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1)蒙乃始就学(2)不敢稍逾约【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小题4】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分)【小题5】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
古诗词柳宗元《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读书(节选)①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②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道尽即闭口,萧散③捐④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⑤。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
②缥帙:书套。
③萧散:闲散舒适。
④捐:除去、抛弃。
⑤劬:劳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身遭贬谪,幽居偏远之地,远离朝廷,不问世事,默默诵读圣贤之书。
B.诗歌五、六句写诗人读到书中令人欣喜之处,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
C.“缥帙各舒散”写裹书的外套都已松散,“欠伸展肢体”写伸腰舒展肢体:这都体现了诗人读书的勤奋。
D.全诗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传神,风格质朴平和,写出了读书的妙谛,给人以启迪。
16.纵观全诗,诗人读书有哪些收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2)苏洵在《六国论》中写六国诸侯的祖辈和父辈“________,________”,才获得了一点点土地,可他们的子孙不知道珍惜。
(3)“流水”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常常被赋予“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等内涵,如“________,________”。
15.B 解析:“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错。
应理解为,诗人在读书时,与书中内容同悲欢。
16.答案要点:①获得知识,如“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等;@获得快乐,如“吟咏心自愉”“书史足自悦”等;3获得精神的自由,如“萧散捐囚拘”勿为名所驱”等。
(共6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17.(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暴霜露斩荆棘(3)示例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

关于读书学习得小古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文中划线得字。
说:__________省:_________信: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别写出文中论述求知态度与学习方法得句子(每方面写一句即可)。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就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得老师问她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得,凡就是能够学习得人,必然都就是些有父母得孩子。
我一来羡慕她们不孤单,二来羡慕她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您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与《论语》。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

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一、前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古文素养,我们精选了50篇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读本,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这些读本涵盖了古代诗歌、散文、寓言等多种体裁,既有经典名篇,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小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二、读本列表1. 《咏鹅》2. 《静夜思》3. 《登鹳雀楼》4. 《春晓》5. 《悯农》6. 《江雪》7. 《寻隐者不遇》8. 《所见》9. 《古朗月行》10. 《望庐山瀑布》11. 《赠汪伦》12. 《独坐敬亭山》13. 《早发白帝城》14. 《望天门山》15. 《绝句》16. 《江畔独步寻花》17. 《枫桥夜泊》18. 《寒食》19. 《山行》2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1. 《乌衣巷》22. 《赋得古原草送别》23. 《春夜喜雨》24. 《绝句》25. 《饮湖上初晴后雨》26. 《惠崇春江晓景》27. 《题临安邸》28. 《游园不值》29. 《示儿》3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1. 《四时田园杂兴》32. 《宿新市徐公店》33. 《舟过安仁》34. 《闲居初夏午睡起》35. 《小池》3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7. 《夏日绝句》38. 《嫦娥》39. 《乞巧》40. 《夜宿山寺》41. 《登幽州台歌》42. 《望洞庭》43. 《回乡偶书》44. 《咏柳》45. 《凉州词》46. 《出塞》47. 《芙蓉楼送辛渐》48. 《鹿柴》49. 《送元二使安西》5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参考答案(此处为各篇文言文的参考答案,由于篇幅原因,不再一一展示。
请在使用时根据读本名称查阅相应答案。
)四、结语通过阅读这50篇小学阶段文言文读本及参考答案,相信同学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文言文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
王冕好学小古文阅读理解

王冕好学小古文阅读理解王冕好学小古文阅读理解如下:阅读以下小古文,完成下面问题: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安阴韩性闻而异之(2)王冕遂为通儒(3)王冕借书执笔(4)父怒教之从学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安阴韩性闻而异之,遂收为弟子。
(3)终日不倦,时至夜分,亦不甚寐。
(4)母存日,言及必流涕。
3、本文讲述了王冕苦读成为大学者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安阴:地名,今属山东曹县。
韩性:人名。
而:连词,无义。
异:意动用法,认为……异。
(2)遂:副词,终于,终于成为。
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3)借:动词,借书。
执笔:拿起笔。
窗下:名词,窗户下。
依样画葫芦:依照样子模仿。
(4)教:动词,教导、教诲。
之:代词,他,指王冕。
从学:跟从老师学习。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是诸暨人。
(2)安阴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惊讶,(觉得他)非常不平凡,就把他收作学生。
(3)(王冕)整天孜孜不倦地学习,即使到了半夜也不睡觉。
(4)在母亲生前,(每逢说到这些),她一定流泪。
3、启示如下:①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②从作者对王冕的一生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小古文:读书(二年级晨诵)

四读,读懂蕴含的道理。
小朋友,读完以后,你明白了什么呢?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 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 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 禽兽何异?
名人读书的故事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小时候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 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 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 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 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 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 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 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 的大文豪,写出了《资治通鉴》。
qín shòu
则/于禽兽何异?
二读,读懂字词的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书
qín shòu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
cháo xué
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
wéi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
qín shòu
则/于禽兽何异?
二读,读懂字词的含义。
饥饿 读书 吃
qín shòu
名人读书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 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 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 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 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 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 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 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cháo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
xué
wéi
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
读书有三到 小古文

比较译文,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1: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 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 )
译文2: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 正确。 ( )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仔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 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⑧。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心既⑨到矣 ,眼口岂不 到乎 ?
余 尝 谓,读 书 有 三
我 曾经 说
到,谓 心 到,眼 到,口
就是
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
这里(书本)那么
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既然 专心一意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
就 随便 一定
记,记亦不能久也。
也。副词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紧
心 既 到 矣,眼 口
已经 了。助词
岂 不 到 乎?
难道 吗。语气词
① ②
① ②
牵强:勉强
暗记:硬记
凡读书……须要读得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①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 暗 ② 记 ……
① ②
牵强:勉强
暗记:硬记
凡读书……须要读得
凡是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读错 少读 多读 读颠倒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 暗 记 ……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 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 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思考:
读书有三到,就是 读书要三到,是因为
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 ),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预习和复习目录知识点 (1)课文主题: (1)生字组词: (2)多音字: (3)形近字: (3)课后习题答案: (3)《古人谈读书》原文 (5)知识点课文主题:本文围绕读书学习这一主题,选取了三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启发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善于读书。
[注解]一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以……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这里读zhi。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二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三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生字组词:词:耻辱可耻无耻耻笑不耻下问诲:教诲训诲诲让诲人不倦谓:称谓所谓谓语无谓诵:朗诵诵读传诵背诵熟读成诵岂:岂止岂敢岂料岂肯岂有此理恒:恒心永恒恒久恒言持之以恒窥:窥视窥探窥伺窥测管中窥豹皆:比比皆是皆大欢喜人尽皆知缺:缺少缺乏残缺缺席完好无缺多音字:好:hào好奇hǎo好看观:guān参观guàn道观形近字:耻(羞耻)址(地址)诲(教诲)悔(后悔)诵(背诵)涌(汹涌)恒(恒心)桓(盘桓)皆(皆大欢喜)旨(旨意)缺(缺少)缸(水缸)课后习题答案: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译文:A、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B、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读书学习的小古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说:__________省:_________信: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别写出文中论述求知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每方面写一句即可)。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答:(三)读书之法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
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
②遽:仓促。
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⑤大率:大多。
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参考译文: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
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
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朱熹读书法: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
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
他的读书方法有六条:1 循序渐进;2 熟读精思;3 虚心涵泳(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学说);4 切已体察;5 着紧用力(发愤努力、抓紧时间);6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
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
) (苏轼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
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
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的读书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4.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四)【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
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
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
亡失羊豕,其主笞之。
育将鬻③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释】①豕(shǐ):猪。
②蒲:水杨树。
③鬻(yù):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断两处。
⑴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人恒过”中的“过”和“其主笞之”中的“笞”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生于忧患”、“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中的“于”意思不同。
C.“必先苦其心志”和“乃苦身焦思”中的“苦”都可翻译为“使……痛苦”。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育遂博通经史”中的“遂”和“乃苦身焦思”中的“乃”都可翻译为“于是、就”。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
⑵女忘会稽之耻邪?4.【乙】文中的王育坎坷成才的经历可以用【甲】文中“”来概括;【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甲】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同【乙】文中的王育、【丙】文中的越王勾践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甲】【乙】【丙】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①叶公②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③曰:“女④奚⑤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⑥。
”注释①选自《论语·述而篇》。
②叶公:姓沈,名诸梁,春秋时楚国大夫。
因封地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③子:指孔子。
④女:同“汝”,你。
⑤奚:何,疑问代词。
⑥云尔:如此而已。
云,如此。
尔,语气词,相当“而已”。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如何),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对于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甚至)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路不对._____________②女奚.不曰_________2.下列加点的“于”与“问孔子于子路”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苛政猛于虎B.行者休于树C.告之于帝D.生于忧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了学习和工作可以发愤而忘食,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平时用()成语来表达“发愤忘食”的意思,而()与它的意思相反。
(六)孟母裂织翻译: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段布。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道理分析: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
【孟母断织教子原文翻译及道理】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
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
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
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
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七)薛谭学讴薛谭学讴(ōu)于秦青(2),未穷(3)青之技(5),自谓(4)尽之,遂(6)辞(7)归(8)。
秦青弗(9)止(10),饯(11)于郊(12)衢(13),抚(14)节(15)悲(16)歌,声振(17)林木,响遏(18)行云。
薛谭乃谢(19)求反(20),终身不敢言归(21)。
(本文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战国列御寇(别名列子)编撰。
)注释:(1)①讴<动>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