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人生死观 孟骞

合集下载

魏晋伤怀悼祭文学中的生命主题

魏晋伤怀悼祭文学中的生命主题
聊 城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1 0 0年第 2期
魏 晋伤怀悼 祭文 学中的生命主题
杜 海 燕
( 城大学文学院 , 东聊城 聊 山 225) 5 0 9
[ 摘
要 ] 政 治 黑 暗 , 会 动 荡 的魏 晋 , 们 的 生 命 十 分 脆 弱 , 溢 在 魏 晋 诗 文 中的 是 强 烈 的 生 命 意 识 。 在 文 学 解 在 社 人 充
魏 晋 时 期 的 社会 文 化 背 景 出 发 , 究 文 学 解 放 思 潮 下 文 人 对 探
于 野 , 里 无 鸡 鸣 。生 民百 遗 一 , 之 断 人 肠 。 述 战 乱 的 千 念 ”描 祸 害 , 感 生 命 的死 亡 。王 粲 《 哀 诗 》 出 门 无 所 见 , 痛 七 日“ 白骨
脆 弱 的 生 命 , 斥 在 文人 的作 品 中 的 是 太 多 的 叹 息 和 对 生 命 充
的 哀 婉 。曹 操 《 里 行 》铠 甲生 虮 虱 , 姓 以 死 亡 。 白 骨 露 蒿 “ 万
中 , 现 了对 生 命 短 暂 的 哀 婉 , 人 生 易 逝 的 紧 张 。本 文 从 直 对
蔽平原 。 ”谢 灵运 评 价 王 粲 为 :家 本 秦 川 , 公 子 孙 , 乱 流 “ 贵 遭 寓, 自伤 多 情 。 可 见 王 粲 诗 歌 中 的 感 伤 情 绪 是 多 么 深 沉 浓 ”
烈。
生 命 的 思 考 和追 求 , 两 个 部 分 主 要 论 述 魏 晋 时 期 生 命 感 伤 前 意 识产 生 的背 景 以及 主要 代 表 文人 的 生 命 主题 创 作 , 三 部 第 分 分析 不 同 时期 文人 寻找 生 命 出处 的 不 同方 式 , 较 深 层 次 从

重庆市名校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名校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名校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

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魏晋时期的生死观

魏晋时期的生死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尚未知生,何能知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

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

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

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

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

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

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人们对于生命的存在、命运和人生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也通过文学作品得到了表达。

1.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反映了生命的短暂、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以下是一
些常见的魏晋文学中反映生命意识的特点:
2.时光流转:作家常常强调光阴易逝,人生如梦,以及生命中的瞬间和转瞬即
逝的美好。

他们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不可逆转的思考,意识到人生短暂而珍贵。

3.忧患意识: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作家们对于人生的悲剧性和苦难的认识日
益增强。

他们常常以哀怨的笔调描绘人生的辛酸、痛苦和无奈。

4.形而上的思考:作家们对于生命、死亡和灵魂的存在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们常常通过对道教、佛教等思想的吸收和融合,表达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对灵魂存在的关注。

5.心灵寄托: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作家们常常将希望和慰藉寄托于文学创作中。

他们通过对自然、艺术、友情和爱情的赞美,寻求心灵的满足和安宁。

6.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如《世说新语》、《文选》等,以及诗人陶渊明、谢灵
运等的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生命意识的特点。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考、细腻的表达和丰富的意象,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文学书写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短暂性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浅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浅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

浅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作者:荆延冰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09)01(b)-0156-01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邀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41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事后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汇编成集,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

此序即《兰亭集序》。

要了解《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意识需从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谈起。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的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先是魏篡汉权,后是晋篡魏权,统治集团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一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孔融、何宴、嵇康等名士都相继倒在统治者的屠刀下,连曹植都几乎不能幸免。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文人对死的恐惧和由此引发的对生的焦虑,在这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这时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无限感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

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魏晋文人对人生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他们热爱生命,才去感叹人生的短暂;正因为他们认识到时光易逝和生命短暂,才会更加眷恋人生,珍爱生命。

从儒家对生命的态度来看,是要人通过积极地建功立业,以求得生命的永恒。

然而当时的政治现实,文人名士“全身远害”犹不能及,政治理想更是无从谈起。

儒家出仕建功立业的思想在这里已经不可能施行。

儒家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求得永生,在这时似乎也无“仁”可成,无“义”可取,也就更不会得到永生。

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

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
东西 , 在美酒 、 景 、 美 盛会 的加热发 酵之下 , 发深刻 越 悲凉起来 。

忧 生之叹
东汉末年动荡岁月 中, 儒学松弛, 清醒的人转向
了对生命意识和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 乱世 人 不如太 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 平犬 ! 浑浑噩 噩过活 的人是 幸福的—— 虽然活得没有 多大价值 , 而苏醒的人却最终是悲剧性的。在这一时
百年来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动。 带着生命的激隋一挥而 就 的书法 ,清 风出袖 , “ 明月入 怀”用 抽象 的符号 、 , 形
象 的笔墨线条表达 了跟文章一样 的命题 , 的思想 作者
常常是清虚其外, 烦乱其 中; 旷达其外 , 忧愤其中; 潇 洒其外, 悲伤其中。回 由于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 士人们意识到 日 月长 在、 江山万古 , 而个体生命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匆匆 过客 , 白驹过 隙 , 即逝 。 转瞬 即使寿终正寝也仅仅 几十 年的光 景 , 况 乱世之 中 , 压 之下 , 何 高 人命 如飘 蓬 浮 萍, 个体的存在相对于永恒的世界岂不是一场短暂的 梦?对前途命运的担忧 , 对死亡的恐惧, 对生命的留 恋,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 就构成了魏晋生命意识 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士人个陛最为张扬 , 处处强 调个体的存在 , 表现为忧生之叹、 放诞之狂 、 山水之
孤立 的现象 , 而是从 汉末一 直到魏晋 人性 觉醒 、 个性
张扬、 小我对大我、 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 , 是弥 期的相思乱离之歌《 古诗十九首》 表现了对人生、 中, 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 中的觉醒 意识 。 汉末 到魏晋时期 生命 、 命运 、 生活的强烈欲求 和留恋。 人生天地间 , “ 忽 堪称乱世 , 战乱和分裂 , 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 白骨 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 的战乱岁月, 高压统治的黑暗时 代 , 命危浅 , 人 朝不虑夕。“ 在那种政派对立与篡夺继 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 , “ 奄20 )

古代疫疾与文学的“生命意识”——以汉末魏晋时期为例

古代疫疾与文学的“生命意识”——以汉末魏晋时期为例

摘要:生命意识是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一个人的生死情怀与精神关怀。汉末魏晋时期疫疾 连连爆发,灾难不期而至,在世人的主体意识里对待生死就变得异常敏感,主要表现为:人极度忧患生命,感慨时光
去而不返,同时惧怕死亡,唯恐灾祸及身。生命意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话题,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研究古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有助解读古人的生死观,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
2021年4月 第24卷第2期
【文学艺术研究】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 2021 Vol. 24 No. 2
古代疫疾与文学的“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识”
——以汉末魏晋时期为例
刘国伟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16 -
们对自身命运尤其关注,个人主体意识日渐觉醒, 生命展露它特殊价值的同时,文学也成为寄托这种 主体意识的载体,是以汉末魏晋文学多透着一股慷 慨悲凉之气,感情浓烈而寄意深晦,文学中的生命 情怀多饱含忧生之嗟和悼死之悲。
二、汉末魏晋文学里的忧生之嗟
几乎每个生逢丧乱的朝代,都会有一群人站出 来忧患生命,感慨时运不通,汉末魏晋文学里的忧 生之作俯拾即是。人们对生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忧 生、惜生,映射在文学里则是嗟叹人生时短命促,百 年匆匆而过苦留不住,于是他们索性挣脱礼教的束 缚,奋力追求快意人生,彼此驰游寻乐,以图获得精 神上的满足,这种情怀正是生命意识在文学里的重 要体现。就生命主题而言,汉末魏晋时期的文学独 具其时代内涵,那种无根无依的孤独状、那种流光 飞逝的无奈感,既写出生命的脆弱,也道尽生命的 悲烈,总之感情忧苦交加、直抵人心。

魏晋时期思想美学中的生命意识

魏晋时期思想美学中的生命意识

魏晋时期思想美学中的生命意识在世界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思想文明也在沿着一个独特的优美轨迹发展着.在这里程中魏晋时期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那是继先秦以来最具有哲学意味,最具有美学意味的时期。

魏晋时期的人们特别是文士们,以他们独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给后世人们带来了一个艺术化的生命形式,成为后世艺术美学追慕向往的精神伊甸园。

魏晋时期的思想,一般说来大致是指东汉末三国以曹魏政权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包括早期的“建安文人集团”和曹魏晚期的“竹林七贤”为中心的玄学思想的文人集团,以及一直延续到西晋东晋的名士集团。

魏晋时期思想总体上是对汉代正统儒家思想的颠覆。

取而代之是对《老子》《庄子》《易经》的三玄思想的痴迷。

他们崇尚清虚高旷的境界,人性自然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文士们史无前例的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甚至曾经把它升格为至高无上的地位。

与其相对的就是对皇权以及为国为民的三不朽的功名追逐的抛弃。

甚至世俗礼法规则在他们的生命生活形式面前变得微不足道。

他们所珍视的唯独是他们生命自然状态的完满。

他们着眼于每一个独立的生命,反对传统儒家对生命等级格局的规划。

在他们眼中山间一抹云和天子重器有着等同的生命价值。

他们体现着在离乱的生命环境中弱势文士群体在精神上的顽强生命力。

这也就是后世称作的“晋人风度”。

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古老东方就存在过这样一个放诞高旷的人群,而西方直到十二世纪左右随着我们称作“文艺复兴”的运动,才有人尝试走出神的光环,窥探人类自身生命的美丽。

那么我们不由追问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有这样的思想、这样的人呢?汉代是中国第一个以儒学思想建立庞大帝国的朝代。

经历了先秦的战乱纷争以及先秦诸子对天地国家的思想论辩,汉代实现了第一次长期稳定的在政治上以及思想上的整和统一,还有社会规则制度的拨乱反正,一个强大稳定欣欣向荣的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是继周天子开国分封诸侯方国、吐抚四海以来又一次社会的条理化。

摆脱战国割据的人们必然在精神上找到归宿,同时对儒学思想产生依赖和深信不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高中语文教材中魏晋文人的生死观生死观是人类一直面对的问题。

尤其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死亡,出于人类的本能,我们忧惧,但同样也对生命的去向抱有关怀和期望。

古往今来,中西方哲人对生存与死亡问题不停地探索与反思,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灵魂不朽”,孔子则拷问“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庄子则将“生死存亡”视为“一体”。

提到中国人的生死观,魏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人生死观最值得关注。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触及到不少魏晋文人生死观的问题,以下就是我的几点理解。

一、感慨人生短暂,希冀建功立业。

代表人物:曹操。

翻阅历史长卷,“魏晋”二字总是承载了太多内容。

这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长期分裂动荡时期,那一段历史,是蘸着鲜血写就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血腥和死亡。

曹魏代汉、司马氏篡位、八王之乱、十六国之乱、饥荒、疫病,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宗白华先生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

”魏晋之乱,催生出人们的觉醒认识,人们比任何时期都更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生死问题也被提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收录了曹操的著名诗篇《短歌行》,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人生如易晞的朝露转瞬即逝的短暂,有着浓浓的感伤。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本是汉乐府诗歌里的常见主题,如《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薤上之露,转瞬即逝,而人的生命尚不能与之相比,因为朝露虽易晞,但明朝仍可复落,而人的生命却是人死一去何时归!这是人们在社会大动乱时期萌生的极度悲伤情绪,更是在悲哀中对生命的沉思。

同样也是感慨于生命的哀愁短促,曹操的《短歌行》并未止步于哀叹,更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主张的及时行乐有着本质区别。

他悲生命短促,是因一统中原的鸿鹄之志迟迟无法实现,他叹忧思难忘,是因朝思暮想贤才来归却久久未得,他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但是,这种苦闷和感慨,也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只有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产生,它决然不同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

这种苦闷和感慨,正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

再如高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拥有三千年寿数的神龟、能够乘云驾雾的腾蛇,生命终结之时也会和蝼蚁一般,化做土灰,更何况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面对这有限的人生我们该有何作为?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不可违背“天命”,也就是自然规律,但也不能听凭“天命”,丧失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必然的,活着就要有“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死观影响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并使我们的国民精神多了几分不可摧折的乐观。

二、寄情山水,任真自得。

代表人物:陶渊明。

生在魏晋,是陶渊明的不幸。

当时,外有异族虎视眈眈,内有政局动荡不安,王朝政权更迭频繁。

且在政坛上,寒门与士族之间矛盾重重,人们不仅常常官位不保,性命亦在朝夕之间。

出身寒门的陶渊明,高洁不群的陶渊明,如何一展生平所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生在魏晋,亦是陶渊明的大幸,魏晋时代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

(李泽厚)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在这个时代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开始了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正是这样的幸与不幸,造就了陶渊明,独一无二的的陶渊明。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和常人俗人一样,是恐惧的、悲慨的,“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闲情赋》)。

但他对死亡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达观。

陶渊明特别喜欢凭吊坟墓以及废墟。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每次面对他人的死,感悟的却是生的可贵。

既然生命必要终结,也就无须为一个必然的结局过分思考,消耗精力,浪费时间,影响生活质量,还不如顺从自然的变化,让个体生命融入自然运化之中,在怡人的田园,愉快的躬耕,淳朴的风土人情中让自己的生命丰盈。

和曹操曹丕等建安诗人执着此生,建功立业的生死观相比,陶渊明的寄情山水、享受田园是不是境界就低了呢?其实不然,陶渊明对归隐的选择其实也是他对热爱生命方式的选择。

视官场为“尘网”、“樊笼”的他,所谓的“积极有为”才是对生命的浪费。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陶渊明的《归去兮来辞》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

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

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极乐净土也不可信。

由此即可透视他的人生哲学。

陶渊明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

在世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

他的人生态度是任真的、现世的。

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如此看待生死,陶渊明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并成为真正的智者形象永存。

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代表人物:王羲之。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中选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此文的确书写出书法史上最惊艳最洒脱的一笔,但就其内容,作为一篇游记,笔者认为记游并非本文的亮色,但其对生死观的探讨的确引人深思。

上文讲过,魏晋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魏晋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认同庄子“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的生死观。

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

庄子认为死亡具有必然性,生和死是命中注定的,就好像昼夜交替,四季轮回,都是自然的规律,非人力所能干预。

死亡是自然的巧妙安排,让人们在毕生的劳累之后,得以安息。

因此死亡不值得恐惧,更应从容面对,甚至感到庆幸。

庄子在妻子死后,并未抚棺悲号,痛不欲生,反而“方箕踞鼓盆而歌。

”的行为,正是其“一死生”的体现。

同为乱世,生存在“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的魏晋,生存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魏晋,每一个人都有着朝不保夕的恐惧。

与其在这人间地狱挣扎求生,不如接受庄子勾勒的美好的死亡蓝图,不如沉溺于酒,放浪形骸,不如笃信佛教,寄望来生。

当时的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如刘伶、阮籍嗜酒如命,“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刘伶《酒德颂》)《世说新语》记载名士张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这种宣扬以饮酒为代表的及时行乐的观点,影响了很多人。

但王羲之却不完全苟同“一死生”,他在《兰亭集序》中,通篇着眼于死生二字。

生活在东晋时代,虽说不免受到道、释、玄学的影响,使得他的对死亡也有些消极悲观,“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但他同样在作品中直接表露对生存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他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明确地指斥了当时消除生死界限的老庄哲学。

固,本来之意,他借此表达了坚定不移的态度:死生为一体是荒诞不经的,这似乎可以消除乱世之人惧死的痛苦,但它却麻痹了人“生”的意志,否定了人“生”的价值。

以“一死生”为借口,最终使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虚无。

而“齐彭殇为妄作”将长寿与短命等同更是一派胡言,“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列子·力命篇》)和未成年即夭折之人的寿数有着云泥之别,怎能扭曲客观事实,取消时间长短的界限,使客观存在的时间成为虚无?可以说,生命意识应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但时人过多关注“死”而忽略怎样“活”,任凭人生苍白虚度,王羲之不禁悲从中来,他的“悲”是他对血肉之躯的生命的珍惜,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

士大夫本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不应故作放旷,专注玄谈,不屑事功,(“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正因为王羲之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于是在文章中自然阐发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深刻认识,目的在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调侯指出:“(《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以上三种生死观,代表了魏晋文人对待生死问题的三种境界,曹操为代表的建安风骨用建功立业抵消对死亡的恐惧,陶渊明想在大自然中找到生命的归宿,两者虽表现不同但都体现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王羲之的生死观,则体现了对二者的超越,认识到生的局限,所以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拒绝行尸走肉、碌碌无为地“生”,但也不排斥将自己放任与天地山水之间,享受“生”的美好。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材将三位在生死观上有独到思考的重量级魏晋文人同时编录入必修二,应该不是无心之举。

对每一个高中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至关重要,通过对教材中这三种生死观的研读,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点启发和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