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方法

怎样判断探究试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实验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才出现的一个环节,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要在第二步骤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来判断,根据假设提出的变量,符合假设的条件的就是实验组,控制条件的就是对照组,所以我感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是根据假设的前提来确立的而不是固定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乃是最正确的方法。
比如我们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不是不要光?那么就会有两种假设:需要光或者是不需要光。
如果我们提出的假设是:光合作用需要光,那么设计实验中,有光的就是实验组,遮光的就是对照组;如果提出的假设是:光合作用不需要光,那么无光就是实验组,有光就是对照组。
所以我的观点应该是视题的假设而定,符合假设预期的就是实验组,另一种控制变量的就是对照组。
又比如,研究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如果你是为了证明酶在80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那么37 ℃的是对照。
如果你为了证明酶在37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温度的实验都是对照。
从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或者是互相作为参照物,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组都是实验组,而各组之间则是相互对比参照,互为对照组或实验组。
因而“条件对照”的实验结果则是不明确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
单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多组多变量对照实验:所有组都既是实验组也是其它组的对照组。
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知道滴加清水的(也就是不包含研究对象“唾液淀粉酶”)为对照组,而滴加唾液的为实验组。
例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答案:D,但有人认为应选C。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这几天的研修学习中,看到不少同行提出这个问题,初中教材中虽然给出了对照实验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考试过程中又经常考到,如何区分,的确有点难度。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网上搜索内容整理,给出区分的一些方法。
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帮助,如果有帮助多来踩踩啊!对照实验中采用的几种对照方法:1.自身对照2.空白对照(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3.条件对照1.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A、八上P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
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比对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B、七上P96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
也是如此。
第一天幼根尖端画上等距离4条线,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测量相邻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也就是将前后对象进行对比。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空白对照。
实验中最经常遇到、最麻烦的就是这类对照方法。
在对照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空白对照。
下面的我们经常用到的!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实验组:加入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以上定义,一般根据分号前面的一句话判断即可!大家可以理解下啊!我们用上述定义解释下面的例子:如“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只试管均加入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温水中。
试管A不给予任何研究因素——唾液淀粉酶的处理,则为对照组。
诸如采用等量蒸馏水、等量清水等作对照,均为典型的空白对照。
本实验的研究的因素是什么?唾液淀粉酶。
如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的自由转动,蚂蚁触角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实验组对照组的区分

2、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技巧: 不同的对照方法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常见的对照方法有:自身对照、空白对照、条件对照 (1)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① 对照组:实验对象在处理前的状态为对照组 ② 实验组:实验对象在处理后的状态为实验组 例:八上 p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 姿作对比,通过比对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对照组: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 实验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情况二
① 对照组: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② 实验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例如:“七上 P119“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先黑暗处理,然后放到光下,叶片部分遮 光,部分曝光„„ 对照组:曝光部分(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下未做处理的组→则为对照组 实验组:遮光部分——自然状态下对光(研究因素)做了处理的组→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 指给对象施以与实验变量相反处理的对照,使得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例 6:“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 甲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未加入研究因素(甲状腺激素) 乙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加入研究因素(甲状腺激素) 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加入了与实验变量相反的因素(甲状腺抑制剂)
初中生物--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初中教材中虽然给出了对照实验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考试过程中又经常考到,如何区分,的确有点难度。
对照实验中采用的几种对照方法: 1.自身对照 2.空白对照(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 3.条件对照1.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A、八上P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
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比对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B、七上P96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
也是如此。
第一天幼根尖端画上等距离4条线,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测量相邻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也就是将前后对象进行对比。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 .空白对照。
实验中最经常遇到、最麻烦的就是这类对照方法。
在对照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空白对照。
下面的我们经常用到的!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实验组:加入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我们用上述定义解释下面的例子:如“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只试管均加入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温水中。
试管A不给予任何研究因素——唾液淀粉酶的处理,则为对照组。
诸如采用等量蒸馏水、等量清水等作对照,均为典型的空白对照。
本实验的研究的因素是什么?唾液淀粉酶。
如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的自由转动,蚂蚁触角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触角在蚂蚁寻找食物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的因素是触角。
设置两组:甲组为保留触角的蚂蚁,乙组为剪去触角的蚂蚁。
自然状态下对研究的因素—触角进行处理(剪除)的乙组为实验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触角不进行处理(剪除)的甲组为对照组。
对照组与实验组

实验组是指人为改变其自然状态,即人为控制实验变量的组。
实验组是指在原基础上有一个变量条件的。
对照组是指无变量条件的。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
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
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蚯蚓的生长发育。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对照,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方法

对照实验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才出现地一个环节,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地判断要在第二步骤作出假设地基础上来判断,根据假设提出地变量,符合假设地条件地就是实验组,控制条件地就是对照组,所以我感觉实验组和对照组地确定是根据假设地前提来确立地而不是固定地,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乃是最正确地方法.比如我们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不是不要光?那么就会有两种假设:需要光或者是不需要光.如果我们提出地假设是:光合作用需要光,那么设计实验中,有光地就是实验组,遮光地就是对照组;如果提出地假设是:光合作用不需要光,那么无光就是实验组,有光就是对照组.所以我地观点应该是视题地假设而定,符合假设预期地就是实验组,另一种控制变量地就是对照组.又比如,研究温度对酶地活性地影响,如果你是为了证明酶在℃条件下地催化特性,那么℃地是对照.如果你为了证明酶在℃条件下地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温度地实验都是对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绝对地,静止是相对地,只是选择了不同地参照物,或者是互相作为参照物,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组都是实验组,而各组之间则是相互对比参照,互为对照组或实验组.因而“条件对照”地实验结果则是不明确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单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地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地是对照组;多组多变量对照实验:所有组都既是实验组也是其它组地对照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地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探究唾液淀粉酶地消化作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知道滴加清水地(也就是不包含研究对象“唾液淀粉酶”)为对照组,而滴加唾液地为实验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对这个实验地设计具有严密地逻辑性,具体体现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没有对照实验.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答案:,但有人认为应选.例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地两容器中,组高压灭菌,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地叙述不正确地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组为实验组,组为对照组.向、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检测敌草隆消失地情况,预计组敌草隆含量不变,组地全部消失.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地好答案:,但有人认为选项地说法是正确地.师生关于对照实验地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处于正常情况下地实验是对照组,而经过特別处理地是实验组.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二是认为显示正结果地实验为对照实验.什么是正结果?什么是负结果?同样不好确定.三是认为处于正常情况且有正结果地是对照实验.这种说法结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四是认为沒有限制因素地为对照实验.五是认为具负(相反)结果地是对照实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究竟实验组和对照组判段地依据到底是什么呢?通常,一个实验总要进行对照实验(有时还要进行对比实验).对照实验只是一个条件(即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因素)都相同地情况下所进行地实验,研究此条件(因素)和结果之间地关系,这一组就是“实验组”,而不包含此条件(因素)地一组称为“对照组”.我们不难发现“对照组”起到一种衬托作用、实际上它就相当于物理学中参照物地作用,既然作为衬托作用地“对照组”其实验过程、结果和现象、对实验者来说已经有感性上或理论上地认识,也就说在未真正做实验之前,实验者对“对照组”地结果已经预先知道.如果发现真正做实验之后“对照组”地实验结果与其之前地结果是不相符合地,说明此实验操作过程有误,宣布实验已失败,必须重做;如果在实验设计中所有地对象组地结果实验者都不清楚,既此所有地对象组为相互对照实验,也就是我们说地条件对照.我们可以根据这来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如例中在实验设计中遮光组实验结果实验者已预先知道(叶片中地淀粉已经消耗干净,滴加碘液叶片不变蓝),既其为对照组,曝光组为实验组.同理例中研究地是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因此含有微生物地这一对象(因素)地一组(组)为实验组,不含有这一对象(因素)地一组(组)为对照组.这种确定对照实验地理念,与前面几位同仁所说地“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地,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地就是对照组.”或“施加变量地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地是对照组.”是不同地.这种理念与验证或探究实验过程地认知规律是相符合地,同时它又能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及分析资料信息地方法相融,因此可以应用到所有实验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照性原则”是生物学实验设计地一个重要原则.而培养学生地地实验设计能力是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要求地一个目标.因此,要使学生准确掌握有关实验设计地基本概念和原理,首先要求教师把握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地基本理论,并持之以恒地有效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而在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就是很好地例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几个概念地说明.对照实验虽然教材没有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阐述,但是在安排第一个探究实验时对什么是“对照实验”作了详尽地说明.教材在七上给出了对照实验地定义: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地影响时,所进行地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地实验,叫做对照实验.我们也来看一下高中生物课本给对照实验下地定义: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地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可以说高中地表述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应该说,在对照实验地表述上,高中课本解释地更加直接、明了,更符合学生地认知水平,它很明确地体现出了控制单一变量这一主题、这一原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照实验遵循地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所有原则地前提,实验设计要合乎科学性.()可行性原则:符合实验者地一般认知水平;还要满足现有地条件,具有进行实验和完成实验地可能性.()简便性原则:实验地材料易获得,装置简化、简单,实验药品便宜,操作简便等等.()可重复性原则:一方面,减少误差,增加信度.另一方面,你做地实验,同样地情况下,别人应该可以重复验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单一变量原则:依据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复杂关系地准则之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不同地实验组别中,只有我们所要研究地因素不同,影响实验地其他所有因素都相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等量原则:除研究因素以外,所有可以影响实验过程或结果地因素都应该保持一样.()对照性原则:是生物实验设计地一个重要原则.在单一变量地前提下,通过对照,就能有效地排除其它因素对结果地干扰,增加实验结果地可信度和说服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可以说,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是对照实验地基石和灵魂,而单一变量原则又是对照性原则地前提.在生物实验地基本思想就是“对照”,因此,大多数生物实验都是在控制单一变量地前提下,根据对照性原则进行设计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对照组和实验组认定地几种看法但是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权威、统一地表述,必然导致人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识上地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认定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处于正常状态下地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地是实验组..根据实验地目地,施加什么条件来达到这个目地,那这一组就是实验组..根据已知、未知来判断.对照组地实验过程、结果、现象对实验者来说是已知地,或公认地.实验组往往是未知地、需要验证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照组是一个参照物,一般没有变化地为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固定地模式,既可以作对照组,也可以作实验组..实验前是对照组,实验后是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了实验处理地事物是实验组;自然状态(未加处理)地事物称为对照组.实验地处理是基于加减法原理之上,即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即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因素即为减法原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按照专家地表述,对照组地标准就是自然状态地、公认地、已知地.比较第一种和第七种地两种说法.最后一种看法地代表人物是人教版课程教材研究所赵占良和吴成军,实际上头尾两种看法大同小异,只不过是专家将其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但是,即使他们地说法,试着对一些实验进行解释,有地不是很通,或者混乱容易引起混乱.所以说,虽然有一定理论依据和道理,但还不被广泛接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照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分

• 经过这样的控制处理的一组事物称
• 为实验组。所以甲组起对照作用。
• 例三(2008济宁中考) • 4.我市某中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某天下午,
耿老师领着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了郊区的田间,在一块白菜地边驻 足观察,眼尖的赵华发现了一条深绿色的小虫正在啃食白菜,耿老师告 诉大家,这是菜青虫,专门啃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善于动脑的李青 提出了“菜青虫是否天生爱吃十字花科的植物呢?”耿老师因势利导, 说:现在就以李青的问题为题,进行实验探究。 • (1)提出问题:略 •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 • (3)实验步骤:①找到有菜青虫卵的叶片。②将菜青虫卵封闭孵化和饲养, 其目的是_______。③选取几种十字花科的叶片作 对照组 ,选取几种 非十字花科植物叶片作 实验组。④把刚孵化的幼小菜青虫若干条分别 放入十字花科植物和非十字花科植物中。 • (4)实验现象:菜青虫喜食十字花科植物。
• 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问题,李明选择一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 材料。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
•
•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以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 • 你的方案利用了天竺葵的哪项生理活动?
•
• (2)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
分别装入下图装置杯中。过一段时间之后,往杯中注入清水,将杯内气 体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情况。
• 方法三 材料:菠菜、树叶或其他的新鲜植物叶。 • 提前一天,将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各100g分别装入
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同时将塑料袋内充满空气,插入软管扎紧 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不加标记,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 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的挤压塑料袋,观察石 灰水的变化。若当天王成实验,可多选一些叶片,放置时间1h左右。
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什么区别?

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什么区别?在科学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们分别代表了实验中不同的处理条件,通过对比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更加可靠和有效的科学结论。
那么,实验组和对照组究竟有哪些区别呢?一、定义和作用1. 实验组实验组是一个受试对象参与实验的组别,接受某种处理或干预的群体。
实验组是为了检验某种因素在研究对象身上产生的效应而设立的。
2. 对照组对照组是与实验组相对应但没有接受任何处理或干预的群体,它被用作比较和评估实验结果的基准。
对照组用来衡量实验组与常态之间的差异。
二、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原因1. 随机性和可比性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消除个体的差异性,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使得两组之间的差异更具可比性。
2. 有效性和可靠性对照组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有效,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某种处理或干预是否有效。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功能和特点1. 实验组的功能实验组是用来接受某种处理或干预的,通过实验组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某种处理或干预对实验对象产生的影响。
2. 对照组的功能对照组是用来与实验组进行比较和评估的,通过对照组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实验组的效果是否显著。
四、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和分组方法1. 随机分组将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方面的特征相似,以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对照选择选择与实验对象在各方面特征上相似的群体作为对照组,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是科学和公正的。
3. 干扰因素控制为了消除实验结果中的其他因素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尽可能地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干扰因素。
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优缺点1. 实验组的优点实验组可以提供实验结果的直接证据,能够从直接的实验数据中得出科学结论。
2. 对照组的优点对照组可以提供实验结果的参照标准,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实验组的效果。
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缺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课程标准有十大主题。
课程标准是将科学探究列为十大主题之首,表明它的重要性和它的地位。
因此,无论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在巩固探究实验这一主题的练习中,还是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考试中,探究实验是必讲、必做,必练,必考的。
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模块。
在讲课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牵涉到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界定,在做练习的时候可能也会牵涉到。
对照组和实验组这一问题不是老师不想讲、或者考。
因为教科书也好,教参也罢,也就是没有权威的资料给出一个定论:对照组是什么样的,实验组是什么样的。
查一些资料,答案五花八门。
因此,“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评判的标准相去甚远,有的时候甚至是南辕北辙。
一、对照的概念:1、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又叫控制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不过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要根据实验情况来随机决定。
不同的对照组类型,有不同的情况二、对照组和实验组认定的两种基本看法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权威、统一的表述,必然导致人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识上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认定方法。
1、根据已知、未知来判断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是对照组,对照组的实验过程、结果、现象对实验者来说是已知的,或公认的。
实验组往往是未知的、需要经过实验处理来证明的是实验组。
例1:取两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枝条,将乙的叶片摘剩下一片,甲不作处理。
两段枝条分别放进装有红色水的甲、乙水瓶里.将两个水瓶放在天平两边,调节天平达到平衡。
将装置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后:(1)如果把枝条上的叶片做成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会发现叶片结构中的最有可能染上红色。
因为里面有管:它是运输的通道。
(2)运输到叶片的水大部分会从散失掉,这称为作用。
(3)对比甲、乙,此时较轻的是。
因此移栽树苗通常要摘除大部分叶片的意义是。
分析:这道题主要探究的是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去除部分叶片的枝条为实验组,对枝条不进行处理的为对照组。
例2: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两个小组的同学做法如下:第一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两条鱼。
他们将一条鱼的所有鳍同时捆扎起来,然后将它放入水中;将另一条鱼不捆扎鱼鳍就放入水中,进行观察实验。
第二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五条鱼。
他们将这五条鱼分别捆扎起胸鳍、背鳍、腹鳍、尾鳍和臀鳍(即每一条鱼只捆扎一种鳍),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入五个缸中,进行观察实验。
1)你认为第一小组的同学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2)哪种处理为对照组?对他们的做法提出一个改进意见?3)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方法更好?你的理由是?分析:这个实验是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其中第一小组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这一组实验中,一条鱼的所有鳍同时捆扎起来,而另一条鱼不捆扎鱼鳍,即没有进行处理,故判断这条不捆扎鱼鳍的鱼为对照组。
例3:某同学做“探究菜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菜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分析:这道题探究的是“菜豆种子的萌发的条件”,而菜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然状态下,菜豆种子在自身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获得这些条件了就会萌发,而实验中乙具备这三个条件,即相当于在自然状态下,所以乙为对照组。
自然状态下的为对照组,异常状态下的为实验组。
例4: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装置中一半为明亮,一半为阴暗,到底哪个环境为对照组,哪个为实验组呢?分析:我们可以从背景资料了解到,鼠妇是适于生活在阴暗环境中,阴暗环境相当于鼠妇所处于的自然状态,所以阴暗环境为对照组,明亮环境则为实验组。
例5: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等量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等量馒头块与2毫升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试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号试管。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试管两组作对照。
这组实验的对照组是号试管。
(2)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试管两组作对照。
对照组是:号试管。
分析:这道题探究的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自然状态下,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这三大条件都影响馒头的变化。
实验中,3支试管经过处理后,只有1号试管满足口腔中的三个条件,即相当于自然状态,所以,该实验中1号试管为对照组,其他试管为实验组。
2、根据实验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来判断探究实验六个环节: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4、完成实验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对照实验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才出现的一个环节,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要在第二步骤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来判断,根据假设提出的变量,符合假设的条件的就是实验组,控制条件的就是实验组,所以我感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是根据假设的前提来确立的而不是固定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乃是最正确的方法。
比如我们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不是不要光?那么就会有两种假设:需要光或者是不需要光。
如我我们提出的假设是:光合作用需要光,那么设计实验中,有光的就是实验组,遮光的就是对照组;如果提出的假设是:光合作用不需要光,那么无光就是实验组,有光就是对照组。
所以我的观点应该是视提出的假设而定,符合假设预期的就是实验组,另一种控制变量的就是对照组。
施加什么条件来达到这个目的,那这一组就是实验组。
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例1: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步骤如下: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去掉黑纸。
④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由色变为色。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净。
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用清水冲洗掉碘液时可以看到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__________。
分析:根据教材介绍,这个实验的目的为证明“植物在光下能产生淀粉”,一片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到底哪一个是对照组?光合作用是需要光的,那实验中有光的那组就是实验组,没光的那组则是对照组。
例2:在“饲喂甲状腺激素对小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进行了以下实验分组: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丙组——不饲喂药剂。
分析:这道题中,实验的目的是证明“甲状腺激素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小动物的生长发育是需要甲状腺激素的,所以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为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但是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的处理,所以为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也为对照组。
例3、七上P96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
也是如此。
第一天幼根尖端画上等距离4条线,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测量相邻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也就是将前后对象进行对比。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或者状态上的差异。
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此类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是比较好确定的。
例4、七上P98“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实验。
它是探究缺氮、缺磷、缺钾情况下生长的植物叶片状况。
分别将对象组除去研究的因素——氮、磷、钾,这和常态相比是经过处理的,因此它们是实验组。
而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对象组是对照组。
研究的因素是氮、磷、钾。
例5、七下“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甲组用食醋和清水配置出一定PH值浓度的模拟酸雨,喷洒植物;乙组用清水喷洒。
甲组加入了我们所研究的因素——模拟酸雨,来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甲组是实验组;而乙组没有加入所研究的因素,所以是对照组。
研究的因素是模拟的酸雨。
例6、如七上P71“探究草履虫的应激性”具体化到“草履虫对肉汤有趋向性”实验。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虽然草履虫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它对外界的有利刺激或有害刺激能够作出反应。
图甲、乙、丙表示三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
甲维持原状。
当在乙和丙两块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滴肉汁和一小粒食盐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同理,甲不做处理,为空白对照组。
其中的草履虫的趋向是随机的;乙进行了处理,而且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是否滴加肉汤)的处理,所以为实验组。
丙是经过施放盐粒的处理,但是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的处理,相对空白对照组,是施加了一定条件的处理,应该为条件对照组。
甲、乙空白对照说明草履虫会趋向有利刺激,而丙通过条件对照,从相反的方面说明草履虫也会逃避有害刺激。
一正一反的结果更好地说明了草履虫具有应激性。
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例7:为了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方案。
三组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叶片分成甲、乙两组。
实验过程中叶片滴加一滴蒸馏水,使叶片保持湿润。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空气中)。
方案2: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空气中)。
方案3:将甲、乙组都灭菌后,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环境下。
分析:这道题中,要先找出探究的内容是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实验变量是细菌。
在3个实验方案中,甲组都是没有接受变量处理的,所以为对照组,乙组都是接受了变量处理的,故为实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