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成语类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成语类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成语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阅读(共18题;共206分)1.小古文阅读。
卧薪尝胆吴既赦①(shè)越,越王勾践反②国,乃苦身③焦思,置胆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⑤(rǔ)忘会(kuài)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ɡ)采;折节⑥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⑦贫吊⑧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注释】①赦:免除或减轻刑罚。
②反:同“返”,返回。
③苦身:使自己的身体劳累。
④坐:同“座”,座位。
⑤女:同“汝”,你。
⑥折节:放下身架。
⑦振:同“赈”,救济。
⑧吊:慰问。
(1)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厚遇宾客()A.相遇B.对待,款待C.机会②置胆于坐()A.坐下B.椅子C.座位(2)“女忘会稽之耻邪?”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意思是:________(3)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勾践的()描写。
A.语言B.心理C.动作D.神态(4)勾践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文言文阅读凿壁偷光①匡(kuàng)街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āi)③,衡乃穿壁④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西京杂记》,②区街:西汉经学家。
③速: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④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1)下列说法只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读“匡衡勤学而无烛”时可以这样停顿:“匡衡/勤学/而/无烛”。
B.匡衡偷邻居家的蜡烛来照着读书。
C.这是《西京杂记》中的一个故事。
D.匡衡穿过墙壁到邻居家看书。
(2)匡衡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还知道跟他一样的古人是________。
3.课外阅读。
东施效颦(pín)①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③之,归④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⑤妻子⑥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长竿入城》文言文解释成语《长竿入城》典故启迪

《长竿入城》文言文解释成语《长竿入城》典故启迪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个成语叫《长竿入城》啊?今天小编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的就是关于《长竿入城》这个成语的典故及背后的启迪意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长竿入城》作品简介《长竿入城》出自《笑林》,是三国(魏)书法家邯郸淳作品。
启示(道理):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
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长竿入城》作品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长竿入城》作品注释1.鲁:鲁国。
2.执:手拿着。
3.老父:老人。
4.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5.亦:也。
6.俄:一会儿,不久。
7.但:只是;不过。
8.计无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
计:方法,计策。
9.遂:于是;就。
10.初:最初,刚开始。
11.以锯:用锯子。
12.依:按照。
13.中截:从中间断开。
14.何不以锯中截之: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
何:为什么。
15.…者:……(样)的人。
16.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17.依而截之:省略句,应为“依之而截之”。
《长竿入城》作品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要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进不去(城门)。
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
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仅仅我见到的事情多罢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长竿入城》作品道理“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其实只要斜着拿就好了。
成语典故文言文加翻译

昔者,愚公年九十有二,居太行、王屋二山之间。
出入山道,出入甚难。
愚公患之,将妻子迁于豫让之墟,以避二山之险。
愚公于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遗男,虽吾老病,宁移之哉?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亡以应。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于是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翻译: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已经九十二岁,他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
出入山间的小路非常艰难,愚公对此感到非常烦恼,于是决定将妻子和孩子们迁到豫让的废墟,以避开这两座山的险峻。
于是,愚公带领他的三个孙子,每人挑着担子,开始凿石头,挖土,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2017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

2017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导语: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作文素材大全,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提升文章思想的高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33个文言文典故的中考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2017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手不释卷(材料一)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材料二)人物: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材料三)典故原文:凡先生之游①,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②。
所至厄塞③,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④;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⑤坊肆⑥中发⑦书而对勘⑧之。
或径行⑨平原大野,无足⑩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⑪;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⑫复之。
[注释]①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
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
指顾炎武。
②自随:跟随自己。
③厄塞:险要关口。
④曲折:详细情况。
⑤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⑥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⑦发:打开。
⑧对勘:核对校正。
⑨径行:任意而行。
⑩无足:不值得。
⑪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⑫熟:认真仔细。
(材料四)对联:手不释卷识三昧,汗牛充栋满书斋。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手不释卷,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屡建奇功。
[1]阅读材料一、二、三,思考:顾炎武成就斐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三,思考: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单写一写你读了这四则材料后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材料一、四,写一句话用上“手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文言文成语故事大全_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文言文成语故事大全_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晏子春秋》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1),国人尽服之(2)。
公使吏禁之(3),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4)。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5)。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6),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7):“君使服之于内(8),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9),而卖马肉于肉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10),则外莫敢为也(11)。
(完整版)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答案

答案(一)孟母戒子1.①…的样子。
②为什么。
③同意,赞同。
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3.D(助词,的。
其余皆为代词。
)(二)铁杵磨针1.成(成功)去:(离开)方:(正)欲(想要)2.她(老妇人)它(学问)它(这幅画)它(这件事)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凿壁偷光1.而(连词,表示转折)大姓(大户人家)偿(报酬)怪(奇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D)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C )4. 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
5.囊萤映雪、悬梁刺骨、不耻下问(四)螳螂捕蝉1.攻打早晨你伸2.螳螂螳螂黄雀黄雀3.蝉螳螂黄雀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4.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五)郑人买履1.“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2.D3.(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
)4.略5.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六)买椟还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做,制造)缀(装饰,连结)饰(装饰)还(归还)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代词,代楚人)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代词,代郑人)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个)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这)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这可以认为擅长卖匣子的人,未必可以说擅长卖珍珠。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①楚人:擅长卖匣子的人,就不要去买珍珠。
②郑人:不要只求外表,不看本质,不能主次颠倒。
(七)自相矛盾1.D2.A有的人,有时B用C的,到D来,但是(八)鹦鹉灭火1.集:停留辄:总是去:离开遥:远远地足:能够云:说2.翻译划线句: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3.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篇⼀】 1、⼀⿎作⽓(曹刿guì) 出⾃《左传·庄公⼗年》:“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 释义:第⼀次击⿎时⼠⽓振奋。
⽐喻趁劲头⼤的时候⿎起⼲劲,⼀⼝⽓把⼯作做完。
2、⼀字千⾦(吕不韦) 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者予千⾦。
” 释义:增损⼀字,赏予千⾦。
称赞⽂辞精妙,不可更改。
3、⼀字之师(郑⾕) 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改僧齐⼰《早梅》诗:‘数枝开’作‘⼀枝开’。
齐⼰下拜,⼈以⾕为⼀字师。
” 释义:改正⼀个字的⽼师。
有些好诗⽂,经旁⼈改换⼀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为“⼀字师”或“⼀字之师”。
4、⼀饭千⾦(韩信) 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
”⼜:“信⾄国,如所从⾷漂母,赐千⾦。
” 释义:⽐喻厚厚地报答对⾃⼰有恩的⼈。
5、东⼭再起(谢安) 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年逾四⼗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6、图穷⼔见(荆轲) 出⾃《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见。
” 释义:⽐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败。
释义: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初). 1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一、解释文中字词:①喧(xuān):通“”,。
②裂:。
○3引: 4 有所失:5 诵:6 辍然:7 何为:8 自是:9 喧:10 戒:11 .方:启示: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墓间之事】【乃】【嬉】【贾(gǔ)人】【炫卖】.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
“三”字类似的用法如“”等。
3孟母断织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2.绩:3.以刀:4.故:5.子:6.斯:7.立:8.是以:.9.则:10.旦:11.夕:12.事子思:事:13.道:她用来比喻学习,用取此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
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
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与《》正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天资聪颖,但他的父亲不让其学习学习,让他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变成平凡的人。
可见后天的教育及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4铁杵磨针(《方舆胜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成()②弃去()③逢老媪方磨铁杵()④还卒业()6逢:7媪:9铁杵:10之:12感:13还:14卒业:15今:16氏:2、翻译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孤:称:徙焉:徙,焉,而: 辄遂: 肆:师事:遂:2、翻译句子。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6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临:(2)日:(3)以:(4)率(5)书遂大进,书:(6)遂:(7)进:(8)于:(9)尝:(10)苟且:(11)或:(12)简札:信件,书信。
(13)少:(14) 当意:(15)必:(16)易:(17)厌:(18)故:(19)愈益:(20)精妙:(21) 打进:(22)平生于书,书:(23)苟且:.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7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讴:(2)穷:(3)谓:(4)技:(5)遂:(5)之:(6)辞:(7)归:(8)弗:(9)止:(10)饯:(11)郊:(12)衢(qú):(13)悲:(14)振:(15)遏(è):(16)谢:(17)反:(18)抚节: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8范仲淹故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固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词语:⑴孤:⑵适:⑶世家:⑷去:⑹寝:⑺或:⑻怠:⑼辄:⑽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⑾旨: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B.之虚所卖之C.后天下之乐而乐D.子将安之3、翻译下列句子。
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的作用:9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谪:2.寓:.3.昧爽:拂晓,破晓;天刚亮。
昧,爽:4.辄:5.执:6.就:7.明:8.如:9. 是:10.着:11.洎:12. 趺:13. 犹: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译文:②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B、其如土石何C、如是者十四年D、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10程门立雪《宋史》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3)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 3 4.5 6 7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11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少孤:少,;孤,2.明:3.授:4.诸:5.好:6.怪:7.索:11.樵薪:12执苦:13.庐:14.笞(chi).:15数:16欲:2、翻译句子: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3、理解古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特点。
12颜回好学《史记》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
⑵尽:.⑶蚤:⑷恸(tòng):⑸自: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益:⑺鲁哀公:鲁国国君。
⑻孰:⑼为:⑽好:⑾对: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
迁: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贰:过: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
⒂今:⒃亡:同“”,。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13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孤:2.过:4.泣:5.何以:6.亲:7.羡:8.其:9.得:10.感:11.伤:13.苟:14.愿:15.书:16.徒:17. 资:18.遂:19. 卒:20.诵:21.就:22.过:23. 凡:24.以:25.苟: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14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②人有从学者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或问“三余”之意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C.面山而居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5. 这段文字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6. 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15推敲《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贾岛:唐朝诗人赴举:得句:使欲着”推“字:开始想用”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