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食赵柏翔

合集下载

保和丸加味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食积发热30例

保和丸加味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食积发热30例

保和丸加味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食积发热30例1.贵州省播州区中医院贵州省遵义市 563100;2.贵州省播州区人民医院贵州省遵义市563100【摘要】小儿食积发热是农村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部分乡村医生见小儿发热,即当作感冒等发热处理,常常用抗菌药治疗,效果不佳。

我们用小儿推拿结合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保和丸;推拿;食积发热小儿食积发热是指小儿因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暴饮暴食、或过食膏粱厚味、或贪食生冷、坚硬难化之物导致脾胃运化失调,饮食内积,郁而化热为病因病机,以手足心、肚腹发热为主,伴肚腹痞满疼痛拒按,纳差食少,大便干结酸臭,烦躁啼哭,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疾病,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消化不良。

临床中常用西药退热对症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常用保和丸加味,配合小儿推拿治疗,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例,年龄2岁半~5岁,其男孩20例,女孩10例,病程10天,最短3天。

其中25例曾接受药物治疗,5例直接到我处诊治。

治疗方法:中药用保和丸加味,药用:陈皮、法半夏、连翘、莱菔子、神曲、山楂、茯苓、黄连、黄芩、蒲公英、谷芽(炒)、麦芽(炒)、甘草。

小儿推拿:用清胃经,揉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推六腑,揉、摩、推中脘,摩腹、分推腹阴阳等手法治疗。

操作:1、清胃经:术者取坐位,患儿由母亲怀抱,伸出患儿小手(左右均可,左手较为方便),找准胃经位置,行清胃经治疗,每次约300下即可。

2、揉板门:姿势方法同上,找准板门位置,行揉板门治疗,每次约300下即可。

3、清大肠:姿势方法同上,找准大肠位置,行清大肠治疗,每次约300下即可。

4、清天河水:姿势方法同上,找准天河水位置,行清天河水治疗,每次约300下即可。

5、推六腑:姿势方法同上,找准六腑位置前臂尺侧,用拇指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肘推向腕,每次约200下即可。

6、揉中脘:术者取坐位,放小儿于小床上每次100-300下即可,手指用力由轻逐渐加力,不要突然用力,小儿不易接受。

芳香运脾方脐疗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

芳香运脾方脐疗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第一作者:赵玉苓,E -m a i l :q z h a o y u l i n g@163.c o m 芳香运脾方脐疗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赵玉苓1,文宗燕2,于伟2(1.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山东潍坊262500;2.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山东潍坊262500)ʌ摘要ɔ 目的:观察芳香运脾方脐疗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小儿厌食症患儿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㊂对照组采用乳酸菌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芳香运脾方脐疗㊂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㊁血清胃泌素(G A S )㊁胃动素(MT L )㊁生长抑素(S S)水平,评定临床疗效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食欲㊁食量㊁面色㊁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儿血清G A S ㊁MT L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0.05),S S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48/51),高于对照组的88.24%(4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㊂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芳香运脾方脐疗治疗小儿厌食症可进一步改善厌食症状,调节血清G A S ㊁MT L ㊁S S 水平,提高总有效率,可解决小儿厌药的问题㊂ʌ关键词ɔ 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芳香运脾方;脐疗;乳酸菌素片中图分类号:R 289;R 272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219小儿厌食症是儿科门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患,多发于1~6岁儿童,表现为食欲降低㊁食量减少㊁体质量不增甚至下降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国外小儿厌食症发病率为12%~34%[1]㊂喂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该病发病率不断升高㊂该病迁延不愈,患儿营养摄入不足,会出现体质量下降㊁营养不良等,严重者出现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问题[2]㊂西药对症治疗短期内能改善症状,但患者停药后易反复,中药口服治疗效果确切,但汤剂苦涩难咽,也存在厌食患儿更厌药的现实情况㊂因此,研发新的给药方式成为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亟须解决的问题㊂脐即中医学之神阙穴,此处局部组织薄弱,神经㊁毛细血管丰富,是中医外治法常用的给药部位[3]㊂本研究以自拟芳香运脾方脐疗治疗小儿厌食症,以期为临床探索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可靠外治方案,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小儿厌食症患儿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㊂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1~6岁,平均(3.84ʃ0.71)岁;病程3~13个月,平均(6.57ʃ1.87)个月;体质量指数(B M I )11~17k g /m 2,平均(13.28ʃ2.02)k g/m 2㊂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1~6岁,平均(3.72ʃ0.83)岁;病程3~14个月,平均(6.17ʃ1.57)个月;体质量指数(B M I )11~17k g /m 2,平均(13.19ʃ2.10)k g /m 2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要求[4]㊂1.2 诊断标准 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食欲减退㊁食量偏少甚至拒食,身高㊁体质量均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水平,患病期间患儿身高㊁体质量均无明显增长,病程ȡ2个月,排除其他系统疾患[5];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厌食之脾胃气虚型的表现:厌食甚至拒食,面色萎黄,精神差,肌肉痿软,大便不成形或夹杂未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6]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西医诊断及中医证型标准;年龄1~6岁;未应用本研究以外的药物及物理因子治疗,或停止治疗时间ȡ2周者;患儿监护人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㊂1.4 排除标准 内分泌㊁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厌食者;患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者;伴心㊁脑㊁肝㊁肾等严重疾病者;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成分过敏者;脐部皮肤损伤或患皮肤病者;依从性较差,不能保质完成全疗程治疗及表述治疗效果者㊂46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健康指导,忌生冷食物㊁碳酸饮料㊁高脂肪及高糖食物,少量多餐,规律作息,并参与适量的体育活动㊂2.1 对照组 采用乳酸菌素片(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国药准字S 19993935,0.4g/片)口服治疗㊂年龄<3岁者,每次1片,每日3次;年龄ȡ3岁者,每次2片,每日3次㊂治疗4周㊂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芳香运脾方脐疗㊂药物组成:苍术㊁甘松㊁藿香㊁厚朴各3g ,生姜10g ㊂生姜用药杵捣为糊状,与上述其余药物颗粒剂搅拌制成直径3c m 的药饼备用㊂患儿取仰卧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理脐部,以脐为中心,将药饼贴敷后用无菌敷贴覆盖㊂每晚睡前治疗,次日起床前清除,每日治疗1次㊂若贴敷后脐周皮色红,但无瘙痒,可在密切观察下继续应用;若瘙痒㊁起皮疹则退出治疗,并应用抗过敏药物㊂治疗4周㊂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评分㊂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相关标准评估患儿中医症状,主要评估食欲㊁食量㊁面色㊁腹胀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正常㊁轻度㊁中度㊁重度,依次计0㊁2㊁4㊁6分,分值越低表示患儿症状越轻[7]㊂②血清胃泌素(G A S )㊁胃动素(MT L )㊁生长抑素(S S)水平㊂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 A S ㊁MT L ㊁S S 水平,患儿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5m L ,离心后取血清备用,采用美国A U 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㊂③安全性指标㊂治疗前后检查两组患儿肝肾功能,并注意脐部皮肤情况㊂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及‘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7]有关标准拟定㊂痊愈:食欲㊁食量恢复正常,中医症状评分降低ȡ90%;显效:食欲㊁食量明显改善,中医症状评分降低70%~89%;有效:食欲㊁食量改善,中医症状评分降低30%~69%;无效:食欲㊁食量无改善,中医症状评分降低<30%㊂痊愈㊁显效㊁有效计为总有效㊂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3.4 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食欲㊁食量㊁面色㊁腹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儿食欲㊁食量㊁面色㊁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小儿厌食症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x ʃs )组别例数时间食欲评分食量评分面色评分腹胀评分观察组51治疗前4.47ʃ0.804.83ʃ0.784.27ʃ0.774.38ʃ0.62治疗后1.20ʃ0.38әһ1.25ʃ0.34әһ1.26ʃ0.29әһ1.21ʃ0.31әһ对照组51治疗前4.51ʃ0.834.72ʃ0.714.19ʃ0.724.41ʃ0.59治疗后2.45ʃ0.60ә2.60ʃ0.62ә2.53ʃ0.48ә2.42ʃ0.43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2)血清G A S ㊁MT L ㊁S S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G A S ㊁MT L ㊁S S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G A S ㊁MT L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S S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㊂见表2㊂表2 两组小儿厌食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㊁胃动素㊁生长抑素水平比较(x ʃs )组别例数时间胃泌素(p g /m L )胃动素(n g/L )生长抑素(n g /L )观察组51治疗前40.97ʃ8.65204.89ʃ20.7116.67ʃ3.36治疗后61.26ʃ11.78әһ260.35ʃ23.94әһ9.56ʃ1.28әһ对照组51治疗前41.08ʃ8.75205.51ʃ20.3416.29ʃ3.14治疗后50.45ʃ10.75ә231.61ʃ22.68ә12.13ʃ2.45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48/51),高于对照组的88.24%(4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3㊂5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a n.2024,V o l.32N o.2表3两组小儿厌食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5127165394.12һ对照组51151713688.24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㊂(4)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肝肾功能皆正常,且治疗后脐部皮肤无损伤㊂4讨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菌群失调㊁幽门螺杆菌感染㊁微量元素缺乏㊁精神因素等引起摄食调节中枢障碍,胃肠动力不足,胃肠排空延迟,消化功能降低,最终导致厌食[8]㊂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但在临床中很多厌食患儿病因并不明确,故多采取综合治疗㊂中医外治法具有多靶点治疗的特点,广泛用于儿科病的治疗[9]㊂厌食症属中医 恶食 不嗜食 等范畴,小儿脏腑娇嫩,脾气未充,饮食不节㊁情志失调㊁久病伤脾等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日久成厌食之证㊂在治疗方面,因小儿脾常不足,补则易壅滞,消则易伤正㊂然而,小儿脏器轻灵,治疗得当易于康复㊂‘本草纲目“言: 土爱暖而喜芳香㊂ 江育仁教授亦云,小儿脾健不在补贵在运[10]㊂笔者认为,治疗应宗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之旨,行芳香运脾之法㊂苍术苦温以祛湿浊,辛香以运脾和胃;甘松醒脾畅胃,具有补㊁和㊁缓的特点;藿香芳香以化湿,性温以和中;厚朴降气除满;生姜温中健脾,并作赋形剂㊂诸药配合,芳香运脾,降气和胃㊂虽不用人参㊁黄芪等补脾,而脾胃气自复,且芳香之品,气轻扬,无峻消伤正之虞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苍术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种挥发油,具有促进肠胃蠕动㊁调节脂质代谢及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1-12];甘松主要活性成分为萜类㊁黄酮类㊁木脂素类㊁香豆素化合物,具有抗炎㊁抗氧化㊁调节血糖代谢㊁抗心律失常㊁抗焦虑等作用[13];藿香主要活性成分为萜类㊁酮类㊁黄酮类㊁酚类㊁酚酸类化合物,具有调节胃肠道功能㊁抗炎㊁抗氧化㊁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14];厚朴主要活性成分为朴酚㊁和厚朴酚等,具有增强胃肠道动力㊁调节血糖及血脂代谢㊁抗抑郁等作用[15];生姜主要活性成分为酚类㊁萜烯类㊁纤维素等,具有增强免疫力㊁抗炎㊁调节血糖及血脂代谢等作用[16]㊂脐即神阙穴,内通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㊂从脐与消化系统的关系而言,脐为人体先天之命蒂,脾为后天之本,脐为脾胃经脉所过,与两经气血相通[17]㊂脐部皮肤角质层较薄,神经㊁血管丰富,脐疗药物可通过经络传导㊁神经调节㊁经皮渗透等途径发挥功效,加之本研究所用药物为芳香药物,皆具有较强的皮肤穿透性,可使药力直达病所[18]㊂脐疗能避免小儿厌药问题,减轻对肝肾的损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㊂研究发现,脑肠肽对摄食调节中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其中MT L水平下降会抑制小肠黏膜生长,影响胃肠吸收能力;G A S水平下降会影响消化液分泌,降低幽门括约肌及胃窦动力;S S经负反馈对胃酸分泌进行调节,并通过中枢神经控制胃排空[19]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食欲㊁食量㊁面色㊁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血清G A S㊁MT L水平较治疗前升高,S S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㊂以上结果提示,在西药基础上采用芳香运脾方脐疗治疗小儿厌食症可进一步改善患儿厌食症状,调节血清G A S㊁MT L㊁S S水平,提高治疗总有效率㊂研究显示,脐疗㊁中药口服㊁推拿等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可改善临床症状,增加体质量指数,提高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瘦素水平[20-22]㊂综上所述,本研究将药疗与经络疗法结合起来,以沟通内外的 脐(神阙) 为靶点进行外敷治疗,取得了与综合治疗相似的临床效果,避免了小儿厌药的问题,加之操作简便㊁安全,值得推广㊂然而,本研究采用中药颗粒剂贴敷,操作烦琐,下一步拟研发透皮贴等剂型,以简化操作,提高疗效㊂参考文献[1]BÜH R E N K,H E R P E R T Z-D A H L MA N NB,D E M P F L EA,e t a l.F i r s t s o c i o-d e m o g r a p h i c,p r e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a t af r o maG e r m a n w e b b a s e dr eg i s t r y f o rchi l da n da d o l e s c e n t a n o r e x i an e r v o s a[J].ZK i n d e r J u g e n d p s y c h i a t rP s y c h o t h e r, 2017,45(5):393-400.[2]刘伟孝,郎俊凤,张钦凤,等.儿童厌食症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11):1119-1122.[3]滕汝枫,梁凤霞.脐疗方法探微[J].中国民间疗法,2019, 27(15):105-107.[4]王福玲,邱仁宗.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6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44-546.[5]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64-1365.[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80.[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8-50.[8]P AM P A N I N IV ,I N Z A G H IE ,G E R MA N ID ,e ta l .S e r u mf e t u i n -A l e v e l s i n o b e s e c h i l d r e nw i t h b i o p s y p r o v e n n o n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J ].N u t rM e t a bC a r d i o v a s cD i s ,2018,28(1):142-145.[9]周雅,陈伟斌,乐瓅琳,等.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应用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3):209-212.[10]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1):4-7.[11]姜宇珺.4种苍术和白术差异性研究[D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12]王金华,薛宝云,梁爱华,等.苍术有效成分β-桉叶醇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4):266-268.[13]南笑珂,张鲁,罗琳,等.中药甘松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0):1312-1318.[14]凡杭,聂安政,包莉,等.藿香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1,40(11):45-53.[15]谭珍媛,邓家刚,张彤,等.中药厚朴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22):228-234.[16]谭玉梅,江洪涛,高梦祥,等.生姜现代药理学特征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监测学报,2022,13(5):4908-4916.[17]彭莹莹,杨振弢,王方园,等.论脐与脾胃相通[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4):623-628.[18]梅佳华,高家菊,普娟,等.中药透皮贴剂小儿临床用药规律[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0):53-57.[19]袁彬,罗莉娟,胡燕.养胃增液汤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及对患儿症状㊁生长抑素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21,42(4):459-462.[20]张畅.醒脾畅胃方配合敷脐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21]肖慧,李静,肖和印.小儿推拿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8):110-111.[22]李建军,吕献波,刘利波,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95-196.(收稿日期:2022-10-08)[编辑:周荣荣]作者:王莉,E -m a i l :m a o q q91@126.c o m 加味生化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观察王莉(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妇幼保健院,山西晋城048000)ʌ摘要ɔ 目的:探讨应用加味生化汤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患者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106例产后恶露不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㊂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生化汤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㊂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㊁血流动力学指标㊁子宫三径之和㊁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 i b )㊁D -二聚体(D -D )]㊁血液流变学指标[收缩期搏动指数(P I )㊁阻力指数(R I )㊁峰值流速(P S V )]㊁恶露量㊁恶露干净时间及不良反应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51/53),高于对照组的83.02%(4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㊁P I㊁R I ㊁子宫三径之和㊁F i b ㊁D -D ㊁全血高切黏度㊁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㊁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P S V 均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观察组治疗1㊁3d 后的恶露量少于对照组,恶露干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㊂结论: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患者应用加味生化汤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子宫复旧,安全性好,值得推广㊂ʌ关键词ɔ 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型;子宫复旧不良;加味生化汤;温针灸中图分类号:R 271.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220产后恶露不绝是妇产科常见病,通常与胎盘胎膜残留㊁产后感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延长至7~10d,可引发产后贫血㊁抑郁㊁产褥感染㊁继发不孕等[1]㊂西医称之为子宫复旧不良,多采用缩宫素联7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

儿宝2号膏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70例

儿宝2号膏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70例

本组 7 0例 , 均为本院儿科 门诊患儿 , 中男 4 其 2例 , 2 例 ; 女 8 年龄 1— 7岁 , 平均年龄 ( .5±1 1 ) ; 43 . 2 岁 病程 最短者 2个月 , 最 长者 2 6个月 , 平均病程 ( .2±0 2 ) 。 10 .5 年
12 诊 断标准 .
佳, 精神萎靡 , 腹胀 , 大便稀薄 , 躁易怒 , 牙盗汗 , 烦 磨 曾中西医调
治近半年不效 。诊为疳 积。治以儿宝 2号 膏 口服 , 每次 1 , 袋 每
天 2 。同时配合捏脊治疗 , 次 每治疗 6 天休息 1 。共治疗 1 天 月 余, 诸症消失。2 个月后 随访 , 患儿面色红润 , 体重增加 , 牙、 磨 盗
有效率为 9 .9 42 %。其中治疗前 体重为 (40 ± .2 k, 1.1 2 1)g治疗 后体重为 (55 ± .7 k, 治疗前后 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 1.6 18 )g本组 P
< .5 。 0 0 )
例, 疗效显著 , 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
4 典型病例 刘某 , , , 2 0 女 2岁 于 07年 8月初诊 。患儿面 黄肌瘦 , 胃纳欠
2 1 7月第 3 0 0年 2卷第 7期
J l. 0 0 Vo. 2, . uy 2 1 . 13 No 7
湖北 中医杂 志
Hu e o r ̄ o C b iJu n fT M ・5 ・ 3
儿宝 2号 膏配合捏脊法治疗d J 疳 积 7 ,L O例
兰春梅 , 李丽 , 孟彪
( 北省 十堰 市 中医院 , 北 十堰 4 2 1) 湖 湖 胃方面 的功效尤为 突出。近年来 在 的实验研究证实 , 捏脊 能提 高患儿 的血红 蛋 白、 血浆蛋 白、 血清

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积滞40例临床观察

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积滞40例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HINA'S NATUROPATHY,Mar.2019,Vol.27 No.5冲任气血相搏,蕴结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虚实错杂,缠绵难愈,以致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脉络不通,症见带下增多、色黄黏稠、尿赤便秘、腹痛结块、情志抑郁,治以清热利湿,消癥散结,活血化瘀。

活血再通方中,当归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穿山甲活血通经、消癥散结;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水蛭破血逐瘀,化结散癥;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效。

另外,当归兼补血扶正之效,祛邪而不伤正。

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多糖可多方面调节免疫系统,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B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生成,激活补体系统,促进抗体产生等相关[4-7]。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香附提取物可通过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含量,从而抗抑郁、抗焦虑[8-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负面情绪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活血再通方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活血再通方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结止痛,增强盆腔炎性疾病远期后遗症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樊尚荣,张慧萍.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盆腔炎治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1165-1166.[2]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16-420.[3]张露莎,施后渊,毛慧.慢性盆腔炎免疫抗炎机制的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3):32-33.[4]王利华,王菲菲,刘悦,等.当归多糖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7,29(3):67-70.[5]夏泉,张平,李绍平,等.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3):164-166.[6]黄伟晖,宋纯清.当归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147-151,155.[7]李曦,张丽宏,王晓晓,等.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6):1023-1028.[8]曹玫,张洪,张晓燕,等.香附的药理活性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2):111-113.[9]刘成彬,张少聪,李青天.香附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9,24(4):787-788.[10]周中流,刘永辉.香附提取物的抗抑郁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7):191-193.(收稿日期:2018-11-09)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积滞40例临床观察卢丽娜,李超贤(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 目的:观察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积滞的疗效。

健脾法治疗小儿食物不耐受

健脾法治疗小儿食物不耐受

健脾法治疗小儿食物不耐受
尤元敏;王明月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5(27)12
【摘要】目前认为,食物不耐受属于肠道疾病,与IgG形成及发挥生物效应有关,数据显示其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45%,而在婴幼儿中这一比例更高,严重危
险小儿健康。

【总页数】2页(P1762-1763)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婴幼儿;中医;健脾法
【作者】尤元敏;王明月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扶阳法治疗小儿食物不耐受体会 [J], 高沁诗;羊长青;陈开扬;崔小希
2.伴有食物不耐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NF-κB和TLR4的表达及健脾法对
其表达的影响 [J], 高文艳;王长洪;吕冠华;林一帆;陆宇平;巩阳;刘杨;季芳;雷春红
3.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食物不耐受患者肠黏膜CD3、MBP表达的影响[J], 吕冠华;王长洪;孙希良;李雨鹏;时霞;多娜
4.孤独症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及忌食不耐受食物的治疗效果 [J], 耿香菊;吴丽;宋丽佳
5.健脾方治疗小儿食物不耐受疗效及对患儿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党伟利;冯刚;李华伟;张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积食怎么办,中医为您解决

小儿积食怎么办,中医为您解决

小儿积食怎么办,中医为您解决在中医看来,小孩子的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尚未成熟,运化能力自然比不上大人,如果喂养过程中又过食肥甘厚味这一类不好消化的东西,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积食。

积食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许多疾病,首先就是对于脾胃的伤害,经常性的让脾胃过度工作,特别是吃一些如肉类等难以消化的食物,脾胃也会累倒。

长期积食还容易引起反复感冒发烧,扁桃体发炎肿大,咽痛,呕吐,腹泻,腹痛,便秘、口腔溃疡等一系列疾病,有时还容易引起咳嗽,甚至哮喘。

积食的危害不容小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如何解决小儿积食。

一、什么是小儿积食小儿积食中医上是指小儿乳食过量,食物积聚在中焦,形成的胃肠疾患,也称之为胃强脾弱,能吃得下,但是运化消化不了,舌苔厚腻,面色萎黄,消化功能弱;通常有呕吐、食欲不振、厌食、腹胀腹痛、口臭、脸色发黄、大便干燥或酸臭、睡眠不安及手心发热等表现。

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发烧,咳嗽等,如果积食情况一直持续甚至会转化成小儿疳积,会变得更严重。

二、小儿积食有哪些症状呢?1.口气酸臭,舌苔白腻,手脚心发热。

2.腹胀腹痛,食欲差,不想吃东西。

3.睡觉不踏实,频繁翻身,喜欢趴着睡。

4.情绪烦躁,易哭闹。

5.免疫力下降,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6.发育迟缓,积食影响到脾胃转化水谷精微的功能,食物吃下去无法正常吸收,人体营养跟不上,会出现瘦弱,矮小等发育迟缓的表现。

家长不可强喂,而且服用营养品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根本吸收不了,需要对症治疗,比如针灸“挑四缝穴”。

7.腺样体肥大,积食尤其是鱼类、肉类的积滞,很容易产生痰热,引起腺样体肥大,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与学习。

8.过敏性疾病,食物长期积滞在体内,会产生各种垃圾毒素,在降温、饮食不当、接触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会表现出各种各样过敏的症状。

9.孩子有积食,容易出现咳嗽、发烧、扁桃体化脓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家长往往认为是孩子抵抗力低,乱用补药,希望提高孩子免疫力,在这里小仙女要提醒家长们:积食按感冒处理是无效的,即使暂时有效也会反复。

儿童厌食症应用锌硒宝联合中医推拿、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

儿童厌食症应用锌硒宝联合中医推拿、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

儿童厌食症应用锌硒宝联合中医推拿、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高志强;卜湘君【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22(20)9【摘要】目的针对儿童厌食症患者使用锌硒宝联合中医推拿和穴位贴敷的方案进行治疗,研究其进一步改善儿童厌食问题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8例儿童厌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4)。

对照组患者实行锌硒宝治疗,观察组患儿则使用锌硒宝联合中医推拿和穴位贴敷的方案,对比儿童的食欲状况。

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儿童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与此同时,在儿童食欲、食量的评分中,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

此外,在血钙、血锌水平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最后,在治疗安全性的观察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异常,也没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保障。

结论采用锌硒宝联合中医推拿和穴位贴敷的方案治疗儿童厌食症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提升微量元素水平,且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也能够得到保障,具有可推广价值。

【总页数】3页(P112-114)【作者】高志强;卜湘君【作者单位】辽源市中医院;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1【相关文献】1.儿宝颗粒辅助锌硒宝治疗厌食症儿童的效果观察2.中医穴位贴敷联合推拿辅助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型肺炎的效果观察与护理3.锌硒宝联合中医推拿、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临床效果分析4.小儿推拿法联合神阙和中脘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效果及有效率影响观察5.推拿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脾消食方对厌食症患儿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含量影响的研究

运脾消食方对厌食症患儿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含量影响的研究
2 0 1 3年 1 0月第 3 5卷 第 1 0期
H e b e i J T C M, O c t o b e r 2 0 1 3 , V o l 3 5 , N o . 1 0
1 4 6 7
运 脾 消食 方 对 厌 食 症 患 儿 尿 D一木 糖 排 泄 率 、 唾 液 分 泌 性 免 疫 球 蛋 白 A含 量 影 响 的研 究 ※
分 ] 。观察患儿 治疗前 后的身 高 、 体 质量 , 并 比较治疗 前 后 尿 D一木糖排泄率 、 唾液分 泌性免疫球蛋 白 A( s I g A) 含
量 变化。
1 . 5 疗效标准
临床痊 愈 : 食 欲与食 量均恢 复 到正常水
平, 伴随症 状 、 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 ≥ 9 5 %; 显效 : 食欲 明显恢 复 , 食量 恢 复到 原有 水平 的 3 / 4 , 证候 积分减 少 / >7 0 %; 有效: 食 欲有 改善 , 食 量有所恢 复 ,
1 . 3 治疗 方 法
2 . 1 2组 疗 效 比较
见表 1 。
1 . 3 . 1 治疗组
予运 脾 消食方 治疗 。药物 组成 : 焦 三仙
欲与食 量均无改善 ,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 0 % 。
1 . 6 统计 学方 法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计 软件进 行统计学 分析 。计量 资料用 均数 ±标 准差 ( 牙±s ) 表示, 采用 t 检
验; 计数资料率的 比较采用 x 检验 。
2 结 果
疾病 ( 如尿毒症 、 甲状 腺功能低下等 ) 引起 的厌食 。
吸道感染 , 严 重影 响小 儿 身 体 健 康 。2 0 0 8一O l _2 0 l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一点,其虽然不属于喂养方面,但也是病因,往往与疾病 医疗相关,所以需要讲明。 例如,小儿感冒发烧而经常使用抗生素、输液、退烧药(美林、 泰诺林等); 例如,经常认为小儿“上火”,给予清热药物“清火”; 例如,小儿大病、急重病(腹泻)治疗不当。 (3)内伤乳食,中焦失司 中焦,为木土之地。 土,就是脾胃、肠;木,即是肝、胆。 输入 脾主运化(吸收),胃主腐熟、受盛(消化),肝胆主调节。 大字 所以,饮食入胃,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输送,是经过中焦多方面 输入 共同协调的结果。 若是小儿先天中焦不足,加上后天喂养不当,那就会导致“内 大字 伤乳食”,最终是“中焦失司”。
所以,中焦内伤乳食,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结果。 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人拉车,他只能拉动一个人,结果, 车上跳上三个人,那这个人就要使劲拉,一使劲不就伤着了, 那在我们人体也一样我们的脾胃也会伤着。 “中焦失司”,主要体现在木土失调(神志变化)与脾胃失 司(运转弱以及升降失常,例如能食、便秘、腹泻等)。 4)浊气留积胃肠 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吸收与转输全 身,而其中的糟粕(食物残渣)就会绝大部分排除体外,一 小部分残留在胃肠。 如果患者“内伤乳食,中焦失司”,就会使得精微物质减少, 反而糟粕多,并且“留积胃肠”。 需要注意,此处说“浊气”,其除了食物糟粕之外,还包括 人体自身产生的水、湿、痰、饮,瘀血,寒气等各种毒邪。 所以,虽然定义为“积食”,实际上是多种浊气在胃肠的留 积。
3、临床症状 A、常症:酸、臭、胀、热 小儿其基本病机为“中焦运弱”与“中焦虚损”。 若是脾主运 化失常,就会出现胃胀、腹胀,有的时候是肉眼可见:肚子鼓 鼓的,如果有热,则是腹部温度高(趴着睡觉),大便干结或 者便秘(转运弱), 有的时候腹泻(清浊不分,酸,若是有热, 则是臭); 若是胃的腐熟受盛失常,就是纳少或者纳呆,伴有嗳气、呃逆, 如果有热,则是多食、口臭。 在舌苔方面,多厚腻苔或者花剥苔(甚至地图舌)。 此时,若是病机以寒湿为主,阻滞阳气,不能温润机体,则是 面色青白,以鼻唇周为主,无光泽,手足凉,以足冷为主,平 时大便多不成形,小便色白。舌质淡或者淡红,苔白。脉缓弱, 或沉,有的弦紧。 若是以阳热证为主,热邪充斥胃肠,则是贪凉喜冷(踢被子), 口臭、怕热、汗出,手足心潮热,大便多干结,小便黄,舌质 红,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体质,是不是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畏寒肢冷、四逆,多喜温暖;神疲蜷卧;腰腹虚 冷而痛,但喜温喜按;脉沉、微、弱,或者弦、紧、濡。若 是中焦,则是胃脘部胀满不适,或者疼痛,或者恶心呕吐, 嗳气呕逆之类。 因此,母亲很关键,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小 孩。 所以,一对母子,一定是息息相连,一个家庭也是如此。 《周易》里面,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后天喂养不当 后天,就是小儿出生之后的问题。 在人体脏腑方面,脾胃就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所 以,人的后天就是依靠饮食、依靠脾胃。)
积食的判断 1、闻口气。小儿口气臭(可能是酸臭或腐臭等),必定是积食。 除了闻口气,家长还要留意孩子打嗝儿时候的味道,孩子打嗝 时候立即凑近闻闻,有的孩子虽然平时闻没有口气,但是打嗝 反出的味道具有呕吐酸臭味,这个状况比平日也有口气出现的 更早,此时处理会更容易。 2、观大便。大便很臭(可能是酸臭),必定有积食。积食大便 不正常(不顺畅或拉稀,但都偏臭);或刚开始拉稀臭,拉几 天就不臭了;或放屁特别臭;大便颜色也不正常,一般偏深如 黑色。 3、摸温度。看手心脚心是否比平时热。如果发烧是手心手背、 肚子后背温差很大(嘴唇碰来检查),比如肚子很烫背不烫、 并且手心很烫手背不烫则必定积食 4、看舌苔。看是否厚腻,有些孩子舌苔虽然不厚,但是舌尖红。 积食几天后舌苔会偏厚,逐渐变黄腻;舌苔黄厚一般就是已经 积食至少几天了;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也必定是有积食。
概述
积食,也就是“食积”,属于古人所言的“九积”之一 “ 九积”:食积、酒积、气积、涎积、痰积、癖积、水积、血 积、肉积。 积食,如果从字面上了解,就是食滞不消,日久成积。
最早对此病有所认识的,是《诸病源候论》,其里称为“宿 食不消候”、“伤饱候”。这里面,注意一下“伤饱候”。 候, 就是征兆,表现 伤饱,就是饮食受伤,吃得太多 太有立体 感了,相当给力。
5、看脸蛋。有没出现脸蛋发红,一边(一般是右边)偏烫;有 的是在两侧出现红血丝或者白斑。 6、看食欲。食欲不正常,可能是不想吃东西,也可能总是吃不 饱的样子,或挑食喜肉;如果出现吐泻发热咳嗽鼻涕等症状, 想想是不是吃多吃杂后出现的。 7、看睡眠。晚上睡觉不安,不停扳,爱趴睡,子时过后满床翻 滚,这头翻那头,哭闹(积食必然会睡觉不安,所谓胃不和卧 不安),还有磨牙的。 8、严重的嗓子、扁桃体、咽喉发炎,一般开始都是发红,有化 脓了变白 9、喊肚子痛,大便后就不痛了,可能还要痛 程度不同病程不同表现不同,不是所有这些症状都有,只有前3 条有一条就能判断是积食。如果有感冒症状,并排除积食,则 按感冒处理。 另外屁臭也是消化问题,可怀疑积食
c 易感外邪 因为中焦虚损,气血生成不足,那么卫外的营卫(正气)就会 不足,能防御外邪入侵,小儿经常反复感冒、甚至咳嗽。 有的一月一次,有的一周一次。 此种小儿,多数存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或者慢性扁桃 体炎(气血虚,夹有痰湿),或者腺样体肿大,或者夜间盗汗 明显。 d 生长迟缓 本是先天中焦虚弱,加之后天乳食不断损伤,气血生化不足, 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不长肉、不长高),多皮肤干燥粗糙、 松散感,面色萎黄,口唇色白,少气懒言。 也有的小孩容易汗 出、盗汗。
2、病机变化与病理因素 从定义上可以看到,此患者的最基本病机就是“中焦失司”,是中焦不足, 加上后天失养导致的中焦损伤,共同的结果。 所以,其含有“中焦运弱” 与“中焦虚损”两方面。在病理产物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食物糟粕。 但是,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疾病的病 机也是如此。 因为小儿中焦,若是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损伤,那么不管是禀赋父母的寒 性体质,还是后天导致的,那么,体内的寒邪是存在的,如果在中焦,称 为中寒;因为寒邪性冷,容易凝聚津液,或者是中焦不能运化、气化体内 的水液,此时,就会变成水湿痰饮;若是影响营血,就能造成瘀血。 因为中焦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所以,也会导致小儿气血不足。 若是长期如此,“郁而化热”,积食、水湿痰饮、瘀血就会化热,形成热 邪。 所以,小儿“积食”病,在病机变化上多数以寒湿为主,夹有热; 但是,也会有部分小儿,因为热邪太盛,形成以阳热证为主,但是调整寒 热之后,患儿仍以中焦虚损为主。 同时,新发的,往往是实证为主,而久病者,则是虚实夹杂,也有部分是 虚证为主。
1、按摩疗法 A 分推阴阳 位置:腹部。 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 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 B、太极按摩(苏永泉老先生) 乳母 平膝而坐,将儿拖放其上或仰卧床上, 医者将手烤热(天凉寒 冷季节),左手或右手内劳宫对准儿太极穴(劳宫穴的具体位 置就是握拳后中指指尖对准的地方,太极穴就是肚脐)施一与 儿腹式呼吸腹壁起伏的频率相等的外力,用力极微,重在意, 在合拍,使产生共振的效果。 C、摩腹疗法 卧式,自然呼吸。 双手叠掌置脐下腹部,男子左手掌心贴腹,右手覆左手上;女 子相反。以脐为中心,两手绕脐,由小至大。 清代,吴师机 《理瀹骈文》中对摩腹疗法有了更详细的论述。 当然,还有很 多方法,例如捏脊疗法、运八卦等。 关键不在于你做了多少次,也不在于你一分钟推拿120下。而是 在于你的手法力度适中、柔韧不中断、意念集中。
2、指压疗法(针刺疗法) A、足三里穴 位置: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 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 B、中 脘穴 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C、 至阳穴(阿是穴) 位置: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最善温暖中 焦 D、内庭穴 位置: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当第2、3跖 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善清肠胃之热。 E、四缝穴(刺血) 经外奇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 节横纹中央。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 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 注意:四缝穴,一定是使用刺血、放血的方法,效果才好
B、变症:积食病久,面貌多样——对健康影响很大 a 积食发热 因为长期以来,浊气留积胃肠,日久化热,热邪越来越盛,就 可能导致反复发热。 此种发热,多为低热或者中热,很少看到高热。 若是突发的高热,则多为感冒。所以,此时一定要区别积食发 热与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突发性,多数高热,手背热为主,伴有鼻塞流涕、 喷嚏等症状) b 烦躁不寐 因为积食,导致内伤乳食,中焦失司,其可以表现为木土失调。 木气失调,则神志变化,例如心烦、脾气急、躁动不安,夜间 不寐(翻来覆去),甚至哭啼惊恐。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土弱为主,虚寒证候 另一种是以 土热为主,多因热,扰乱神魂。
小 儿 积 食
赵柏翔
小儿疾病,也分为常见病与危急重症、遗传性疾病。此处,儿 科是以常见病为主。这里面,最为常见的有三大类:呼吸系统 疾病(感冒、咳嗽)、消化系统疾病(胃痛、积食、腹泻)、 过敏性疾病(湿疹、荨麻疹、鼻炎)。 临床上,不难发现:一些久病、难治疾病,基本上与脾胃有关, 而小儿容易感冒发热、反复咳嗽、过敏等疾病,都会与积食有 关(例如食积寒热、食积咳嗽这些病名)。 所以,小儿无大病,积食多为患;脾胃后天之本,小儿诸病之 源。 因此,今日专门讲解小儿积食的问题。
若是小儿先天不足,往往可以通过后天调理来改变身体状态, 这就是以后天养先天。 至于小儿喂养不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A、母体体寒: 因为母体寒,其乳汁也是偏寒,则不合适母乳。因为小儿食 用,也是相当于食用生冷。 若是其伴有严重的瘀血证候(面部多斑、口唇色暗、紫,舌 质暗或瘀斑、瘀点,舌底脉络曲张明显),那母体的乳汁更 是含有大量浊气,更加不适合喂奶。 B、喂养不当: 输入 往往发生于添加辅食或者断奶之后。 大字 例如过早添加辅食,或者辅食添加错误。 或者饮食不规律,或者饮食不节(“饮食自倍,脾胃乃 伤”),或者五味过度(偏食)、或者吃零食,或者奶类、 水果、肉类过度等等问题,都应该会损伤中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