,详细记述了伯夷的传奇经历和他对音乐、政治、道德的见解和追求。

伯夷是先帝的儿子,先帝非常喜欢音乐,常常让人学习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伯夷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这篇列传中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史记伯夷列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史记伯夷列传》阅读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两位食不厌精,爱民如子的贤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篇传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原文的语言简练明了,形式优美,不但反映了伯夷叔齐的崇高品质,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原文:昔周有大夫伯夷、叔齐者,其食不甚俭,居不甚豪,其服文自直,其言及人无所阿,民之怨者朝夕至,而问罪者不过三焉。

是以民悦之。

鲁桓公欲用之,伯夷谢而去。

后入燕,燕公待之以国君。

吕不韦闻而欲用之,伯夷辞而去。

后入楚,成王待之以太子,而叔齐病而去。

于是三王者者皆悔之,自以不能用天下之贤而受一国之责也。

二、《伯夷列传》的翻译《伯夷列传》的翻译同样优美典雅,简练明了。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味,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美感。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翻译:很久以前,周朝有两位大夫,名叫伯夷和叔齐。

他们非常节约,生活简朴,而且衣服朴素,言谈严肃,从不阿谀奉承他人。

人们对他们非常敬重,见怨者朝夕不断,但是问责的人最多也只有三次。

因此,人民都非常喜欢他们。

鲁国的桓公曾想要任用他们,但是他们谢绝了这一荣耀。

后来他们到了燕国,被燕公尊为国君。

吕不韦听说了他们的事迹,想要请他们为自己的助手,但是伯夷还是婉言回绝了他。

最后他们到了楚国,而成王尊他们为太子。

叔齐因病回到家中,而伯夷则一直服务于楚国。

后来,这三位国王都为自己当初没有能够使用天下英才而感到懊悔。

三、分析和评价通过比较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但是整个翻译过程还是比较忠实的。

这也证明了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准确翻译的能力。

此外,《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日:“父命也J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三)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

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日,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伯夷》)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 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 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 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 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 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 么轻吗?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 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 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十一国庆节】《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选择。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⑴。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⑵。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⑶。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⑷。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⑸,号为文王⑹,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⑻,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⑼,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⑽。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⒀,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⒁,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⒂。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⒃。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着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⒄,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⒅,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⒆:“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⒇?【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者阐述其创作意图时说:“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

作《伯夷列传》第一。

”【注释】⑴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

怨恨因此就少了。

用,因。

希同稀:稀少。

⑵轶诗:指下文引用的《采薇》诗,未收入《诗经》,故为轶诗。

轶通逸、佚:散失。

⑶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中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⑷盍(hé):何不。

⑸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⑹号:追谥的尊号。

⑺叩马:勒紧马缰绳。

叩通扣,拉住。

⑻干戈:古代常用兵器。

引申为战争。

⑼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

⑽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⑾暴:前暴指暴臣,后暴指暴君。

⑿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

徂(cú):通殂,死亡。

⒀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

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⒁七十子:孔子徒弟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七十,是举整数而言。

⒂空:空乏、穷困。

⒃糟糠:粗劣的食物。

糟:酿酒剩的陈渣。

糠:粮食之皮。

厌通餍:满足。

蚤通早。

相传颜渊32岁死去。

⒃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肉吃。

暴戾(lì):粗暴凶恶。

恣(zì)睢(suī):任意胡为。

⒄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

⒅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

径,小路。

引申为邪路。

⒆以下所引三句皆出自《论语》。

⒇彼:指上文“操行不轨”的人。

此:指上文“择地而蹈”之士。

【练习】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我安.适归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其尤大彰明较着.者也()2、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③及饿且.死,作歌④且.七十子之徒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睹轶.诗可异焉B、盍.往归焉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D、糟糠不厌,而卒蚤.夭4、翻译句子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第②段中,可以看出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第②段中,作者引用伯夷和叔齐临死时所作诗歌《采薇》,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第④段中,作者援引颜回和盗跖的事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清代学者林云铭评论本文道:“夫子(孔子)言伯夷无怨,而世俗所传《采薇》轶诗有‘命衰’之词,又稍涉于怨,与夫子所言不合,似世俗所传之诗亦未必真也。

”结合这段评论思考,文中所引轶诗《采薇》是否为后人伪作,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清代学者余诚评论本文道:“以夫子之言为断,是其立传本意。

通篇合传赞为一篇,结构最精。

前幅先引孔子之言,虚论一段(第①段);次引旧传之词(轶诗《采薇》),备详其实。

……后幅引回、跖证天道及末段推说(第④-⑤段),固是发明传意,回抱前文,究无非自慨也。

”结合这段评论思考,本文前后多次引用孔子之言,其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1、根据以下两则评论,思考司马迁把《伯夷列传》置于七十篇列传之首,有什么深意。

⑴《春秋》首隐公,《史记》世家首吴泰伯,列传首伯夷,贵让也。

(明·杨慎)⑵世家以吴泰伯为首,列传以伯夷为首。

二人皆护国者,史公之寓意甚深。

(清·谢有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下三则材料,思考“列传”这种体例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的作用。

⑴扶义俶傥(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⑵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

盖纪者,编年也。

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

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

《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经。

(唐·刘知几《史通·列传》)⑶列者,陈也。

列传,即众多之传。

传,本为注经之书名,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

(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

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