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二单元 5.琥珀 类文阅读+词句解析+说课稿+知识+作者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5 琥珀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5 琥珀 人教(部编版)


地壳变化,陆沉水漫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 松脂球成了化石。
漫长演化
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条件
品 读
1.时间漫长。 2.陆沉水漫。

文 3.水把森林淹 4.松脂球被淹没了。
没,树腐烂了。
琥珀形成的过程
滴-----包-----积-----埋


课 文
夏日炎热
苍蝇 松脂球 地壳变化
渗出松脂 蜘蛛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松脂继续滴下来,
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

读 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
课 文
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松脂不断下滴,形成松脂球
松 夏天,阳光强烈──渗出松脂

品 读 课
球 形
老松树──能渗出大滴的松脂

成 的
苍蝇、蜘蛛巧遇松脂──同时被裹着

件 松脂继续滴下来──积成松脂球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
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
品 快乐地飞舞。

它伸起腿来掸掸翅
课 文
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
眼睛圆脑袋。
(思考:体会带有划线的词语表达效果,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蜘蛛刚刚扑过去,突突然然发生了
品 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
读 树上滴下来,刚刚好好落在树干上,
课 文
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苍蝇、蜘蛛相遇, 被松脂包裹
huá(划动)
zhā(扎手)
多 音



huà(计划)


zhá(挣扎)
①爸爸计划( huà)明天我们全家人去公园划 (huá)船。
②看到在水中挣扎( zhá)的孩子,他扑通一 声扎(zhā )进水里,救起了孩子。

小学语文四年级《琥珀》知识点总结及习题讲解20页PPT

小学语文四年级《琥珀》知识点总结及习题讲解20页PPT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讲解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琥珀》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作科学小品。

作者柏吉尔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力,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现的过程,评判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课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

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作者介绍:柏吉尔(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等。

我会写:怒:怒吼愤怒发怒怒发冲冠吼:吼叫狂吼河东狮吼吼声震天脂:脂肪胭脂脂粉松脂拭:拂拭擦拭拭泪拭目以待餐:午餐西餐聚餐一日三餐划:划动划开划船划算晌:晌午歇晌晌觉后晌半晌辣:毒辣辣椒火辣辣心狠手辣渗:渗出渗透渗流渗水渗色挣:挣扎垂死挣扎番:番茄番薯番邦三番五次埋:掩埋埋伏埋没埋头苦干刷:冲刷刷牙刷鞋刷锅刷子测:推测预测测验变幻莫测详:详细详情安详不厌其详形近字:吼(吼叫)孔(孔雀)脂(脂肪)指(指示)拭(擦拭)试(考试)多音字:划:huá划船huà计划挣:zhēng挣扎zhèng挣脱扎:zhá挣扎zhā扎针zā包扎埋:mái埋藏mán埋怨近义词:柔嫩——娇嫩拂拭——擦拭忽然——突然照射——照耀可怕——恐怖猛烈——剧烈快活——快乐仔细——认真仍旧——仍然推测——推断反义词:高大——矮小断绝——恢复快活——难过少见——常见黏稠——稀薄详细——简略理解词语:【飒飒】形容风雨声。

【柔嫩】软而嫩。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挣扎】用力支撑。

【逼近】靠近;接近。

【生机】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黏稠】又黏又稠。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详细】周密完备。

小学语文四年级《琥珀》知识点总结及习题讲解

小学语文四年级《琥珀》知识点总结及习题讲解
怒放 怒火 发怒
shù 1.以仁爱的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忠恕。恕道。
恕 2.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原谅:宽恕、饶恕、恕罪。


3.客套话,请对方不要计较:恕不招待、恕难从命。
1.竭力使出:努力。 2.突出:努目。努嘴。
饶恕 恕罪 宽恕 努嘴 努力
基础知识
请依次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题解:
测试
厕 厕所:男厕、女厕、公厕、茅厕。
基础知识
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shǎng

1.一天里的一段时间:停了一晌。前半晌。 2.〈方〉晌午;正午:歇晌。
相关组词:半晌、后晌、歇晌、晌午、过晌 部首:日
xiǎng

1.回声:响应、影响、如响斯应(比喻反应迅速)。 2.发出声音:钟响了、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3.使发出声音:响枪、响锣。
番禺(Pānyú),地名,在广东。
翻 改成 番
基础知识
选出句子中画线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 zhèng ] 1.用力摆脱束缚:挣脱锁链。 2.用劳动换取:挣工资。 [ zhēng ] 〔挣扎〕尽力支撑或坚持。
题解:
他不想砸贫困线上挣zhēng扎,所以下决心挣zhèng钱。
选出正确的词语:
基础知识

[ cān ] 1.加入在内:参加、参与、参政、参赛、参议。 2.相间,夹杂:参杂、参半。 3.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参考、参照、参看、参阅、参检。 4.探究,领悟:参悟、参透、参破、参禅。 5.旧指下级进见上级:参见、。参拜。 6.弹劾,向皇帝告状:参奏。~劾。~革。 [ shēn ] 中药名:人参。党~。 [ cēn ] 〔参差(cī)〕长短不齐,如“参差(cī)不齐”、“参差(cī)错落”。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琥珀》PPT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琥珀》PPT课件

课文总结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既有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科学性,又有文学 作品的生动性。作者通过眼前的琥珀来 推测它形成的过程,一方面遵循着科学 依据,一方面又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苍 蝇和蜘蛛的故事写得栩栩如生。同学们, 你有这样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吗?
课后作业
假如课文中的这块琥珀正在博物馆展览, 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你打算怎样向参观者 介绍这块琥珀呢?请将解说词写出来吧!看 看谁是最佳解说员!
“推测”就是根据一种事实去想,要有理有据地想。
● 请你做个小侦探,仔细观 察文段中的内容,看看文中的 这些想象是根据什么事实来推 测的?
体会作者这样想象琥珀的形成的依据: 1.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琥珀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 2.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 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琥珀是由松脂形成的,而松脂滴落需要较高的温度。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琥珀的形成需要松脂球被海水淹没。 4.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 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 在里头。 琥珀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 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 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 松脂的香味。
这句话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 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小苍蝇 ) 的( 快乐 )心情和( 飞翔 )的姿态。
文段赏析
●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 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 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四年级语文下册上课课件 第二单元 5.琥珀第二课时

四年级语文下册上课课件 第二单元 5.琥珀第二课时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课堂小结
琥珀
形成 样子 发现
价值
文中写到琥珀是被海水冲到岸边后被发 现的,为什么是在海Biblioteka 而不是陆地或其他什 么地方被发现呢?
因为琥珀经过海陆变迁被海水冲刷掩埋在泥沙中,所以 最后被发现的地点应该是在海边。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 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 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 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 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①炎热的夏天,太阳光很强烈; ②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③碰巧一滴松脂裹住了苍蝇、蜘蛛,并且 不断有松脂滴下来裹住它们,形成松脂球; ④经过了久远的时间; ⑤地壳变动,松脂球从树上脱落,被淹没在泥沙里,最终成了化石。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踩着了 沙里的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 在里面呢,一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 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来衡量的。比如说那 些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 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无限的生命意 义的雷锋;汶川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老师; 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但他 们生命的价值却从那一刻起成为了永恒。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 ——蒙田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精美课件(共16张PPT)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精美课件(共16张PPT)
提示:
1、读课文1-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 景,用“——”划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交流,完善答案,填写表格。 3、各小组选出一人汇报答案。
形成这个琥珀需要经过哪两个阶段?
松脂球
化石
松脂球形成所需条件
夏天,炎热,阳光强烈 → 炎热夏天
松树林里有老松树
→ 松林老树
苍蝇和蜘蛛巧遇松脂 → 蝇蛛巧遇
松脂不断滴下来
→ 不断滴脂
松脂球变成化石所需条件
1、时间漫长 2、地壳运动 3、淹没森林
4、泥沙掩埋
琥珀的发现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 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土 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 来。
“爸爸,你看!”他快活 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 看。
“这是琥珀,孩子。”他 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 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 蛛。这是很少见的。”
琥珀 欣赏
琥珀的样子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 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 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 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 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 它们的腿的四周现出好几圈黑 色的圆环。
推测: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 不知道的事情。
已知:琥珀的样子
未知: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问题:
琥珀的形成要经过哪两个阶段?分别需 要哪些条件?理由是什么?
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又叫文艺性说 明文,它就是借助某些文学写 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 象地表达出来。因为写科学小 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 科学知识,所以它的科学性非 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 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 须准确。
小练笔
其实自然界蕴藏着许多奥秘,在我们辽宁,也有这样 神奇的古化石。在朝阳北票,有世界上第一批从恐龙向鸟 类过渡的动物化石——中华龙鸟。发挥你的想象,推测一 下中华龙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课件

合作朗读
➢ 四人一组合作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读准字音。
➢ 讨论交流: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 对于课文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看到这两只小 动物,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
琥珀是透明的,里面包裹着一只小苍蝇 和一只蜘蛛。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挣扎 了很久。 这是你们的想象,科学家们是怎样推测的呢?
为什么要写地壳的变化呢?
地壳的一系列变化,也是琥珀形成的 必要条件。
➢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天气炎热、老松树、小
苍蝇和小蜘蛛、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 还需要形成化石,包括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和地壳运动、海水淹没了那片松林、松脂 球被掩埋在泥沙下面。这些条件合起来才 应该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 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 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 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 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 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 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 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 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学习第11自然段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 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 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 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 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方方正正 开在屋顶 透过光亮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天窗是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 思路,一起来看看小小的天窗是如何带给 孩子们慰藉的吧!
互动课堂
默读课文,说一说:天窗在哪儿, 为什么要开天窗?(课后第1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块特别的石头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块大草坪上玩儿捉迷藏的游戏。

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

有的躲在草垛背后,有的躲在灌木丛中,而李四光,每次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时间一长,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

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周围一块石头也没有,显得很不相称。

李四光想:“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小伙伴。

小伙伴们哄笑起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可笑、太奇怪了!“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李四光对小伙伴们的回答一点儿都不满意,他又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陈二爹。

陈二爹捋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

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李四光不相信,又去问爸爸。

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石’。

或许这块石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爸爸摇摇头,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周围找不到别的石头呢?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李四光的脑海里。

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地质学,考察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冰川,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他想,故乡那块大石头,会不会就是远古时代的冰川从其他地方推来的呢?可是国外的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

回国后,李四光就开始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考察研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山西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后来又发现多处冰川遗迹。

这些科学发现,推翻了某些外国学者的错误断言,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琥珀》词句解析一、句子赏析1.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的黄色泪珠里。

“黄色的泪珠”指的是松树的松脂。

为什么用“泪珠”这个词呢?这是与前文“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相照应的。

蜘蛛步步逼近苍蝇,只想一饱口福,竟双双被一大滴松脂裹住了,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

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

2.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苍蝇和蜘蛛是今天常见的小昆虫,但是,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这样的小昆虫呢?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发现,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这也说明了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二、词语解释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指掸掉或擦掉。

黏稠:形容液体的黏性很强。

飒飒:风的声音。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

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机: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兽发威吼叫。

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

《琥珀》说课稿【说教材】《琥珀》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科普小品,从琥珀的形成过程、被发现过程、科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全文语言生动易懂,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感受生命的突变和渐变,还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准确以及体会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及课文的特点,以及小学四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继续练习画情节曲线。

【说教学重难点】1.本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因此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成为了本堂课的重点。

2.虽然四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成熟,较难区分真实的场景和想象的场景,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说教法学法】1.《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两种教学方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达到以读促悟;通过小组讨论法给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表达机会,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以及思维能力。

并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乐于学、勤于思。

2.在学法上,《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之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独立性增强,且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课伊始,我将播放琥珀视频,通过这种直观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了解了琥珀的特点的同时引入新课:琥珀(板书)。

2.并设置悬念: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小组合作,研读课文为了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问题:一是画出课文的情节曲线图;二是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三是课文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场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四是从“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认识这颗琥珀。

学生围绕以上几个思考题展开自读,然后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1.画出课文的情节曲线图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画出课文的情节曲线图。

每个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上台演示,一名同学画图,另一名讲解。

通过画情节曲线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理解文意。

2.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在自读、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表观点,教师要将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并请其他组的同学判断:哪些是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哪些不是。

(板书:松树在高温下分泌松脂;松脂被掩埋并阻止被分解;需要很长时间变成化石)3.课文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场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1)当学生说出渔民和儿子在海边发现琥珀是真实的描述后,或者说出前面两只小虫被松脂淹没的过程是想象的情景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可提示学生列表,对照前后两部分,从而更加清晰地分辨真实和想象,例如琥珀里面有苍蝇和蜘蛛,苍蝇是蜘蛛的猎物,可推知当时的蜘蛛正准备猎食苍蝇,还没吃到。

(2)在学生交流了所列的表之后,我会进行小结:想象部分虽然写的是主观活动,但是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真实存在为依据的。

我会举例说明:如可以想象得到父母得知自己考了好成绩后会怎样。

4.从生命的角度认识这颗琥珀(1)先请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以读促悟,体会时间的漫长和飞逝,以及没人关注的两只小虫留下来了,变得很珍贵、很有价值,再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教师小结:生和死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

整个环节都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读、小组讨论交流和汇报,并把评价与竞赛游戏相结合,根据小组之间的评价进行加分,不仅创设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琥珀相关知识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

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

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

常见琥珀种类:金珀,金蓝珀,绿茶珀,红茶珀,血珀,翳珀、花珀、棕红珀,蓝珀,绿珀,虫珀,蜜蜡,珀根,缅甸根珀等。

2016年3月6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琥珀矿石,其年龄在9900万年左右。

形成原因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育沛、兽魄、顿牟、江珠、遗玉等,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这些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认为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而在古代帝王眼中,琥珀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据记载“皇帝朝珠杂饰为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混合物。

琥珀的形成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树脂从柏松树上分泌出来,第二阶段是树脂被深埋,并发生了石化作用,树脂的成分、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三阶段是石化树脂被冲刷、搬运、沉积和发生成岩作用从而形成了琥珀。

形态特征非晶质,常以结核状、瘤状、小滴状等产出。

有的如树木的年轮,呈放射纹理;可含有动物遗体、植物碎片等。

琥珀的硬度低,质地轻,涩,温润,有宝石般的光泽与晶莹度,琥珀的另一个特征是含有特别丰富的内含物,如昆虫,植物,矿物等。

作者简介柏吉尔( 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

著名的《琥珀》(被选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

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

作为科学与文艺的结晶体,《乌拉波拉故事集》很合少年们的口味。

许多科学家就是在这本书的吸引下,从小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