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高一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doc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⑶原因(P100第二段)①②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⑴内容:(必修Ⅰ P121)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https://img.taocdn.com/s3/m/1081631469eae009581bece4.png)
考点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内容(1)经济农业上,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
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
(2)政治召开苏共“二十大”,展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3.评价(1)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2.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1)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评价(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苏联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高估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这一时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本国的经济负担。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社会陷入了危机。
2.内容(1)经济方面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②政府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2)政治方面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及思想自由化。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结果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8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含解析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苏联自确立起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斯大林去世后相继掌权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以消除这种体制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①赫鲁晓夫上台后,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等。
在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②勃烈日涅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方面,特别是重工业,取得了一定成效,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是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到扭转国内经济滑坡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收效甚微,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苏联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改革没有完备周详的计划,各种措施的随意性较大,朝令夕改,不但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带来严重的问题,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进行多次改革的根源。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加上赫鲁晓夫本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勃烈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但他的改革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执政后期,随着他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 从1973年开始到1982年,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
苏联对农业投资的数额,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
2、主要措施:
(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
4、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4、改革的结果: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改革的内容: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政策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政策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措施:①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提高粮食产量;d.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②工业: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①积极:一定程度冲击力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只是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盲目,加上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最终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2)措施:①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等限制。
②工业:经济改革重点。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B.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D.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4)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所提高,军事工业发展迅速。
(5)②局限:没有突破旧体制束缚,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加剧,虽然军事实力取得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2)内容:①经济改革:a.首先用经济管理方法替代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c.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d.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e.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者建立家庭农场。
(鲁京津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8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8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程内容]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①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
(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6)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①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2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如何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知识点1赫鲁晓夫改革1.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B.改革中曾大规模开垦荒地C.改革开始时反对个人崇拜D.改革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2.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国防3.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4.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的是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知识点2勃列日涅夫改革★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7.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普遍得到较大的改善 B.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得以恢复C.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大地提高 D.国家政治生活充满活力8.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A.黯然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B.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进入停滞时期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 D.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9.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性是A.基本上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B.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C.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知识点3戈尔巴乔夫改革1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高三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 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 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 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4、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 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
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 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内容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成效与问题:
取得一些成果。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 时期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农业
工业
3.结果 及原因 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高中历史: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