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士人哲学人格分析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归隐和出仕中折射的人格

魏晋风度:归隐和出仕中折射的人格

魏晋风度:归隐和出仕中折射的人格这是一个萧瑟的时期,通过战争的残酷洗礼,一切皆成废墟,经济萧条,政治混乱,人材凋零。

这又是一个繁荣的时期,思想、文学欣欣向荣,才子、美谈篇篇出色。

在一片清幽的竹林当中,琴声附和,笛声相随,七贤懒惰而坐,顾盼生姿,谈诗论画,快意人生。

这是魏晋时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多少文人,多少贤士,埋身山林,葬骨清江,他们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是张扬个性的典范。

在金光粼粼的宫庭之上,群臣争先恐后,竞相进言,为功名,图作为,其中不乏典雅之士,高才之流。

这也是魏晋时期一个世人皆知的场景,多少隐者、多少仕人,曾经或坚定、或彷徨,踏身官场,不断为了魏晋的事业鞠躬尽瘁。

这是两种不同的场景,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谈及魏晋,魏晋风度便如清风拂面而来。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度,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高洁傲世,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宇,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始终和两个词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一为归隐,一为出仕。

这两个自儒道以来一直争辩的话题构成了魏晋风度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也是魏晋千百文人难以逃脱的桎梏。

在归隐仍是出仕的怪圈中,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的文人像这个时期一样挣扎、跳跃,这与魏晋时期特征息息相关。

历史的浪潮翻腾成两波,前赴后继地涌上前去,选择哪一波都需要时期给出答案。

其一、战争的戕害。

持续的战争消磨着国家的财力和人力,而更大程度上则中伤了人心,战争的阴影逼得一部份文人远离红尘,宁在花好月圆之夜慨叹,不于纷乱尘嚣之世苟生,可是也有一部份人选择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勇士生涯。

其二、思想的活跃。

没有一个时期能有如此多的才子和贤士,也没有一个时期可以同时容纳如此多的文豪和良匠,他们议论时事,直抒己见;他们感慨世事,俯仰苍生;他们针砭时弊,翘首时期。

他们触动时期的脉搏,他们的呼吸混杂于时期的呼吸,他们有着各自对人生、对世界的观点,这影响着他们的抉择。

魏晋风度的主要特征

魏晋风度的主要特征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

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濛、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思想上:颖悟。

性格上:旷达、真率,亦可概括为豁达。

行为上追求脱俗。

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1.自然的发现“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83页。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登池上楼》“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晚登三山还忘京邑》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言语》“以玄对山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2.深情的发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陆机《文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魏晋风度——精选推荐

魏晋风度——精选推荐

魏晋风度陶渊明与魏晋风度⼀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崇尚清淡谈⽞之风,⾔称“越名教⽽任⾃然”。

尚“⾃然”,⼈竞慕之。

活跃其间的魏晋名⼠是中国历史上⼀种独特的⽂化现象,⼠⼈对个体⽣命和精神⾃由极其重视,尚“⾃然”,在形态上和性质上都不同于先秦诸⼦那种总体上是积极⼊世的价值取向。

思考中⼼不再是提出救世治世之良⽅,⽣命哲学从总体上取代了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

它开始注重的是个体的⽣命、个体的精神,超脱世俗⼜飘逸潇洒。

⼆魏晋风度、魏晋⼠⼈魏晋之谈⽞崇⽆之风,究其原因,与当时⿊暗动荡的政治环境不⽆关系。

司马⽒篡权,为堵天下悠悠之⼝,故政治⽃争异常残酷,名⼠们有意⽆意的卷⼊漩涡,然后⼀批⼜⼀批地被送上刑场。

从“华亭鹤唳不复可闻”,⾄“⼴陵散于今绝矣”,饱含着魏晋⼠⼈看似⽆所顾忌的背后,那份近乎绝望的忧愤与悲慨。

“常畏⼤⽹罗,忧祸⼀旦并”(何晏),“⼼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是他们作品中经常流露的情绪。

鲁迅先⽣深刻的说道“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以⾃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何尝是著名的孝⼦,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的⼈罢了。

”《晋书》⾔“魏晋亡,天下多故,名⼠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稍不慎,则如性烈才隽的嵇康之⾔:“不识物情,暗于机宜,⽆万⽯之慎,虽欲⽆患,其可得乎?”由此可见,两晋时期,⽣命哲学已远远超过政治哲学。

乱世之中,明哲保⾝,也符合中国⼠⼈“天下有道则现,⽆道则隐”的价值选择。

三魏晋风度、魏晋⼠⼈、陶渊明提到魏晋风度,最不能绕过的则是陶渊明,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有他那样⾛得彻底,也没有⼈⾛得他那样痛苦。

做官,辞官,隐居,没有⼈如他⼀样⾛得那样沉重,那样⼀步三叹。

“出世,⼊世”的困惑,⽣存和信仰的选择,都在他的诗歌中,平平仄仄艰难前⾏。

灵魂的执着和抗争,更让我们震撼。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晋宋易代之际,寻阳柴桑⼈,曾祖陶侃,曾任晋⼤司马。

魏晋玄学与名士风度

魏晋玄学与名士风度

2,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2,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 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 愈致斯伪. 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 这个根本就是「 无名」 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 圣人「无喜怒哀乐」,「凡人任情,喜怒违理, 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重要成就与影响 : 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 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 风气的开创者. 风气的开创者.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 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代表人物 :「阮籍」 「阮籍」 重要著作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通易论》 《通老论》 《达庄论》 核心思想 : 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折衷名教与自然」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 对司马氏的篡夺 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 也和嵇康一样, 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 表现消极不合作 阮籍的鄙弃名教 也和嵇康一样 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 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 在他内心是要维护 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 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 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 真正的名教 他崇尚自然 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 说 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个时期,像魏晋那样,突然涌现那么多独立特行,放荡不羁,狂妄任诞之士。

他们喝酒、长啸、裸形、做青白眼、把那个残酷惨烈的魏晋时代渲染成血色的华丽。

那是个酒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烦忧,于是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了刘伶的一醉三年,阮咸的与猪共饮,王羲之与友人的曲水流觞……美酒成了众多士人放荡生活的一部分。

那是个率性狂妄的时代。

阮籍说:“礼岂为我辈设也!”他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常常一个人驾着牛车驮着酒,漫无目的向前走,直到牛车停住,前方找不到道路,然后放声嚎啕痛哭。

看到当年鏖战的英雄已随风烟而逝,英雄已矣,小人当道,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长叹传遍了魏晋大地。

他无视社会规范,母亲去世了,他却照常喝酒、吃肉。

到了埋葬的日子,阮籍蒸了一头小肥猪,喝了二斗酒,然后向母亲的棺柩告别。

然而——穷矣!只叫了一声,顿时吐出血来,猛然倒地,变得像个病人。

他厌烦身边虚情假意的来来往往,常常白眼相向。

母亲去世后,面对许多来吊唁的人,阮籍只是披头散发,目光呆滞,形容枯槁,既不还礼,也不哭拜,来客得到的也只是他的白眼。

而刘伶也不亚于阮籍,他经常抬棺狂饮,在屋中身上一丝不挂,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那是个归真自然的时代。

是老庄思想让他们摆脱现实的纷争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它要求人们去掉人为造作,提倡回归自然,持守自身质朴的本性。

在他们看来,符合自然本性的才是美的,自然而然就是美。

他们不受世俗约束,放浪形骸,不为外物所累,率性而为。

那是个友情的时代。

所有人来吊唁,都只得到了阮籍的白眼,唯有嵇康真正理解了阮籍,备了酒、挟着琴来到灵堂。

阮籍终于青眼相对,他们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嵇康打铁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更不愿意别人来参观。

向秀知道他的脾气,悄悄地来到他身边,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帮他打铁。

后来山涛推荐给他一个很高的职务,他立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给山涛。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与社会影响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与社会影响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与社会影响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然而思想上却极自由,士风有巨大转变,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不断冲突中得到调和。

玄风大畅,出现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影响深远。

魏晋风度的代表特征是洒脱放达追求个性,这种洒脱放达的个性与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世说新语》——一部记录魏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的志人小说,很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成就之一。

本文以《世说新语》为背景试论“魏晋风度与社会”。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社会影响“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在一次名为“你最希望生活在的10个时代”的调查活动中,出乎意料的是我国上榜的四个时代居然没有“汉武”“盛唐”而很受追捧的却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时期之一的魏晋”。

大家给出的解释很简单:“喜欢魏晋的自由放达”。

日本学者大沼枕山在其所做的汉诗中写道:“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无疑大沼枕山爱的是“魏晋风度”。

那么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与社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时代有时代特征,社会有社会风尚。

如果说汉朝是辉煌壮阔、唐朝时盛大开放、宋朝是清丽内敛,那么魏晋就是洒脱放达。

如果一本书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毫无疑问《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代的最好代表。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宋宗室刘义庆,也可能是刘义庆及其门客集体编撰。

南朝宋距魏晋不远,所载士族阶层的言行轶事应较近于史实,其中不少资料还被正史采用。

全书“以类相从”,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记载了名士玄虚奇异的思想、言谈、举止。

一、洒脱放达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词在鲁迅先生一场名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后开始逐渐成为魏晋时代的代表性标志。

魏晋风度的内涵

魏晋风度的内涵
“玄”语出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名士风度

饮酒服药
神仙容止
任诞放达
玄学趣味
他们畏惧早死,追求长生, 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 庄,双修玄礼,既纵情享乐, 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 那么潇洒不群、那么超然自得、 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 药酒、姿容,论道谈玄,山水 景色„„成了衬托这种风度的 必要的衣袖和光环。 ——李泽厚《美的历程》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形成 的人物审美形态,伴随魏晋玄学兴起并 与玄学倡导的玄远精神相表里,是指魏 晋士人的个性气质、人生态度、价值追 求等在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日常 生活中的外在表现。
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 玄心:玄远之心 洞见:旨深言约
冯友兰《论风流》
妙赏:美的感悟
深情:情深意重
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隋
政治动乱
曹丕代汉、司马氏代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阮籍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全者—— 《阮籍传》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太平广记》
玄学盛行,清谈日隆
魏晋名士特立独行的意义 他们服药养生,首先要活着;他们崇尚自由,任性而 为,要活得舒服;他们追求直率,标榜自我,要活出个性; 他们爱美,追求神韵,要活得有品味;他们喜欢清谈,爱 惜才情,他们想活得对社会有用。总之,他们的种种作法 无不是想向世人表明,他们想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从整体来看,魏晋士人这个群体在逆境中锲而不舍、 执著追求乱世中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以及在追求 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任真自然、高标独立的行应值得后人 思考应抱之以“同情的态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饮酒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背景下士人哲学人格分析
张羽 1302010208
【摘要】:魏晋的特殊背景下,士人们把眼光从对现实功名的汲汲渴求转到
了自然山川之上,从对礼法纲常的讲究转到了对自我内心声音的探求。魏晋风度
的魅力也在于它执着于对个体人格独立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张扬。落实到现实中,
则表现为名士对生命的真挚热爱。

【关键词】魏晋风度;陶渊明;自然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
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
美追求等方面。

越名教任自然,放达无羁,不事权贵,于入世之时,亦心怀出世之志,此所
谓“形在庙堂之上,而心怀江湖”。他们性真情纯,形容俊逸飘洒,成就了潇洒
的人生境界。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他们的作品情真、自然,如出水
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有
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陶渊
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
或者是抒情描写之作,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许多诗都可
以看做一位哲人以诗的形式写成的哲学著作。他既熟悉老、庄、孔子,又不限于
重复老、庄、孔子的思想;他既未违背魏晋时期思想界的主流,又不随波逐流;
他有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我们从陶渊明
的自然思想来分析魏晋风度背景下的士人哲学。

陶渊明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人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什么叫“自然”呢?自然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世间
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
件和力量。陶渊明诗文中,用“自然”一词共四次:”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
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形影神序》)”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
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又问听妓,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首先,陶渊明所谓“自然”不是近代所谓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个
来自老、庄、郭象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
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
而然地生存着。陶渊明说自己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意思是说自己的质性
天然如此,不受绳墨,只能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保持自己本来的状态。
其次,陶渊明所谓“自然”,含有自由的意味。例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陶渊明看来只有返回山林田园,躬耕以谋生,而无求于世俗,才能真正得到“自
然”,从而也就得到了自由。

最后,更重要的是陶渊明以“自然”化解人生的苦恼,以“自然”作为医治人生各
种弊病的良药。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解释“形”、“影”之苦,“形”苦
于人生之短暂,“影”苦于修名之难立,“神”认为他们的苦恼都源于不明“自然”之义,
因而表现为“惜生”。如能辨明自然之义,就没有这些痛苦了。形神问题,本是哲
学上的重要问题之一,陶渊明的《形影神》一方面认为形会灭,神也会灭,另一
方面陶渊明在形神这一传统的命题之外又加了一个“影”,并使三者各有所指代。
形,指代人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立善名的愿望;神,指代人的理智。这
样就突破了形神关系这个纯哲学的命题,使之更贴近人生的实际。再进一步说,
陶渊明所谓形影神三者,分别代表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
映了陶渊明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形影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陶渊明对
自己思想的积极反省,反省的结果乃归于“自然”,遂亦解除了苦闷。

陶渊明诗文中用到“自然”这个词虽然只有四处,但表现自然之义的地方不止
四处。如“万理自森著”, “贞刚自有质”,“四时自成岁”。这些诗句都是强调事物
自身的质性,不依赖外力的自然而然的规律。陶渊明诗文里所谓的“天”,它们除
了指“天空”、“天子”、“天气”以外,还有一部分其含义与“自然”相通。例如”承前王
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可见,“天”往往是陶渊明对“自然”的另一种表述,它更清楚地表明陶渊明相
信有一种超乎“人”的自然力量,左右着人的生活和命运,而人必须顺应“它”。顺
应“自然”的方法是保持自己的自然状态,以达到自由的人生境界。在这一点上陶
渊明和老、庄、郭象是一致的。然而陶渊明又有不尽同于老、庄、郭象的地方,
他不仅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且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本来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人的才智受到限制而不能有所为,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不得不
退而自保。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而非无为。顺应自然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
的一种明智之举,是化解苦恼的一剂良药,是保持自身不被异化的一种方法而已。

此外还可以看到,陶渊明宣扬自然之义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种
种虚伪狡诈的风气而发的感慨。他痛感“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羲农去我久,
举世少复真”。怎样对抗庸俗的世风呢?只有坚守“自然”。世风颓废,任其颓废,
而我自己不受影响,依然保持本来的自我。再进一步说,陶渊明崇尚自然固然与
其所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也和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自然,是从其仕宦
和躬耕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出的人生理想。他深知仕宦生涯对人的拘束与牵制,那
是一种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
生之志。”而归田躬耕隐居则如“羁鸟”返旧林,“池鱼”归故渊,得其自然之志。他
认为躬耕隐居的生活最利于保持自然的状态,并得到真正的生趣。陶渊明安贫守
贱,在穷巷墟烟之间悠然自得,正是这种自然之义的实践。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决定了文人独特的文化心态。社会的长期混战,政
权的频繁更迭,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儒家的地位遭动摇,冲垮了人们对儒
家理想的向往,思想的大解放时代再次到来。社会的动荡不安,常常展开鱼死网
破的斗阵,权力争夺的双方铲除异己,甚至滥杀无辜,使得社会政治处于了极端
恐怖的状态之中。士人们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的抱负无处施展,
只好在游戏人生中远离政治的漩涡,宣泄个性的解放,探索生命的价值。魏晋风
度,在末世的纷乱中别具一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