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

合集下载

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引言普希金是俄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致大海》中表达了对大海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这首诗揭示了大海不仅是自然景观,更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大海的力量和宏伟大海的波澜壮阔大海的波澜壮阔是人们最常见的印象之一。

普希金用”万岁的神秘,高贵的海洋”来形容大海,展现了其巨大而宏伟的力量。

大海的波涛汹涌,浩渺无垠,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伟力。

大海的广阔无垠普希金称赞大海为”广阔而深沉的宇宙”。

大海的广阔无垠让人感到小而渺小,体验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弱。

大海的无垠象征着无限的可能和未知,在人们的心灵中引发思考和憧憬。

大海的永恒和深邃大海的永恒和不变普希金将大海形容为”永恒的王国”,表达了对大海长久存在和不变性的讴歌。

大海的永恒性源于其作为地球一部分的长久存在,人们在短暂的一生中目睹大海的宏伟,深刻感受到时间的短暂与大海的永恒。

大海的深邃和神秘大海的深邃和神秘使其成为人们探索和思考的对象。

普希金在诗中用”你是无尽和无法理解的,你有主宰权力和祭坛”来形容大海。

大海的深邃和神秘象征着未知和超越,激发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大海的自由和解放大海的自由和广袤普希金称赞大海为”一千个帆艇的无边开放”,表达了大海的自由和广袤。

大海无拘无束,没有边界和限制,给予人们自由的想象和追求。

大海的自由和广袤让人们感受到解放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大海的涤荡和净化普希金在诗中提及大海的涤荡力量:“你来夺走愁苦,酒和欢乐中的热病”。

大海的涤荡和净化赋予人们重新开始和疗愈的希望。

人们可以将烦恼和困扰抛于脑后,在大海中找到心灵的净土。

大海的希望和梦想大海的希望和坚韧普希金将大海比喻为”充满希望的港湾”,揭示了大海给予人们希望和勇气。

面对艰难困苦,人们可以将目光投向大海,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大海的希望和坚韧激励人们面对困难坚持奋斗。

大海的梦想和追逐普希金在诗中写道:“在那里我们有亲人等待,梦想与希望”。

普希金

普希金

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化编者按:吴晓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员。

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学术专著和译著有《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俄国文化之魂——普希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诗的隐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生活中的果戈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解读俄罗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

2008年11月6日,吴晓都研究员应邀来到华中师范大学为外国文学教研室的师生作了题为“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化”的学术讲座。

我今天的讲座将围绕三个关键词:俄国、苏联和普希金。

普希金的地位与影响毋庸置疑,他是一位跨民族、跨国度的文化大师。

《嘉尔曼》(又译作《卡门》)是法国作家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的主要代表作。

梅里美则是与普希金几乎同时的著名小说家,他极为欣赏19世纪俄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家及作品,尤其关注普希金。

正是普希金创作的传奇长诗《茨冈人》启发了梅里美,才有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卡门》。

《茨冈人》在国内最早是由瞿秋白先生翻译的,它借文明之子阿乐哥与自然之女金斐拉的爱情悲剧,暗示了代表俄国贵族社会中“多余人”形象的男主角阿乐哥想要逃离资产阶级文明、到自然的怀抱中找寻理想归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该剧展示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文明人内心的困惑,结局是对浪漫主义幻想的终结。

19世纪丹麦著名的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俄国印象记》中曾经专门谈到普希金对梅里美的影响:普希金的“《茨冈人》最为优秀。

茨冈姑娘的形象无拘无束、清新可爱,和缺乏道德力量的阿乐哥对比,给人极为强烈的印象,后者逃离文明却随身带来了它最可恶的罪恶之一──忌妒,把曾经爱过的人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主要贡献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

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的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上尉的女儿》等。

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家庭背景普希金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

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感

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感

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感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感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并且因它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感篇一】最近,我读了一篇精简的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令人受益终生的道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由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所作,当时作者被流放,过着凄离悲凉的生活,现实令他倍感愁苦,此时此刻,一个小女孩的玩耍中流露出的童真与善良,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作者紧锁的心门。

普希金的心中顷刻间升起一盏明灯,点燃了他内心的希望,更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

此后,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他也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他在他那伟大的一生中,每一刻都在创造价值,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流芳百世,被后人所赞颂。

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告诉我们要乐观向上。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他便冲你哭;你冲它笑,他便冲你笑。

悲观的人,把挫折视为烂泥潭,一点点陷入人生的困境;乐观的人,把挫折时为梯子,一步步攀上人生的高峰!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坎坷,磨难与失败。

再平的路,也会有石子,同样,再顺利的人生,怎会没风雨雷电呢?诗的第二部分则告诉我们要怀恋过去,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过去总是会有许多美好难忘的回忆,但过去已成为历史,不能失而复得,所以,我们更应珍惜美好的现在,万万不能虚度光阴,“今日事,今日毕”,万不可“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正所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珍惜现在的同时,我们还要未来充满希望,“一颗充满希望的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因此,我们更因憧憬未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五彩缤纷。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四条生活准则:乐观生活,怀恋过去,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乐观生活使我们快乐;怀恋过去是我们幸福;珍惜现在是我们充实;憧憬未来使我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谨遵这四条生活准则,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轻松,生命将更加充实,并缔造出辉煌的人生!【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感篇二】喜欢读普希金的诗,因为它就像冰雪一样纯粹。

普希金诗歌精选

普希金诗歌精选

普希金诗歌精选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是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之一。

以下是普希金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精选:
《爱拉尼亚》(Elegy):
我的离愁,忧愁的宠儿,
现在该是你过一夜的时候了。

《尤金·奥涅金》(Eugene Onegin):
世界旋转,人们劳碌,
年复一年,我们光阴飞逝。

《我的朋友》(My Friend):
如果生活的沉闷令你感到疲惫,
请来找我,朋友,别忧郁。

《天使》(The Angel):
你不朽的脸庞让我畏惧,
你黯淡的眼睛洋溢着智慧。

《冬夜》(Winter Night):
夜深了,银河升起来了,
黑夜的大地沉寂无声。

《如梦令》(I Loved You):
我曾深爱你,已然逝去,
如今我们的爱如同梦境。

《罗西亚公主》(The Gypsies):
在山中的那片美好河滨,
闪烁着大牧场的灯光。

《秋》(Autumn):
亲爱的,秋天来了,
气息清新,天空湛蓝。

这些精选诗歌展现了普希金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他对爱情、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第一部分十九世纪初二十五年文学一、主要作家、作品:1.进步的改革派、新派的领袖:卡拉姆津2.茹科夫斯基:继杰尔查文后成为俄国诗坛泰斗,是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早期浪漫主义)(1)抒情诗:1806年的哀歌《黄昏》。

(2)故事诗:《斯维特兰娜》是茹科夫斯基全部创作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3)“翻译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他译的罗马史诗《奥德修纪》是俄国译本中的杰作。

他认为:诗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不应当是作者的“奴隶”,而应当是一个“竞争者”,甚至可以超越作家。

3.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雷列耶夫、别斯图热夫、丘赫尔别凯、奥陀耶夫斯基、拉耶夫斯基等人。

)(后期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革命家。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十二月党诗人中最著名的诗人。

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

他的诗歌充满高度的政治激情,号召人们起来为自由而战。

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志士。

诗歌充满鲜明的俄罗斯特色。

(1)政治抒情诗:起义前不久写的《公民》(2)长诗:《沃伊纳罗夫斯基》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一篇长诗。

(3)组诗:他一生中共写过二十一篇《沉思》(组诗)4.克雷洛夫:(别林斯基称它为“俄国唯一的一位真正的、伟大的寓言作家。

)5.里鮑耶陀夫:手抄喜剧(诗体本)《智慧的痛苦》(恰茨基、索菲娅)表现进步青年(十二月党人)的思想情绪,盼望自由民主。

是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始。

6.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

在俄国文学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并对俄罗斯文学语言的改革作了划时代的贡献。

(1)1814年,普希金在一次考试期间读自己的新作《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称他是自己的继承者。

1814年,公开发表了第一首诗《致诗友》。

(2)抒情诗:普希金是这一时期俄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仅供参考)读外国文学先看翻译,译者太重要了,所以冯骥才说翻译家是“金子做的桥”。

好的译著,精妙地传达原著的风貌,让人阅读之后齿颊留香,而那些糟糕的翻译,读了让人味同嚼蜡,更可怕的是从此再也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鉴于此,推荐外国经典中那些权威的出色的译本就尤为必要。

如果译者好,就不用太纠结出版社了,毕竟设计、装帧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内容。

如果不清楚翻译的好坏,那么个人觉得,人民文学的译本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上海译文的其次,译林的良莠不齐。

其它出版社也有好的译作。

当然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化大环境下,这些优秀出版社的作品也不免有泥沙俱下的倾向。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希腊神话故事》:(德)施瓦布,刘超之、艾英翻译的比较盛行,杨武能译的也很好(流传至今的希腊神话版本五花八门,有的故事甚至自相矛盾,施瓦布的是目前最通行版本)。

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罗念生、王焕生译的人文版和陈中梅译的上海译文版。

王是专攻过古希腊语的,所以前者被称为经典,陈的译本则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有人则认为翻译的不好。

杨宪益的散文版也可以参考一下。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奥底浦斯王》(另有一个译名《俄狄浦斯王》):罗念生译,看《罗念生全集·悲剧卷》就可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

4、(意大利)但丁《神曲》: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黄文捷的译林版可以参考,我还看过朱维之的译文,文采较好,但是从英文转译的,精准度值得商榷。

5、(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的、王科一的都很好。

6、(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无人超越。

7、(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这个就没有争议了,绝对是朱生豪的。

卞之琳的也可以。

这几年译林组织人马重新较订、补译了朱译本,出了莎士比亚全集,值得推荐。

翻译的歧义

翻译的歧义

翻译的歧义有翻译就有误译。

我读过一位欧洲汉学家译的李白的《将进酒》,他把“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译成“朋友,难道你家里没有镜子,看不见你的头顶已经飘上白雪?”他显然是把“高堂”误解为“家里的厅堂”了。

我记得我们一位著名的普希金专家译普希金的《纪念碑》,也曾把“民族”误解为“语言”。

当然这样的误译好像也无伤大雅。

但也有不少翻译上的分歧,是源于对应有之义的见仁见智的不同选择。

如19世纪俄国剧作家格里鲍耶陀夫的代表作《Гореоτума》,在我们俄语学界有两个译名——《聪明误》和《智慧的痛苦》。

两个译名都可以成立,但要我选择我会选择《智慧的痛苦》。

此剧主人公恰茨基最后满怀悲痛逃离莫斯科,他的“痛苦”来自他的高出众人一头的“智慧”。

“智慧的痛苦”乃是超越历史时空的人生困顿。

哈姆莱特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莱特的痛苦也是“智慧的痛苦”。

司马迁《屈原列传》里的渔夫问披头散发、行吟泽畔的屈原为何这么“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屈原的痛苦分明也来源自“众醉独醒”的“智慧”。

有的译名的选择余地也就更大了。

比如,亚里斯多德《诗学》里给悲剧下定义时用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就可以有很多翻译上的选择。

“净化”说是最通行的。

但我国古希腊文学研究的老前辈罗念生先生在《卡塔西斯浅释》一文中写道:“我们姑且把卡塔西斯译为‘陶冶’,把悲剧定义中的‘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改为‘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但最好是不改,仍保存音译,因为意译没有相当的字眼。

”而我们古希腊文学界的后起之秀陈中梅则在他的《诗学》译著中发表了另外一种见解:“悲剧之所以引发怜悯和恐惧,其目的不是为了赞美和崇扬这些情感,而是为了把它们疏导出去,从而使人得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健康的心态。

”因此,他把悲剧定义的最后一句话翻译成“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
19世纪俄国翻译首先应当提到的是普希金。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人民诗人,19世纪俄国文学界的杰出代表。

普希金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译者与译论研究者,其翻译实践及翻译评论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正如前苏联著名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所指出的那样:“就像在整个俄国文学史与俄国标准语发展史上一样,在俄国翻译史上,普希金创立的典范及普希金时代本身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辉煌时期。


一、普希金的翻译活动
普希金的翻译活动都可以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变革分成几个主要的阶段。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他翻译和借鉴外国文学作品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十岁,这原自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外语教育。

他一生学习过许多外语,法语尤其出色。

在翻译作品时他常常是多文本、多语种并用,翻译和模仿的作品涉及六十多位外国作家和翻译家。

分析普希金的原创和翻译作品,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划分出创作思想发展阶段。

普早期的诗作传递了一种生命转瞬即逝、不妨及时行乐的情绪,他的译作多选择法国的爱情诗和古典诗等崇尚自由、独立、理性的作品。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看到法国文学热衷于表现人性的缺陷,他把翻译目光逐渐转向英国文学:拜伦、莎士比亚、司各特等,选择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的作品,并创作出大量现实主义作品。

去世前,他致力于探索艺术的人民性、文学与民族心理等问题,大量翻译古俄罗斯文献,还专研和翻译了多部外国历史典籍,《圣经》、《古兰经》以及传教士的祈祷文等“,沉思体”特色出现在他的原创抒情诗和翻译中。

1.关于翻译对象的选择
普希金认为,翻译一定要选好对象- -即选好值得学习和仿效的作家和作品,因为译介外国作品是为了学习、借鉴,以繁荣和发展祖国文化。

他曾经质问道:难道翻译吉萨尔(普希金称其为“无能的下流诗人”)的讽刺短诗就能产生古典主义作家?普希金主张,翻译选材首先应考虑经过时代考验的优秀古典作品、现代作家的名著,同时还应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素养。

普希金本人就亲自翻译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文艺复兴时代巨匠莎士比亚的剧作、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作品、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和部分民族的民歌等。

逝世前,他还在致力于用现代语言翻译俄罗斯文献《伊戈尔远征记》。

同时,他对其他人翻译荷马、拜伦、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和外国民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2.关于对原著内容及风格特色的处理
19世纪上半期,主流翻译家们倾向于较自由地处理原文、对原作精神不任意修改、根据原作内容生动正确地加以表达的活译法开始盛行。

普希金认为,“译者是文化交流的驿马”,“译者应该尽力传达原文的精神,而不是转述表面的词句。

”正如文学创作中以“自由”作为其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普希金反对逐字死译,认为逐字死译等于对母语的践踏。

普希金曾说,他不喜欢在古朴的俄罗斯语言中看到欧罗巴的矫揉造作和法兰西精雅细腻的痕迹,粗犷和淳朴对它更为相宜。

因此,普希金善于对文章进行改写,推崇“自由翻译”。

比如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是对《格林童话》中《渔夫与他的妻子》的改写。

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改写,以移花接木的方法表达原文固有的目的和主旨,使得译文读者在译者构造出的语境下得到与阅读原文同样的感受。

普希金把忠实和准确区分开来。

可以推断,普希金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的忠实。

普希金曾评论道:“如今(闻所未闻的例子)第一位法国作家一词对一词地翻译弥尔顿并声称逐字翻译只要是可能的,那么这种方法就是他的艺术顶峰。

一位法国作家、一位一流大师竟是如此谦恭,足以使翻译改正派瞠目结舌,并注定会对文学阐述巨大的影响。

”这种由“异化”到“归化”的取向变化,即普希金由对于法国等先进欧洲国家的盲目崇拜到从本民族出发进行译介活动,正说明普希金越来越意识到翻译活动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意义。

普希金认为,除内容方面外,翻译的忠实还体现在准确地再现原作独具特色的风格上。

他认为,特别是对待真正的大诗人如贺拉斯、谢尼耶和密茨凯维奇,不能忽视他们作品中各自的风格特色,而应较忠实地在译文中传达出来。

他赞扬卡捷宁在翻译德国诗人比尔格的《列诺拉》时力图把原作的生气勃勃的美展示给我们。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老师、公认的天才翻译家茹科夫斯基,普希金也直言不讳:“茹科夫斯基的不忠实,,损害了原作的精神和形式”。

的确,后来也有人指出,茹科夫斯基的译作尽管读起来很美,但在许多地方都有意或无意地偏离了原著,在他的译作中,作者的个性和特征被译者的个性和特征抹杀了,因而那并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之作,而只能算是改编之作或模仿之作。

3.关于译文语言的使用
普希金认为,翻译作品时应尽量用目的语,行文宜自然流畅,少用外来语,避用学术用语,少用古词。

当得知有人在翻译时竭力避免使用外来语,即使有时很勉强,也坚持用俄语词去取代它们时,普希金当即表示赞赏。

他说:“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惯用语后再使用外来语是‘愚蠢不过的’,专有名词可以‘拟声翻译’,若是使用新的事物,而又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名称--那就使用外来语吧,一直使用到一个恰当的用语从某人那里脱口而出”;至于一般词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谁要是用外来词表达某个概念,他或者是要证明自己无知,那时量你不敢提笔;或者是要侮辱本国人民的理性,证明这种理性不仅不能表达全人类的需要,而且不能领悟这种用语。

这就太遗憾了!”普希金的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发展民族语言的宗旨之上的。

他自己在翻译时也遵循上述原则,例如,他有时对异族成语换用俄式表达法,在译文中就把意为“同类不相残”的苏格兰谚语“鹰不啄鹰的眼睛”换译成了同义的俄罗斯谚语“乌鸦不啄乌鸦的眼睛”。

他在自己各个时期的译本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的活的语言,使其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从而创立了那种标准而又出色的俄罗斯文学语言。

4.对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的认识
普希金都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

在普希金的翻译活动中,创作的热情贯穿始终。

在翻译法国诗人柏尔尼的诗歌时,他对原作进行了改写,柏尔尼的即兴诗歌原本是平庸的,经他翻译,却变成了生气勃勃的青春颂歌,艺术价值上,译文大大超过了原作。

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如何转换,而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用自己的创造才能去接近、再现、超越原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普把文学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可以从很多方面略见一斑,例如,他的翻译与原创风格和题材的紧密联系,主张尽量使用目的语,译文在形式上可不拘一格而应注重神似等。

诚然,作为俄罗斯“一切开端的开端”,普希金的翻译活动较之其宏大的文学创作和对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引领而言,实为沧海一粟。

但是,也正因此,普希金对翻译的重视推动了俄罗斯文艺界重新审视翻译的地位,把翻译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

普希金的翻译思想对俄罗斯后来的翻译学流派在可译性等问题上产生了
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