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明代人物传记《曹端》训练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文言人物传记训练 曹皇后(含答案)

初中语文  文言人物传记训练 曹皇后(含答案)

曹皇后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

后方侍帝,闻变遽起。

帝欲出,后闭拥持,趣呼都知王守忠使引兵入。

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欧小女子绐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

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故争尽死力,贼即禽灭。

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

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

”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张妃怙宠上僭,欲假后盖出游。

帝使自来请,后与之,无靳色。

妃喜,还以告,帝曰:“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

”妃不怿而辍。

英宗方四岁,育禁中,后拊鞠周尽;迨入为嗣子,赞策居多。

帝夜暴疾崩,后悉敛诸门钥置于前,召皇子入。

及明,宰臣韩琦等至,奉英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

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

大臣日奏事有疑未决者,则曰“公辈更议之”,未尝出己意。

颇涉经史,多援以决事。

中外章奏日数十,一一能纪纲要。

检柅曹氏及左右臣仆,毫分不以假借,宫省肃然。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

后违豫中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

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

”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

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二)思考与学习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踵:跟随B.姬言之帝,贷其死贷:推卸C.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如:按照D.吾疾势已笃笃:沉重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张灯:陈列灯火B.宦者以乳妪欧小女子绐奏绐奏:谎报C.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处分:处罚D.后违豫中闻之违豫:生病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 妃喜,还以告②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③ 迨入为嗣子④ 吾为子孙得两宰相A.两个“以”相同,两个“为”意思也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为”意思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为”意思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为”意思也不同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曹皇后才干的一组是① 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② 后与之,无靳色③ 英宗方四岁,育禁中,后拊鞠周尽④ 后悉敛诸门钥置于前,召皇子入⑤ 大臣日奏事有疑未决者,则曰“公辈更议之”,未尝出己意⑥ 颇涉经史,多援以决事。

2019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10题(附解析)

2019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10题(附解析)

2019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10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祭肜①字次孙,早孤,以至孝见称。

遇天下乱,野无烟火,而独在冢侧。

每贼过,见其尚幼而有志节,皆奇而哀之。

光武初拜肜为黄门侍郎,常在左右。

以肜为偃师长。

肜有权略,视事五岁,具无盗贼,迁裏贲令。

时天下郡国尚未悉平襄贲盗贼白日公行肜至诛破奸猾殄其支党数年襄贲政清。

帝以肜为能,建武十七年,拜辽东太守。

至到励兵马,广斥候。

肜有勇力,能贯三万斤弓。

虏每犯塞,常为士卒前锋,数破走之。

二十一年秋,鲜卑万余骑寇辽东,肜率数千人迎击之,自披甲陷阵,虏大奔,投水死者过半,遂穷追出塞,虏急,皆弃兵裸身散走,斩首三千余级。

自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

抚夷狄以恩信,皆畏而爱之。

永平十二年,征为太仆。

肜在辽东几三十年,衣无兼副。

显宗既嘉其功,又羑其清约,拜日,赐钱百万。

十六年,使肜以太仆将万余骑与南单于左贤王信伐北匈奴,期至涿邪山。

信初有嫌于肜,行出高阙塞九百余里,得小山,乃妄玄以为涿邪山。

肜到不见虎而还,坐逞留畏懦下狱免。

肜性沉毅内重,自恨见诈无功,出狱数日,欧血死,临终谓其子曰:“吾蒙国厚恩,奉使不称,微绩不立,身死诚惭恨。

”既卒,其子逢上疏具陈遗言。

帝雅重肜,方更任用,闻之大惊,召问逢疾状,嗟叹者良久焉。

鸟桓、鲜卑追思肜无已,每朝贺京师,常过冢拜谒,仰天号泣乃去。

辽东吏人为立祠,四对奉祭焉。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 【注释】①祭肜,音zhai rong,(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天下郡国尚未悉平/襄贲盗贼白日公行/肜至诛破/奸猾殄其支党/数年/襄贲政清/B.时天下郡国尚未悉/平襄贲盗贼/白日公行/肜至诛破奸猾殄其支党/数年/襄贲政清/C.时天下郡国尚未悉平/襄贲盗贼白日公行/肜至/诛破奸猾/殄其支党/数年襄贲政清/D.时天下郡国尚未悉/平襄贲盗贼/白日公行/肜至/诛破奸猾/殄其支党/数年/襄贲政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古代指幼年父亲去世,而现多指幼年父母双亡。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明代人物传记《道同》训练题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明代人物传记《道同》训练题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明代人物传记《道同》训练题含答案道同道同,河间人。

其先蒙古族也。

事母以孝闻。

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

番禺故号烦剧,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

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

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同械其魁通衢。

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

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

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

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

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

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

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

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

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

会同奏亦至。

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

复使使宥之。

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

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

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雅重同。

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

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

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思考与学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赖以少安少:一点儿 B.辄巧诋以罪诋:诬陷,诋毁C.亮祖破械脱之脱:使逃脱,放走 D.纳女于亮祖纳:进献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 事母以孝闻② 辄巧抵以罪③ 条其事奏之④ 帝不知其由A.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也相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抑买:压价购买B.同械其魁通衢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C.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从容:(装作)随口D.自是上官益严惮严惮:非常怨恨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道同“守法”的一组是① 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② 亮祖不能屈也③ 同械其魁通衢④ 同复按治⑤ 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⑥ 遣卒语同释之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④⑥ D.①②⑤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道同做番禺知县,能严明执法,抗拒当地军士横行霸道非理之事,使当地稍微安定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当时权贵朱亮祖置酒召道同来替他们说情,遭到道同严词拒绝C.一个姓罗的富民接受了朱亮祖送来的美女,还倚仗权势做坏事,道同追究惩处他们D.朱亮祖先劾道同讪傲无礼的情况,帝遂派使臣诛杀道同,后又因道同奏章而悟,又派使臣前去宽恕道同,但道同还是在后使者到达之前被杀害答案与提示1.A(稍,略微)2.B(①句中“以”为“因”,②句中“以”是“用”;③句中“其”是“他的”,④句中“其”是“其中的”)3.D(敬畏、忌惮)4.A(②⑥不是“直接说明”道同遵循法律的)5.C(是“富民罗氏送美女给朱亮祖”)译文道同,河间人。

2019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19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19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2019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2019年温州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14分)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宋]陆游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

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

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

抚卷累欷⑥。

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

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

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4分)(1)【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2)【易】A.正未易得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14.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3分)15.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2分)16.“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5分)答案:13.(1)A.本来 B.顽固(2)A.容易 B.交换14.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

15.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16.示例1:累欷。

作者阅读《岁时杂记》时,庆幸有吕公所著此书,让后人重温往昔,但想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不禁悲从中来。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明代人物传记《海瑞》训练题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明代人物传记《海瑞》训练题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明代人物传记《海瑞》训练题含答案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

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

康乃甘心鹰犬,捕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又裁节邮传冗费。

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瑞抚吴甫半岁。

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六)思考与学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淳安知县迁:升任B.令老仆艺蔬自给艺:种植C.发橐金数千发:发放D.人韪其言韪:认为……正确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昨闻海令为母寿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③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④敛赀财以送其行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海瑞为官刚正不阿的一组是①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③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④属吏惮期威,墨者多自免去⑤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⑥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4.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海瑞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代理南平教谕之职。

曹端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曹端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

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

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

公那么民不敢漫,廉那么吏不敢欺。

〞晟拜受。

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

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

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

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遂避席去。

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

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拟“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其学务躬行实践②其公廉乎③亦讲学于其乡④至其知古今⑤端亦高其行谊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以下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笃志研究②坐下著足处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④毁淫祠百余A、笃:坚决著:zhù附着屏:píng摒弃淫:惑乱的B、笃:忠诚著:zhuó附着屏:píng摒弃淫:滥设的C、笃:坚决著:zhuó踏屏:bǐng除去淫:滥设的D、笃:忠诚著:zhù踏屏:bǐng除去淫:惑乱的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年荒劝振劝振:指勉励赈灾B、就墓次受学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C、端亦高其行谊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D、命诸生延致之延致:指去请……回来4、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2019年 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类、历史事件类)专题复习

2019年 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类、历史事件类)专题复习

2019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类)专题复习10篇(含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

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

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A.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B.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C.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D.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测试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一)(满分:54分得分:________)一、(2019·江苏连云港中考,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词。

(4分)(1)躬.耕于南阳亲身、亲自。

(2)先主器.之器重、看重。

(3)先主遂诣.亮往、到、拜访、访问。

(4)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没有因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3分)①诸葛亮本不想出山,但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猥自枉屈)打动;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明代人物传记《曹端》训练题含答案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

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馀,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

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

”晟拜受。

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

服阕,改蒲州学正。

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

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初,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

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

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遂避席去。

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二)思考与学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即画地以质之父质:询问 B.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书:书籍
C.年荒劝振,存活甚众振:救济 D.命诸生延致之延:邀请
2.比较下列“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 其学务躬行实践② 其公廉乎③ 身临其境④ 子其勉之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与④句相同
C.①②③④句全都不同 D.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专心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
B.既葬,庐墓六年——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C.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地方百姓也被他教化了,都看不起那些无理争辩和打官司的人
D.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霍州百姓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连孩子们都痛哭流涕4.选出完全表现曹端崇儒学重教化的一组内容
①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② 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③ 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④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⑤ 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⑥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A.②③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D.②④⑥
5.以下叙述或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特别尊崇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认为它们都蕴藏着大道理,并专心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
B.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摈除了所有关于佛教、巫术、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但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等做法,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李德对曹端的一番评价,从侧面写出了曹端的品德和学问,称赞曹端是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同时也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是一个至孝之人,父母去世他尽心守丧6年,之后前往霍州为官,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爱戴,最终死在霍州
答案与提示
1.B(这里的意思是“书信”)
2.C(①人称代词“他”;②副词“大概、也许”;③指示代词“那,这”;④助词,表示劝勉语气)3.C(“耻争讼”的意思是“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
4.B(排除②⑤)
5.D(父母去世前他就在霍州为官)
译文
曹端字正夫,是渑池人。

永乐六年的举人。

五岁看见《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

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

他在学习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以把所学的道理静存于心作为最主要的。

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

”于是专心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

服侍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给父亲,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

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

”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

继而经历了父亡母丧的痛苦,各种有滋味的东西他都不吃。

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

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

遇到荒年,鼓励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

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
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以争辩诉讼为耻。

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

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官吏就不敢欺瞒了。

”郭晟拜谢欣然接受。

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

服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

霍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

他的众多弟子不着丧服而在内心哀悼了三年,霍州百姓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

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回葬于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当初,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

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我这个浅薄的士人很少有能赶上他的。

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

’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

”于是李德起立离开席位,要离开霍州。

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