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合集下载

傅雷的“神似”翻译观析论

傅雷的“神似”翻译观析论


比喻句 的神 似翻译
在傅 雷译 文 绥 查 ・ 皮罗多盛 衰记 》 中 ,直接 的 比喻表达 就有 1 3 6 处 。我们将从 四个方 面分 析傅雷 对 比 喻句 翻译 的处 理方法 ,来认 识傅雷 的神似 翻译 观 。 1 . 喻体相 同 ,保 留比喻形象 法 语 中有很 多大众 化 的 比喻形象 ,与汉语 的喻 体相 同或 相近 ,能被读者 所理 解接 受 ,所 以我们 在 翻译 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并保护原文的原貌。如 《 奏 查・ 皮罗多盛衰记》中,傅雷、穆木天和刘益庾不 同的翻译版 本: 例 1 . j ’a i t o u j o u r s 6 t 6 a s s i s e d a n s c e e o mp t o i r p a r t o u s l e s t e m p s c o m m e u n p a u v r e e h i e n d a n s s a n i c h e . 穆:因为我永远是时时刻刻地坐在那个账台那边,如同一条可怜的狗蹲在窝里一样。 傅 :因为我一 年四季坐 在账 台上 ,像一条可怜 的狗守着 它的窝一样 。 刘 :因为我一年 四季做账 台 ,活像 一条可怜 的看家狗守着 自己的窝 。 例2 . T u a s t o u j o u r s 6 t 6 d 6 i f a n t e e o mm e u n e e h a t t e 穆 :你 老是像一个 猫 子似地猜疑端 的哟 。 傅 :你 老是像猫 一样 多心 。 刘 :你 总是像 猫一样 多疑 。 上面的二组例句中,共同点就是中文翻译都保留法语中的喻体。如例 1 法文和中文 中都常见 “ 狗”守 护 “ 窝”的忠诚关系 ;例 2 原文和译文都利用 “ 猫”的形象表达谨慎 ,多疑的感情色彩。 2 . 喻体不 同 ,更换 比喻形象 同样由于法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习惯上的差异 ,文化上的不同,通常表达相同的喻义 ,却采用不 同的 喻体 。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采用保存相同意义的比喻 , 改换其形象。如: 例 1 . a u mi l i e u d e c e p o i n t d ’o r g u e q u i , d a n s l a g r a n d e s y m p h o n i e d u t a p a g e p a r i s i e n , s e r e n c o n t r e v e l " s u l l e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对其翻译理论的分析摘要:傅雷一名极为著名的中国翻译巨匠,同时,他正直而又严谨,十分受人尊敬。

他的相关翻译理论,类似于翻译哲学思想以及他的“神似论”也广为流传。

他作为一名翻译巨匠,他在严谨的同时极为勤奋,他的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的作品。

本文将从傅雷先生的《幸福之路》这一译著出发,对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傅雷;《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一、引言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此外,傅雷先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名作家、艺术家与教育家。

在20世纪傅雷先生所生活的那一时代,傅雷先生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译作、还有他广为流传的翻译理论等,他正直的人品以及他一生的著作,都在翻译史上为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用了一生的时间翻译了共计33 部文学作品,编著出了《傅雷译文集》,这部作品共500 余万字、长约15 卷。

傅雷先生的这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巨著。

傅雷先生翻译的《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幸福之路》这一文学著作的作者是伯兰特·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幸福之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幸福之路》这一作品的译作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之中。

罗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因而他有着范仲淹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全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有着深刻的重视,所以为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是作家为一般性著作的代表性的话题。

罗索通过他的著作,通过他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以及著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通向自由、通向幸福的道路的研究。

他说过,他并没有以哲学家的角度写那些并不是哲学的主题通俗的作品,而是站在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上,用普通人所遭遇的苦难所写出的作品,他所追求的是改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想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呼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探讨其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21世纪初,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译者在此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高老头》中。

他强调译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再现。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还要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译者在其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倡译者的创造性再现,认为译文应该是译者对原作深刻理解后的再次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译者被视为生态翻译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创造性再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出“适应”与“选择”的概念,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

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是针对译者的行为提出的,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并对适应的策略进行选择,进而产生译文。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

傅雷的翻译思想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作用,这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试谈翻译的艺术——从《艺术哲学》傅雷译本谈起

试谈翻译的艺术——从《艺术哲学》傅雷译本谈起



翻译 是一 门艺术
翻 译 , 尤 其 是文 学 翻 译 应 该 是 一 门 艺术 ,它 作 为 语 言 为 工 具 的智 识活 动应 该 具备美 学 的特 征 。首先 不可 否认 文 学是 艺术 的 门类之 一 ,在 本书 一开始 ,丹 纳 就提 出 了艺术 的定 义 ,他认 为 艺 术 的 目的在 于表 现基 本 的或 显著 的特 征 , 比实 物所 表现 的 更加清 楚 。丹 纳把 文 学作 品归 为艺 术 ,翻 译 的任 务在 于把 这种 艺 术传递 给 具有 不 同文化 背景 的读 者 ,翻译 不 单纯 是一 种符 号 的翻 译 ,不 单 纯是对 原 作 的一种 模仿 ,而 应考 虑 到作 品 的美学特 征 ,考 虑到 读 者的 审美接 受 ,在 忠实 性的基 础上 把主 要 的特 征进 行传达 。 如 果 说 文 学作 品 的传 播 是 一 条流 动 的河 ,那 么 上游 作者 在 作 品 中传递 的美 由下 游 的读者 接 受感 知 ,感受 到美 的共 鸣 。这种
文 艺评 论
试谈翻译 的艺术
从 《 艺术哲学 》傅雷译本谈起
周金璇 ( 东 师 范 大 学对 外 汉 语 学 院 上 海 华
摘要 :翻译是一 门艺术 ,在 丹纳 《 艺术哲 学》的傅雷译本 中,
我们 可以发现这一 艺术的 实现 。这需要译者提升 自己的艺术修养 ,了 解原作特点和本 国读者的审美接 受特征 ,在翻译 中尽量传递原作的风 格 。翻译的任务 在于为世界 艺术服务。 关 键 字 :艺 术 哲 学 ;傅 雷 ;翻 译 ;艺 术
美 的传 递 是流 畅 自然 的 ,可 是 由于不 同语 言文 化 的隔 断,这 种 审 美 的体 验无 法直 接传 递给 他 国 的读 者 ,必 须在 中游 借助 译者 的传 丹 纳 在 艺 术 的理 想 中提 到 “ 物 的特 性 固然 要 靠 情节 去诉 人 递 。这 就对 这种 一气 呵成 的流畅 美产 生 了一种 隔断 ,也就产 生 了 之 于读 者 的 内心 ,但 必须 用 语言 诉之 于读 者 的感 官。 ”这种 语言

傅雷翻译作品赏析

傅雷翻译作品赏析

译文精选
• 我过去的身世,倒过楣三个字儿就可以说完了。我是谁?伏脱 冷。做些什么?做我爱做的事……单枪匹马跟所有的人作对, 把他们一齐打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 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要捞油水不能怕弄 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我 要成功了,就没有人盘问我出身。我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 公民。--选自《高老头》
傅雷成功的几个重要原因
• 辛勤的努力 • 严格的要求 • 一位好妈妈
谢谢观赏
傅雷翻译作品赏析
傅雷其人
• 学养精深,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造诣很高
o 理想主义—昆明的国立艺专和清华
• 书生式的
o 嫉恶如仇 o 手比嘴行 o 执拗
翻译取向
• 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与罗曼·罗兰的名著
o 如翻译《贝多芬传》时,他认为作为一位音乐鉴赏家“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 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
• 翻译时强调“神似”,“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 在形似而在神似”,“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 作”,并要求“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 病”
主要译作
•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十八本著作 •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 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论莫扎特》(《翻译传记五 种》) • 伏尔泰、屠格涅夫、梅里美、莫罗阿等人的著作
译文精选
• 咱家我,可不喜欢这种不平事儿。我好似堂吉诃德,专爱 锄强扶弱。--选自《高老头》 • 一听这消息,查第格当场晕倒,痛苦得死去活来。(直译: 他的痛苦将其置于坟墓的边缘) •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 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 股闷热之气。--选自《约翰·克里斯朵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
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
一、引言
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
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
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正因为他具有美术学的功底,才有他在1951年,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的观点:“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57年5月,傅雷在《文艺报》上《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提出了“神似说”翻译观的实质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
一,此种观点正体现了傅雷文艺思想中和谐美的审美观。

傅雷具有美术功底和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应该是他“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观提出的背景。

傅雷的法语译作闻名海内外,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并不是“保留神韵而放弃形貌”,而是“形似与神似”兼备的翻译美学观。

傅雷翻译法国名著的译作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的“译作的生命不会超过二十或三十年”的论断。

从这里看出,傅雷的“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似乎开创了一种新局面。

事实上,傅雷以其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翻译观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也来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就是形具而神生,形灭而神息的观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观点看待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即就是翻译理论来源于其大量的翻译实践,又能回到翻译实践中进行检验。

因此,“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对于现代的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文学翻译界借鉴和学习。

三、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
傅雷先生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纯粹之中文”当然不是指傅雷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白话文。

他生活的新文化时代,刚刚提倡使用白话文,白话文处于试运行阶段,词
汇和句法还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存在着一些缺陷,要表达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变化比较困难。

但是,传统的文言文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相对于那时候的白话文,词汇和句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因此,文言文在这一点上比白话文有优势。

所以,他在翻译法国文学名著时,就采用了将白话文与文言文糅杂在一起的翻译策略。

正因为这样,傅雷先生提倡翻译界的后起之秀认真研读旧小说。

傅雷不仅将白话文与文言文进行完美结合,还提出要想使译作内容生动丰富,必须糅合地方方言的新观点。

其目的是使译文符合原作的风格,原汁原味的传达原文的风格,使译文水乳交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傅雷翻译时在利用本国语言固有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他还主张汲取西方语言中的精华,对中国语言进行再创造,丰富发展中文句法。

但他并不是主张完全照搬西方的语言结构和句法,而是要找到两种语言的平衡点,既要吸取法语语言中长句的特点,又要发扬原有中文的语法和特征。

在探索文学翻译的语言问题时,老舍的小说、散文中的许多词汇、句法给予他很多的灵感。

因此,傅雷下了很大的功夫分析了老舍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态,个性化的老舍的文学语言修辞表达,使傅雷在文学翻译中受益匪浅。

当他在翻译法国名著时,个别地方就采用长句进行翻译。

现如今,现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式及修辞法,其中许多是受外语影响的结
果。

四、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且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和修养,为了能使他的翻译传达出原作风格,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翻译的神圣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写道:“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

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在这方面傅雷先生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

他一生视文学翻译为神圣崇高的事业,翻译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并主张译者应该深刻地理解、体会原作,然后忠实生动、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的思想神韵。

(二)译者修养
1、知己
傅雷先生还对译者提出要求,指出译者必须要认清自己,即“知己”。

他认为“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弱势;翻译最擅长的文学流派;不要勉强自己。

他强调译者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原作。

但是,针对傅雷先生的“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这一观点,本文作者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诗人翻译诗歌的话,就很有可能存在改译的嫌疑。

因为如果译者本人就精通诗歌,在翻译
时,认为原作者诗歌的有些地方可以提升,很有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翻译。

因此,有时会产生一种结果:译作胜过原作。

其实,译作和原作是没有可比性。

翻译是文字表达,而作品不仅是文字,翻译的文字是无法和原著的作品来比较的。

仅以文字之间的好坏来论,不同语言的文字不具有可比性的。

你觉得译著比原版好,或许不是因为它真的好,也可能是你没读懂原文而已。

所以,不同的译本之间可以比较好坏,但说译本比原作还要好,是不成立的。

但是我们可以说:翻译过来的文字具有更大的价值和美感。

例如: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郭沫若主张译诗应该让那些精通外文的人先把外文原诗翻译成汉语,再请诗人重新修改译文并加以润色使译诗更为诗化,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的观点。

以他翻译的《鲁拜集》为例,在该诗翻译的过程中,他有意改动了原文中塑造的形象,创造了新的形象来描绘诗集中的诗风和诗韵。

2、提高自身修养
同时,傅雷先生还要求译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说:“使我郑重将事的第二个原因,是学识不足,修养不够。

虽然我趣味比较广,治学比较杂,但杂而不精,……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无所不包。

”这一番话,讲的是对译者自身的要求:要学识渊博,趣味广,修养高,学杂且精。

一般来说,文学本来就是一种
广泛的分类,文学作品就是将真实的社会历史事件以虚构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读者。

译者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可能会涵盖历史、地理、医学、美术等等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译者对其中之一方面不了解的话,就可能导致翻译不能正常进行。

因此,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必修在翻译方面精益求精,又要熟读百科全书,成为涉猎其他专业领域的杂家。

五、结语
傅雷先生“神似”说的翻译理论的实质,即是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词汇及句法结构前提下,通过表面文字,把握原作深层次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以形似与神似兼备为追求目标,进行其文学翻译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傅雷的译文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并在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说明傅雷的翻译理论并未过时,仍能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特别是傅雷先生对世界名著的翻译,其注重原作内涵的挖掘,成为翻译界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傅雷.傅雷文集.文艺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
[2]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
[3]金圣华.江声浩荡话傅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
[4]罗新璋.翻译论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1日.
[5]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
[6]肖红.许钧.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四川外语学院學报,2002(3).
[7]周岷.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J].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202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