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高三历史是必须学习的,它会让我们知道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繁华,衰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跟着小编了解这两个朝代。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事迹亲ㄖ苹嗜ǜ叨确⒄沟闹匾曛尽�(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汉宣帝的改革废除丞相制度

汉宣帝的改革废除丞相制度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在位)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废除了丞相制度。
这一举措对汉朝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丞相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在汉朝建立初期,丞相制度被正式确立。
丞相作为总理国务的官职,有权执掌朝政,领导重要决策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丞相既是君主的重要助手,又是权力中心的代表,在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丞相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丞相权力过于集中,使得政治腐败、暴政等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另一方面,丞相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也逐渐增多,造成了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因此,废除丞相制度成为了当时政治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1. 政治腐败:随着丞相集权的增加,贪污、受贿、权力滥用等问题逐渐增多,使得朝政陷入腐败状态,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2. 矛盾纷争:丞相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和纷争日益增多,导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3. 机构僵化:丞相制度的存在使得政府机构僵化,政策难以灵活调整和改革,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三、改革废除丞相制度的过程汉宣帝即位后,决心进行政治改革并废除丞相制度。
他先后任用了几位有才干的大臣来辅佐自己,逐渐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同时,他推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设立中书省、尚书省等新的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进一步分散了丞相的权力。
汉宣帝还着手整顿中央和地方官府,优化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增加了监察机构的力量,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政府运行更加高效,减少了腐败现象,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能力。
四、改革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1. 政治权力重新分配:废除丞相制度后,汉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皇帝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政府的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

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引言历代中国的丞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丞相是朝廷的首席宰相,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历史的演进,丞相制度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将对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起源和初期发展1.起源于秦朝:丞相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始于秦始皇时期。
2.郡国制度下的丞相:最初的丞相多由郡国大夫充任,负责处理地方事务。
汉朝的丞相1.西汉初期的丞相制度:丞相的职位仍然由地方大夫担任,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朝政。
2.司马迁的丞相改革:司马迁上表建议设置三公九卿,对丞相制度做出了一定改革。
3.窦宪的丞相制度改革:窦宪进一步完善了丞相制度,将丞相职位从地方大夫中选拔,提高了丞相的地位和权力。
汉武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后改为大将军)。
2.九卿:太仆、太傅、太尉、司徒、司马、司空、太常、大理、御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丞相制度1.曹魏时期的丞相制度:曹魏时期设立了丞相职位,并加强了丞相的权力。
2.世袭丞相制度: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世袭丞相制度,许多丞相职位成为世家的世袭官职。
魏晋丞相的权力演变1.曹魏初期的丞相权力:丞相主要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并参与决策。
2.曹魏后期丞相的权力削弱:曹魏时期丞相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削弱,丞相地位日益边缘化。
3.隋朝的重用丞相:隋朝重视丞相的作用,加强了丞相的权力,丞相成为权臣之一。
唐宋时期的丞相制度1.唐初的丞相制度:唐初设立了宰相职位,负责处理朝政,称为宰相。
2.唐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丞相的权力达到顶峰,宰相龙图阁参军李吉甫开创了贞观之治。
3.宋朝的丞相制度: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宰相制度,称为丞相,职责类似于唐朝。
4.宋朝丞相的兼任情况:宋朝丞相常常兼任其他重要职位,如枢密使、签书枢密院事等。
宋朝丞相制度的变革1.宋太宗时期的丞相制度改革:太宗下令丞相按次序值勤,加强了丞相的权力。
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的举措带来了一些利弊得失,具体表现如下:利:1.提升中央集权:废除丞相一职,使皇帝在政治层面上具有更大的权力和决策权。
朱元璋的强化皇权有助于加强对地方行政、军事和财务事务的集中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优化决策效率:废除丞相一职,减少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权力争斗,减少了政治决策的阻滞和延误,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这让朱元璋能够更迅速地采取行动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3.加强皇帝威望:强化皇权有助于加强皇帝的威望和权威,巩固统治地位。
废除丞相后,皇帝能够更直接地接触下属官员和民众,加强了皇帝与百姓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稳固了朱元璋的统治地位。
弊:1.缺乏制约和平衡:废除丞相后,朱元璋拥有了更集中的权力,缺乏相应的制约和平衡机制。
这可能导致权力滥用、独断专行,以及主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一旦皇帝犯错或出现不良决策,将缺少相应的内部约束与平衡机制。
2.建立个人威权:强化皇权可能导致皇帝个人威权的建立,使朝廷政治更加依赖于皇帝的个人才能和决策能力。
这可能对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政治体制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一人的能力和品质。
3.削弱官僚体系:废除丞相后,原本有较大独立权力的官僚体系被削弱。
一些得失衡权力的官员可能会感到不满或失去积极性,对于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政策推动可能出现一定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的举措带来了一些利弊得失。
其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决策效率和加强皇帝威望等方面带来了一定好处,但也存在权力滥用、缺乏制约和平衡、建立个人威权以及削弱官僚体系等负面影响。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明朝成立之初,丞相制度的运作并不理想。
明朝初建,重臣们对朝廷尚有所疑虑,且朝廷内部权力分布不均,经常出现党争和权力斗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丞相职位被设立,作为朝廷内的权力平衡者。
然而,丞相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往往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引发专权和腐败现象。
其次,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也与后期明朝实行的内阁制度有关。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制度逐渐取代了丞相制度。
明末清初,内阁成为朝廷决策的核心机构,以abinet﹑consultation﹑togroup案等形式,吏部﹑纲部﹑都察院等机构的差官参与决策。
内阁制度的实施,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丞相变成了一个虚位。
另外,在中国古代,丞相一职的权力往往比皇帝还大,有时甚至能够干预皇帝的决策。
此种现象在明朝中叶尤为明显,丞相如冯保、吴世春等在职期间多次出现过干涉皇帝决策甚至篡位的情况。
因此,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保障皇帝的权威。
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明朝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明朝中叶以后,宦官集团的势力逐渐壮大,帝王对丞相的依赖度也逐渐减少,护军制度逐渐取代了丞相的权力。
护军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直接统治权,由护军负责军事事务,使得朝廷内的权力进一步集中。
另外,明朝中期以后,丞相职位变得名存实亡。
丞相职务通常授予地位显赫的亲王和王子,但他们多数只是虚衔,未真正担任实务。
丞相的功能已经被内阁和护军所取代。
总体来说,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丞相职位带来的专权和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强化政府的决策效率。
当然,废除丞相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削弱了重臣们的权力,以后明朝政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内阁把持政权、宦官专权等,这些问题也是明朝政治衰败的深层原因之一。
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

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宰相是官署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权威和地位,是最高层的政治家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
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和变迁,这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
丞相制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和晋国的权威代表。
到了秦汉时期,丞相制度成为统治者重要的权力机构之一,其职责是辅佐皇帝掌握国家大事。
并且由于丞相身居中枢,所以任职期间都有极高的声望和权力。
同时,丞相所管理的机构也成为了国家最高决策机构。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到了唐代,丞相制度也随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唐代的丞相多为皇帝的亲信,也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要决策者。
他们不仅要执掌权力,还要主掌朝廷官吏的选拔和管理。
宋代是中国宰相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宰相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机构。
宰相在宋代的职责包括制定政策、管理国家、推动改革、监察部门、评定官员、考试科举、搜证状帖、以及代表皇上和中央政府以行使行政职权。
在政策制定方面,宰相要经过校阅及会诸卿等环节,通过公论最终提交给朝廷,再由皇上作出决策。
宋代宰相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为中国历史上宰相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时,丞相制度逐渐演化为宰相制度,职权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管理各地行政机构,并且充当皇帝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
明代时期,宰相的权力有所削弱,主要是由于皇权的垂直管理模式得到完善,同时官僚机构繁复,实权逐渐向丞相以外的部门转移,导致宰相制度逐渐式微。
到了清代,丞相制度基本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制度,内阁成为了国家最高统治机构辅以清廷的行朝统治。
内阁的官员凭借着自身的才干和政绩,来获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实际上也是代表皇帝来掌控整个政府。
总的来说,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废除宰相制度,丞相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变迁,职能和权力逐渐向皇权和地方官绅转移。
历代丞相制度的发展演变,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变迁中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历代政治家在逐步完善和改进制度上的不懈努力。
丞相制度的废除

丞相制度的废除丞相制度的废除丞相制度,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丞相是国家的第一号重要官职,负责统领国家政务,参与决策,具有较大的权力。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丞相制度逐渐暴露出了他的种种弊端,导致了废除的需求。
首先,丞相制度存在权力过大的问题。
由于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他拥有极高的权力,几乎决定着国家的一切,这就很容易导致权力过大、滥用职权的问题。
有些历史上的丞相,由于过于专横和残暴,甚至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他们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给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其次,丞相制度存在选拔难度大的问题。
由于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需要具备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才能。
然而,丞相的选拔往往依赖于皇帝个人的喜好和意志,而不是真正的才干和能力。
这就导致了选拔不公平、容易出现猜忌、阴谋和内讧等问题。
有时候,即使一个丞相在才干上不如其他候选人,但因为跟皇帝的关系较好,仍然有可能被任命为丞相,这对国家政治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再次,丞相制度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丞相制度下,国家政务和决策需要经过丞相的批准和处理,这就导致了政务繁琐、决策迟缓等问题。
丞相需要处理大量的庶务琐事和官员们的奏章,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和研究重要的决策。
而且,由于丞相是一个人负责统领国家政务,他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到每一个细节和问题,这就很容易出现疏漏和错误,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丞相制度存在权力传承问题。
在丞相制度下,丞相的继任由皇帝一家决定,这通常意味着权力的传承往往是由血缘关系所决定的,缺乏公正、公平和竞争的机会。
这不仅不利于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容易导致亲族集团的势力滋生和腐败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丞相制度有诸多弊端,包括权力过大、选拔难度大、行政效率低下和权力传承问题等。
作为一种旧有的制度,丞相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废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时间 3、做法
4、原因
直接:胡惟庸跋扈 揽权,激化矛盾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明初沿袭元制,丞相权势过重 2、时间 1380年,洪武十三年
3、做法
诛杀现任丞相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直接掌管六部 规定以后不得再立丞相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①,并不曾设立丞 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②而亡。汉、唐、宋因 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③,不 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 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 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④,全家处死。
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
(1)汉
内外朝制度
(2)唐 三省六部制
(3)宋
三司二府
(4)明 废除丞相制度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明初沿袭元制,设丞相和中书省 2、时间 1380年,洪武十三年
3、做法
诛杀现任丞相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直接掌管六部 规定以后不得再立丞相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 曲中谨国②最当后上一意个,丞宠相遇日—盛—,胡独惟相庸数岁,生杀黜陟③, 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④,必先取阅,害己者 ,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⑤及功臣武夫失职者, 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 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⑦,又言其祖父三 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 矣。 ──[清]张廷玉《明史》卷三〇八《胡惟庸传》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 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座 处,一坐群站……到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吴晗《朱元璋》)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了什么?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皇权VS相权 中央VS地方
1、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怎么翻译划红线的这句话?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时间 3、做法
4、原因
直接:胡惟庸跋扈 揽权,激化矛盾
根本:皇权与相权 的根本矛盾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时间 3、做法 4、原因
5、影响 加强皇权
洪武十三年之后,朱元璋曾经作了一首诗: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
他为什么不能好好睡觉?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时间 3、做法 4、原因
5、影响
加强皇权 政务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