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卞之琳的翻译人生
翻译家:卞之琳人物简介

• 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卞之琳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 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03
卞之琳的翻译成就
卞之琳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卞之琳的翻译风格独特
卞之琳的翻译技巧高超
• 注重保持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 能够准确把握原作的意境和内涵
卞之琳在文学界的声誉与评价
卞之琳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卞之琳的评价客观公正
•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他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他的精神追求和品质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方法严谨
• 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
• 善于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 强调作品的个性和创新
• 能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成果与影响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成果丰富
• 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
• 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卞之琳在翻译领域的地位与贡献
卞之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卞之琳的翻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巨匠”
• 成为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 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04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与研究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观点与方法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观点独特
傅雷的翻译人生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 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 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 能达意,不能传情” 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 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 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 “如何调和,使风 格不致破碎”。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 方言 、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 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
而在神似。” ---傅雷《高老头· 重译本序》1951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致罗新璋的复信 1963
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 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 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独 到之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 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的高度来认识” 。
3.“神”与“形”的和谐源自译者的再创 造
为了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 魅力,达到“形”与“神”的和谐的审美效果,进行 艺术的再创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傅雷曾指出:“译 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 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那么,译本就是 译者的再创造。
“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 “神似”即“传神达意”, “得其精而忘其粗,
在其内而忘其外”; 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 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 方; 不能两全时, 应不拘泥于字面, 死于句下, 略于形色而得神气, 即不求貌同, 正由神 合。如此, 方能再现原文精髓, 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傅雷_翻译理论赏析

家 庭: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 妹朱美馥结婚,朱把一切 献给了丈夫和孩子。 “温 柔的妻子”、“慈爱的母 亲”、“沙龙里的漂亮夫 人”、“能干的主妇”, 还是傅雷的“秘书”。夫 妇育有两个孩子:著名钢 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级 教师傅敏。
逝 世:
死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 1966年9月3日的一个孟秋之夜 58岁的翻译大师经历了抄家批斗 之后,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 凌辱,从坐在自己的 躺椅上吞服 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 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 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 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 君而去。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 治名誉。
傅雷的翻译片事
Contents
傅雷其人
翻译理论
傅雷其人
人物简介
中 文 名: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 籍 贯: 中国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 区)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66年9月2日 职 业: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著《欧也 妮· 葛朗台》《约翰· 克利斯朵夫》, 《夏倍上校》等
原因有其二:
1.对于翻译以及文学的热爱:
In the first place, because of my love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gh regard I have for all literary activity.
2.学术准备的不充分:
The second reason why I need to take translation seriously is my lack of academic experience.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

主要成就
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 罗兰的名 著。15卷《傅雷译文集》,共五百多万字,是中国 翻译史上空前的巨著。
傅雷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批评家。“在上海的时候, 我们曾经陪傅雷招待一位法国朋友,钟书注意到傅 雷名片背面的一行法文:Critiqued Art(美术批评 家)。他对美术批评始终很有兴趣。”24岁就译出 了《罗丹艺术论》这样不朽的名著。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 龙》《欧也妮· 葛朗台》《贝姨》等等; 罗曼· 罗兰4种: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 《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 《查第格》。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 (1954~1966)傅雷及其夫 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 信186封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 折光。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 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 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 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 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 孩子。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 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影响深远
傅雷之死
翻译巨匠傅雷的愤然辞世, 是在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 夜。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 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 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 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 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 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 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 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 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video/1669738.htm
遗书节选(共13条)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 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
翻译家傅雷生平

•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 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 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 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
•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
• 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 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 2.表达要“传神达意”
•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 “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 (1)进行中文写作。
• 傅雷曾说过: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 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 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 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
• 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 和萧邦的优美赏析。
• 同时,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 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他写 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辑录为《傅雷 家书》(1981)。八十年代至今,这部家书已 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
of life have similar attitudes towards the good things which it offers. • 凡是坐在人生宴席之前的人,对人生供应 的美好之物所取的各种态度,就像坐在饭桌 前对食物所取的态度。
• 3、The more things a man is interested in, the more opportunities of happiness he has, and the less he is at the mercy of fate, since if he loses one thing he can fall back upon another.
翻译家:傅雷生平简介

傅雷注重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 探究其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以增 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人文关怀
傅雷关注人生与社会问题,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性解放,主 张通过文学翻译和创作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社会批判意识
傅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关注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 等现实问题,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 和弊端。
傅雷的文学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善于运用古典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意象,使得他的译文具有浓郁的中 国文化气息,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西方文化的魅力。
傅雷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傅雷的翻译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译作涵盖了多个领域, 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为中国文 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包括《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经典作品。
02
文学贡献
傅雷的翻译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译文准确、生动,
为中国文学界和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社会影响
傅雷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其坚定的文化信仰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使他成
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THANKS
感谢观看
傅雷在中学时期就表现出卓越的 文学才华,曾多次在校刊上发表
诗歌和散文。
傅雷的文学翻译事业
1
傅雷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从事文学翻译 工作。
2
他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 曼·罗兰等作家的经典作品。
3
傅雷的翻译作品语言优美、准确,深受读者喜爱, 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傅雷的艺术造诣与成就
详细描述
傅雷翻译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梅里美等法国文学家的作品,他的译作在语 言和风格上都非常贴近原著,不仅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内涵,还为中国读者提供 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傅雷(1908-196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翻译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而为人所知。
傅雷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贡献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傅雷的翻译贡献傅雷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又注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语境感知。
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塑造,他善于掌握外语作品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独特的翻译技巧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文学作品的魅力,又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风格。
傅雷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转译,更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二、傅雷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傅雷先生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傅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傅雷倡导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傅雷简介Word

傅雷傅雷(1908.03.30 -1966.09.03),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受到迫害,不堪忍受污辱,1966年9月3日凌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先生的翻译观体现在他的翻译态度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一)翻译态度傅雷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翻译大家,缘于他严肃严谨的译风和虚怀若谷的译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4-27作者简介:庞莉芹(1988 ),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2年9月第31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2Vol.31No.9傅雷、卞之琳的翻译人生庞莉芹(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摘要:傅雷和卞之琳都乃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翻译家,但因不同的人生经历创造了不同的翻译语境,因而二人无论是在翻译目的还是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傅雷希望通过翻译救亡图存,偏重法国文学,以小说为主;卞之琳的翻译则受到自己创作的影响,偏重英国文学,以诗歌为主。
不同的翻译实践使二人形成独特的翻译思想,总结出各具优长的翻译理论,不仅指导二人取得了不凡的翻译成就,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翻译语境;翻译目的;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09-0129-04中国翻译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则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并于二十世纪达到鼎盛。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翻译家,傅雷和卞之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活动的傅雷和卞之琳,由于迥异的人生经历选择了形式与内容都有着巨大差异的翻译对象,并在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思想,我们通过二人的翻译语境、翻译目的、翻译对象和翻译思想四个方面对其整个翻译人生进行比较研究。
一、翻译语境傅雷于1908年出生于上海,幼年的私塾学习使其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
1921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这是一所教会中学,法语乃主课,三年的学习使傅雷打下了坚实的法语基础,但在毕业前夕因反对宗教信仰被开除。
1924年傅雷考入上海大同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示威游行运动,1926年领导大同中学的学生开展了发对学阀的斗争,同年秋考入上海持志大学。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傅雷决定赴法留学。
1928年,傅雷入巴黎大学学习文科。
1930年发表了第一篇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
1931年归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办公室主任。
1933年至1964年间,出版了多部译作,有《夏洛外传》、《托尔斯泰传》、《人生五大问题》、《米开朗琪罗传》、《恋爱与牺牲》、《伏尔泰传》、《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高老头》、《文明》、《幸福之路》、《亚尔培·萨伐龙》、《英国绘画》、《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嘉尔曼》、《夏倍上校》、《老实人》、《天真汉》、《于絮尔·弥罗埃》、《查第格》、《搅水女人》、《艺术哲学》、《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幻灭》三部曲等。
卞之琳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海门,自小便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在高小时读到冰心的诗集,从而爱上了新诗。
初中时英文课本是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对英国文学开始产生了兴趣。
1927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读到了莎士比亚原著。
1929年考上北京大学英文系,试译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及英国诗歌。
1931年卞之琳译的爱尔兰戏剧家约翰·沁孤的一首格律短诗发表在了《华北日报副刊》。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三秋草》。
毕业后,卞之琳边教书边著译,其译作发表在天津《大公报》上,后其中一部分收入《西窗集》,“是30年代国内主要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第一本译品选”[1]120,另一部分译作收入《英国诗选附法国诗十二首》。
1935年为中华文化基金会译英国作家斯特莱特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又译了《浪子回家集》的一些篇什和阿佐林一些作品。
随后又译了贡思当的《阿道尔夫》和纪德的《赝币制造者》、《窄门》。
1940·921·年任教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期间译了美籍英国作家衣修伍德的中篇小说《紫罗兰姑娘》。
从1954年起开始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到1985年完成了《哈姆雷特》、《奥瑟罗》、《里亚王》、《麦克白斯》四大悲剧的译事。
两位翻译家虽年岁相似、生活地域相近,但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
傅雷四岁丧父,母亲的教育方式残忍畸形,傅雷整个童年都在精神孤独中度过,导致了后来性格的缺陷。
中学开始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从而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傅雷对国内的学习环境感到极度的失望,“经过反复的权衡思量,他决定漂洋过海,赴法取经,以救国于水火,济民于倒悬。
”[2]5抗日战争爆发后,傅雷闭门译书,将翻译当做抗战的特殊武器,其反暴力的思想却被误解为是“投降”,因而被孤立。
傅雷不理会世人的眼光,埋头书斋,在译著中寻求精神支撑,创造了其翻译的第一个高峰。
1957年傅雷卷入政治斗争当中,被扣上右派的帽子,儿子傅聪第二年出走英国,给傅雷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傅雷继续着翻译事业。
1966年又一场政治风暴来临,傅雷选择了结束生命。
与傅雷相比,卞之琳的人生经历则要平顺得多。
天生腼腆的卞之琳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一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更有幸得到徐志摩对其诗歌的指导,并结识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何其芳和李广田,中国诗坛上便有了“汉园三杰”。
毕业后卞之琳在教书的同时开始大量翻译文学作品,但此时的他只是将翻译当做一种谋生手段。
同是抗战期间,傅雷闭门译书的时候卞之琳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到军队中去体验生活。
“卞之琳边创作歌颂生活,边翻译传播西方文化。
”[3]347同时代的两位翻译家,由于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创造了截然不同的翻译语境,因而在翻译目的和翻译对象的选择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二、翻译目的幼年的不幸使傅雷一直处于精神苦闷之中,留法之后又受到夏多布里昂、卢梭等法国浪漫派作家作品的影响,对未来充满了困惑,不知该如何度过短暂的人生。
直到偶然读到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受到极大的振奋与鼓舞,如获新生。
1934年傅雷完成“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的翻译后,向罗曼·罗兰寄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信中解释了自己的翻译目的和动机。
他从“巨人三传”中受益匪浅,将其译成中文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与他有着同样苦恼的青年朋友,让这些年轻人知道“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4]365除此之外,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中国人的心理,都让傅雷感到忧虑,“既不能如孔子所示‘顺乎天理’、‘知足常乐’,也难以做到老子所言‘洒脱高蹈’、‘超尘脱俗’,精神已经失去了平衡,不是沉浸于激情中‘懵懵懂懂’,就是深陷于麻痹中‘无所作为’。
”[3]19他希望通过翻译“巨人三传”给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打开一扇窗,让民众得以呼吸英雄的气息。
走上翻译之路傅雷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在致罗曼·罗兰的另一封信中他表明了自己翻译的心迹:“为国家与环境所挤逼,既无力量亦无勇气实行反抗,唯期隐遁于精神境域中。
”[4]6卞之琳走上翻译道路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和生活需要。
卞之琳第一次动笔翻译是中学时,选择了英国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的叙事名诗《古舟子咏》,其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文学创作的替代乐趣。
这首译诗并没有发表,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翻译实践。
在他只身北上前往北京大学时,手头上就带着一本赵元任译路易士·卡洛尔儿童文学名著《阿俪思漫游奇境记》,可见卞之琳对文学翻译的热爱并不亚于文学创作,他自己也说过,其文学创作与翻译是同步开始的。
大学毕业后,卞之琳打算以文学翻译为职业来维系文学创作生活,就此开始文学翻译生涯。
[5]2-3三、翻译对象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上,傅雷偏重于法国文学,卞之琳则偏重于英国文学。
如何选择翻译对象,傅雷有一套自己的标准:“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倘若明知原作者的气质与我的各走极端,那倒好办,不译就是了。
”[4]159因而在傅雷的早期译作中罗曼·罗兰是其翻译的重点,皆因为《贝多芬传》治愈了傅雷内心的创伤,重新点燃其生活的热情。
1949年之后傅雷开始移转翻译目标,他觉得奥斯汀的作品对国内读者没太大益处,莫泊桑不合时代要求,布尔乔亚有些怪腻,跟司汤达没有缘分,甚至对罗曼·罗兰都有些厌倦了。
傅雷最后与巴尔扎克一见如故,巴尔扎克表面放浪形骸,内·031·里却严谨、执着,而傅雷隐忍含蓄的外表下却充满了激情与狂热,找到知己的狂喜使傅雷将毕生的一半精力投入到巴尔扎克的作品上,傅雷也因此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巴尔扎克翻译家。
可见选择思想相近的作者对译者来说,更能传递原作的风格面貌,彰显作者的艺术个性,使译作更具生机和活力。
卞之琳的翻译体裁和翻译对象都是多种多样,诗歌、诗论、散文、小说、传记、戏剧等无所不包,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作者兼收并蓄。
卞之琳不仅仅是翻译家,更是一位诗人,其创作对其翻译作品的选择起着引导作用。
在卞之琳创作的初始阶段,同大多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年人一样,其诗歌充满了惆怅与凄凉,而这时期选择的译文也具有同样的格调,如1933年翻译的玛拉美的散文《秋天的哀怨》,其中的部分语句总结了这个时期卞之琳创作与译文选择的特点:“我总是珍爱孤独……我爱上了的种种,皆可一言以蔽之曰:衰落。
”[5]13在思想感情上,傅雷选择的是与自己相似的作者,而卞之琳则选择的是与自己的创作互补的作品。
卞之琳自小受到中国古诗词的影响,所作的诗歌大多含蓄、内敛,即使是爱情诗也如李商隐般写得隐晦不明,感情宣泄更是平平淡淡。
但是卞之琳在选择翻译作品时,却钟爱于那些激情澎拜的爱情诗,像约翰·邓恩的《歌》、本琼·孙的《给西丽亚》、安德鲁·玛弗尔的《给羞怯的情人》等等。
在这类译作中,卞之琳将自己在创作中未能抒发和宣泄的感情借原作者之口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卞之琳的创作与译作取得了某种巧妙的平衡。
不同的翻译对象使傅雷和卞之琳各有所悟,在翻译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
四、翻译思想在翻译目的上,傅雷受儒家影响,希望通过翻译救亡图存,但其翻译思想却深受道家影响。
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傅雷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4]272-273“神似”论并非傅雷原创,茅盾于1921年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陈西滢在《论翻译》提出的“三似论”也包含了“神似”,林语堂也有“传神达意”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