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人的形美与神美

合集下载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摘要:关键词:“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方澄广州市马尊视觉艺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50长久以来,形神兼备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理想追求。

历代画论都会把形神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加以阐释,但对于形神的阐释,各家又互有出入,互有对立。

它们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何谓“形”?何谓“神”?平日里,我们常会听到“形神兼备”才能称之为一幅好画的说法,但是什么是形什么是神我们又是否知道呢?直接的从字面上理解:形即形状,神即精神。

它们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大元素,一个是揭示事物的外延的,一个是揭示事物内涵的,一个外在一个内在,两者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形无神,则为木偶,陷于自然主义;有神无形,则为虚幻,容易脱离现实,形成唯心主义。

形是神的基础,神亦是形的统率。

形神兼备,才能成为一幅好画。

在我国古典画论中,“形”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论画》中:“客有为齐王画者?’曰:‘犬马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磬与前,故易之也。

”犬马是有形的东西,我们早晚都能看见,不容易画像;鬼魅是无形的,比较容易画,因为没人见过就不用管像不像。

由此,我们可知,形是指画中客观事物的外在视觉现象,形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神,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概括来说神有三方面涵义——画家自身的精神,所画对象的精神,画上表现出来的精神。

石鲁先生的《学画录·造型章》中曾这么阐释“神”的内涵:他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然合二为一则全矣。

”这里说的“我神”就是画家自身的精神,“他神”就是对象的精神,我神、他神的合二为一就是绘画表现出来的精神。

总的来说,形是相对事物外部而言的,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则是相对事物内部而言,是指精神、气质、品德等因素。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美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美

刚直峻切, 其本性是非分明。嵇康痛斥好友山涛举 荐自己出仕 , 推崇老庄, 强调任真, 力言本性不堪 出仕。而且信中非汤 武而薄周孔 , 越名教而任自 然 , 针对司马氏统治下的虚伪、残酷作了愤怒的揭 露和批判。然而, 他蔑视名教 , 离经叛道的行为 , 终招杀身之祸。 世说新语 就义: 嵇康临刑东市, 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 奏广陵散 , 曲终曰 : ∀ 袁 孝尼尝请学此散, 吾靳固 不与, 广陵散 54 雅量 !第二则如此描写了嵇康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酝酿 着新变的时期, 许多新的文学现象透露出新的生机。 此时的文学已进入了自觉的阶段, 文学创作个性化 , 体现出其自身的文学魅力。 世说新语 !的出现就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世说新语 !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 闻轶事和玄虚清谈 , 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冯 友兰先生说 , 风流是一种人格美 , 构成真风流的有四 个条件 : 玄心、 洞见、 妙赏、 深情 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 #
第 8卷
第 4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 OU RNAL O F HUANGHE S&T UN I VER SITY
2006 年 12 月
D ec 2006
V o. l 8 N o. 4
文史研究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美
章可敦
( 台州学院 , 浙江 临海 317000) 摘 要 : 刘义庆 世说新语 ! 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新变的一 个例子。此时 的文学已 进入了 自觉的 阶段 , 文学创
作体现个性化。魏晋名士对个性 的解放 , 对婚姻爱情的 大胆追 求 , 强 烈反映 出这一 时期的 文人对汉 儒及其 传统的 封建礼教的抗争 , 同时给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 : 魏晋 ; 世说新语 ; 士人 ; 风流 ; 离经叛道 ; 唯色至 情 ; 纵情越礼 中图分类号 : I2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5424( 2006) 04 0053 04

体秀貌美风流骨俊逸潇洒画中仙———谈魏晋士人的重貌现象

体秀貌美风流骨俊逸潇洒画中仙———谈魏晋士人的重貌现象

收稿日期:2018-11-20作者简介:谢荣翔(1991),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体秀貌美风流骨俊逸潇洒画中仙———谈魏晋士人的重貌现象谢荣翔(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对美有着独到认识和追求的时代。

魏晋士人作为这一时期美的创造者和承载者,追求瘦、白、丽、亮的审美标准,喜欢宽衣博带、傅粉熏衣,十分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也引领了当时的审美风尚。

而这种风尚的形成又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

魏晋士人通过这种审美的嬗演和外在形象的改变,表达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及人生追求,彰显魏晋时代的神韵风貌和精神特质。

关键词:魏晋士人;外在形象;成因;审美风尚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2-089-06在传统观念中,对于男子来说,更加注重个人的才能和建立功业,而对容貌少有要求。

但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赋予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1]思想精神的解放让魏晋士人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对美的人事物也形成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己也作为审美的对象,这样一来,他们就极为看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并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声名赫赫的王羲之、潘安、阮籍、何晏就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

一、魏晋士人对外在形象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魏晋人更甚,他们对美的追求近乎达到了痴迷的状态。

在士人阶层,他们注重文化修养,欣赏风度翩翩的优美形体。

尤其魏晋盛行人物品评之风,若容貌形体姣好,人们自然会另眼相看。

具体来说,他们对外在形象的审美标准主要在瘦、白、丽、亮,即瘦削的身形、白皙的皮肤、秀丽的长相、明亮的眼睛,这是魏晋士人对容貌的审美追求。

魏晋南北朝美人赋之唯美表现

魏晋南北朝美人赋之唯美表现
在他们的笔下美人或柔媚闲婉如黛眉如扫曼娣成波萧纲筝赋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曹植洛神赋或贞洁聪慧如允宜国而宁家实君子之彼缤陈琳止欲赋性聪惠以和良察纯洁之明节梭申礼以自防重行义以轻身志高尚乎贞姜或含羞带怨如出阊入光含羞隐媚沈约丽人赋鬓飘蓬渐乱心怀愁而转叹
第 2卷 O
第 1 期 O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iy
收 稿 日期 :2 1.61 0 1O .6 作 者简介 :安奇贤 ( 9 O ) 1 8一 ,女,甘肃天水人 ,硕士 ,讲9 币,研究方 向:先秦两汉文学。
2 8
内在气质 的。魏 晋南 北朝动荡 的社会 现实 ,朝不保夕 的 人生命运 ,个人 功业 无法实现的惆怅 ,这一 切导致士人 久被压抑 的苦 闷极需 得到释放。当儒 家的教导变成冷酷 的杀人工具 ,很 多文人便丢掉昔 日的礼 数 ,用文学的幻
所谓美女 ,在外 在的直观感觉上应该是非常美丽超 验 的。从这种角度而言 ,对容貌形体之美 的大肆展示便 是美女赋 的首要标志。如 同宋玉 《 登徒子好色赋 》中对
东邻女子字斟句酌地详细描绘一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所
不仅在于形 ,主要还在其神 。形 尚可写 ,神则难摹 , 故
形容美人 , 于虚写 ,使人 自去想象其 美”[1o程俊英 宜 36 13 1 , 所说 的 “ ”其实就是 品性情态 。美女赋作家大抵是 以 神 求真的原则用 漫画式 的虚构来突现这些美女不 同凡响 的
g .2 N 10 o1 0 o.
21 年 1 01 0月
O t c . 2 1 O 1
文章编号 :1 0.7 7( 0 1 00 2 .2 0 88 1 2 1 )1.0 80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09 编导高莹 1282409029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上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最贫穷的时期。

但是痛苦的生活正好造就了文学上的繁荣,文学人士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在精神的层面上创作出反映那个时代美学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民不聊生的时代,文人主要受到玄学的影响。

这个时期,最少有三大美点:端庄娴静的静态美;潇洒飘逸的浪漫美;简约传神的形态美。

从这个时期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表现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去追求文字的雕琢,崇尚自然的简单的美。

关键字:建安风骨正始文学玄学美学思想自然审美生命意识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从曹操《短歌行》中看出了曹操作为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时期,由于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中个性表现。

所以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转向非功利的抒情。

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烈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得感情浓烈,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一时期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代表人物为曹氏父子。

建安时期诗歌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正始之音。

此时玄风非常的畅行,诗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比建安有了重大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面貌也不大相同。

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

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造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其中,作为解脱现实苦闷的精神慰藉。

魏晋之美

魏晋之美
《世说新语》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或 悲伤或荒诞的故事。但是在复述故事以外,在极易带入的轻松气氛 之下,有一股不知不觉的潜流,渗透在戏剧化的情节背后。当看到 嵇康临终托孤的情节时,当嵇康对幼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时,潸然泪落。以个人的孤独标举,对抗整个社会的群体堕落,是 怎样的孤独和悲伤……一如蒋勋在《孤独六讲》所写,“当阮籍长 啸时,山鸣谷应,震惊了所有的人。那种发自肺腑,令人热泪盈眶 的呐喊,我相信是非常动人的。
魏晋是一个崇尚美 的时代,这种美渗透 进魏晋时期的方方面 面,不只是对个人姿 态仪容上的欣赏,在 文学上,甚至整个社 会生活中也处处透着 对美的向往
中国古代四大描写美女出神入化的文章:
《神女赋》—宋玉 《美人赋》 —司马相如 《洛神赋》—曹植 《江妃赋》—谢灵运
《洛神赋》节选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 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 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 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 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 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 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 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 之玄芝。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番离合,便成 迟暮。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世说新语》被戏称为“六朝时期的微博”,它记载了自 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 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 的风气。现代人真该好好地看看它,看看先人们是怎么活的,有所 潇洒、多顶天立地……

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与美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与美学的发展
儒雅之风,自然之美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文化还表现出一种儒雅之风和自然之 美,士人喜欢穿着朴素、自然色调的衣物,追求一种清 雅、自然的审美风格。
园林艺术的风格
01
山水园林,自然之美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以山水园林为 主,模仿自然山水,注重表现自然之 美,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艺术效果。
02
诗情画意,文化内涵
影响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形神之辩”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 的一个重要方面,对 于后来的哲学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形神之辩”不仅影 响了当时的宗教思想 ,也对后来的宗教发 展产生了影响。
对美学的影响: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形 神之辩”不仅影响了 哲学和宗教思想,也 影响了美学的发展。
“形神之辩”与美学的现代意义
“形神之辩”所涉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至今仍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美学的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形神之 辩”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拓展,如文学、绘画、
雕塑等。
“形神之辩”所探讨的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 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理 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形神之辩”是中 国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历 史地位不容忽视。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 形”与“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为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形神之辩”不仅在当时的美学思想 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对后来的美学 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楷书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成熟并普及,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在楷书方面取得了卓 越的成就,其作品笔法精妙、结构优美,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极高造诣。

晋人之美美在神韵

晋人之美美在神韵

极奄前滗C U T T I N G ED GE E D U C A T I O N何渭‘喇}韵”远、自由。

魏晋士这种人特有的“神对个性生命的肯定。

“神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韵”之美,固然和他们所处的特殊的举止行为之美:这种美就是内在们在玄学的基础上,觉醒、张扬生命时代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更为内在精神生命的直接体现,是“神韵”的流意识而形成的,它表现在士人的生命的是与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个体生命意动之美:谈玄时手执麈尾,洋洋洒洒的风姿是那种超越世俗生活观念的“风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论辩,以至宾主忘食,服药后的散发裸神”“韵致”,表现在士人的那种自宗白华在((<世说新语>与晋裎,简傲,无忌。

饮酒时放达,任涎,纵然而出,不事夸饰蕴意深远,飘远流长人的美》中指出:“汉末魏晋是中国情山水时自然脱俗,潇洒飘逸,既是傲的生命情调,表现在玄学的哲思基础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苦痛,然而却视时世的自由精神的外显,又是生命上是那种生命本源和宇宙情怀,因此,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情调灌注下的风貌姿容之美的重要方士人的生命意识和精神气质是构成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面。

如(伢巨量》:谢安与入围棋得知谢“神韵”这一审美范畴的根本因素。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玄大破苻坚与淝水之匕,而意色恬然不神韵之美展示的是“内在的智重大的转型期,无论是政治、经济、异与常,这又是何等的胸怀。

嵇康由于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性格举止,终致风貌”。

在冯友兰先生那里就是一种学、宗教和文艺等都经历了一次重大招来杀身之祸,他临行东市,索琴弹之,“必有玄心”,“必有洞见”,“妊有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并非叹息生命将逝,而是悲叹艺术之将妙赏”,“必有深情”的人格美,“玄态的变异所带来的。

亡,这种举止又是何等的超迈.心”就是能把握宇宙人生的真谛,能语言之美:既有灵活机智的智慧超越世俗之累,达到风流的境界,一种‘‘神韵”的体现美,又有简约玄远的玄理之美,更有超越自我,自我超越的超越感,一种无魏晋士人特有的“神韵”之美,深情兼智慧的个体精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文人的形美与神美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混乱的时代,三国纷争,八王之乱,晋室东迁…人们可以说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却是异常的发达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而这一时期的文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的大背景下所展现的风骨和风貌更是其他历史时期所没有的,魏晋时期的文人们的人格之美令人心折,而这种人格美又体现在了形美和神美两个方面。

在古代的十大美男中魏晋时期的就占了七个,美男并不会是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魏晋时期的美男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他们风流倜傥,英俊伟岸的身姿,那种围绕在他们周身的自由狂放,潇洒不羁的气质才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而魏晋时期的审美标准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原因?魏晋文人的形美与神美的纠缠和交织又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这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关键词:魏晋文人、形貌、才思、神韵之美魏晋时期,这样一个黑暗又动荡的年代,战乱频繁,天无宁日。

“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曹操的《蒿里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写到了整个村庄的灭绝。

”①人们却将仪容和人体美作为了一种独立的审美内容。

很难想象,在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连温饱都需要烦恼的时候,还要分出精力来关注仪容仪表,这仅仅从表面上看是矛盾和难以理解的。

但当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的分析文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之后又觉得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自古以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更加注重人们的内在美,即精神美。

而魏晋时期时对于人的形体之美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形成了这个时代的独特的特色。

在儒家的审美中,着力强调美与善的联系,甚至直接将善转化成美。

美与善可以说是孔子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善是美之所以为美的先决条件,没有了善美也就不能称之为美。

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善作为内核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孔子在论语中写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①。

“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②“里仁为美”③这种种言论都可看出孔子对美的阐释。

文质彬彬就是“美”与“善”的一种统一,而善甚至是要超过于美的。

可以说儒家是更注重内在美的。

而道家强调的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的自然之美,持一种无为自在的审美态度。

认为自然的天然的就是最美的。

庄子就主张万物各随其性,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道家在论述人格美的时候,也更推崇人的精神美,认为精神美远重要与外表形态之美,常常以形貌丑陋的人来反衬人物精神的伟岸高大。

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不能成为魏晋独特审美理念的内在依据。

所以它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

可以说正①是魏晋人赋予了人外貌形体之美的独立意义。

人的形貌之美是人形体之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朝四百年基业一夕瓦解之后,征战不断的魏晋时期,“重美不重德”蔚然成风。

有许多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知识分子反倒将物质文化的享受推向了极致。

甚至推崇“男风”。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就曾以“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一句对男色进行礼赞。

人们开始更加的重视人的形体和外表。

在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一篇中就收录了三十九篇对美男子们的风流俊美外表的记述。

先举一些其中的例子。

在世说新语容止中收录的三十九篇中,写潘安的就占了其中的三篇。

可见其古代第一美男的称号也并非浪得虚名。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容止》七)这也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出处了。

在这一则中更是用一个对比,用潘安和左思对比来突出潘安的美貌。

而左思不过是男版的“东施效颦”贻笑大方罢了。

通过这段记录不难想象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美貌的推崇,而从向潘安掷果的“妇人”们来看,其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下的追星族。

由此,魏晋时期的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是可见一斑的。

其中还有一个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看杀卫玠”了。

卫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

时人谓看杀卫。

(《容止》十九)这个故事似乎是有夸张的成分,可是因卫玠的美貌而引起人们的围观和轰动应该是真的,这也是不难想象的。

至于卫玠的死并不单纯是因被围观过度疲劳而死还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里边。

但不管是偶然也好是错误也罢。

卫玠的死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带给我们一种愕然和震撼,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就去想象在魏晋那个时期的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和当时盛况空前的宏大的场面。

同时也不得不为一代美男的死而扼腕叹息。

以上两个小的故事都生动的再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外在形貌的疯狂迷恋和追求。

那么当时的魏晋名士们的形貌又究竟是如何的呢?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对其的一些描述。

多形容了两点:一个是肤白貌美、一个是眼睛有神。

写肤白的如其中的第二篇:“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容止》)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容止》6)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容止》8)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容止》26)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

”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

”(《容止》37)以上几条都是写其肤色和眼睛。

可见,在魏晋时期,肤色洁白,眼睛有神是他们的一个审美要求。

而《诗经・卫风・硕人》中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本是形容女性美的。

由此可见魏晋时期的审美是偏向女性的阴柔美的。

而魏晋的美男们不仅外表似玉般洁白无瑕,其思想,品行也是如玉般晶莹剔透。

常以玉喻人。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容止》3)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容止》9)骠骑王武子是卫之舅,俊爽有风姿。

见,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容止》14)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

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容止》12)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

”而玉正是晶莹发亮的物体。

《诗经・秦风・小戎》中有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如玉”的观念来自于此。

“玉”象征了珍贵、纯粹和纯洁,魏晋人常用玉树、珠玉来品评人物,甚至将人称为“玉人”。

而从装扮上看则是两个极端。

一种是喜爱修饰自己,甚至涂脂抹粉,偏似女性。

另一种则是放荡不羁,不修边幅。

既有美姿仪、妙神韵这类以卫玠为代表的瘦弱体,也有任性旷达粗头乱服皆好以嵇康为代表的糙男派。

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俊美的外表了。

当然那也并不只是一个靠脸就能走遍天下的时代,主要还得看气质。

任何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都有他背后自然而成的道理。

当我们身处历史的洪流中,无法跳脱出来俯瞰当世的种种,我们只是顺应着时代的潮流,顺水而下的“当局者迷”。

而当我们去回顾历史,去回望历史曾经走过的印记,懂得了知人论世,去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就会收获不一样的境界。

那么魏晋时期的对人们的形貌的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动荡的社会,生命的无常,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里,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社会的每一个阶层都深受这种影响,这使人们加重了对自身的关注,对“人”本身的关注。

对于一些文人知识分子来说,时局动荡不安再加上社会的黑暗混乱,他们虽有一腔为国为民的衷心和雄心壮志的伟大抱负。

但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他们的仕途无望。

英雄已矣,小人当道。

这本是每一个时代都会存在的现象,但对于魏晋士人来说,这种愿望似乎更加迫切,这样的境况似乎更让他们感到一种绝望。

在一个方向前进的路上遇到了近乎绝境,便调转头来向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

人们似乎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从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转向了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因此人们更加的重视人的外貌了,在每个朝代美男都扎堆的情况下,魏晋时期的美男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这与文学家用文字的记录是分不开的。

其次,是它的思想的背景。

经学式微,老庄盛行,玄学兴起,在这样的大分裂的时代,各种矛盾交织复杂,人们的思想也是不一而同,原有的依据一片混乱在这种混乱中索性也就打破了一切束缚,追求自我,个性解放。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对于美的追求。

老庄思想和佛教的流行,使人们摆脱了现实的纷争而使他们的心回归到了自然。

社会的礼教约束被抛弃,儒家学说被搁置一旁,其中一个流行的观点就是“重美不重德”,在精神上追求极端的自由,在行为上享受放纵的快感,整个时代都弥漫着一种快意人生的放荡之风,及时享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情绪,在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中这或许是离经叛道又不可理喻的。

但当最基本的生命都没有了保障,现实的残酷的情景已经触及了人们最后的底线。

此时谁还会去管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教的规范。

就算明天就要流离失所,横尸街头,也要保持外表的整洁,快意的死去。

正是这些特殊的因素为魏晋的人们的审美理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再次重申的观点是,魏晋的文人们也并不仅仅靠脸就能走遍天下,受到众人的敬仰和拥戴的,主要还是要看气质的。

魏晋的人们不仅重视人外在的形体之美,也同样重视人的内在的神韵之美。

强调的是一种形和神的统一。

根据宗白华先生的观点:“这两方面的美——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时被魏晋人发现。

”将魏晋士人的审美理想分为了自然美和人格美两个方面,而其中的人格美又细分作形美与神美。

以上已对形体的美做了简单的描述和探究。

下面就探究一下魏晋士人们的神韵之美。

这种美并不是单单的一个方面,而是一种复杂神秘一言难尽的围绕在魏晋士人们周身的一种气质。

首先从他们的才情开始说起。

在东汉末年,汝南地区许劭、许靖兄弟所主持的月旦评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选官制度以及稍后出现的九品中正制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月旦评虽为时不长,但却在史坛和文坛上留下了深深地烙痕。

“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则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月旦评影响深远,孔尚任《桃花扇•修礼》:“舌唇才动,也成月旦春秋。

”⑤可见一斑。

他们常在每月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故称“月旦评”例如许劭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名声大振。

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

这就为魏晋的文人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言论提供了一个合适又广阔的平台。

而后“月旦评”渐渐消失隐去后,人们便开启了另一种模式“清谈”。

清谈是一种就玄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问难、辩论的文化现象,承袭于东汉清议的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