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成语汇总

文言文中成语汇总

初中1-6册古诗文中的成语总汇七年级上册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3、怡然自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童趣》)4、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5、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7、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8、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9、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10、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11、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论语〉十则》)12、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13、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14、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15、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

(《塞翁失马》)16、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17、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七年级下册18、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19、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文言文意思大全

文言文意思大全

文言文意思大全摘要:1.文言文概述2.文言文词语解读方法3.常见文言文词语举例4.文言文阅读技巧5.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建议正文: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一种,承载着我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在当今社会,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还能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文言文解读方法、常见词语举例以及阅读技巧,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起源于先秦时期,成熟于汉代,直至清朝末年才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语法结构严谨、词汇丰富、修辞手法多样、表达优美。

要想掌握文言文,就需要了解其基本语法和常用词语。

二、文言文词语解读方法1.查阅词典:文言文词典是学习文言文的必备工具,可以通过查阅词典了解词语的音韵、字形、义项等信息。

2.记忆常用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常用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通过记忆这些词语,可以基本满足日常阅读需求。

3.学习成语:成语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常用成语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4.结合语境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避免死抠字眼。

三、常见文言文词语举例1.词语解释:仁、义、礼、智、信2.成语举例:狐假虎威、画龙点睛、亡羊补牢3.常见实词:山、水、花、鸟、日、月、风、雨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掌握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2.分析句子结构:了解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有助于理解句子意义。

3.留意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掌握虚词用法,有助于把握句子关系。

4.翻译全文:阅读完毕后,尝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以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五、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建议1.多读文言文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

2.学习文言文语法:了解文言文特殊语法结构,如偏义副词、使动用法等。

3.练习写作:尝试用文言文写作,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4.参加文言文讲座或课程:了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

《劝学》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劝学》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劝学》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锲而不舍:锲,雕刻。

舍,停止,放下。

一直雕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办事有恒心,坚持不懈。

2.驽马十驾:驽马,与骏马相对。

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资质平平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3.顺风而呼: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

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4.青出于蓝:靛青从蓼蓝中提炼出来,而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5.积土成山: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少成多,聚小成大。

6.学无止境: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7.中规中矩:言行举止合乎礼节、法度。

8.一曝十寒: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曝:晒。

寒:冻)。

后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和毅力。

9.善假于物: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

10.跬步千里: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

比喻学习应该有恒心,要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11.人中骐骥:意思是比喻才能出众的青少年。

12.积善余庆: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13.假以时日:如果再给一定的时间的话就更怎么样,一般是褒义夸奖。

多用于客观描述时间的不紧不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二、文化常识1.荀子: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2.《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成语教学方法

成语教学方法

成语教学纵横谈成语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汉语言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语文结构。

成语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谈话或作文时,适时、适量地加入成语,就如在菜肴中加入佐料一般,可以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更有味道、更具内涵。

学习祖国语言,弘扬民族文化,可以从成语入手。

说话妙语连珠,写作妙笔生花,可以从成语开始。

为什么要加强成语学习呢?首先,成语具有几大优势。

(1)言简意赅。

成语一般都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用十分简练、非常概括的几个字说出来,适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语句显得格外精炼。

例如:色厉内荏(rěn):意思是外貌看起来庄矜、威严,而内心里却很怯懦。

这个意思,如果改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得这样丰富和透彻。

(2)易学易记。

成语在结构形式和组织方法上,基本上有规律可循,所以学起来都比较容易,例如:翻天覆地、横征暴敛、醉生梦死。

这些成语,从语法的角度上来分析是有它的共同之处的。

所以学和记都很容易。

(3)形象具体。

有许多成语,含有显著的修辞因素,看了或听了以后,就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具体的印象。

如:中流砥柱,画蛇添足、车水马龙、口是心非、体无完肤等许多成语都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使人一看就觉得形象具体。

(4)语势有力。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群众基础,表达的效果比用意思相同的一般说法为强。

例如"群起而攻之",就比"大家一齐起来反对他"或者"批评他""斥责他"更有力些。

所以在文章中适当地使用成语,不仅能增强表达效果,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语汇丰富多彩。

其次,成语是学习文言的“活化石”。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学习成语可以让我们熟悉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词的活用等,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可说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庖丁解牛》(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庖丁解牛》(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2.游刃有余: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3.踌躇满志:该成语多用来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中性,多用于书面语。

4.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

指顺着牛骨节的空隙运刀解剖牛体。

比喻从关键处入手,依循事理处理问题。

5.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形容刀刃很锋利,也比喻初次施展才能和本领。

6.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7.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

比喻办事有所收敛,适可而止。

8.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重要的关键。

比喻解决问题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9.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10.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

后多比喻越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替别人处理事情。

11.新硎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

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12.技经肯綮:正好切中事物的关键。

二、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一、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1.理解中华语言的发展史汉语现如今已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作为学生,在学好现代汉语的同时,不能摒弃对古汉语的学习,语言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使用、语法规范有好多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

比方,“诸”这个字,现汉中有“付诸实施”的用法,其实“诸”本身是个兼词,来源于《列子·愚公移山》:“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诸”意思是“之于”,其中“之”是代词。

2.提升古典文化修养文言文是与现代文相比较来说的,作为一种书面表现形式,文言文传承了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

《论语》介绍了很多儒家的礼仪规范以及为人处事的根本:“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皆用古文而作。

学习文言文,不但是学习古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语言形式,更是继承学习古代文化,重塑中华传统之必须。

3.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央视《探索发现》、《百家讲坛》在传承介绍祖国文化上做得很好,学习文言文,我们能够领会到古人的多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二、如何培养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1.利用文言文的音韵美,让孩子学会背诵文言文一般读来朗朗上口,文字简短凝练,节奏抑扬顿挫,多读文言文不但能够增强文字功底,让孩子在理解字词中学会“推敲”,减少作文中的“废话”,而且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

英语学习需要语感,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

其实,学习文言文的很多小方法、小技巧是和学习外语相通的。

此外,孩子一般喜读那些韵律感较强的文章,家长能够引导孩子学习背诵文言文的小技巧,比方,标注停顿、读背中注意理解、读出感情等。

2.利用孩子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去引导小时候,家人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集,文字是古文,但配以精美的插图,加上家里藏书不多,所以这本小书成为我们的启蒙读物。

空闲时,时常翻看,里面的故事虽不是很理解,但因为有注释的缘故,读来也颇有趣,也留下些印象。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成语(加点字意思)复习考查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成语(加点字意思)复习考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名言、成语知识考查前言:从今年开始,小学语文开始启用新教材啦。

那新教材有什么重大变化呢?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日积月累》,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的。

这一栏里经常会出现古诗和文言文,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诵并理解《论语》选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啦!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2018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古诗文都是我们小学生背的知道古诗文的重要性了吧!这些古诗文难不倒我们小学生。

下面的题你会做吗?死去元知万事空,。

2.暖风熏得游人醉,。

3.我劝天公重抖擞,。

4.七夕今宵看碧霄,。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6.垂緌饮清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湖歌舞几时休?8.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

10. ,穿尽红丝几万条。

11.,桃花流水鳜鱼肥。

14. ,万马齐喑究可哀。

15. ,莲动下渔舟。

16.,清泉石上流。

17.月落乌啼霜满天,。

,18.山一程,水一程,,。

19. 青箬笠,绿蓑衣,。

20. 问渠那得清如许?。

21. 风一更,雪一更,,。

22.姑苏城外寒山寺,。

23.________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

24. ,江枫渔火对愁眠。

25.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指的是(诗人名)。

26.,天光云影共徘徊。

27.,艨艟巨舰一毛轻。

28. ,黄河入海流。

29.,此日中流自在行。

30.,更上一层楼。

31.《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其中表达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32.《山居秋暝》这首诗中描写月亮和清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文言文之成语联想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之成语联想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之成语联想法本文导航1、首页2、成考练习题及答案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详细成语联想法如下:成语联想法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

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成语知识点(一)语意重复类成语使用中的意义重复是指句中已含有与成语本身的意义相互重叠或重复的部分,进而造成使用失当。

语意重复,尤其是那种比较隐蔽的语意重复--不表现为字面上的重复,是成语使用中的一种常见而疑难的错误类型。

学生在解答成语辨析题时需要观其形、明其义,辨其用法,联系语系语境,考虑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是否有意义重复的现象。

1.他恶习不改,整日沉迷于赌之中,最后弄得倾家荡产,这完全是由于他咎由自取。

(咎由自取指罪过或灾祸都由自己惹来的,其意义与由于重复。

)2.他拿自己那篇不像样的文章到处炫耀,也不怕被大家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指被行家讥笑,本身含被动语气。

)3.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基本上还差强人意。

( 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基本的意义重叠。

)4.那张合影中,左边站着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站着许多莘莘学子。

( 莘莘是形容众多,与许多相重复)5.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 难言之隐的隐与苦衷重复)6.江姐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 全身与遍体鳞伤的遍体重复)7.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的固定词组。

多为四字格。

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等;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赏笙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丁•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都是。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可以理解其意思外,剩下的大部分成语都是ABAB的构词结构,我们甚至可以“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很相似。

这样的成语很多。

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的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的短语。

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的意思也就可以“望文生义”了。

例如“仗义执言”,我们知道“仗义”的意思,也知道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判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猜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i怒骂、神出鬼没,还是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但是两个AB的结构依然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能很快推测出其意义。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的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
等的成语,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 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WWW. LWLM. COM整理WLM. COM整理
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

其中”的“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的名词。

再如出自
《荀子》的成语“兵不血刃”中的“血”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必须做动词
“沾上血”。

来解释。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还有很多,如:不衫不履、
先礼后兵等
2. 名词直接作状语
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

②.表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
斗量”、“言传身教”等。

③.表处所、时间: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说”、
“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

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的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
“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的状语,这就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接
作状语的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
棋布”中带点的都属于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

3.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现代汉语的语句结构来说,成语中的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

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的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的位置,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可分别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旧的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

4. 意动或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中特有的,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

如“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很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

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论文联盟“是古非今”等; 使动用法:“多难兴邦”、“玩物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
“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5. 倒装现象
有的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的习惯,其语序显然是颠倒的。

其实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的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


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倒装。

还有,“唯利是
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前的倒装句,
以加强语气。

语言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变革。

了解了语言发展的过程,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使用新的语言,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