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3章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全套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3章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全套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3章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全套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3章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全套导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自学导引】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1、概念: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二、新陈代谢的类型

1、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依据:根据生物体在同化作用过程中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

2、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依据:根据生物体在异化作用过程中对氧的需求情况

【思考导学】

1、在白蚁消化道里分解纤维素的鞭毛虫,属于何种新陈代谢类型?答案:异养厌氧型。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池内,甲烷菌能把池内的有机物分解成甲烷,但也发现,沼气池密封不好,沼气产量明显下降,由此判断,甲烷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答案:异养厌氧型

3、需氧型、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厌氧型、异养厌氧型这四种代谢类型的进化顺序是_____________。答案:异养厌氧型→自养厌氧型→需氧型→化能合成作用

【学法指导】

1、掌握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关系: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是同时进行的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同化作用是合成物质、储存能量,而异化作用则是分解物质、释放能量,所以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异化作用分解的物质正是同化作用合成的,异化作用释放的能量正是同化作用储存的。所以没有同化过程摄入和合成,就没有异化作用的分解和排出?反之,没有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同化过程中也不可能实现摄入与合成。生命就是同化和异化相互作用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两个过程一定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出先后的。

2、掌握新陈代谢中的特殊类型(1)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细菌(包括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属化能合成作用型细菌,与多数细菌不同,其同化作用时是以氧化体外环境中的无机物来获取能量,用于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其反应式如下:硫细菌就是利用前两步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2)兼性厌氧型生物: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是真核生物。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将糖类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在

缺氧条件下,将糖类进行发酵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少量能量。反应式如下:

【例题解析】

[例1]在消毒不彻底的密封肉类罐头中,肉毒杆菌能够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毒素,肉毒杆菌的代谢类型是

A、自养型、需氧型

B、异养型、需氧型

C、自养型、厌氧型

D、异养型、厌氧型解析:本题考查对代谢类型特点的理解。肉毒杆菌属于腐生菌,所以它的同化类型属于异养型。肉毒杆菌在密封的环境中分解肉类中的有机物,取得能量并迅速繁殖,可见,肉毒杆菌的异化类型属于厌氧型。答案:D错因:如审题不严密,忽略了“密封”一词,即理解为肉毒杆菌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而错选B。[例2]下图简单表示了葡萄酒的酿制过程。请据图分析:(1)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使酵母菌进行

__________,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使酵母菌__________获得葡萄酒。(2)随着发酵过程的加深,液体密度会逐渐变低(可用密度计测量),其原因是________。(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甲中进行搅拌是为了增加氧容量

B、在甲中酵母菌的能量来源将全部消耗

C、甲与乙放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D、揭开丙容器的盖子,可能会有醋酸产生解析:(1)酵母菌为一种兼性厌氧真菌,在有氧情况下可进行有氧呼吸,缺氧则进行发酵。(2)由于发酵时糖被消耗,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而酒精的密度比糖水低,这是液体密度降低的原因。(3)搅拌可增加甲内氧容量,有氧呼吸需要氧,有氧呼吸和发酵均能产生CO2,在揭盖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丙中酒精可能在醋酸菌或其他需氧型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生成醋酸。发酵与有氧呼吸一样需要消耗有机养料,所以在甲中能源物质是有机养料,不会全部被消耗,如果全部被消耗,在乙中就无法进行发酵获得酒精了。答案:(1)有氧呼吸发酵 (2)由于发酵时糖被消耗,产生了酒精和CO2,而酒精密度比糖和水低 (3)B错因:此题应用了葡萄酒生产过程,要求应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葡萄酒生产的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微生物,要利用酵母菌生产酒精,必须在缺氧环境中进行发酵,但是为了增加酒精的产量,并使发酵速度加快,必须先增加酵母菌的数量,这需要通入空气使它进行有氧呼吸以产生更多的能量,增加代谢水平,使酵母菌的繁殖速度加快,数量增加。然后放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发酵,这样会产生更多的酒精。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均属自养型的是①大肠杆菌②硝化细菌③酵母菌④衣藻⑤白菜⑥水螅⑦蘑菇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⑦

D、④⑤ 解析:大肠杆菌是寄生细菌,酵母菌、蘑菇是腐生真菌,水螅是低等动物,故它们都是异养型的;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而衣藻、白菜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答案:A

2、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类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菌类和病毒都是异养型生物②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③所有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④所有寄生生物都是厌氧型生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

3、灵芝的代谢类型是①自养型②异养型③需氧型④厌氧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相比较,不同之处是

A、利用的碳源不同

B、同化类型不同

C、利用的能源不同

D、异化类型不同解析:考查自养型生物在代谢上的特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型生物的两个生理过程,两者都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不同点是所需的能源不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环境中NH3的氧化分解所释放的化学能。答案:C

5、不同代谢类型的生物,需氧型生物(a)和厌氧型生物(b),处在下列条件时,不可能出现的方式是

A、(a)在无氧条件下,出现无氧呼吸

B、(a)在有氧条件下,出现无氧呼吸

C、(b)在有氧条件下,暂时出现有氧呼吸

D、(b)在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解析:需氧型生物在相对缺氧时,可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如人体剧烈运动时;但厌氧型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且在有氧存在时受抑制。答案:C

6、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形成CO2的场所分别是

A、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C、线粒体和线粒体

D、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答案:D

7、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是

A、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掉

B、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C、防止O2进入坛内抑制发酵

D、防止坛内蔬菜萎蔫解析: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有O2存在时,其发酵受抑制。

答案:C

8、给含氨(NH3)较多的土壤中耕松土,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其原因是

A、改善土壤通气,根呼吸作用加强

B、可增加土壤中N2的含量

C、改善土壤通气,硝化细菌繁殖快,有利于土壤中硝酸盐增加

D、可促进氨的扩散解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所需的能量,是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因此,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可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提高肥效。

答案:C

9、下列生物中,呼吸作用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A、变形虫

B、乳酸菌

C、水螅

D、酵母菌答案:B

10、裸藻类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并需光,但生物学家却能在黑暗环境中栽培此裸藻(培养基内加入葡萄糖),这说明

A、裸藻是异养生物

B、裸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裸藻既能营自养生活又能营异养生活

D、叶绿素行使功能时不需光答案:C

11、分别将四份100 mL混有乳酸菌的牛奶装入甲(500 mL)、乙(250 mL)、丙(150 mL)、丁(100 mL)4个锥形瓶中,密封保存,其中发酵得最好的是

A、甲瓶

B、乙瓶

C、丙瓶

D、丁瓶解析:乳酸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而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气存在时,对其发酵有抑制作用,所以装混有乳酸菌的100 mL牛奶的瓶越小越好,因为越小,内部的剩余空间就越小,容纳的O2也就越少,这样对乳酸菌发酵的抑制作用也就越小。

答案:D

12、猪肉绦虫不能在外界环境中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是

A、消化能力减弱了

B、体表水分蒸发太多

C、不能忍受较高的氧分压

D、丧失了捕食能力解析:猪肉绦虫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有O2存在时,其无氧呼吸受抑制,因而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答案:C

13、单细胞绿藻的培养液和单细胞酵母菌的培养液,所含成分上最大的区别是

A、前者必须含有机成分

B、后者必须含有机成分

C、前者必须通入氧气

D、后者必须通入氧气解析:单细胞绿藻的代谢特点为自养需氧型,其培养液中不必含有机成分。单细胞酵母菌为异养需氧或厌氧型生物,其培养液中必须含有有机成分。

答案:B

14、正常人呼吸道内的破伤风杆菌不会使人致病,当深而窄的伤口内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则能大量繁殖而致病。破伤风杆菌的代谢方式是

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解析:破伤风杆菌属细菌类为异养生物。此菌在呼吸道内(氧含量较高)不能快速繁殖(生命活动受到抑制),

不能使人致病,当深而窄的伤口(缺氧)感染破伤风杆菌,则能大量繁殖,说明此菌为厌氧型。答案:D

15、用酵母菌酿酒时,向原料中通入足够的空气,酵母菌的数量与酒精的产生分别是

A、死亡,增多

B、增多,不再产生

C、增多,增多

D、死亡,不再产生答案:B

16、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动物体异化作用的是

A、把食物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B、把氨基酸分解成水、CO2和尿素

C、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D、把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解析:把食物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是在消化道内进行的,而异化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答案:A

17、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形成有机物,需要下列哪种环境条件

A、具有NH3及缺氧

B、具有NH3和氧

B、具有硝酸和氧

D、具有硝酸及缺氧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周围环境中NH3氧化成HNO

2、HNO3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因此,硝化细菌所需的环境条件是有NH3和氧气。

答案:B

18、下列生物中,其代谢类型分别属于异养厌氧型,自养需氧型的是

A、家兔、固氮菌

B、水稻、蝗虫

C、乳酸菌、小麦

D、蚯蚓、衣藻答案:C

19、新陈代谢同化作用的异养型和自养型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B、能否利用光能

C、能否利用化学能

D、能否将简单的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自养型和异养型定义的理解与运用。自养型包括光能自养型(光合作用自养型)与化能自养型,但自养型既不等于光能自养型也不等于化能自养型,故选项

A、

B、C均是错误的。选项D才是自养型定义的本质。答案:D

20、哪种生物的细胞能进行下列两种化学反应

A、硝化细菌

B、绿藻

C、酵母菌

D、乳酸菌解析:酵母菌属兼性厌氧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写出①~④生理过程的名称。

__________。(2)写出①~④生物的代谢类型。__________。(3)写出A~D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4)能量C所表现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5)编号①和④、③和④是否可能表示同一种生物。__________。解析:(1)从生理过程分析,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化能合成作用,③是酒精发酵,④是有氧呼吸。

(2)从生物代谢类型分析,①是光能自养型生物,②是化能合成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③是厌氧型生物,④是需氧型生物。(3)A为太阳光能,B为NH3氧化释放的化学能,C和D是C6H12O6氧化释放的化学能。(4)由C6H12O6氧化释放的化学能C,大部分转变成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在动物体中也可以把ATP再转移到磷酸肌酸中,以活跃的化学能形式又被暂时贮存起来。(5)编号①和④可能是同一种生物,如绿色植物,属光能自养需氧型生物。编号③和④也可能是同一种生物,如酵母菌,属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答案:(1)①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③有氧呼吸;④无氧呼吸(2)①自养型;②自养型;③需氧型;④厌氧型 (3)

A、太阳光能;

B、NH3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C、葡萄糖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D、葡萄糖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4)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5)①和④可能表示同一种生物,如绿色植物;③和④可能表示同一种生物,如酵母菌

22、在下面的表格内列出了四种生物生存所需条件(用“+”表示),请据表回答:生物有机物二氧化碳氧气水矿物质光能Ⅰ+-+++-Ⅱ++-+++Ⅲ++-+--Ⅳ-+-+++(1)在这四种生物中,最能代表异养生物的是______,其异化作用的类型是______。(2)从异化作用的角度讲,Ⅱ和Ⅲ属于______。Ⅱ可能生活在______环境中。(3)Ⅳ这种生物的代谢类型应该是______型,如______。解析:因Ⅰ需有机物,不需CO2,故Ⅰ最能代表异养生物;因Ⅱ和Ⅲ都不需氧气,故从异化作用的角度讲Ⅱ和Ⅲ属于厌氧型;Ⅳ能利用CO2和H2O,并需光能,则其代谢类型是自养型。答案:(1)Ⅰ 需氧型(2)厌氧型水 (3)自养型绿色植物

23、将甲、乙两组数量相等的酵母菌培养在葡萄糖溶液中(浓度相同,体积相同)。甲组进行有氧呼吸,乙组进行发酵。若两组消耗了等量的糖,问:(1)甲、乙两组总共放出的CO2和吸入的O2的体积之比为______。(2)甲组的反应式为_________。(3)乙组的反应式为_________。解析:从有氧呼吸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可知: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是无氧呼吸的3倍,有氧呼吸过程中吸收的O2量与释放的CO2量相等。设x为酒

精发酵过程中释放的CO2的物质的量,则甲、乙两组总共放出的CO2和吸收的O2的体积之比为:(x+3x)∶3x=4∶3。答案:

(1)4∶3

24、已知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将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分为两等份,分别装入相同的两个烧瓶中,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将这两个烧瓶同时置于37℃条件下,并定时向乙装置内通入新鲜空气,经过相同的时间后:(1)甲、乙烧瓶溶液中所含产物分别是______、______。(2)甲、乙中石灰水将发生怎样变化?并对两者做一比较。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用温度计测量两烧瓶内溶液的温度,温度较高的是______。解析:由题意知,甲进行酒精发酵,乙进行有氧呼吸,则甲、乙烧瓶溶液中所含的产物分别是酒精、水(两过程中产生的CO2都已逸出);两过程中都可产生CO2并使石灰水变浑浊,但消耗同样的葡萄糖,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CO2多,故乙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大;有氧呼吸过程中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产热多,故乙的温度较高。答案:(1)酒精水 (2)石灰水变浑浊。乙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大 (3)乙

25、下图表示培养液中氧气浓度变化对草履虫和乳酸菌呼吸作用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曲线A代表的生物是______。它的异化作用代谢类型为______。(2)曲线B代表的生物,能在C6H12O6分解成______的过程中获得能量,它的呼吸作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解析:草履虫是需氧型生物,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故前者随氧浓度的增大,其呼吸作用

强度不断增强,后者随氧浓度的不断增大,其乳酸发酵逐渐受抑制,即呼吸作用强度逐渐降低。因此曲线

A、B分别代表草履虫、乳酸菌。答案:(1)草履虫需氧型 (2)乳酸(或C3H6O3)

有氧时(氧气浓度达到一定时),其发酵过程受抑制

【应用创新】

将一瓶洗碗水加盖,放在窗台上搁置一年,发现其经历了浑浊、黑臭、变绿三个阶段的变化。试分析其中生物类群的变化:(1)开始,洗碗水中富含有机物,繁殖着______型菌群。(2)随着

O2的大量消耗,______菌死亡,______菌繁衍起来,黑臭是发酵的结果。(3)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有机物终于被分解得比较彻底了,水中无机物质增加,水体变绿,表明______类群绿藻出现

了。解析:洗碗水中富含有机营养,最初有利于异养需氧型生物

大量生活和繁殖。随着水中氧气的大量消耗,需氧菌逐渐死亡,

而厌氧菌却迅速繁殖起来,黑臭现象就是发酵的结果。经过相当

长的时间后,有机物终于被分解得比较彻底了,同时水中的无机

矿质营养增加,这时的环境已不适于异养型生物生存,水体开始

变绿,这表明自养类型的生物如绿藻等出现了。答案:(1)异养需氧 (2)需氧厌氧(3)光能自养型

【备课资料】

利用微生物开采石油油井开采第一次采油仅依赖自然排放

力,采取的油量仅为原贮藏量的10%~50%,平均约为25%。为了

回收在地下残存的75%原油,就采用注水、注气(保持压力)的第二次采油,采油量虽有提高,但仅为贮藏量的30%~35%。因此又有第三次采油的措施:第三次采油的方法,有物理及化学方法,都是人为地改变油层的压力、温度、粘性等参数,达到采油的目的。近代生物技术发展了,可利用微生物进行石油的

二、三次开采。利用微生物采油的基本方法是将混有细菌的培养物连同水(有利于细菌生长并增加油压力)和一定比例的糖蜜或淀粉注入油层。关闭注水井,以便让细菌利用糖蜜等进行发酵,随着细菌的活动其结果一方面降低了原油的粘度,使粘稠的石油能流动;另一方面发酵所产生的气体(如氢气)改变了油层的压力,可以使高度“粘稠”的油层增加产油量。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2:2.4 免疫调节(Ⅱ)

第4节免疫调节(Ⅱ)

三、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四、免疫学应用有哪些?(阅读教材P38-39以及39页资料分析,进行归纳)。 反馈练习 1.科学家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该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后的抗原,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2.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的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3.下页表为我国初生幼儿计划免疫的部分列表,通过下表可以发现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幼儿 年龄 应接种的疫苗接种方式预防疾病出生时卡介苗皮内注射结核病 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1个月时乙肝疫苗第二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2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一次 口服脊髓灰质炎3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二次 口服脊髓灰质炎 3个月时 百白破混合 制剂第一次肌肉注射 百日咳、白 喉、破伤风 A.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疫苗在人体中诱发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D.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4.科学研究表明: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下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下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细胞可为HIV的增殖提供原料、酶和场所等条件 B.HIV通过攻击红细胞可使人的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和成分有关 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在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生物必修三步步高导学案第1章第1节(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方式一观察下图,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生物体内的血浆中。 导入多细胞生物与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不同,我们将血浆等多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方式二联系实际导入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始了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航天员的航天服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具有防止微流星体撞击,保暖隔热,保压供氧等多种功能,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那么,你知道人体细胞需要怎样的环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吗?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 特别提醒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3)适用范畴: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答案①—d②—a③—b④—e⑤—c 归纳总结内环境各组分的不同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试卷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套测试题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组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O2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D.细胞可直接在内环境中获取营养 5.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糖尿病D.细胞代谢紊乱 9.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等缓冲剂,它的pH才能正常 B.内环境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症状消失 D.血浆中缺少蛋白质引起组织水肿 10.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 D.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二、非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体液的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 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 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 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 体内细胞生活在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 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何为内环境?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 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 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__________含量很少。 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 细胞外液的渗透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 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压和酸碱度法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 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 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 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6:2.4 免疫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预习、研习案】 活动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任务】阅读课本P35概念图,完成下题。 【训练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活动二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任务1】阅读P36第2、3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书中标注】 【训练2】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面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B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任务2】阅读P37第2段,回答下列问题。【书中标注】 1.特异性免疫在发挥作用时分成和两种类型,主要“作战部队”是。 2.特异性免疫中的抗体具有什么特点?它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3.举例说明免疫反应中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抗原?它具有什么特点? 【任务3】阅读P37第4段及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填写下面流程图。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训练3】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分泌抗体 【任务4】阅读P37-38最后一段及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填写下面流程图。 思考: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寄生到宿主细胞内,该怎样消灭这些病原体?【书中标注】 【任务5】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细胞参与,都可发生二次免疫。 2.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细胞;除浆细胞外,、、、 等免疫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此外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训练4】(多选)某种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正确的是( AB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暴露其特有的抗原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C.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D.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2:3.3 其他植物激素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学海导航】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预习探究】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赤霉素 (1)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验证赤霉菌产生赤霉素的实验步骤 ①用_________感染水稻;结果:恶苗病。 ②用___________________感染水稻;结果:恶苗病。 ③从____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物质,称为赤霉素。 2.细胞分裂素 (1)合成部位: 主要是_____________。 (2)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______。 3.脱落酸 (1)合成部位:_____、______的叶片等。 (2)分布: 将要_______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3)主要作用: 抑制___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乙烯 (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2)主要作用: 促进果实______________。 5.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多种激素___________共同调节,如_______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______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使其含量_________,反过来又________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的伸长作用。 6.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概念: _________的对植物的__________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 容易____、_____广泛、________稳定。 3.具体应用 (1)用______催熟。 (2)用________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 (3)用_________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4.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在农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________、药物效果、药物毒性、_________、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 (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_________、施用方式、_________和施用次数等问题。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 D.脱落酸能促进细胞分裂 2.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 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 3.为使休眠状态的马铃薯块茎早发芽,以便早栽种早收获,用以处理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脱落酸C.赤霉素D.细胞分裂素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详细教案

同学们好,今天将由我来带领同学们走进高中的生物学习之旅。 现在,请同学们对生物这个词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Put up your hands) 其实,简单地说,生物也就是有生命的个体。 要了解一个个体,首先要从细胞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的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同学们请看,在教材第二页的左上角有一幅图,是SARS患者肺部X光片阴影图,和SARS病毒模式图。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这个问题探讨,仔细思考讨论题,待会儿会请两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第一问,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请坐。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第二问,谁来说说?。。。 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了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为,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尽管现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并且对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生命。生命和细胞是难解难分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四个关于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实例分析 这是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人的生殖和发育 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艾滋病病毒入侵免疫系统。 看完这几幅图后,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第四页上面的无道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三分钟后请同学来回答 第一题,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草履虫除了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 它得先摄能才能运动吧,它还能呼吸和生长,还有应激性。 好,第二题,某某 在你和你爸妈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然后它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再进一步发育成胎儿,那么胚胎发育跟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细胞分裂和分化 第三题,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还有相关的骨骼肌细胞。请坐 第二问,你每天学习的时候需要哪些细胞 太多了,它涉及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淋巴细胞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的特定细胞受损而致病的。。。。 例如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的话会导致听觉发生障碍。 第五题

(共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超级资源(共19套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 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如下图) (1)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生理效应不同, 低浓度促进生长(图中A→C, 不包括C点), 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C→D, 不包括C点)。“低浓度”与“高浓度”的分界点是C点, “低浓度”“高浓度”不是具体值, 而是浓度范围。 (2)四个关键点的含义: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 B点促进作用最强, C点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D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3)曲线含义:AB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增强;BC段(不包括C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减弱;CD段(不包括C点)表示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抑制作用增强。 2.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如下图)

(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例如生长素浓度为10-6 mol·L-1时, 对根是抑制作用, 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茎则是起促进作用。 (2)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说明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3)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如下图) (1)图示说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 (2)应用:农田中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