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鲁迅读书

初中语⽂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鲁迅读书初中语⽂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鲁迅读书 鲁迅读书 鲁迅⼩的时候酷爱读书。
他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坐宝贝⼀样。
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的启蒙⽼师──⼀位叔祖⽗那⾥看了不带图的书。
这位⽼师曾经告诉他,有⼀部绘图的《⼭海经》,画着⼈⾯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着翅膀的⼈,没有头⽽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时找不到了。
这么⼀本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
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这可把他的保姆妈妈感动了。
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
⼀见⾯,妈妈把⼀包书送给鲁迅,⾼兴地说:“哥⼉,有画⼉的《⼭海经》,我给你买回来了!”⼀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把书接过来,找开纸包看了起来。
鲁迅⼩时候对于书籍()爱护。
看书的`时候,他()把桌⼦擦得⼲⼲净净,看看⼿指脏不脏。
脏桌⼦上是不放书的,脏⼿是不翻书的。
他还特意为⾃⼰准备了⼀只箱⼦,返乡民⼯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箱⼦⾥还放了樟脑丸,防⽌⾍蛀。
鲁迅⼩时候养成了爱书如宝的好习惯,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
他购置的书,仅1912年⾄1939年间,就有九千多册。
鲁迅⼀⽣清贫,最⼤的财产,就是宝贵的藏书了。
1.“酷爱”⼀词中,“酷”的意思是【B】。
A.残忍 B.程度特别深的 2.选词填空。
看书的时候,他【B】把桌⼦擦得⼲⼲净净,看看⼿指脏不脏。
A.通常 B.总是 3.选词填空。
鲁迅⼩时候对于书籍【B】爱护。
A.⽐较 B.特别 4.选词填空。
⼀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B】把书接过来,找开纸包看了起来。
A.于是 B.赶紧 5.选词填空。
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B】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
A.随便 B.设法 6.⽂章围绕鲁迅读书,列举了“渴望读《⼭海经》”和“ 【B】”两个事例,刻画了鲁迅酷爱读书、爱书如宝的品质。
A.喜欢看书 B.爱护书籍 C.爱抄书 D.爱擦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短文《古人谈读书(两则)》,按要求作答。
古人谈读书(两则)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清] 彭端淑“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
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
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 [清] 袁枚(选自《小学古诗文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
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
③“破”“有神” 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
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
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汉字或词语。
(1)依靠、凭借。
()(2)限制、阻碍。
()(3)自求上进。
()(4)形容整个儿。
这里有不仔细咀嚼、消化的意思。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1)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2)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3.读画线句子,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什么?4.这两位名人的话各表达了怎样的读书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吧。
彭端淑:袁枚:参考答案:1.(1)恃(2)限(3)自力(4)囫囵2.(1)聪明和敏捷,可以依靠也不可以依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敏捷而不去学习,是自己败坏自己的人。
(2)读烂了书卷,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是整个儿吞下去,采纳它的糟粕。
3.示例: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知识时,不要死学,而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和升华。
4.示例:彭端淑的观点是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但智力不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去力求上进。
袁枚的观点是读书时应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这正是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髓所在。
《陈正之读书》阅读练习(答案)

陈正之读书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lún)吞枣。
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
这使他很苦(恼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像)著名学者朱熹( xī )请教。
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
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
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既)不能消化书的内容,(又)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
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把短文第一、二自然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用“/”划去。
2、给第三自然的两个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虽然……但是……既……又……不但……而且……3、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囫囵吞枣)形容不断积累。
(日积月累)4、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找出文中解释这种原因的句子。
画“﹏﹏”5、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受到的启发是:读书不能只图快,要多读几遍理解它的意思,想想主要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
阅读延伸:1、相信你也读了不少课外书,你一定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
你最喜欢《三国演义》。
请你写出两个以上来自这名著的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
2、下列情节不是孙悟空所为的是(A)A、大战流沙河B、大战红孩儿C、三清观斗法D、大闹五庄观3、请根据下面的人物外号写出小说故事里的主人公。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①暮春,子夜,北京一角。
毗邻王府井大街、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内,依然灯火通明。
几张书桌,数盏灯光,秒针滴答有声,手指划过书页,颇有“夜深还照读书窗”的意境。
一位学者感慨,“不打烊”书店的灯光,在城市夜空中格外明亮,它是对阅读价值的一种守望。
②生活、读书、新知,不也是理想人生的轨迹?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77本,算上电子书阅读量的 2.48本,一共不到8本,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
读书的时间哪去了?③一日忙,二日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读书与其说是外假于物,不如说是内求于心。
我们早已告别了书荒年代,海量出版物、不断创新的阅读介质,为读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阅读世界。
相比以前“无书可读”的苦恼,今天则凸显“有书无心”的困扰。
④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尘,“忙”与“累”也有另一番场景。
一些人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毫无书卷气;不少人心为物役,铁了心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则夺下了孩子手里的课本。
从社会层面看,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
这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
不少书店和书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笈,这些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非但不能长精神,还要“长疾瘤”。
⑤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有人更是警告: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就已经堕落了。
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社会的底气和定力。
读书读书再读书阅读答案

读书读书再读书阅读答案【篇一:读书再读书阅读题及答案】t>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既熟悉又(陌生)既(聪明)又愚蠢既(灵巧)又(笨拙)既(亲近)又(遥远)(2).面对读书,作者是既高兴又懊悔。
她高兴的是可以从书中学到知识;懊悔的是书读的太少了。
(3).在作者看来,那么多人喜欢读书是因为: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读书使我们美丽、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4).文中谈到的读书的众多好处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共鸣?谈谈你的感悟。
读书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比如阅读一本好书,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我们可以从书中得到启示,可以从书中获得教育,收获经验,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例如《国家地理杂志》,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世界的神奇之处,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得到人文的升华(5).你喜欢读书,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妨写一写。
我喜欢读书,还可以帮助那些没有办法读书的朋友,我可以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让他们也听到书中的奥秘,得到心灵的慰藉。
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使得他们获得知识。
【篇二:26《读书再读书》的分段、阅读新体验、说写双通道的答案和分析】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本单元的课文将把我们带进一个浓浓的书香世界,去了解书架上性格迥异的书,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读书人,去了解读书的秘诀,去感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
如果你有时间了,就请拿起书本来,多与书亲近,多与书交流,品味读书的乐趣,体验读书的神奇,享受读书的魅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边读边思,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会读书的人。
26 读书再读书1 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
”2 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
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发现它们都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
古代诗歌法式善《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南昆明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2.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读书其二(节选)法式善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条渐苍莽。
此理木不知,木乃遂其养。
我读古人书,辄作古人想。
掩卷了无得,心中时快快。
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
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观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八句侧重说理,后八句现身说法,由理人情,展现作者读书时的所思所感。
B.五六句描写树叶在露水的滋润下旺盛而繁茂,而青翠的枝条渐渐呈现出萧条的景象。
C.“忽然”用词精妙,凸显出诗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由“快快”到开阔明朗的心境变化。
D.末尾将“前境”与“后境”对比,揭示读书或许能使人改变看法、呈现新貌的道理。
(2)诗歌前八句运用比喻托物明理,给人以读书的启示,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既强调了榜样的重要作用,又强调了自我反思的意义。
(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命蒙恬“,”对“胡人”起到了震慑作用。
(3)黄庭坚《登快阁》中“,”一联,借“落木”描绘了一幅辽阔的画面,与杜甫《登高》中含“落木”意象的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5.(1)B(2)①以植树设喻,植树不可求骤长,读书也不能急于求成。
②给人以读书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启示。
6.(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读书与做人》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练习:读书与做人1 文中第一段,作者认为如何能让人生过得充实?参考答案:人生要过得充实、丰富、辉煌,就要靠读书。
2 文中第二段,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读书是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参考答案:随便读一本书固然简单,但如何选择适合又对自己有益的好书,并获得有用的知识却不容易。
3 文中第三段,为什么作者要列举他所读过的书?参考答案:作者列举他读过的中国小说及外国作家来论证通过读书可以理解人生。
4 文中第四段的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说明要读好书学习如何做人。
5 文中第五段,为什么作者要提起叶教授?参考答案:以叶教授的例子来论证读书可以学到知识。
6参考答案:认同。
个人生活之外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读书得到的,但也有些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
7 文中第六段,作者说读书要读得广、读得博、读得深,怎样才算读得深?文中如何证明?参考答案:所谓“深”,是指从细读中悟出道理,找到动力,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帮助。
文中引用古人的说法“读书破万卷”来证明。
8 根据文中第七段,人永远在追求什么?参考答案:人本身不喜欢浅薄、庸俗、无聊,永远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灵需求。
9 文中第七段,作者提及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为了什么?参考答案:为了论证读书读得精深,能给人动力、给人力量,鼓舞人向上,像阳光一样照亮世界。
10参考答案:认同。
要先确定“好书”的定义,然后要找到真正的好书,接受它,并用心阅读,从中受益,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11 文中第八段,作者举巴金读书的事例是为了什么?参考答案:为了论证读书有用,可以影响一个人。
12 文中第九段,作者对中学生有什么期望?参考答案:作者希望中学生要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13 文中第九段,作者由“人”字的两笔画深入浅出地带出什么道理?参考答案:“写人”容易,但“做个有用的人”却很不容易的深刻道理。
14 文中第九段,作者认为“大写的人”应当是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应当是思想不浅薄、不庸俗、不无聊,永远追求高尚品德,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把文字这把钥匙,勉强地塞在我手里到了我七岁的时候,独游无伴的环境,迫着我带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书库的大门。
门内是多么使我眼花缭乱的画面呵!我一跨进这个门槛,我就出不来了!我记得我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这里我只谈《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真是一本好书,每一段故事,多的几千字,少的只有几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
不幸的是《聊斋一部新书时,才把故事的情节拼全了。
我还看了许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
其中就有英国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也就是《大卫·考伯菲尔》,我很喜欢这本书!译者林琴南老先生,也说他译书的时候,被原作的情文所感动而“笑啼间作”。
我记得当我反复地读这本书的时候,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掰我手里母亲给我当点心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我自己是幸福的!有时被母亲看见了,就说,“你这孩子真奇怪,有书看,有东西吃,你还哭!”事情过去几十年了,这一段奇怪的心理,我从来没有对人说过!(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百无聊赖:②眼花缭乱:(2)文章为了表现“我”酷爱读书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4)文章最后一段“流泪”、“掰”和“塞”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5)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请简单写一写。
参考答案:(1)①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极度空虚无聊。
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2)因痴迷于读书而出现行为举止异常的情况,导致一些书被母亲撕掉。
因沉浸在书中的情节里而边哭边吃东西,母亲认为很奇怪。
(3)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痴迷(4)完全沉浸在书中的情节里,对大卫·考伯菲尔的遭遇感到深切同情(5)示例: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偷偷地去书店看书,一看就是两个小时,虽然我的脚已经站麻了,可是我觉得挺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
叮足、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
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
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③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每天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读读书,却可以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和灵活。
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
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或可憎了。
⑤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
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一种解脱。
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⑥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
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
⑦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
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⑧林语堂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
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
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
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心朋友一般的快乐。
⑨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书本上的佳言名句储存脑中。
最后这种储存是最富经济价值且又是最安全的储存。
因为它一不怕窃盗,二不怕丢失。
而且携带方便,取用简单。
⑩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你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的。
阅读题:
1.文章开头即引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说,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分)
2.第②段写的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2分)
3.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第③段谈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结合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写出一部书名,并谈谈从中得到什么益处。
(3分)
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简要概述。
(3分)
6.请写出本文的两种论证方法。
(2分)
参考答案:
1. 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2分)。
其好处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2分)。
2. 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心思分散,无时间读书(2分)。
3. 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
(答出承上启下可得2分,只答过渡得1分。
)
4. 此题为开放题。
写出书名得1分,谈出益处得2分。
5. 文章从三方面论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
一是可以伸头脑清醒和灵活(1分);二是可以滋补和提升精神(1分):三是可以使人胸襟高雅,气度不凡(1分)。
6.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意答对两种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