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牛人博客
美国有机合成大牛

临近毕业,闲来无事,顺便在某论坛八卦和记录一下本人了解的美国有机合成大牛。
个人认为,师从大牛的学生并不一定会成为大牛,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大牛其实以前曾经是大牛的学生, 同样目前国内很大一部分往Angew和JACS上灌水的有机合成执牛耳者大多是US 大牛的学生,文章发得多,骗了不少NSFC。
鉴于本人十分认同‘Academic Geneological Chart’ ,因此我会着重关注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家谱关系。
欢迎参与补充。
粗体字显示代表导师,其下所列为其学生。
方括弧中代表徒弟的徒弟即徒孙。
Prof. David A. Evans(Harvard):Prof. Tehshik P. Yoon(UWM,不对称环加成反应)Prof. Gregory C. Fu(MIT,金属和有机催化,JACS的副主编)Prof. David MacMillan(Princeton,帅哥一枚,有机催化耀眼新星,发CNS的速度估计暂时无人能敌)[Prof. Tristan Lambert (Columbia,芳香性离子有机催化反应)]Prof. James L. Leighton(Columbia,polyketide 类的全合成)Prof. Erick Carreira(Caltech→ETHz,OL副主编,还有一个称呼‘Slave Driver’~ 不得不提复旦药学院WL哥。
)[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C-F键形成,Pd化学),Prof. Justin Du Bois (Stanford, TDS/TOS 和方法学), Prof. Tehshik P. Yoon(UWM)]Prof. Keith Woerpel (NYU,一系列有机硅化学方法学)Prof. Scott Rychnovsky(UCI, polyketide 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Prof. Eric Jacobsen(Harvard):Prof. M. C. White(UIUC,都说是有机化学女王级人物,课题组网页很有意思,想法也很新颖,C-H 键的氧化以及氨化)Prof. Timothy Jamison(MIT)Prof. Mohammad Movassaghi(MIT)Prof. Sarah Reisman(Caltech,全合成)Prof. James L. Leighton (Columbia,多环和 polyketide 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Prof. Chris Vanderwalorey(UIC)Prof. E. J. Corey(Harvard):Prof. Brian Stoltz(Caltech)Phil S. Baran(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Prof. Scott A. Snyder (Columbia,专职全合成/TDD)Prof. K. C. Nicolaou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不多述...)Prof. Junquan Yu(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C-H键活化,最近几年来中国到处蹿) Prof. A. G. Myers(Harvard):Mohammad Movassaghi(MIT,生物碱类化合物全合成)Prof. Barry Sharpless(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Prof. Eric Jacobsen(Harvard,Salen配体,动力学拆分)Prof. Gregory C. Fu(MIT)Prof. Samuel Danishefsky(Harvard→Columbia)Prof. Matthew Shair(Harvard)Prof. Stuart Schreiber(Harvard,引领化学生物学20年): Prof. Matthew Shair(Harvard)Prof. Tim Jamison(MIT,基于金属Ni 催化的不对称方法学)Prof. Dan Yang(HKU,华人有机女王)Prof. B.M.Trost (Stanford,方法学第一人,400多篇JACS,地球上最多的!):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Prof. Dean Toste(UC Berkerley)Prof. Robert Grubbs(Caltech):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Prof. Dean Toste(UC Berkerley,Au催化第一人)Prof. Gregory C. Fu(MIT)Prof. Melanie Sanford(UMICH, 四价Pd方法学)Prof. R. B. Woodward:(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神级人物)Prof. Stuart Schreiber(Harvard)Prof. Yoshito Kishi (Harvard)Prof. Y. Kishi(海葵毒素全合成):Prof. Stuart Schreiber (Harvard)Prof. Brian Stoltz(Caltech)[Prof. Richmond Sarpong(UC Berkerley, 多环天然产物全合成,个人很喜欢他的工作,简单反应条件就能搞定复杂的天然产物,想象力超好)]Prof. John Wood(Yale):Prof. Brian Stoltz(Caltech)Sarah Reisman(Caltech, 女的)Prof. K. C. Nicolaou:Prof. Phil S. Baran(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虽为人才,有人说简洁但不实用,我同意,不多述...)Prof. Scott A. Snyder (Columbia)Prof. Erik J. Sorensen(Princeton)Prof. Larry Over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生物碱全合成和物理有机化学大牛):Prof. D. W. C. MacMillan(Princeton)Prof. Robert G. Bergman(UC Berkerley,机理研究的大牛)Prof. John F. Hartwig(UC Berkerley,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相比Buchwald研究工作他的深入很多,那么JACS发的很多,跟其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Prof. Keith Woerpel (NYU)此外还有Prof.Paul A. Wender (Stanford, 全合成和方法学造诣颇深,有一定量的CNS Paper), Prof.Kendall N. Houk(UCLA, 生物有机,理论和计算化学)等等。
最伟大的天然有机化学家 ——Robert Burns Woodward

最伟大的天然有机化学家——Robert Burns Woodward最伟大的天然有机化学家——Robert Burns Woodward1 Woodward生平简介1917年4月10日Woodward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从小就对化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据说他在12岁时就完成了《有机化学的实用方法》(LudwigGattermann’s Practical Methodsof Organic Chemistry)一书中所有的实验。
1933年Woodward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入学一年后,由于只专注于化学课程的学习,Woodward其他课程的成绩并不理想,因此一度面临退学。
此时曾主持Woodward面试的JamesFlack Norris教授(1871—1940,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化学天才,帮助其留在MIT完成了学业,并于1936年取得了学士学位。
取得学士学位一年后的1937年,年仅20岁的Woodward又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是《麦角酸的研究》(Studieson lysergic acid),导师是James Flack Norris教授与AveryAdrian Morton教授(1892—1987,在这期间Woodward还完成了雌激素酮(estrone,1,图3)的合成[1]。
毕业后的Woodward于1937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担任了一段时间博士研究员(instructorship),同年夏天回到哈佛大学任Elmer Peter Kohler教授(1865—1938)的研究助理,一年后成为哈佛研究员协会(Harvard Societyof Fellows)初级会员。
1941年1月Woodward成为哈佛大学化学系讲师,于1944年晋升为助理教授;1946年,29岁的Woodward升为副教授,并被聘为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1950年升为正教授,终生在哈佛任教。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

有机化学家的故事1 .贝格曼(T.O.Bergman ,1725--1784 ,瑞典化学家)贝格曼是舍勒的友人,研究过有机物如甘油等。
他是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矿物学家。
编写过一些书。
2 .葛梅林(L.Gmelin, 1788--1853 ,德国化学家)葛梅林是海德尔堡大学教授。
发现铁氰化钾(1822 )、牛磺酸(1824 )、克酮酸及玫琮酸(1825 )、血红素和胰酶(与Tiedemann 合作,1826 ),引入酯和酮的名称(1848 ),编写过大部头的《化学手册》。
葛梅林说," 只有碳是有机化学物的基本元素。
"" 将有机化合物简单定义为碳化合物。
" 凯库勒说:" 因此,我们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碳化合物的化学。
但这个定义没有表示出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真正区别。
对于我们这门学科,人们给了它有机化学这一个历史悠久的名称,而我们把它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则更为方便。
"3 .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1786 ,瑞典化学家)舍勒索742 年生于当时瑞典波莫瑞尼亚的首府施特腊尔宋特。
他生活在错误的燃素论在化学界盛行时代,可是在实验方面却发现了很多新的实验事实。
他十三岁起就在药房当学徒,做药剂师,学习化学,一直从事药物的提炼和配制工作,所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他长期勤奋工作,发现了不少新物质。
例如从酿酒副产物酒石中析离出酒石酸(1770 ),从酸牛乳中析离出乳酸(1780 ),从尿中析离出尿酸(1780 ),从酢桨草中析离出草酸(1776 ),从柠檬中析离出柠檬酸(1784 ),从苹果中析离出苹果酸(1785 ),从五培子中析离出没食子酸(1786 ),将没食子酸加热又得到焦性没食子酸。
当时舍勒主要是利用这些酸的钙盐和铅盐难溶于水的特性,令酸形成钙或铅盐沉淀下来,用无机酸酸化便得有机酸。
又发现了酪蛋白(1780 )和甘油(1783--1784 )。
化学-十大牛人

中国化学十大牛人No.1 侯建国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选键化学)他的工作国外同行比较关注,作了副校长依旧发science,鱼和熊掌他兼得了!No.2 李灿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化学)天才出于勤奋,科学乐在其中!No.3 麻生明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他是在两家权威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都撰写过文章的的唯一大陆学者,最年轻的院士。
No.4.吴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高分子化学)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2003年评上院士时,有130篇文章的IF>3.0No.5 吴云东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理论有机化学)50多篇jacs,05年上的院士应该没有人不服吧!No.6 高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化学)他是大陆仅有2位论文被高频引用的学者之一。
不晓得为什么就是上不了院士。
No.7 李亚栋——清华大学(无机化学)他是正宗本土培养的青年才俊,土鳖可以做的比海龟更为出色No.8 赵东元——复旦大学(分子筛材料)已经是全国劳模,明师出高徒。
与当年哈佛同门杨,冯等人相比,只有他选择了回国。
No.9 江雷——中科院化学所(界面材料化学)很年轻就坐上863首席,不仅仅是血气方刚。
化学所第一牛人。
No.10 杨丹——香港大学(生命有机化学)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NO1侯建国院士侯建国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59年生,福建人。
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晶体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俄岗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理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一九九五年起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基础物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理化科学中心主任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薄膜与表面物理,团簇与低维结构、量子特性及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研究等从事纳米结构、表面物理化学与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半导体分形晶化、新型C60超导体,纳米结构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分形晶化机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高质量的K3C60单晶超导体,对其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被广泛引用;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确定了C60单分子在S i表面的吸附取向,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直接观察单分子内部结构,获得化学键分辩的C60单分子图像,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9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香港"Croucher" 基金会访问学人。
有机化学习题及答案1

第一章 绪论1、根据碳是四价,氢是一价,氧是二价,把下列分子式写成任何一种可能的构造式:(1)C 3H 8 (2)C 3H 8O (3) C 4H 10 答案:1.(1)HC HH C HH C H HH(2)HC HH C HH C H HOH(3)HC HH C HH C H HCHHH2、区别键的解离能和键能这两个概念。
答案:键的解离能:使1摩尔A-B 双原子分子(气态)共价键解离为原子(气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键能:当A 和B 两个原子(气态)结合生成A-B 分子(气态)时放出的能量。
在双原子分子,键的解离能和键能数值相等。
在多原子分子中键的解离能和键能数值不等,同一类的共价键的解离能的平均值为该类共价键的键能。
3、指出下列各化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名称。
(1)CH 3CH C HCH 3(2)CH 3CH 2Cl(3)CH 3CHCH 3OH(4)CH 3CH 2CHO(5)CH 3CCH 3O(6)CH 3CH 2COOH(7)NH 2(8)CH 3C CCH 3答案: (1)双键 (2)卤素 (3)羟基 (4)羰基(醛基) (5)羰基(酮基) (6)羧基 (7)氨基 (8)三键4、根据电负性数据,用和标明下列键或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的原子。
答案:5、有机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答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历程。
6、下列各化合物哪个有偶极距?画出其方向 (1)Br 2 (2)CH 2CI 2 (3)HI (4)CHCI 3 (5)CH 3OH (6)CH 3OCH 3答案:(1)无偶极距(2)无偶极距(3)有偶极距,方向向右 (4)有偶极距,方向向右(5)有偶极距,方向向右(6)无偶极距7、一种有机化合物,在燃烧分析中发现含有84﹪的碳[Ar(C)=12.0]和16﹪的氢[Ar(H)=1.00],这个化合物的分子式可能是(1)CH 4O (2)C 6H 14O 2 (3)C 7H 16 (4)C 6H 10 (5)C 14H 22 答案:(3)第二章 烷烃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1)CH 3CHCHCH 2CHCH 3CH 3CH 2CH 3CH 3(2)(C 2H 5)2CHCH(C 2H 5)CH 2CHCH 2CH 3CH(CH 3)2(3)CH 3CH(CH 2CH 3)CH 2C(CH 3)2CH(CH 2CH 3)CH 3(4)(5)(6)答案:(1)2,5-二甲基-3-乙基己烷(2)2-甲基-3,5,6-三乙级辛烷(3)3,4,4,6-四甲基辛烷(4)2,2,4-三甲基戊烷(5)3,3,6,7-四甲基癸烷(6)4-甲基-3,3-二乙基-5-异丙基辛烷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和键线式,并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之。
美国留学盘点有机化学领域的大牛教授

在整个美国留学申请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该领域的大学教授。
作者申请了美国的有机化学专业,所以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机化学方向的美国大学教授进行简单介绍。
其实这些资料大家仔细去读各位教授的主页和paper都会了解的很清楚,这里相当于起到一个汇总以及抛砖引玉的作用。
再次声称本文观点为个人观点,各种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以及文献。
学校的排序参考了US News 2011版本的Organic Chemistry 的排名,不代表本人观点。
所有查阅的教授的研究方向均为有机化学方向,chemical biology 以及biochemistry 不在范围之内。
大体来看,有机化学方向的申请主要集中在全合成以及方法学这两个小方向上面,而很多group 的研究方向都是同时涵盖了这两个方向,所以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
一些常见的缩写列举如下。
JACS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IE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NS paper = Cell paper、Nature paper and Science paperAP = Associate Professor or Assistant Professor,这两个词本身有很大区别。
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 is Harvard。
即便我已然非常满意自己今年的申请结果,每当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会多少有那么一点点的不甘心。
当然,这句话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是在当时UPenn 的某个宣讲会上。
Prof. Kozlowski (postdoc 跟的是Evans)说到这句话的语气似乎透着无限的羡慕与怨念。
所以,就算当年看着Harvard CCB 的faculty list 里面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做有机的教授的时候,你还是很难抵挡得住Harvard 这个词本身所带来的太多诱惑。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化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上,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化学家,下面给大家介绍世界上十大杰出化学家如下:1、门捷列夫——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人物简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罗斯著名化学科学家。
他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
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杰出贡献: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
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
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
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荣誉,世人给他以极高的评价。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
有机化学天堂秘笈PDF版 1

有機化學天堂祕笈──精要版第1章鍵—線圖(Bond-Line Drawings)第2章共振(Resonance)第3章酸—鹼反應(Acid-Base Reactions)第4章分子幾何學(Geometry)第5章命名法(Nomenclature)第6章構形(Conformations)第7章組態(Configurations)第8章反應機構(Mechanisms)第9章取代反應(Substitution Reactions)第10章脫除反應(Elimination Reactions)第11章加成反應(Addition Reactions)第12章預估產物(Predicting Products)第13章合成(Synthesis)第1章鍵—線圖鍵線圖怎麼畫?要在有機化學上得高分,你必須學會的第一件事是解讀有機化學中所有的圖像。
首先,要學會畫鍵線圖。
畫鍵線圖有三個重點:1. 長直鏈要畫成鋸齒狀2. 與雙鍵相接的鍵,夾角越大越好3. 鋸齒狀碳鏈,可以向外撇,也可以向內畫鍵線圖的時候,有四個要避免的錯誤1. 碳不可以接四個鍵,分子圖上的所有原子都要遵守八隅體法則2. 只由C與H構成的分子,C與H要嘛就都畫出來,要嘛就都不畫3. 畫碳鏈時,鍵的夾角越大越好4. H如果接了非碳的原子,H就一定要畫出來但是,學會畫鍵線圖,只是看懂有機化學圖形的第一步,能不能學好有機化學,要看搞不搞得懂共振是什麼!第2章共振共振是什麼?從共振結構中,可以看出分子裡最容易反應的部位,因此要會畫共振結構,才能掌握有機化學反應。
畫共振結構的兩大戒律1. 絕不可以打斷單鍵2. 絕不違反八隅體法則畫共振鍵有五種模式1.緊鄰π鍵的未共用電子對,也會進行共振,畫法如下:2. 緊鄰正電荷的未共用對子對,也會進行共振,畫法如下:3. 緊鄰正電荷的π鍵,也會進行共振,畫法如下:4. 分子中兩個原子以π鍵相接,其中一個原子有陰電性,也會進行共振,畫法如下:5. 繞著整個環的π鍵,也會進行共振,畫法如下:一個分子可以畫出許多種共振結構,但哪些才是重要的?畫出重要的共振結構要遵守三個法則1. 分子結構上的電荷越少越好2. 負電荷要在具陰電性的原子上雖然電荷分離,但陰電性的氧上帶負電荷,這是重要的共振結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个人感觉以下10人在化学领域年富力强,所作工作都属国际水平,国内领先。
由于个人学识有限,观点难免有失偏颇,还请见谅。
加之不同研究领域不好作出比较,本人主要参考依据是其所发文章,及其引用次数,排在后面的几位尽管还不是院士,所发IF>5.0的paper基本也都有30篇左右,国内同一水平的学者应该还可以找出一些,但要明显高出这10人的恐怕没有几位。
纯属一家之言,还望各位大仙指正!No.1 侯建国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选键化学)他的工作国外同行比较关注,作了副校长依旧发science,鱼和熊掌他兼得了!No.2 李灿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化学)天才出于勤奋,科学乐在其中!No.3 麻生明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他是在两家权威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都撰写过文章的的唯一大陆学者,最年轻的院士。
No.4.吴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高分子化学)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2003年评上院士时,有130篇文章的IF>3.0No.5 吴云东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理论有机化学)50多篇jacs,05年上的院士应该没有人不服吧!No.6 高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化学)他是大陆仅有2位论文被高频引用的学者之一。
不晓得为什么就是上不了院士。
No.7 李亚栋——清华大学(无机化学)他是正宗本土培养的青年才俊,土鳖可以做的比海龟更为出色No.8 赵东元——复旦大学(分子筛材料)已经是全国劳模,明师出高徒。
与当年哈佛同门杨,冯等人相比,只有他选择了回国。
No.9 江雷——中科院化学所(界面材料化学)很年轻就坐上863首席,不仅仅是血气方刚。
化学所第一牛人。
No.10 杨丹——香港大学(生命有机化学)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国外的牛人多,牛人写的牛博客更多,各位虫友有拿得出手的有机化学牛人博客吗能分享下吗化学牛人主页在校内网上看到一同学收集的化学牛人主页,顺便和大家分享一下有机合成方法学(含Organometallics):1. B.M. Trost(Stanfo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group/bmtrost/(其实Trost也做全合成也做方法学的)2. J.F. Hartwig(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课题组网址:/hartwig/3. K.B. Sharpless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课题组网址:/chem/sharpless/4. E.J. Corey ( Harva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research/faculty/elias_corey.php(其实Corey是既做方法学又做全合成的)5. R.H. Grubb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faculty/grubbs/index.html6. R.R. Schrock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rrs/www/home.html7. S.L. Buchwal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铜催化和钯催化比较多)课题组网址:/chemistry/buchwald/8. R. Larock (Iowa State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faculty/Richard_Larock/9. P.E. Jacobsen (Harvard University)/groups/Jacobsen/index.html10.Yoshinori Yamamoto (Tohoku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http://hanyu.chem.tohoku.ac.jp/~web/lab/pages/e/index.html11.David W.C. MacMillan (Princeton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dmacgr/index.html还有很多人也很牛,有些不比上面列的人差,比如:李朝军(McGill university), Oshima Koichiro (Kyoto University), M.C. Whit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Phil S. Baran(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全合成(Total Synthesis):1.K.C. Nicolaou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课题组网址:/chem/nicolaou/课题组网址:/3.A.B. Smith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课题组网址:/absgroup/rry E. Over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课题组网址:/LEO/index.html5.Samuel Danishefsky (Columbia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超分子化学Peter J. Stang(University of Utah)课题组网址:/faculty/stang/微流控芯片:1.R.N. Zare (Stanford University )课题组网址:/group/Zarelab/2.J.M. Ramse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课题组主页:/people/f ... jmrgroup/index.html 分子反应动力学:A.H. Zewail(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femto/index.html Nanoscience&Nanochemistry:1.M.G. Bawend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课题组网址:/~heathgrp/3.戴宏杰(Stanfo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dept/chemistry/faculty/dai/index.html4.杨培东(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课题组网址:/pdygrp/main.html5.王中林(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pdygrp/main.html(王中林氧化锌纳米材料做的比较多)6. 夏幼南(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课题组网址:/7. C. Lieber (Harva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 /8. G. Whitesides (Harva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Whitesides组的方向很多微流控,纳米等都做,姑且把他放到纳米里吧)9.C.Mirki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课题组网址:/mirkingroup/还有鲍哲南做的也很好。
金松(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凑合。
生物核磁:1.G..N. LarM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课题组网址:/~lamar/2. Kurt Wüthrich(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MOFs等(储氢,储甲烷,储二氧化碳材料)Omar M Yagh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课题组网址:/超快动力学:1.G.R. Flem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课题组网址:/grfgrp/2. Rienk van Grondelle (Vrije Universiteit)课题组网址:http://www.nat.vu.nl/~rienk/3. S.G. Boxer (Stanfo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group/boxer/4. M.D. Fayer (Stanfo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group/fayer/index.htm理论化学-电子转移反应1.R.A. Marcus(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boney/2. H.B. Gra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faculty/gray/index.html 计算化学:W.A. Goddar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活体单个生物分子光学成像庄晓薇(Harvard University)/C60光功能材料:Takehiko Wada (Tohoku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http://www.tagen.tohoku.ac.jp/labo/wada/index.html(这个组的人大部分来自以前Omasu Ito实验室,良好的基础。
伊藤攻教授的报告我听过,确实很牛!)酶化学:F.H. Arnol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groups/fha/index.html大气化学与物理:J.H. Seinfel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groups/jhs/research.shtml光合作用体系色素蛋白复合物结构解析:R. Cogdell (University of Glasgow)课题组网址::443//ibls/staff/staff.php?who=PPQ|ed基于核酸的分子工程学:E.T. Kool (Stanfo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group/kool/表面科学与催化:G. A. Somorja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课题组网址: /gasgrp/G. Ertl ()质谱:1.R.G. Cooks (Purdue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welcome2.G.L. Glish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课题组网址:/depts/massspec/金属复合物结构与理化性质S.J. Lippar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lippardlab/光化学Ivan huc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hemistry and Biology)课题组网址:http://www.iecb.u-bordeaux.fr/fi ... LE2/HUC/rechih.html我现在收藏的一些科学、化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