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对照组与实验组

合集下载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这几天的研修学习中,看到不少同行提出这个问题,初中教材中虽然给出了对照实验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考试过程中又经常考到,如何区分,的确有点难度。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网上搜索内容整理,给出区分的一些方法。

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帮助,如果有帮助多来踩踩啊!对照实验中采用的几种对照方法:1.自身对照2.空白对照(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3.条件对照1.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A、八上P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

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比对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B、七上P96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

也是如此。

第一天幼根尖端画上等距离4条线,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测量相邻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也就是将前后对象进行对比。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空白对照。

实验中最经常遇到、最麻烦的就是这类对照方法。

在对照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空白对照。

下面的我们经常用到的!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实验组:加入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以上定义,一般根据分号前面的一句话判断即可!大家可以理解下啊!我们用上述定义解释下面的例子:如“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只试管均加入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温水中。

试管A不给予任何研究因素——唾液淀粉酶的处理,则为对照组。

诸如采用等量蒸馏水、等量清水等作对照,均为典型的空白对照。

本实验的研究的因素是什么?唾液淀粉酶。

如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的自由转动,蚂蚁触角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实验组和对照组判断

实验组和对照组判断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方法作者:李毅然 (初中生物资阳市初中生物512班 ) 评论数/浏览数: 6 / 41 发表日期:2012-10-12 11:51:13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加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现根据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生物学科实验能力的考查,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能实现预期结果的对象组。

对照组是指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但在关于生物实验的考题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

比如下面两题:例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育好⑥生长不良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答案选B但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选C,即①④⑤。

例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D)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例1中的“黑暗中培养”和例2中的“叶片一半遮光”都是进行的无光照处理,为什么例1中的“黑暗中培养”为实验组而例2中“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呢?这两题矛盾吗?我看并不矛盾。

根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笔者认为要判断对照组和实验组,首先应确定实验假设是什么,既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再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变量,然后分析哪一对象组接受了实验变量处理,哪一对象组没有接受实验变量处理。

初中生物对照试验教案

初中生物对照试验教案

初中生物对照试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条件下豆子发芽的速度,探讨环境因素对豆子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豆子(同一种类)
2. 盆子或花盆
3. 水
4. 吸水纸或湿棉花片
5. 测量尺
实验步骤:
1. 将豆子分成两组,每组取相同数量的豆子。

2. 取两个盆子或花盆,分别放入同等高度的土壤。

3. 在一组豆子的土壤上放上湿透的吸水纸或湿棉花片,并将豆子均匀地摆放在其上。

4. 在另一组豆子的土壤上不放任何湿润物质,直接将豆子种入土壤中。

5. 分别给两组豆子适量的水,并保持土壤湿润。

6.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豆子的发芽情况,包括发芽的数量和速度。

7. 持续观察一周,比较两组豆子的发芽速度和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
1. 经过对比观察后,记录下两组豆子的发芽数量和速度。

2. 分析比较两组豆子的发芽情况,得出结论并探讨环境因素对豆子生长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每天保持土壤湿润,确保豆子的生长环境适宜。

2. 注意观察两组豆子的发芽情况,及时记录数据。

3. 小心操作,防止豆子被挤压或受到其他损伤。

拓展实验:
1. 尝试改变豆子的种类,观察不同种类豆子的发芽情况。

2. 改变土壤的种类或添加不同的营养物质,观察对豆子生长的影响。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不同环境对豆子生长的影响,培养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同时提高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初中生物易错易混概念

初中生物易错易混概念

初中生物易错易混概念1、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一般都控制在理想状态下,排除一切影响实验的因素。

实验组一般只控制研究因素,其他条件都处于理想状态,如在探究“土壤的湿度对蚯蚓的影响”实验中,装有潮湿土壤的实验装置为对照组,装有干燥土壤的实验装置为实验组。

2、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如菜豆。

反射与应激性:单子叶植物:只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如玉米。

3、应激性:生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高级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形式。

4、切片、装片与涂片:切片是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

装片是用撕下或挑取的少量生物材料制成的玻片。

涂片是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玻片。

5、辐射对称与两侧对称:辐射对称是经过身体的纵轴可以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部分。

如水螅是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是经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部分。

如涡虫则两侧对称。

6、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如蚯蚓是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不但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如蝗虫是节肢动物。

7、上皮组织与保护组织上皮组织是动物体的基本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保护组织是植物体的基本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8、导管与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由死细胞组成。

筛管是植物体内韧皮部中运输有机物的管道,由活细胞组成。

9、受精与传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称为受精。

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

10、胚珠、胚与胚胎胚珠是花的子房中的结构,胚珠能发育成种子。

胚是种子中的结构,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是新植物的幼体,位于种子内。

胚胎是动物或人的幼体,位于子宫内。

11、叶绿体与线粒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线粒体是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化学能转化为供细胞利用的能量。

初中生物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初中生物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 1.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境:潮湿阴暗
常态, 鼠妇能 正常生 活。
对照实验装置
阴暗环境
明亮环境
人为处理。
鼠妇各5只 湿土
案例分析
变量
•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常态,绿叶 能正常生活。
人为处理
绿叶正常生 活环境:有 光照。
案例分析
• 3.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
1
2
3
种子正常的萌发条 件:适宜的温度, 一定的水分,充足 的空气。
初中生物如何区分对照组和 实验组
辨概念
单一变量原则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
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 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的实验。
对照组
指没有经过处理的能 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 组别。(常态、不处理)
实验组
是采用某一手段干预 某种变量或因素的组 别。 (人为处理)
案例分析
变量
鼠妇正常生活环
4
不洒水 橱柜
一定的水 橱柜
一定的水 冰箱
很多的水 橱柜
实 验 一定的 组 水分
对 照 适宜的 组 温度
实 验 组
充足的 空气
实 验 组
练习
• 探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
实验组
对照组
(吸收二氧化碳)
对照实验装置
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初中生物对照实验设计的教学

初中生物对照实验设计的教学

忆犹如刻金石,是学习诗词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在这一黄金时期多背诵古诗词,一是为了让学生多识字,古诗词中的通假字和生僻字最多,许多字的意思和现代文学中的意思截然不同,结合诗意与字词的对比,通过对诗词和释义的背诵,会对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二来可以通过背诵诗词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

比如:当春天来到公园赏景游玩,看到湖畔一排排柳树垂下碧绿的柳枝,脱口而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而口语可能会是“这柳条多么绿,多么好看啊!”两者相比,是不是觉得古诗词更加具有意境和美感,更能体现出诗词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诗词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环节,搜集有关描写以“春”为主题的诗句,学生通过背诵的形式进行展示比赛,在良性竞争中激发并熏陶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传统诗词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有效的学习途径。

总之,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音韵自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都是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将诗词教学发扬广大,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和历史使命。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诗词文化素养,可以采用讲解历史故事和创作背景等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内涵,赋予诗词文化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从而推动传统诗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薛俊林.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的相关思考《课外语文》,2015(24):66-66.[2]孙艳侠.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考试与评价》,2017(4):00185-00185.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王 虹 (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 730060)【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现如今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也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确定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确定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生物作为学业考试科目也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经过几年的探索、磨合、提升,我市生物中考试卷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鲜明风格,并且每年试卷的稳定度较好,但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也是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并且为各地市所推崇和效仿,也为一线教师所认可和接受。

福州地区这几年生物学科的中考命题工作(考题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的认可和赞赏,无论是在(宏观)试卷总体水平的把握度方面,还是在(微观)试题的精心设计、精雕细琢方面,还是在题型的严谨和创新方面,可以说在全省九地市中老大的地位无人能比。

在省级多次大型研讨会上刘国秀老师介绍福州地区生物科的命题经验已成为保留项目,每次都要做代表性发言。

今年的试卷在省里又得到了广泛、一致的称赞。

我想这样成绩的取得,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于刘国秀老师严谨的治学风格。

为了保证每年试卷的新颖度,拉近试卷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学生的联系,她要求具有命题资格的老师随时注意收集资料、收集题例,特别注意本地区发生的、和生物学科有关的问题,早安排、早布置,要求大家打有准备之战,打有把握之战,虽然搞得大家压力都很大,但当卷子得到认可时,大家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几年的试卷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这也是其他八地市对福州试卷唯马首是瞻的重要原因所在。

其次,也在于国秀老师着力培养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命题人员队伍,并且对这支队伍信得过,放得开。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八县更多优秀教师的涌现,将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八县老师加入到命题的队伍中来。

经过系统的命题培训和实际的操作,不仅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和业务提高是大有益处,而且对区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都有益处。

最后,更在于福州地区的广大教师具备的良好教学水平和素质,也包括在座的各位,才能彼此相得益彰。

下面主要就近几年试卷中涉及到的探究实验题谈一些个人的感受和看法,并对试题外的一些问题和大家进行商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不管是刚才上面讲到的作为初中生物教学指挥棒的生物学业考试,还是市质检的试卷,以及大家接触到的各种配套练习,或者大家自己出的复习题、各种试卷,都会在回避一个内容的考查。

初中生物 对照试验

初中生物 对照试验

初中生物对照试验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初中生物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组成,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照试验是初中生物实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对照试验可以对研究对象的特性进行更好的认知和分析。

本文旨在介绍对照试验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初中生物中常见的对照试验的例子。

我们将从对照试验的定义和作用入手,探索对照试验在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对照试验,我们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加准确地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中常见的对照试验包括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观察不同条件下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对不同变量的研究。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对照试验的理解,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初中生物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生物科学的探索和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对照试验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初中生物中常见的对照试验的实例。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1. 引言- 1.1 概述:介绍初中生物对照试验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章结构:概述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

- 1.3 目的: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研究问题。

2. 正文- 2.1 对照试验的概念和意义:详细介绍对照试验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2.2 初中生物中常见的对照试验:列举一些在初中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3. 结论- 3.1 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总结对照试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以及它对初中生物学习的影响。

- 3.2 对照试验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探讨对照试验在初中生物学科中的实际应用,并分析其实践意义。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生物中对照试验的概念、意义以及常见应用,并强调对照试验在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对照试验的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
初中教材中虽然给出了对照实验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考试过程中又经常考到,如何区分,的确有点难度。

对照实验中采用的几种对照方法: 1.自身对照 2.空白对照(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 3.条件对照
1.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A、八上P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

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比对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B、七上P96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

也是如此。

第一天幼根尖端画上等距离4条线,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测量相邻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也就是将前后对象进行对比。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 .空白对照。

实验中最经常遇到、最麻烦的就是这类对照方法。

在对照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空白对照。

下面的我们经常用到的!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实验组:加入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我们用上述定义解释下面的例子:如“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只试管均加入
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温水中。

试管A不给予任何研究因素——唾液淀粉酶的处理,则为对照组。

诸如采用等量蒸馏水、等量清水等作对照,均为典型的空白对照。

本实验的研究的因素是什么?唾液淀粉酶。

如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的自由转动,蚂蚁触角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触角在蚂蚁寻找食物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的因素是触角。

设置两组:甲组为保留触角的蚂蚁,乙组为剪去触角的蚂蚁。

自然状态下对研究的因素—触角进行处理(剪除)的乙组为实验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触角不进行处理(剪除)的甲组为对照组。

这里有个误区要纠正一下,不做任何处理并不是对对照组什么处理都不做,它是是针对实验变量而言不做处理的。

经常还是要做一些处理。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与实验假设无关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

比如七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实验前要将叶片进行暗处理;再如八上“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实验设计,实验前甲、乙两组进行灭菌处理,他们的处理都不是针对实验变量的。

有人提出这种处理是“排除公害变量的影响”这一说法,它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时处理,也是保证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做法。

举几个空白对照的例子:A、如七上P98“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实验。

它是探究缺氮、缺磷、缺钾情况下生长的植物叶片状况。

分别将对象组除去研究的因素——氮、磷、钾,这和常态相比是经过处理的,因此
它们是实验组。

而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对象组是对照组。

研究的因素是氮、磷、钾。

B、如七下“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甲组用食醋和清水配置出一定PH值浓度的模拟酸雨,喷洒植物;乙组用清水喷洒。

甲组加入了我们所研究的因素——模拟酸雨,来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甲组是实验组;而乙组没有加入所研究的因素,所以是对照组。

研究的因素是模拟的酸雨。

下面可一个有争议的例子:七上P119“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到底遮光是实验组还是曝光是实验组?甚至在高考中出现争论。

根据空白对照概念,自然状态下,叶片是曝光的,因此实验中不经过处理的曝光部分应该是对照组。

而遮光部分相对于自然状态而言,经过了处理,是实验组。

但经常有不同的意见。

为什么出现异议呢?关键在于叶片事先经过一昼夜饥饿的暗处理。

也就是说它是从暗的环境移到到阳光下,因此不做任何处理的是遮光部分,因为它原来就是不见光的,既然不处理,那就是对照组。

实际上是“暗处理”干扰了对题意的判断,饥饿的目的是为了消耗叶片已有的淀粉,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暗处理并不针对实验变量,实际上是上面讲到的对“公害变量”的处理。

通过例题分析,不管问题多复杂,只要牢牢抓住“对照组就是不施加任何研究因素,或者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不做任何实验处理”这一关键,判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