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_翻译理论赏析

合集下载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

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

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杨晓敏周亚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翻译家,其在翻译理论方面造诣极深,翻译实践方面著作颇丰。

其深厚的中法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学界的地位。

本文以巴尔扎克作品汉译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

【关键词】傅雷;翻译观;巴尔扎克【Abstract】Fu Lei,a well-known translator in literature,has always felt a deep involvement wit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His deep Sino French Bilingual Foundation and the excellent aesthetic ability of the literary works have laid a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Taking Balzac’s books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analyzes concrete strategies us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and explores his translation view.【Key words】Fu Lei;Translation view;Honoréde Balzac0引言傅雷(1908-1996)是中国历史上艺术造诣深厚,博洽多闻的著名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以翻译法国文学作品而闻名,被誉为“中国一代译学之匠”。

在20世纪的翻译史上,在他孜孜不倦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多位大家的多部作品。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对其翻译理论的分析摘要:傅雷一名极为著名的中国翻译巨匠,同时,他正直而又严谨,十分受人尊敬。

他的相关翻译理论,类似于翻译哲学思想以及他的“神似论”也广为流传。

他作为一名翻译巨匠,他在严谨的同时极为勤奋,他的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的作品。

本文将从傅雷先生的《幸福之路》这一译著出发,对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傅雷;《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一、引言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此外,傅雷先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名作家、艺术家与教育家。

在20世纪傅雷先生所生活的那一时代,傅雷先生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译作、还有他广为流传的翻译理论等,他正直的人品以及他一生的著作,都在翻译史上为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用了一生的时间翻译了共计33 部文学作品,编著出了《傅雷译文集》,这部作品共500 余万字、长约15 卷。

傅雷先生的这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巨著。

傅雷先生翻译的《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幸福之路》这一文学著作的作者是伯兰特·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幸福之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幸福之路》这一作品的译作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之中。

罗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因而他有着范仲淹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全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有着深刻的重视,所以为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是作家为一般性著作的代表性的话题。

罗索通过他的著作,通过他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以及著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通向自由、通向幸福的道路的研究。

他说过,他并没有以哲学家的角度写那些并不是哲学的主题通俗的作品,而是站在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上,用普通人所遭遇的苦难所写出的作品,他所追求的是改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想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呼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Life
1934: Vie de Tolstoi by Rolland《 托尔 斯泰传》 1934: Vie de Michel-Ange by Rolland 《米开朗基罗传》 1942: Vie de Beethoven by Rolland 《贝多芬传》 1949: Eugé nie Grandet by Balzac 《欧也妮· 葛朗台》 1950: Le Pè re Goriot by Balzac 《 高老头》 1953: Colomba by Mé rimé e(梅里 美)《嘉里美科隆巴》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 《约翰· 克里斯朵夫》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术哲学》
1931 translate French literature and develop his own style, the "Fu Lei style," and hi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1932 got married to his cousin(his wife and secretary), two sons Fou Ts'ong, a world-renowned pianist, and Fou Min, a special-class English teacher 1957--1965 labled as rightsit , the couple commited suicide at home His family letters to his son Fou Ts'ong,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死后出版) and have become a bestseller in China.

傅雷的翻译思想.

傅雷的翻译思想.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 似,而在神似。”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致罗新璋的复信 1963
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采用移花接木的 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 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独到之 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的高 度来认识” 。
“神”与“形”的和谐
“ 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 在 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 何, 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风格的传达, 除了句法外, 就没有别的方法可 以传达”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 更 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 ‘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 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 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 就不必勉强;有的人和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但即 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 ——《翻译经验点滴》
译中阶段——
1966年9月3日,在经 历了抄家和批斗的 凌辱后,傅雷夫妇 在卧室自缢身亡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 生于江南望族,因 出生时哭声洪亮, 长辈们便以“雷” 为名,以“怒安” 为字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 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 介绍工作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 表妹朱美馥结婚,育 有两子,傅聪和傅敏

从傅雷_艺术哲学_的翻译看翻译的接受美学

从傅雷_艺术哲学_的翻译看翻译的接受美学

2008年11月第24卷 第6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Nov.,2008 Vol.24 No.6从傅雷《艺术哲学》的翻译看翻译的接受美学邵 炜(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北京 100101)提 要:借用傅雷《艺术哲学》几段译文分析翻译的接受美学,分析译文的清晰度(信息的相关性、表达的简洁性)和受众的美学标准两个方面,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索傅雷翻译获得受众欣赏的成功因素。

关键词:接受美学;信息清晰度;相关性;文体;受众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6-0088-05Aestheti cs observed i n Fu L e i’s work:“Ph ilosophy of A rt”SHAO W eiAbstract:Aesthetics must be analyzed in objective manner as i m portant ele ments t o exp lain readers’accep tance regarding a translati on work:the legibility of inf or mati on and aesthetic criteria in target culture.Define these t w o fact ors in a reel base but not an abstract one let us well understand the evaluati on of standard readers in order t o regulate our translati on work. Key words:receiving aesthetics;legibility;relevance;style;standard readers 一、引言傅雷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大师,他的翻译之所以深入人心,恐怕不能仅仅用“语言优美通顺”可以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 庭: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 妹朱美馥结婚,朱把一切 献给了丈夫和孩子。 “温 柔的妻子”、“慈爱的母 亲”、“沙龙里的漂亮夫 人”、“能干的主妇”, 还是傅雷的“秘书”。夫 妇育有两个孩子:著名钢 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级 教师傅敏。
逝 世:
死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 1966年9月3日的一个孟秋之夜 58岁的翻译大师经历了抄家批斗 之后,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 凌辱,从坐在自己的 躺椅上吞服 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 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 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 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 君而去。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 治名誉。
傅雷的翻译片事
Contents
傅雷其人
翻译理论
傅雷其人
人物简介




中 文 名: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 籍 贯: 中国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 区)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66年9月2日 职 业: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著《欧也 妮· 葛朗台》《约翰· 克利斯朵夫》, 《夏倍上校》等
原因有其二:
1.对于翻译以及文学的热爱:
In the first place, because of my love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gh regard I have for all literary activity.
2.学术准备的不充分:
The second reason why I need to take translation seriously is my lack of academic experience.
傅雷名言
1.“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
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 能深切领悟”。 2.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 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 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3.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 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译者如何“信”:
1.不同的个人性格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
1.透彻的理解: Thorough understanding
2.对于原文的共鸣: Empathy
2.文学材料的选取 choosing an original text is like choosing a friend
反复琢磨
If we don’t completely assimilate…thoroughly confusing the reader.
长期的艺术熏陶
We cannot reap immediate rewards… an extended period of artistic nurturing.
4.“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 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 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生平
出 生:1908年4月7日出生于江南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
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教 育:1924年,因反迷信反宗教,为徐汇公学开除,考
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在大同大学附中参加“五卅”运动,上 街游行讲演,控诉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 1928年开始留法四年;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 介绍工作,译作丰富
主要作品946年,1949年; 《欧也妮· 葛朗台》,1949年; 《高老头》,1950年; 《贝姨》,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夏培尔上校》,1954年; 《雨儿胥· 米露埃》,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 《幻灭》,1978年; 《妇女研究》,1987年; 《赛查· 毕皮罗托衰记》,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年); 《约翰· 克里斯多夫》,1937年。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3.原文的细读 read a literary translate work four or five times
译者如何“传神达意”:
1.“知己”:
ⅰ自己的优势与弱势----translate with a clear
sense of 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ⅱ翻译最擅长的文学流派----with regard to the
different literary schools, we should know which school we fit best into.
ⅲ切记莫要“勉强自己”
2.提高自身修养
译者自身的素质
广泛涉猎
Since our literature is Written for the whole society…the divinatory sciences.
翻译理论
傅雷对于翻译的态度
傅雷对于翻译的态度可以用严谨,保守二字
概括了:
As a result, my attitude becomes serious almost without my knowing it, and my viewpoints becomes extremely conservativ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