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1.选材的标准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为什么说傅雷打破了翻译界三大神话?

为什么说傅雷打破了翻译界三大神话?“本以为时间可以冲淡人们的记忆,治愈人们心头的伤痛,然而,傅雷之死―一位坚守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文化人的傲然弃世,岂是时间这抔流沙所能轻易掩盖得了的?”谢天振1966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与妻子朱梅馥弃世而去。
自那时至今已过去五十余年,这半个世纪里,傅雷的翻译作品伴随着无数中国读者成长。
今日推送,为纪念著名翻译家傅雷“弃世五十周年”所著。
受微信篇幅限制,本文只节选部分篇章。
完整篇章须在书中寻找。
本文作者谢天振,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创始人,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者。
新民说新书《海上杂谈》,为谢教授随笔选辑,作者说文论学,似乎笔法轻松,实则力透纸背。
本书不乏私人感性的一面。
作者细叙求学生平、藏书经历,至于漫步学林间的杂闻轶事,兼记已随历史远去的贤师益友。
点滴往事,倾注于毫端,犹有余温,恍惚亲承謦欬。
本文饱含真意,一如作者言,“本以为时间可以冲淡人们的记忆,治愈人们心头的伤痛,然而,傅雷之死―一位坚守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文化人的傲然弃世,岂是时间这抔流沙所能轻易掩盖得了的?”魂兮归来—纪念著名翻译家傅雷弃世五十周年时至今日,确切地说,早在20世纪40年代,傅雷作为一代翻译大家的地位就已经确立。
然而,在对傅雷的生平事迹做了一番梳理之后,我们似乎发现,傅雷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乃至后来终生以文学翻译为业,恐怕并非出自他的初心。
以傅雷的才情、学养和学术造诣,再加上合适的机会,他也许更倾向于选择走美术史家的道路,做一名艺术哲学家。
那样的话,中国就很可能会失去一位翻译192大家,多一位杰出的艺术哲学家。
这一特殊的背景对我们认识翻译家傅雷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使得傅雷区别于许多其他翻译家的深层原因。
翻译家傅雷首先是一名知识分子,而且是一名(如上所述)怀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的知识分子。
在他无缘庙堂、未能直面公众一吐心中抱负时,他选择了翻译。
他把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和手段,抒发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倾吐他对家国遭遇战乱的忧伤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传递振奋民族精神的希望和能量。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Life
1934: Vie de Tolstoi by Rolland《 托尔 斯泰传》 1934: Vie de Michel-Ange by Rolland 《米开朗基罗传》 1942: Vie de Beethoven by Rolland 《贝多芬传》 1949: Eugé nie Grandet by Balzac 《欧也妮· 葛朗台》 1950: Le Pè re Goriot by Balzac 《 高老头》 1953: Colomba by Mé rimé e(梅里 美)《嘉里美科隆巴》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 《约翰· 克里斯朵夫》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术哲学》
1931 translate French literature and develop his own style, the "Fu Lei style," and hi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1932 got married to his cousin(his wife and secretary), two sons Fou Ts'ong, a world-renowned pianist, and Fou Min, a special-class English teacher 1957--1965 labled as rightsit , the couple commited suicide at home His family letters to his son Fou Ts'ong,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死后出版) and have become a bestseller in China.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探讨其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21世纪初,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译者在此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高老头》中。
他强调译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再现。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还要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译者在其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倡译者的创造性再现,认为译文应该是译者对原作深刻理解后的再次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译者被视为生态翻译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创造性再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出“适应”与“选择”的概念,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
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是针对译者的行为提出的,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并对适应的策略进行选择,进而产生译文。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
傅雷的翻译思想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作用,这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Translation Theory
“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傅雷
Recreate the original work and makes it be the translators' work. 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化为我有。
The true brightness is not without any darkness, but it will never be covered by it. The true hero is not without any humble feelings, but he will never be subdued by them.
Fu Lei translated over 30 foreign literary works , mainly are French works. Balzac took 15 of them.
Life
1934: Vie de Tolstoi by Rolland《 托尔 斯泰传》
1934: Vie de Michel-Ange by Rolland 《米开朗基罗传》
1931 translate French literature and develop his own style, the "Fu Lei style," and hi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1932 got married to his cousin(his wife and secretary), two sons Fou Ts'ong, a world-renowned pianist, and Fou Min, a special-class English teacher
Excellent in painting and music
Life
1908 Born near Shanghai 4 years Studied art and art theory in France and traveled to Switzerland, Belgium, Italy
1931teach in Shanghai Fine Arts School and also work as a journalist and art critic
傅雷
傅雷
11 2 33 4 4
Life Translation Theory Fu Lei Home Letters
Comments
1.Life
1908.4.7—1966.9.3
a
Courtesy name 字 -- Nu'an 怒安
Pseudonym 号 -- Nu'an 怒庵
An translator, artistic theoretician as well as a connoisseur(艺术鉴赏家) of arts
-- preface of Jhon Christopher
真正的勇士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 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蒙蔽;真正的光明 不是没有黑暗,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 .
After reading that, I found my conviction that Handel’s music, specially his oratorio is the nearest to the Greek spirit in music strengthened.His optimism, his radiant poetry, which is as simple as one can imagine but never vulgar。
1957--1965 labled as rightsit , the couple commited suicide at home
His family letters to his son Fou osthumously(死后出版) and have become a bestseller in China.
1942: Vie de Beethoven by Rolland 《贝多芬传》
1949: Eugénie Grandet by Balzac 《欧也妮·葛朗台》
1950: Le Père Goriot by Balzac 《 高老头》
1953: Colomba by Mérimée(梅里 美)《嘉里美科隆巴》
读了丹纳的文章,我更相信过去的看法不错:亨德尔的音 乐,尤其神剧,是音乐中最接近希腊精神的东西。他有那 种乐天的倾向,豪华的诗意,同时亦极尽朴素,而且从来 不流于庸俗。
Home letters
Concerned with human behavior, love and marriage and the pursuit of arts.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 《约翰·克里斯朵夫》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术哲学》
2.Translation Theory
spiritual resemblance(神似)
In terms of effect, translat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painting. What it sought for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spiritual resemblance. 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 是神似。
------傅雷 Translation should be quite easy if the translator retain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ext by breaking the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target language to present the nature of sourc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