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

论傅雷的翻译观一、“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里成就卓著,支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首先应是建立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文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而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比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月份发表在《文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文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这恰是傅雷文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文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心确立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人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大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方面傅雷十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里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

傅雷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 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 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进行中文写作。 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 五百余万言,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 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 (2)务必反复修改。傅雷认为,“翻译工作 要做得好, 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 完美无疵 ”。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 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主要译作
翻译思想
翻译态度
• 傅雷强调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了解原 作及原作者和了解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学识修养。
翻译语言
•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 、行话、文言和“旧小说 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 言流畅”
理解表达
•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第一,理解要“化为我 有”,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关于翻译语言,傅雷认为白话文“一无规则, 二无体制”,不赞同瞿秋白“绝对的白话”,而赞 同鲁迅“四不像的白话”。他认为需要从口语、文 言、方言、旧小说等处吸取营养。他提倡,再创造 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 病”“纯粹之中文”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 和“文言”,关键在于 “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 碎”。
关于理解表达的两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要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 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 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 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譬如,巴尔扎克在环境描 写上是不惜笔墨的,对他那个时代的建筑、室内陈 设、人物服饰都作了极其细腻的描写。事过境迁, 相隔一个世纪,一个东方人来翻译这些西方的古董 确实不易。傅雷翻译这方面的段落时,俨然就是个 考古学家。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关于傅雷,多的是感动。

联想到他与钱钟书夫妇的好交情,即是后天之耕耘与先天之资质。

很多译稿一改再改,终极版确是回归了最初的译本。

雕琢之工,终不敌直觉之准。

语言本身,在乎习惯与感觉,而文法次之。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达到迻译。

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艺术为本,技巧只是手段。

没有技巧,提高不了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技巧,卖弄文笔,喧宾夺主,也会破坏艺术的完整。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

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

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

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0,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0。

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

原文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

(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的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作者:牛云凤刘洁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0期文/牛云凤刘洁【摘要】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教育家,中国翻译巨匠之一。

他生平共翻译了三十多部外国著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成就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他的生平及教育经历出发,探析其主要翻译思想和重大翻译成就。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翻译成就【作者简介】牛云凤,刘洁,山东科技大学。

一、生平简介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出生于原江苏省。

1920年,12岁的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学习,并于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他因对宗教的敏感评论而被开除,同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他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秋季考入上海持志大学。

1928年,傅雷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深造,专修艺术理论。

1931年,傅雷归国并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教美术史及法语,并专注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1966年,在文革期间他被打入右派,与夫人双双自杀身亡,享年58岁。

从傅雷的生平履历可以看出他接受了良好的国内及国外教育,为其日后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虽然他短暂的一生令人叹息,但是他的译作传世后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财富。

二、傅雷的翻译成就自1929年始,傅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他的译作多达34部之多。

其中,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居多,正是由于他对巴尔扎克的作品深有研究,他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纳为会员。

他的主要作品有: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

罗曼·罗兰的翻译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

其中,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幻灭》,是他最后一部译作。

这些译作也成了他最主要的翻译成就。

三、傅雷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傅雷一生的翻译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从他多年的翻译成就中,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其翻译观的形成和发展,也不难看出他对翻译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对翻译事业有着很强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本分析
濛濛晓雾初开, 皓皓旭日方升……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 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 热之气。 ------《约翰· 克利斯朵夫《神曲· 炼狱》第十七》
他闭上眼睛,便看到光怪陆离的颜色:蓝的,绿的,黄的,红的; 还有巨大的影子在飞驰,水流似的阳光在顷泻……种种的景象渐渐 分明了。一片辽阔的平原,微风挟着野草与薄荷的香味,把芦苇与 庄稼吹得有如涟波荡漾。矢车菊,罂粟,紫罗兰,到处都是花。啊, 多美!空气多甜密!躺在那些又软又厚的草上多舒服啊!克利斯朵 夫觉得又快活又有些迷糊,好象过节的日子父亲在他的大玻璃杯中 倒了一点儿莱茵美酒……河流又往叙前去……景色变了…… 一一一 第二部《神曲· 炼狱》第一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神‛与‚形‛的和谐
‚ 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 在 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 何, 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风格的传达, 除了句法外, 就没有别的方法可 以传达‛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臵形式不顾, 更 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 ‘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 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 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家庭生活
夫人:朱梅馥
双子:傅聪,傅敏
《傅雷家书》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得失成败尽量臵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 愧于心。
家书 名言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 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 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
翻译态度
傅雷强调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翻译工作 者必须认真了解对方(原作及原作者等)和了解自 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学识修养。傅雷用 极为严肃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他认为作翻译需要 极大的耐心和恒心,那种追求一劳永逸的做法事不 可取的。
理解与表达
1.化为我有 2传神达意 (1)进行中文写作 (2)务必反复修改 (3)重视译文其他附件部分
神似与形似 形似: 指保留原文的形式, 如保留原文的体裁 、句型、句构和修 辞手段等,即从字 面上追求译文与原 文的对等。
神似: 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 再现原文中的颇具神 采的意象和韵味无穷 的语句,即从内涵上 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 等。
• Animals are happy so long as they have health and enough to eat.Human beings, one feels, ought to be, but in the modern world they are nor, at least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ases. If you are unhappy yourself,you will probably be prepared to admit that you are not exceptional in this. If you are happy, ask yourself how many of your friends are so.When you have reviewed your friends,teach yourself the art of reading faces; make yourself receptive to the moods of those whom you meet in the course of an ordinary day. A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Says Blake.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翻译巨匠傅雷研究
小组成员:李侍益,李轶航
1 2
传奇的人生经历
创新的翻译风格
3
4
独特的翻译理论
作品及译本赏析
生平简介 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 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 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 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 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 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 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 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 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 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 年被打 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 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
• AU GRAND ET ILLUSTRE GEOFFROY-SAINTHILAIRE, comme un témoignage d'admiration de ses travaux et de son génie de BALZAC. Madame Vauquer, née de Conflans, est une vieille femme qui, depuis quarante ans, tient àParis une pension bo urgeoise établie rue Neuve-SainteGeneviève, entre le quartier latin et le faubourg SaintMarceau. Cette pension, connue sous le nom de la Maison Vauquer , admeté galement des hommes et des femmes, des jeunes gens et des vieill ards, sans que jamais la médisance ait attaquéles moeurs de ce re spectable établissement. Mais aussi depuis trente ans ne s'y étaitil jamais vu de jeune personne, et pour qu'un jeune homme y demeu re, sa famille doitelle lui faire une bien maigre pension. Néanmoins, en 1819, époque àlaquelle ce drame commence, il s'y trouvait une pauvre jeune fille. 一一一Le père Goriot
身份及历史地位
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 尔扎克在中国‚ 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 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 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 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 的典范 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 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生平年谱
1928 年冬离沪赴法,在巴 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 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 论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 似,而在神似。‛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致罗新璋的复信 1963
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采用移花接木的 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 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独到之 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的高 度来认识‛ 。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 就不必勉强;有的人和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但即 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 ——《翻译经验点滴》
译中阶段——
1966年9月3日,在经 历了抄家和批斗的 凌辱后,傅雷夫妇 在卧室自缢身亡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 生于江南望族,因 出生时哭声洪亮, 长辈们便以‚雷‛ 为名,以‚怒安‛ 为字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 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 介绍工作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 表妹朱美馥结婚,育 有两子,傅聪和傅敏
《 傅 雷 家 书 》
《 傅 雷 家 书 》
傅雷的翻译思想
一、重神似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51 〈高老头〉重译本序》
神似
• 因中国画的“虚”是留白,西洋画的虚仍然是色彩,留 白当然比填色更难。最后写骨写神——用近代术语说是高 度概括性,固然在广义上与近代西洋画有共通之处,实质 上仍截然不同,其中牵涉到中西艺术家看事物的观点不同, 人生哲学,宇宙观,美学概念等等的不同。正如留空白 (上文说的虚实)一样,中国艺术家给观众想像力活动的天 地比西洋艺术家留给观众的天地阔大得多,换言之,中国 艺术更需要更允许观众在精神上在美感享受上与艺术家合 作。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一曰晚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 西洋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 国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 造,既不是完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 独具‚神韵‛的‚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 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译后阶段——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改 的工夫比初译工夫花得更多‛。他以‚文章千古事,得 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 待改进的地方,哪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他说: ‚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 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 ‚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