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期末复习
2017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复习训练教学设计

2017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复习训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的复习训练教学。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速度及其计算: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
3. 加速度及其计算: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加速度的单位。
4. 力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重力、弹力等。
5. 能量的转化:动能、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运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运动与能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的计算以及力的作用的运用。
难点:能量的转化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运动与能量转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 知识梳理:回顾教材中的运动与能量相关知识,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以及能量的转化等。
3.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典型的例题,讲解运动与能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运动与能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能量转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运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
2. 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3. 力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4. 能量的转化:动能、势能、机械能。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 投掷铅球时,为什么铅球离开手后还能继续向前飞行?(2) 为什么把自行车推上坡时要费力?2. 请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答案:1. (1) 铅球离开手后,由于惯性作用,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飞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运动与能量》全章复习(讲义)

《运动与能量》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3、动与静(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在舱外工作的宇航员,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以宇航员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相对静止;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和宇航员是运动的,以飞船和宇航员为参照物,地球是运动的——相对运动。
要点诠释: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其运动状态也往往不同。
如:行驶的火车上,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或房屋、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人们如果在运动的物体中描述物体的运动,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要点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svt,s——路程:单位米(m),t——时间:单位秒(s),v——速度:单位米每秒(m/s)。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单位换算:1m/s=3.6km/h2、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章末复习课件

[解析] (1)由图像可知:
甲车的速度:v 甲=st甲甲=0.88sm=0.1 m/s,
乙车的速度:v
乙=st乙乙=01.26
m s =0.05
m/s,所以 v 甲>v 乙。
(2)设两车相遇时间为 t,已知两车相距 3 m,同时相向而行,则:
v 甲 t+v 乙 t=3 m,即 0.1 m/s×t+0.05 m/s×t=3 m,解得 t=20 s。
⑤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____变_速_____(选填“匀速”或“变 速”)直线运动。 ⑥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处后才开始 计时,会使所测全程时间偏____小____,平均速度偏____大____。
( √ )6.一物体正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 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分析指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T-1
[解析] (1)在距月面100 m处开始悬停,此时以月面为参照物,“嫦娥四 号”探测器相对于月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2)“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面上缓慢前进,相对于月面的位置发生了变 化,所以是运动的。
例2 2018·株洲 如图2-T-2所示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 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他 们是___运__动___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 ___静__止___的。(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2)实验时,一般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慢____(选填“快”或 “慢”),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便__于_测__量_气__泡__运_动__的_路__程__和_时__间____。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串讲之课件精讲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课件

源 同于形式_•_太的__阳能__量__之.能间量还不可仅以可互以相从__一_•_个转_地_化_方_._利_•用转__能移__量__的到过另程一,个就地是方能,量不 ___•_转__化__和___•_转_移___的过程.
•_曲__线__运_动__和_•_直__线_运__动_. • 4.物质是由__•分__子____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__•分__子____在不停地运
动.
8
• 5.科学研究发现,分子是由___•_原_子___组成的,1909年,英籍物理学 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_•_核__式____结构模型.20世纪 物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子核由___•质__子___和__•_中__子___构成.
• D.小强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
15
• 3.【山东济宁中考】甲、乙两人进行100 m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 m到达终点.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 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 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
• A.同时到 B.甲先到•B • C.乙先到 D.不能确定
教科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 串讲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
Hale Waihona Puke 对接课标 单元架构目录
2
知识梳理 整合提升
3
典题自测 迎战中考
1
对接课标 单元架构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速 度
相同时间比较 路程 ;相同路程比较__时__间___。 (2)定义:_路__程___与_时__间___之比;公式:__V_=__st。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运动与能量复习与巩固PPT

照
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相动对状态时,结
论一般也不一样任,意因此说物体假的定运动和静排止己是________的. 3. 参照物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性。
4
4.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 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用平均速度可以粗 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5.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通过任 意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课后作业
1.放在沿水平轨道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下列哪个物
动.物体运动速度__改__变____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 中平,均速度
用____________可以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总路程
2.平均速度=———总—时—间———
时间
路程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路体程,在任意相同________通过的 _________
相同.通过任意相同的________所用的时间相同。
6.一短跑运动员沿直线跑了5s,前2s内通过16m的路程,后3s通过
30m的路程,这个运动员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D)。
A.8m/s
B.10m/s
C.9m/s D.9.2m/s
7.晓燕同学在学校百米赛跑比赛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6m/s,在终点处的速度是7.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小结
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被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
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时,结
期末专项复习(二) 运动与能量—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共28张PPT)

m 处相遇
甲地到乙地全长 60 km,汽车从甲地出发,以 30 km/h 的速度行驶 15 km 后,接着又以 45 km/h 的速度行驶到乙地。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 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解:汽车在前 15 km 行驶的时间: t1=vs11=3105kkmm/h=0.5 h, 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 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两同学在 0~15 s 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 0~10 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 10 m/s C.在 0~20 s 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 0~15 s 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 100
s2=s-s1=60 km-15 km=45 km,
行驶的时间:
t2=vs22=4455kkmm/h=1 h,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v=st=0.560h+km1
=40 h
km/h。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40 km/h。
分层作业
1.下列实例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 A.香水瓶打开盖后,满屋充满香味 B.汽车驶过后,公路上扬起灰尘 C.将泥沙放入水中,水变混浊了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尘埃做无规则运动
考点类型
游客乘坐在橡皮艇中沿河顺流而下,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游客是静止的 C.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客是静止的 D.以游客为参照物,橡皮艇是静止的
如图所示,甲、乙两辆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_大__于___乙 的速度,18 s 时乙通过的路程是___1_8___m。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复习 教科版

初二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复习教科版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方法: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及分子原子的组成,如:怎样判断机械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
2.知道描述运动需要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并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不同的能量形式;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重点、难点:本讲我们对《运动与能量》进行复习与小结,针对我们的学习目标,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速度的计算。
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2.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
三、考点分析:内容具体考点考核要求考查形式和方法分值认识运动宏观世界的运动(机械运动)理解选择题或填空题 2 微观世界的运动(热运动)掌握填空题或选择题 4运动的描述对运动的描述理解选择题或填空题 2 参照物的选择掌握选择题或填空题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应用选择题或填空题 2运动的速度运动快慢的比较掌握选择题、实验题 2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应用计算题、实验题 6 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应用实验题、计算题 4能量各种形式的能量 了解 选择题 2 能量的转化掌握填空题2一、认识运动和运动的描述存在形式分类宏观运动机械运动⎪⎩⎪⎨⎧⎩⎨⎧曲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 微观运动 分子运动(热运动)⎪⎩⎪⎨⎧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动原子核、电子等粒子运分子运动 1.机械运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必须要选择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就是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可根据需要和方便来选择,可以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但不能选择被研究物体的自身。
八年级上第二章 运动和能量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第二章运动和能量姓名:知识点一:认识运动1.宏观物体的运动:(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①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②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微观世界的运动:(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结构如图:(3)组成物质的粒子在做着永不停息的运动,但不属于机械运动;知识点二: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2)对参照物的理解: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因为整个宇宙都在做机械运动,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无时无刻地运动着,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但静止只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但绝对静止是没有的。
(5)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首先选择参照物;其次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第三步就是判断,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涉及到三个物体:观察者、研究对象、参照物)例1.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
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可能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可能向北运动例2.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航天员翟志刚随“神七”载人飞船一起以78km/s的速度绕地球高速运动,并实施出舱活动(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与能量》期末复习一、思维导图二、基础知识1.宏观世界的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的改变。
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构成的;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3.动与静的描述:宇宙由物质组成,且处于运动和变化发展中。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________是相对的,而________是绝对的。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___________。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________,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________,就说它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___________有关。
运动________和运动________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4.快与慢的描述: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________的多少。
物理学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公式:__________。
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___________;换算关系:1 m/s=________km/h。
5.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________运动,并且________保持不变的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________、________无关,路程与时间成________。
6.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速度________的运动。
描述其运动快慢用___________来描述。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
路程平分:_____________,时间平分:_____________。
7.各种形式的能量:自然界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的能。
我们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
若能量形式发生变化,则为能量的_________;若能量形式没有变,则是能量的_________。
三、典型例题1.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中华勇士号橡皮艇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静止的B.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C.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D.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2.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了1200米的路程,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是()A.1200米/秒B. 20米/秒C.60米/秒D.0.5米/秒3.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前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速度为v2,求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A.(υ1+υ2)/2B.(υ1-υ2)/2C.υ1·υ2/2D.2υ1·υ2/(υ1+υ2)4.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是()A.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段时间生锈了D.在一杯白开水中加糖,水就变甜了5.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第1s内运动了1m,第2s内运动了2m,第3s内运动了3m,第4s内运动了4m,则物体()A.在这4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第1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第4s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D.在这4s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6.环境保护、开发新能源是未来能源利用的主旋律。
下列做法中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开发太阳能取代煤、天然气等能源B.用天然气代替煤和石油C.用核能代替水力发电D.废电池与其他废品一起填埋7.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前4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8.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顺序向北行驶,甲车比乙车快。
问:①以________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北运动;②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_运动;③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_______运动;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南运动。
答案:(1)以路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北运动。
(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南运动。
(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北运动。
(4)以在同一条路上向北行驶,且比甲车开得更快的车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南运动。
四、巩固练习1.赤峰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5×102km,如果建成高速铁路,列车速度可达3×102km/h,如果我们要从赤峰坐高铁直达北京,列车按此速度运行需要的时间是()A.1minB.10minC.100minD.1000min2.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A.离弦之箭B.一日千里C.姗姗来迟D.风驰电掣3.《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山B.船C.流水D.河岸4.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5∶3,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车速度之比是()A.5∶2B.9∶10C.10∶9D.2∶55.假设八年级某同学在学校运动场的百米跑道上匀速直线散步,由速度公式υ=s/t可知该同学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路程和时间成正比D.路程和时间成反比6. 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了18 km ;乙在30 s内;行驶了120 m;丙在3 min内行驶了540 m。
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C.乙最快,甲最慢D.三人一样快7.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交警部门在校园和校园附近安放了所示的四个标志,其中表示“限速5公里”的是()8.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B.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m,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C.根据υ=s/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D.根据s=υ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9.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要的时间是()A.60sB.50sC.40sD.20s10.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 s内,小明跑得更快C.8 s内,小明的速度是5 m/sD.8 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11.如图所示为晓艳旅游时记录汽车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出发8 h内和l2 h内走过的路程相同B.在5 h到8 h内共走了270 km的路程C.汽车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47.5 km/hD.汽车在2 h至4 h之间速度最快,那时的速度为12 m/s12.出行是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出行的工具多种多样,使用的能源也不尽相同。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燃油汽车所消耗能量的类型分别是()①生物能②核能③电能④太阳能⑤化学能。
A.①③⑤B.①④⑤C.①②③D.①③④13.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今天,人类应特别重视下列哪种能源的利用()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1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可以准确地描述匀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B.平均速度可以准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C.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D.平均速度就是几个速度的平均值15.关于能源和能量,错误的说法是()A.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都来自太阳能B.自然界能源永不枯竭C.能源的利用过程,实质上是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D.在水力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16.漳州属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在海岸线上修建了许多风力发电站。
利用风力发电时,把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17.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_______或_______过程。
18.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能,如:用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另一种是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能,如:太阳能电池。
19.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_和______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_。
20.成灌快铁于2010年5月10日正式通车,市民坐上从成都发往青城山的列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据报道,该线路全封闭、全立交,采用电动车组(如图5),设计速度为200 km/h (成都中心城区至郫县段l20 km/h)。
该线路全长约68 km,共l5个站。
列车到站前要提前刹车,这是因为列车刹车后由于_______还要继续运动一段距离。
从成都到青城山,列车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km/h。
2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υAC=_______m/s。
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υAB=_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υAC偏_______。
(填“大”或“小”)2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50m跑项目中,取得7s的成绩。
求:(1)小明的平均速度.(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则小明的成绩比他的实际成绩快多少秒?(已知声速为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