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

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

先礼后兵等

2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

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

②.表动作所凭借得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等.

③.表处所、时刻: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讲”、“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

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得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得状语,这确实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得都属于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现代汉语得语句结构来讲,成语中得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得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得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得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得位置,这确实是文言文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可分不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得盔甲、锐利得武器、旧得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

4意动或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名词得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中特有得,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咨询”,不以向学咨询或地位比自己差得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非常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论文联盟“是古非今”等;使动用法:“多难兴邦”、“玩物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落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5倒装现象

有得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假如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得适应,其语序显然是颠倒得.事实上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得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咨询句中代词做宾语得倒装.还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早得倒装句,以加强语气.

语言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得要紧工具.随着社会生活得变化进展,语言也在不断变革.了解了语言进展得过程,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使用新得语言,并制造性地运用语言.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 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

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二、(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翻译句子: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至之.市 2.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 ..听其所为? 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肆: 2.翻译句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七、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 (3)侄罔然 ..而止()(4)执所书.问曰()(5)诟.其侄曰() 2.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八、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宫殿的台阶。②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 ..()(4)寡人闻命 ..矣。()

出自文言文,42个考试常考成语汇总!

出自文言文,42个考试常考成语汇总!你一定要知道! 成语无处不在,不仅在基础知识中考,同时用在作文中,其实,文言文中也有成语,你们有注意到吗?今天,就给大家汇总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3、【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4、【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5、【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6、【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7、【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8、【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9、【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10、【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11、【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12、【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13、【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14、【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摘要】:成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联系成语教学的方法有:结合成语释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句法等。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学习;一举两得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教学十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同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的“走”与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的“走”意义相同,是“跑”的意思。有时一篇文章中就牵涉到好几个成语,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就有这几个例子: “期日中”——不期而遇(约定)(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 “太丘径去”——去危就安(离开)(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锲而不舍(舍弃) “与朋友交不信”——言而有信(信用) “入门不顾”——王顾左右而言他、瞻前顾后(回头看)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⑴一词多义: 如:道: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第二十一课时,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学习感悟其中的道理 2,积累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掌握文言文常见语法现象。 课堂笔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 )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曰:“是(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 )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 )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 )者,先自度(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 )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涸辙之鲋

文言文中成语汇总

初中1-6册古诗文中的成语总汇 七年级上册 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 3、怡然自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童趣》) 4、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5、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7、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 8、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9、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10、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1、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论语〉十则》) 12、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3、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14、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15、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 16、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17、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七年级下册 18、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19、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21、夸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夸父逐日》) 八年级上册 22、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23、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24、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文言文成语故事

1、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连粥也不喝一口,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启示: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启示: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半塔中学时飞 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3、特殊句式 ㈠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 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文言文阅读(初)

. 1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一、解释文中字词: ①喧(xuān):通“”,。②裂:。 ○3引: 4 有所失: 5 诵: 6 辍然: 7 何为:8 自是: 9 喧:10 戒:11 .方: 启示: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墓间之事】 【乃】【嬉】 【贾(gǔ)人】【炫卖】

. 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 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 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等。 3孟母断织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 2.绩: 3.以刀: 4.故: 5.子: 6.斯: 7.立:8.是以: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第一编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话题一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 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 ②司州主簿:官名。 ③蹴:踢。 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 ②闵:忧虑。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指他家里人。 ⑥病:累坏。 ⑦趋:快走。 ⑧槁:草木枯干。 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 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 B. 芒芒然归.(回来) C.谓.其人曰(对……说) 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古文,古诗的成语

出自古文中的成语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源于《< 论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源于《<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源于《<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源于《<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源于《<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处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源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花源记》:“(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言文成语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7.春华秋实华通花 8.信口开河河通合 9.图穷匕见见通现 10.排沙简金简通拣 11.受益匪浅匪通非 三、虚词用法 “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历来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理解费力、识记吃力。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教学中总结出巧借成语学习和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可以说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一、通过成语识记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⑴、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这些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⑵、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看作幕布;把……当作席子)等。 ⑶、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等。 ②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等。 ③名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活用为动词。如:能文能武、能上能下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⑴、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②、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削月割。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汇编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语出《论语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与成语对照记忆

高中文言实词与成语对照记忆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劳无功:白白地。 2、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束之高阁、束手无策:捆缚。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十恶不赦:赦免。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忍辱负重:承担。 5、璧有瑕,请指示王──瑕不掩瑜、白璧微瑕:玉石上的斑点。 6、秦贪,负其强──负隅顽抗:倚仗。 7、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傲慢。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予赵城──审时度势、度德量力:揣度,估计。 9、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忘恩负义:背弃。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不负众望:辜负,对不起。与“不负众望”意义相反。 1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罪不容诛:杀死。 12、赵王畏秦,欲毋行──宁缺毋滥:不要。 1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仅仅。 14、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素昧平生:向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15、邹忌修八尺有余──熟语“茂林修竹”、“俊眼修眉”:长。 16、上书谏寡人者──拒谏饰非: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 17、徐公来,孰(通“熟”)视之──深思熟虑:细致,审慎。 18、暮寝而思之──寝不安席、寝食不安:睡觉。 19、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望而生畏、畏缩不前:畏惧。 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耳提面命:当面。 游褒禅山记 2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房屋。 22、有碑仆道──前仆后继:倒,倒下。 23、盖音谬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误。 24、其下平旷──地旷人稀:广大,空阔。 25、有泉侧出──旁敲侧击:从旁边。 26、遂与之俱出──泥沙俱下、声泪俱下、玉石俱焚:一起、一同。 27、则或咎其欲出者──既往不咎:责怪,责备。 2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食其力、自食其言:自己(的)。 2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履险如夷:平坦,平地。 3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蔚为大观:景象。 3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吉人天相:帮助。 32、其孰能讥之乎──舍我其谁:岂,难道。 33、何可胜道也哉──不胜枚举:尽。 石钟山记 34、是说也,人常疑之──是可忍,孰不可忍:这。 35、虽大风不能鸣也──孤掌难鸣:使……发声。 36、余方心动欲还──欲速则不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 37、则山下皆石穴罅──补苴罅漏:缝隙。 38、空中而多窍──七窍生烟:窟窿。 39、汝识之乎──博闻强识:记,记住。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一词多义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通假字 1.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如:①春华秋实:“华”通“花”,开花;②夫唱妇随:“唱”通“倡”,倡导;③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上。 2。同(近)音形异字通假。如:①矢口否认:“矢”通“誓”,发誓;②流言蜚语:“蜚” 通“飞”,无根据;③秀外惠中:“惠”通“慧”,聪明。 3.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通假。如:①拨乱反正:“反”通“返”,返回;②励精图治:“励”通“厉”,振作;③一暴十寒:“暴”通“曝”,晒。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 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约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如覆薄冰:覆,“踩”;②衣锦还乡:衣,穿;③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跟成语学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跟成语学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导读: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高考热点,也是学习难点。借助成语领悟使动用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示例】 汗牛充栋——汗:名词作使动词,使牛累得出汗。例句: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读书者有几? 生死肉骨——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人复生;肉:名词作使动词,使骨长肉。例句: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闭月羞花——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月躲藏;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花羞残。例句: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沉鱼落雁——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鱼沉入水底;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雁降落沙洲。例句: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 飞沙走石——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沙飞扬;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石滚动。例句:苍梧、南海,岁有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来;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之安定。例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威武不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屈服。例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悦近来远——悦:形容词作使动词,使近处的人悦服;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远处的人来归。例句: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 一鸣惊人——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震惊。例句: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安邦定国——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邦安定;定: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国巩固。例句:我本是安邦定国李存孝,今日个太平不用旧将军。 大快人心——快: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人心痛快。例句:若果有激浊扬清之当道,则乘是狱之起,并其监生而黜之,是为大快人心者矣。 殚精竭虑——殚: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精力耗尽;竭: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忧虑用尽。例句:于是居肆子弟皆踊跃登来,殚精竭虑,以求推陈出新之法。 丰衣足食——丰:形容词作使动词,使衣物丰富;足: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粮食充足。例句: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 富国强兵——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国家富足;强: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军队强大。例句: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 光宗耀祖——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祖宗光彩;耀: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祖宗荣耀。例句: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劳师袭远——劳: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师劳累疲惫。例句: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