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浅议翻译的风格

浅议翻译的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
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
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标签:风格;创造性;风格再现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后来一些翻译家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晓畅,更易于操作。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 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中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而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 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在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一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共译作品三十余部。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翻译风格,提出了重要的翻译思想“神似”说,受到译学界及广大读者的一致推崇。
他的翻译思想已引起国际译学界的广泛重视,日益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话题。
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翻译思想?对其作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其他译家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译作相比,有哪些特色、哪些优缺点?他的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对文学翻译的基础理论有何启示和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以傅雷的翻译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出发,以文本对比的方式,选取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部分译文为实例,将其与韩沪麟、许渊冲的版本进行比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于翻译美学、阐释学及文学社会学等话语资源,指出各自的翻译方法、翻译特点和翻译效果等,并对各自的译作试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论文的第一章在简单介绍文学经典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分析傅雷的翻译文学经典,研究傅雷的翻译文学成为经典的条件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傅译文学经典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简单介绍了傅雷的翻译文学经典之后,我们分别从“遣词”、“造句”和傅译特色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傅雷的翻译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之间的关系。
论文的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法汉两种语言在“遣词”上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阻碍,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傅雷在译文中是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的;同时在具体的实例分析中,研究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遣词”特点。
随后在第二部分讨论句子的翻译,研究了句子的主要分成:主谓宾及短句和长句的翻译策略,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研究傅雷在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过程中如何“造句”的,以及其“造句”的特色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的互动阐发。
傅雷简介

论傅雷的翻译观一、“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里成就卓著,支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首先应是建立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文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而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比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月份发表在《文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文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这恰是傅雷文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文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心确立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人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大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方面傅雷十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里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a8c39943c1ec5da51e2704d.png)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
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
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
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 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浅析《高老头》傅雷译本的翻译特色

69
绘。 要想对《高老头》进行恰当的翻译,场景描写的翻译是很 有难度的,如果译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足,那么,翻译就很 难完成。 而傅雷有在法国留学的经历,在法国期间,傅雷充分 完善了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实地考察了法国的各个地方, 这对其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巴 尔扎克原作中,对斐纳的闺房、高老头的破屋以及鲍赛昂夫 人的居住环境等等,都有比较细致的场景描绘,傅雷的译本 中,对这些场景的描绘也非常有特色,十分恰当地对各种情 景进行了描绘。
2. 在人物称呼上的翻译 在小说《高老头》中,有很多关于人物的称呼,并且由于一 些 变 化 的 出 现 ,这 些 称 呼 也 在 不 断 地 变 化 中 ,傅 雷 的 译 本 就 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恰当的方式进行了翻译。 首先, 在称呼上的变化,就体现在对高里奥的翻译上。 在开始时,由 于他经济情况比较好,表现得也较为阔气,因而外人都称呼 其 为 “高 里 奥 ”;而 后 来 由 于 经 济 情 况 越 来 越 差 ,傅 雷 就 将 这 一称谓翻译成“高老头”。 其次,拉斯蒂涅作为小说中的重要 人物,由于其身份的千变万化,他有时候是破落的贵族子弟, 有时候是穷困的大学生, 对于其称呼的翻译也要不断地改 变。 再者,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去改变对不同人的称 谓,这在傅雷译本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傅雷译本中对第 二人称的用法也是比较具有特色的, 何时用 “你”, 何时用 “您 ”,傅 雷 予 以 了 充 分 的 注 意 ,对 于 第 二 人 称 这 两 个 字 的 不 同予以了区别。 总之,在傅雷译本中,对人物称呼的翻译考虑 得也是比较周全的,这是值得其他的译者进行借鉴的。 3. 在对场景描写上的翻译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现实主义笔法是其常用的一种描 绘 方 式 ,他 常 常 描 绘 出 一 幅 非 常 具 体 、生 动 、细 微 、详 尽 的 图 景,整个图景是对现实生活的体现。 尤其是巴尔扎克在进行 《高老头》的创作时,由于其才华的逐渐成熟,他充分发挥了 自己洞察周边事物的能力, 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场景的描
大汉风神只此鲲--试论傅雷的翻译观

感受。”这一观 点,用 来 衡 量 当 今 的 文 学 翻 译 仍 有 相 当 的 价 值。它警告那些仅为商业赢利目的而不求译文质量的译者, 本着对原作和读者负责的态度,应当端正译风,不要任意地 歪曲,践踏艺术作品。
傅雷曾谦虚地说“:虽然我趣味比较广,治学比较杂,但 杂而不精,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不派正用。”[#]但只要对他的 翻译实践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之所以能够深刻地理 解罗曼·罗兰作品,就是得益于他留法期间所积累的深厚的 西方文艺知识;也正是这四年遍游法国及周边国家的经历, 使他对巴氏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描写,以及情景交融的片段读 来分外亲切,译来则格外妥帖传神。傅雷在译《约翰·克利斯 朵夫》这部以贝多芬一生为题材的传记体小说时,是边听音 乐,边研究音乐史,边译小说的。一次听贝多芬音乐时竟然 哭了起来,可见译者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入了音乐和小说情节 中。在《贝多芬传》的译本后面,他还专文介绍了贝多芬的主 要作品。此时的傅雷已俨然一位音乐专家了。对于巴氏的 作品,他也深有体会:“像巴尔扎克那种工笔画,主人翁住的 屋子,不是先画一张草图,情节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第+卷第!期 !"",年(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23.45216/27189:0;8<=(>.?823>?8:1?:@A8<8.1)
B.3C+5.C! DE0C!"",
!!!!!!!!!!!!!!!!!!!!!!!!!!!!!!!!!!!!!!!!!!!!!!!!!!!!!!!!!!!!!!!
大汉风神只此鲲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
魏 薇,刘晓云!
(南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
[摘 要] 傅雷是!"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文章根据有关傅雷的各种第一手材料, 特别是依据傅雷通信留下的文字,深入傅雷的内心世界从神似与形似问题、译者的修养问题和翻译的语言问题三个方面全面 地阐述和理解傅雷的翻译观。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雷讲稿
一.神似说
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
1.行文流畅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
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
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
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
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
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
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
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
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
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
的汉语进行翻译"
2.用词丰富
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
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
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
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
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
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
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
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
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
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3.色彩变化
对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
这种差别,可能相当
细微,但为了使译文读起来富有色彩变化,译者不得不全神留意"一般来说,
越简单的字,越简短的句,就越难翻译。
傅雷在他的译文中十分注重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用傅雷经典译作《高老头》中的选段来看看这些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三.高老头
1.从傅雷的翻译可以明显地看到,译文语句精炼,较合乎中国传统语法的句式以
及原作中的情况"
在(F)
"像以上这种例子在5高老头6中举不胜举,一般来说,为了行文流畅,在不损原义的情况下,傅雷翻译时,都尽量使用合乎中文传统的习惯用语或者是成语。
总结:
在翻译界有很多人对傅雷先生自成一家的风格,提出质疑,认为作为一个译者,应以信字当头,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亦步亦趋地跟在作家的后面,而不应该流露出译者的个人主观色彩"
作为一个读者。
出于对原著尊重的角度,如果译文太有自己的风格,将原作的风格颠覆,自然也是不好的。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译者,其译作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的步骤:译文通顺)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原文的风格相近)完全再现原文的风格(理想的境界)"傅雷先生己经达到了这个过程中的第三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