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理论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雷翻译理论

• “Elle pue le service, l‟office, l‟hospice” • After-dinner scents seem to be mingled in it with smells from the kitchen and scullery and the reek of a hospital.
• “你很想知道我是谁,干过什么事,现在又干些什么。你 太好奇了,孩子。哎,不用急。我的话长呢。我倒过楣。 你先听着,等会再回答。我过去的身世,倒过霉三个字儿 就可以说完了。我是谁?伏脱冷。做些什么?做我爱做的 事。完啦。你要知道我的性格吗?只要对我好的或是我觉 得投机的人,我对他们和气得很。这种人可以百无禁忌, 尽管在我小腿上踢几脚,我也不会说一声哼,当心!可是, 小乖乖!那些跟我找麻烦的人,或是我觉得不对劲的,我 会凶得象魔鬼。还得告诉你,我把杀人当作——呸——这 样的玩艺儿!”
Practical problem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 deal with is the rendering of the simplest, clearest and shortest sentences.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and ambience of the original. And this type of sentenc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xt. If the above elements cannot be transferred successfully, the contextual aura and spirit would be lost.
Fulei: Spiritual Resemblance
傅雷的翻译思想

2021年06期总第550期ENGLISH ON CAMPUS傅雷的翻译思想文/倪 萍【摘要】傅雷先生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经过大量翻译实践的积累、沉淀和总结,傅雷先生提出了“神似论”,这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神似论”“译者观”以及“读者观”。
【关键词】傅雷;神似论;译者观;读者观【作者简介】倪萍(1993.08.17-),四川资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前言巴别坍塌,翻译始发。
翻译对于军事政治、文化输入都十分重要。
在周朝,翻译被称之为象胥,汉朝则改称为舌人,在南宋之后,翻译也叫作通事。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译者,如玄奘、严复、林纾、傅雷、钱钟书等。
他们各有所长,通过佛教翻译、文学翻译、英汉互译、法汉互译等,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珍贵的新鲜血液,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了大门。
傅雷先生是中法英三语翻译第一人,其翻译成果丰硕,翻译了三十多部著作,包括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不仅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力量,也为当时迷茫的中国青年带来了指路明灯。
傅雷先生翻译了许多巴尔扎克的著作,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他将巴尔扎克这座法国文学丰碑引入中国,传递先进的文化思想,启发民智。
不仅如此,面对国内青年的迷茫与彷徨,傅雷先生翻译了拉伯雷的《巨人传》,为中国青年带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傅雷先生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翻译了罗曼·罗兰、伏尔泰、梅里美等法国文学艺术大家的作品,传播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艺术观念,极大地开拓了国人文化眼界。
本文主要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神似论”“译者观”“读者观”。
一、傅雷——“神似论”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傅雷先生提出翻译思想“神似论”。
1995年9月,傅雷先生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写道:“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从此,“神似论”成了傅雷先生翻译思想的精华。
傅雷_翻译理论赏析

家 庭: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 妹朱美馥结婚,朱把一切 献给了丈夫和孩子。 “温 柔的妻子”、“慈爱的母 亲”、“沙龙里的漂亮夫 人”、“能干的主妇”, 还是傅雷的“秘书”。夫 妇育有两个孩子:著名钢 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级 教师傅敏。
逝 世:
死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 1966年9月3日的一个孟秋之夜 58岁的翻译大师经历了抄家批斗 之后,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 凌辱,从坐在自己的 躺椅上吞服 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 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 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 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 君而去。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 治名誉。
傅雷的翻译片事
Contents
傅雷其人
翻译理论
傅雷其人
人物简介
中 文 名: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 籍 贯: 中国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 区)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66年9月2日 职 业: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著《欧也 妮· 葛朗台》《约翰· 克利斯朵夫》, 《夏倍上校》等
原因有其二:
1.对于翻译以及文学的热爱:
In the first place, because of my love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gh regard I have for all literary activity.
2.学术准备的不充分:
The second reason why I need to take translation seriously is my lack of academic experience.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傅雷的翻译理论1.选材的标准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对其翻译理论的分析摘要:傅雷一名极为著名的中国翻译巨匠,同时,他正直而又严谨,十分受人尊敬。
他的相关翻译理论,类似于翻译哲学思想以及他的“神似论”也广为流传。
他作为一名翻译巨匠,他在严谨的同时极为勤奋,他的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的作品。
本文将从傅雷先生的《幸福之路》这一译著出发,对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傅雷;《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一、引言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此外,傅雷先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名作家、艺术家与教育家。
在20世纪傅雷先生所生活的那一时代,傅雷先生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译作、还有他广为流传的翻译理论等,他正直的人品以及他一生的著作,都在翻译史上为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用了一生的时间翻译了共计33 部文学作品,编著出了《傅雷译文集》,这部作品共500 余万字、长约15 卷。
傅雷先生的这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巨著。
傅雷先生翻译的《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幸福之路》这一文学著作的作者是伯兰特·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幸福之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幸福之路》这一作品的译作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之中。
罗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因而他有着范仲淹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全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有着深刻的重视,所以为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是作家为一般性著作的代表性的话题。
罗索通过他的著作,通过他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以及著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通向自由、通向幸福的道路的研究。
他说过,他并没有以哲学家的角度写那些并不是哲学的主题通俗的作品,而是站在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上,用普通人所遭遇的苦难所写出的作品,他所追求的是改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想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呼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fe
1934: Vie de Tolstoi by Rolland《 托尔 斯泰传》 1934: Vie de Michel-Ange by Rolland 《米开朗基罗传》 1942: Vie de Beethoven by Rolland 《贝多芬传》 1949: Eugé Grandet by Balzac nie 《欧也妮· 葛朗台》 1950: Le Pè Goriot by Balzac 《 re 高老头》 1953: Colomba by Mé rimé e(梅里 美)《嘉里美科隆巴》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 《约翰· 克里斯朵夫》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术哲学》
傅雷的家书谈如何做人、谈爱情婚姻、谈艺术追求,以其真挚的情 感、丰富的学识、深刻的哲理、流畅的文笔,使傅雷家书成为特定 历史语境中保持着个人话语空间的真诚之作,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史 上别具一格的真诚、精彩的篇章。
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 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 让感情控制。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 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Comments
我们如果仅仅从翻译与艺术的角度去评价傅雷是不够的,因为傅雷不仅仅是翻译 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他传播的是思想的圣火,他是“思想圣火传播者永远的 榜样。 ——哲学家郑涌 傅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固然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但就质量并论,则 不得不承认巴尔扎克的作品才是傅译浩瀚天地中的重镇。 ——金圣华(香港中文大学校董、翻译系讲座教授,香港翻译学会会长) “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巴尔扎克写作的速度极快,稿子修改的也不多,风格冗长而滞重。傅译巴尔扎克 小说却是脉理清晰,层次清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傅译本超出了原著的语言水 平。
1931 translate French literature and develop his own style, the "Fu Lei style," and hi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1932 got married to his cousin(his wife and secretary), two sons Fou Ts'ong, a world-renowned pianist, and Fou Min, a special-class English teacher 1957--1965 labled as rightsit , the couple commited suicide at home His family letters to his son Fou Ts'ong,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死后出版) and have become a bestseller in China.
Life
1908 Born near Shanghai 4 years Studied art and art theory in France and traveled to Switzerland, Belgium, Italy 1931teach in Shanghai Fine Arts School and also work as a journalist and art critic
After reading that, I found my conviction that Handel’s music, specially his oratorio is the nearest to the Greek spirit in music strengthened.His optimism, his radiant poetry, which is as simple as one can imagine but never vulgar。
读了丹纳的文章,我更相信过去的看法不错:亨德尔的音 乐,尤其神剧,是音乐中最接近希腊精神的东西。他有那 种乐天的倾向,豪华的诗意,同时亦极尽朴素,而且从来 不流于庸俗。
Home letters
Concerned with human behavior, love and marriage and the pursuit of arts. Characterized by sincere authentic feelings, abundant knowledge, profound philosophy and a fluent style of writing. Truly sincere literary essays imbued with personal discourse in that special historical context and become the most brilliant texts with a unique style in contemporary prose in China.
Comments
我国有许多出类拔萃的翻译家,但在翻译理论与时间两方面都可以独树一帜的翻译 大师却屈指可数,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可以说是其中之一。 ——陈伟丰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 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 不能展其所长。 ——好友楼适夷 傅雷不仅译作宏富,尤以译文传神取胜。拿傅雷译文与法文原文对照,读到精彩处, 原著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在译者笔下颇能曲尽其妙,令人击节赞赏! ——罗新璋 从文学阅读来说,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法国文学这样,与我们中国读者有着 如此紧密的阅读关系,以至于翻译家傅雷先生一旦去世,巴尔扎克在中国也就去世 了;仿佛此前他还一直活着一样。优秀译者是如此重要,在非母语国家的阅读当中, 他几乎就等于原作者的化身。 ——池莉《沉下去浮上来》
Fu Lei translated over 30 foreign literary works , mainly are French works. Balzac took 15 of them.
2.Translation Theory
spiritual resemblance(神似)
In terms of effect, translat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painting. What it sought for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spiritual resemblance. 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 是神似。 ------傅雷 Translation should be quite easy if the translator retain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ext by breaking the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target language to present the nature of source language.
2.Translation Theory
“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傅雷 Recreate the original work and makes it be the translators' work. 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化为我有。
The true brightness is not without any darkness, but it will never be covered by it. The true hero is not without any humble feelings, but he will never be subdued by them. -- preface of Jhon Christopher 真正的勇士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 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蒙蔽;真正的光明 不是没有黑暗,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 .
傅雷
傅雷
11 2 Life Translation Theory 4
3 3
4
Fu Lei Home Letters
Comments
1.Life
1908.4.7—1966.9.3
a
Courtesy name 字 -- Nu'an 怒安
Hale Waihona Puke Pseudonym 号 -- Nu'an 怒庵
An translator, artistic theoretician as well as a connoisseur(艺术鉴赏家) of arts Excellent in painting and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