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理论
傅雷翻译理论.PPT

2020/9/18
9
• I do not mean that we can neglect the stuctures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s. On the contrary, we have to retain them as far as possible. However, no matter how novel these sentences are, the translation has to read like Chinese.
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 变化。
2020/9/18
7
Spiritual Resemblance
In terms of effect, translat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painting. What is sought for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spiritual resemblance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 神似。”
The translation should convey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ext and at the same time keep fluency in Chinese.
“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
2020/9/18
11
Practical problem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 deal with is the rendering of the simplest, clearest and shortest sentences.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represent the tone, sentiment and ambience of the original. And this type of sentenc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xt. If the above elements cannot be transferred successfully, the contextual aura and spirit would be lost.
傅雷_翻译理论赏析

家 庭: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 妹朱美馥结婚,朱把一切 献给了丈夫和孩子。 “温 柔的妻子”、“慈爱的母 亲”、“沙龙里的漂亮夫 人”、“能干的主妇”, 还是傅雷的“秘书”。夫 妇育有两个孩子:著名钢 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级 教师傅敏。
逝 世:
死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 1966年9月3日的一个孟秋之夜 58岁的翻译大师经历了抄家批斗 之后,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 凌辱,从坐在自己的 躺椅上吞服 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 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 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 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 君而去。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 治名誉。
傅雷的翻译片事
Contents
傅雷其人
翻译理论
傅雷其人
人物简介
中 文 名: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 籍 贯: 中国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 区)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66年9月2日 职 业: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著《欧也 妮· 葛朗台》《约翰· 克利斯朵夫》, 《夏倍上校》等
原因有其二:
1.对于翻译以及文学的热爱:
In the first place, because of my love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gh regard I have for all literary activity.
2.学术准备的不充分:
The second reason why I need to take translation seriously is my lack of academic experience.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对其翻译理论的分析摘要:傅雷一名极为著名的中国翻译巨匠,同时,他正直而又严谨,十分受人尊敬。
他的相关翻译理论,类似于翻译哲学思想以及他的“神似论”也广为流传。
他作为一名翻译巨匠,他在严谨的同时极为勤奋,他的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的作品。
本文将从傅雷先生的《幸福之路》这一译著出发,对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傅雷;《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一、引言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此外,傅雷先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名作家、艺术家与教育家。
在20世纪傅雷先生所生活的那一时代,傅雷先生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译作、还有他广为流传的翻译理论等,他正直的人品以及他一生的著作,都在翻译史上为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用了一生的时间翻译了共计33 部文学作品,编著出了《傅雷译文集》,这部作品共500 余万字、长约15 卷。
傅雷先生的这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巨著。
傅雷先生翻译的《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幸福之路》这一文学著作的作者是伯兰特·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幸福之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幸福之路》这一作品的译作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之中。
罗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因而他有着范仲淹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全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有着深刻的重视,所以为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是作家为一般性著作的代表性的话题。
罗索通过他的著作,通过他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以及著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通向自由、通向幸福的道路的研究。
他说过,他并没有以哲学家的角度写那些并不是哲学的主题通俗的作品,而是站在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上,用普通人所遭遇的苦难所写出的作品,他所追求的是改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想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呼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傅雷简介——精选推荐

傅雷简介论傅雷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著,⽀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先应是建⽴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份发表在《⽂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这恰是傅雷⽂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确⽴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傅雷⼗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乃图⾃然之性,⾮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劳⽇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关于傅雷,多的是感动。
联想到他与钱钟书夫妇的好交情,即是后天之耕耘与先天之资质。
很多译稿一改再改,终极版确是回归了最初的译本。
雕琢之工,终不敌直觉之准。
语言本身,在乎习惯与感觉,而文法次之。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达到迻译。
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艺术为本,技巧只是手段。
没有技巧,提高不了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技巧,卖弄文笔,喧宾夺主,也会破坏艺术的完整。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
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
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
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0,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0。
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
原文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
(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的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
傅雷的翻译思想

3.“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3.“神
为了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再现 原作的艺术魅力,达到“形”与“神”的和 谐的审美效果,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是必不可 少的手段。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 傅雷曾指出: 傅雷曾指出 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 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 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那么,译 本就是译者的再创造。
译中阶段—— 译中阶段——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纯粹之中文, 纯粹之中文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 神似与形似的 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当 和谐统一,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中文写作, 和谐统一 中文写作 中文不足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 以克服在翻译中不利于传神的因素。傅雷说:“假 “采用西洋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 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 使中国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 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 再创造,既不是完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 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不是独具“神韵”的“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 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和谐地融为一体,既符合 西欧原作风格,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句法新奇而仍不 失为中文。
1931年秋回国后, 傅雷致力于法国文 学的翻译与介绍工 作
1932年,与青梅 竹马的表妹朱美馥 结婚,育有两子, 傅聪和傅敏
四重身份及历史地位
翻译家 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 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 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音乐鉴赏家 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 扎特和肖邦的赏析 文学评论家 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 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 典范 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 《傅雷家书》 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傅雷的翻译思想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译中阶段——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 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 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 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 “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 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翻译巨匠傅雷
1
简单介绍
2
主要作品
3
独特的翻译理论
4
创新的翻译风格
生平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一代翻译 巨匠,中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几乎译遍法国 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 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 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 年代初,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卓越贡献,成为 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语言风格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一霎时,波尔多斟遍了,饭桌上大家提足精神,越来越开心。粗野疯狂 的笑声夹着各种野兽的叫声。博物院管事学巴黎街上的一种叫卖声,活像 猫儿叫春。立刻八个声音同时嚷起来:
“磨刀哇!磨刀哇!” “鸟栗子呕!” “卷饼 ,太太们,卷饼 !” “修锅子,补锅子!” “船上来的鲜鱼呕!鲜鱼呕!” “有旧衣服,旧金线,旧帽子卖 ?” “甜樱桃啊甜樱桃!” 最妙的是皮安训用鼻音哼的“修阳伞哇”! 几分钟之内,哗哩哗啦,沸沸扬扬,把人脑袋都胀破了。你一句,我一 句,无非是瞎说八道,像一出大杂耍。
傅雷与翻译

——王晴 15级翻译
2021/6/16
1
•1.傅雷认为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强调翻译工作者必 须认真了解对方(指原著及原著作者等)和了解自己,必须 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 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 态度不知不觉的变得特别郑重,思想变得很保守。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 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 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 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猎涉以外, 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 切,才能亦步亦趋的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因为文学 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 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象宗教家般的虔诚,象科学家般的精密,象革命 志士一般的刻苦顽强。”
2021/6/16
4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 《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 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 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C
3.这支奏鸣曲,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直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及《降E调协奏曲》(作品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lle pue le service, l‟office, l‟hospice” • After-dinner scents seem to be mingled in it with smells from the kitchen and scullery and the reek of a hospital.
• “你很想知道我是谁,干过什么事,现在又干些什么。你 太好奇了,孩子。哎,不用急。我的话长呢。我倒过楣。 你先听着,等会再回答。我过去的身世,倒过霉三个字儿 就可以说完了。我是谁?伏脱冷。做些什么?做我爱做的 事。完啦。你要知道我的性格吗?只要对我好的或是我觉 得投机的人,我对他们和气得很。这种人可以百无禁忌, 尽管在我小腿上踢几脚,我也不会说一声哼,当心!可是, 小乖乖!那些跟我找麻烦的人,或是我觉得不对劲的,我 会凶得象魔鬼。还得告诉你,我把杀人当作——呸——这 样的玩艺儿!”
Practical problem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 deal with is the rendering of the simplest, clearest and shortest sentences.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and ambience of the original. And this type of sentenc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xt. If the above elements cannot be transferred successfully, the contextual aura and spirit would be lost.
Fulei: Spiritual Resemblance
傅雷“神似”理论
Outline
• Introduction • Translation style • Translation theory
• Comment
Introduction
• Fulei (1908-1966) was a famous translator and art critic. • He was born near Shanghai. • He studied Art and Art Theory in France from 1928 to 1932. • He worked as a journalist until he took up translating. • Translated over 30 literary works • His translation amounts to 5 million words
• I do not mean that we can neglect the stuctures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s. On the contrary, we have to retain them as far as possible. However, no matter how novel these sentences are, the translation has to read like Chinese. • 我并不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 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 而仍不失为中文。
• Formal resemblance means to keep the form of the source text such as the text type, sentence structure, figure of speech and metrical pattern. • Spiritual resemblance means to reproduce the spirit and conna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It seems that an ideal translation is the original author‟s writing in Chinese. The translation should convey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ext and at the same time keep fluency in Chinese. “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
——选自《高老头》
"Fu Lei-style translation"
• Fu Lei's translation is "smooth in expression, rich in vocabulary and changeable in style"
• Convey meaning and the feel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Romain Rolland (罗曼·罗兰)
《贝多芬传》
Vie de Beethoven
《米开郎基罗传 》
《托尔斯泰传 》 Vie de
Tolstoï
Balzac (巴尔扎克)
《欧也尼•葛朗台 Eugénie Grandet 》
《高老头 Le Père Goriot 》 《贝姨 La cousine Bette 》 《邦斯舅舅 Le cousin Pons 》 《夏培尔上校 Le Colonel Chabert》
• “它教你想起杯盘狼籍收拾饭桌的气息,医院的气息" • “那是刚吃过饭的饭厅味道,救济院味道” • “那是刚吃过饭的饭厅的气味,酒菜和碗盏的气味,救济 院的气味”
References :
• 傅敏.傅雷谈翻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 肖红,许钧.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3):92- 97. • /view/39180.htm • /
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 变化。
Spiritual Resemblance
In terms of effect, translat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painting. What is sought for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spiritual resemblance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 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