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翻译观念
傅雷简介——精选推荐

傅雷简介论傅雷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著,⽀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先应是建⽴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份发表在《⽂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这恰是傅雷⽂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确⽴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傅雷⼗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乃图⾃然之性,⾮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劳⽇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探讨其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21世纪初,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译者在此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高老头》中。
他强调译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再现。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还要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译者在其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倡译者的创造性再现,认为译文应该是译者对原作深刻理解后的再次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译者被视为生态翻译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创造性再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出“适应”与“选择”的概念,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
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是针对译者的行为提出的,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并对适应的策略进行选择,进而产生译文。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
傅雷的翻译思想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作用,这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关于傅雷,多的是感动。
联想到他与钱钟书夫妇的好交情,即是后天之耕耘与先天之资质。
很多译稿一改再改,终极版确是回归了最初的译本。
雕琢之工,终不敌直觉之准。
语言本身,在乎习惯与感觉,而文法次之。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达到迻译。
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艺术为本,技巧只是手段。
没有技巧,提高不了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技巧,卖弄文笔,喧宾夺主,也会破坏艺术的完整。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
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
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
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0,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0。
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
原文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
(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的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傅雷简介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01
02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04
03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ADD YOUR TITLE
添加标题内容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05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ADD YOUR TITLE
添加标题内容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标题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 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 伸文本框大小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 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 伸文本框大小——亮 亮图文旗舰店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 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 伸文本框大小
论傅雷的艺术翻译观

( 94 3 ) 他 毕生心血凝聚成了长 达 1 , 5卷 共计 50余 万字 的《 雷 专 的校长及其他老 年画 家” 傅 雷 19 :2 , 还多次 0 傅
培养 自己在艺术各个领域的修养 , 音乐给 了他 饱满 的激 性提升到理性 , 其艺术修养和鉴赏力 也得到升华 。留学 并尝试过绘 画和音 乐创 作 , 但都 没有取 得预期 效果 人生……他在艺 术领域 的不 断拓深对 他 翻译观 和翻译 作 , ( 金梅 19 : 1 。也许 正 因如此 , 雷才 转 向译 著 之 93 9 ) 傅 路 。在巴黎期 间 , 他翻译了都德的两个短篇小说集 以及
学生涯为傅雷此后的文学翻译事业奠定 了坚实基础 。
真真做学问 , 兢兢业业搞艺 术 , 坦荡荡站在 真理一边 。 《 坦 米盖朗琪 罗传》 托 尔斯 泰传》 。正 是这 四年 的留 和《 )
任何时期 , 没有 忘却对 学 问的忠诚 。学 问第一 , 也 艺术
气 息。据《 傅雷 自述》 “ , 留法期 间与外人来往较多 , 中 其 有 大学教授 , 批评家 , 汉学家 , 有 有 有音乐 家 , 巴黎美 有 参观 巴黎和欧洲 多个 国家 的众 多艺 术馆和博 物馆 。通 过直面美术大师们的不朽作 品, 傅雷对艺术 的认识从感
( 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 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华东 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上海 20 4 ) 华 3 04; 02 1
摘
要 : 国著名 中法翻译 家傅雷 , 我 一生都在不断丰富和培 养 自己在 艺术各个领域的修 养。傅 雷深厚 的艺术涵养及其
艺术鉴 赏力对他翻译观的形成 有着不可忽视 的影响。傅 雷的艺术翻译观 主要 表现在译者 的艺术修 养 , 译本 的选择 和 翻译标准的提 出三个方面。本 文对此进行 了阐述 ,以期对 当今译学研 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 : 雷; 傅 艺术修 养; 艺术翻译观 ; 启示
傅雷 “神似”

傅雷傅雷(1908.03.30 -1966.09.03),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受到迫害,不堪忍受污辱,1966年9月3日凌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先生的翻译观体现在他的翻译态度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一)翻译态度傅雷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翻译大家,缘于他严肃严谨的译风和虚怀若谷的译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裘浙英、陈静、叶苗
“神”与“形”的和谐
• “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 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采用移花接木的方 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 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 术问题。 •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形似: 指保留原文的形式, 即从字面上追求译文与原文 的对等。神似: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中 的颇具神采的意象和韵味无穷的意境。
• 我们得弄清自己最适宜于哪一派…每一派中又是 哪几个作家,同一作家又是哪几部作品。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 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 趋势及读者需要的 作品。
• 巴尔扎克:多产作家。《人间喜剧》90多篇,并非都是精 品。 • “思想极复杂、面目众多、矛盾百出” • 撇开了“哲理研究篇”和“分析研究篇” • 在“风俗研究篇”选择了“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 的最优秀作品”“十余种”,纳入“巴尔扎克选集”。 • 善于选择、严谨负责的态度和艺术眼光的精到可见一斑。
•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体现了中西美学之精 髓。“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 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的 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 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 的意料”。 • “神似”与“形似 ”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 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 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 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 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 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 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 整, 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 辞的弊病了”。 • 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 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 工作 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 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 • 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 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 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பைடு நூலகம்
自傅雷后,神似翻译学便取代严复的“信达 雅”而成为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流。 “从文学阅读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国 家像法国文学这样,与我们中国读者有着如此紧 密的阅读关系,以至于翻译家傅雷先生一旦去世, 巴尔扎克在中国也就去世了;仿佛此前他还一直 活着一样。优秀译者是如此重要,在非母语国家 的阅读当中,他几乎就等于原作者的化身。”
译前阶段——
•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 • 选择原作的标准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 投,译者喜爱。他以自己选择罗曼· 罗兰的原作翻译 为例说:“自问最能传神的是罗曼· 罗兰,第一是同 代人,第二是个人气质。”
• 其次,要充分吃透原著,将原著的细节了然于心,将 原著的精神“化为我有” 。傅雷提倡“事先熟读原 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 不动笔,是为译者基本法门。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 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 译。”
主要译著
巴尔扎克
《亚尔培萨伐尤》,1946年,1949年; 《欧也妮· 葛朗台》,1949年; 《高老头》,1950年; 《贝姨》,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夏培尔上校》,1954年; 《雨儿胥· 米露埃》,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 《幻灭》,1978年; 《妇女研究》,1987年; 《赛查· 毕皮罗托衰记》,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年); 《约翰· 克里斯多夫》,1937年。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理解与表达标准
第一 理解要“化为我有”
•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 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 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 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无敏感之心灵, 无热烈之同情, 无适当之鉴赏能力, 无相当之 社会经验, 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 势难 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 亦未必能深切领 悟。”
译后阶段——
•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 反反复复地修改。 • 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 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哪 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 • 他说:“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 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 自己译文从未满意”,“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 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高老头》正在重 改,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
译中阶段——
•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以克服在翻译中不 利于传神的因素。
• 傅雷说:“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 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 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还非常主意用精炼的文字传达出原作 之神韵,他曾吐露自己这方面的心迹:“琢磨文字的那部 分工作尤其使我常年感到苦闷。”
Le grondement du fleuve monte derriere la maison. From behind the house rises the murmuring of the river. •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约翰· 克利斯朵夫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打开书,看着这一句话就会有 一种震撼感。 • 许渊冲评价这其实是误译。但却不必纠正,其错得精彩, 胜过了原文。 • 这四个字简直就是这本百万字小说的最好概括。约翰· 克 里斯朵夫的一生就是"江声浩荡"的一生,生命不息,奔腾 不止。
“文学的对象既然是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 就不可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 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 涉猎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 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亦 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 读者听。
第二 表达要“传神达意”
A cette nouvelle,il (Zadig)tomba sans conscience; sa douleur le mit au bord du tombeau. 一听这消息,查弟格当场昏倒,痛苦得死去活来。 —Etes-vous sujet a cette cruelle maladie?—Elle me met quelquefois au bord du tombeau,... “这种痛苦的病,你可是常发的?”“有时候几乎把我 命都送掉;……”(伏尔泰:《查弟格》) • au bord du tombeau:“将某人置于坟墓的边缘”。 • 上面两句直译便是:“他的痛苦将其置于坟墓的边缘”, “它有时候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会使译文欧 化;原文流畅、自然的风格会荡然无存。傅雷并不拘泥于 个别字眼,这里将同一词组还作了不同的译法,所以他的 译笔文从字顺,前后衔接得天衣无缝。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里斯朵夫》
梅里美
《嘉里美科隆巴》
伏尔泰
• 《老实人》 ,1955 年
• 《扎第格》 ,1956 年
• 《伏尔泰小说选》。 1980年
翻译理论
• 择书标准 • 理解与表达标准 • “神”与“形”的和谐
择书标准
• 要选择那些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与艺术陶冶的高 品位作品和那些与译者的情趣、气质、风格一致 的作家来译。 • 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 必勉强译理论书, 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用 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
浅谈傅雷的翻译
• 生平 • 主要译著 • 翻译理论 • 评价
人物简介
• 傅雷(1908.03.30 - 1966.09.03),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我国著 名文学翻译家、文艺 评论家。一生译著宏 富,译文以传神为特 色,更兼行文流畅, 用字丰富,工于色彩 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 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 为会员。 1966年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 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治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