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合集下载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一句是什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一句是什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一句是什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虚幻的。

艺术是广泛的人类活动(或其产品),涉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达技术熟练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观念。

艺术源于生活的唯美句子:
1.我喜欢,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

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

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

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2.啊,我爱夏夜的星空,因为它是那么绚丽多彩,那么美丽动人,那么富有神秘感。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解

怎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你怎么看待艺术?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艺术。

懂艺术的人能够看懂艺术,但是毕竟真正懂艺术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说艺术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他们对于艺术的看法都是我认可的,那如何解释他们的观点呢?
回答一:艺术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东西,就拿一幅画来说,同样的一个场景几个不同的人表达出来就是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生活不一样看到的内容肯定有差别,然而艺术更多的是侵入个人的情感表达,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所以表达出来的画面和艺术效果自然不一样,但是真正的艺术往往比你所直观看到的内容要丰富的多!同一艺术品有人喜欢有人看着没感觉,这也说明欣赏者的认识也是来源生活的认识的深浅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真正的艺术肯定来源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回答二:艺术源于生活我个人是认可的。

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或是基于生活中的某些原型的,就算是画家画那种十分富有想象力的画,画里面的主体也还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某种东西。

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是认可的。

艺术高于生活,我不太同意,我觉得艺术与生活他们两个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没有地位之分,可能我这样会比较俗气吧。

我也是个搞艺术的,但我始终认为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无地位高低之分。

艺术就是这样的,不论多么美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艺术家的演绎,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爱好并学习艺术的人,你们需要感受生活中美,并且将它们进行演绎。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2、油画中的天安门和真实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
教师补充: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3、油画作品和史实照片相比,哪个图中的毛主席形象更突出?作者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油画作品中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基本知识
与技能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美术作品〈〈捣练图〉〉,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可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通过再现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对照,进一步说明艺术
(真实——再现性艺术)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然后通过艺术作品来丰富和提升生活的质量。

同时,艺术也可以扮演着反思和启发的角色,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艺术成为了文化和人类经验的重要一部分。

一、源于生活的理解“源于生活”是关于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它强调艺术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来创作作品。

通过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具有情感、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触动观众的心灵,启发思考,并为文化和人类经验做出独特的贡献。

这种与生活的互动使得艺术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领域。

(一)观察和感受:艺术家是敏感的观察者和感知者。

他们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从微小的细节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象,都可能成为他们作品的灵感之源。

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景象和事件都可以触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

(二)情感和经历:艺术常常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情感载体。

艺术家通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观众能够共情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三)反映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常常通过作品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文化特点和历史事件。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印记,还可以引发观众的反思和讨论。

(四)探索自我和身份:生活中的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动力。

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身份探索等融入作品中,以表达自我和传达独特的视角。

(五)自然界的美: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灵感来源。

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季节变化、动植物等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素材。

自然的美丽和复杂性常常在绘画、摄影和雕塑等领域中得以表现。

(六)日常物品的赋予:艺术家常常通过将日常物品和材料重新赋予意义,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这种做法被称为"现成物"艺术,它将普通物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地位,引发观众对物品和生活的重新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艺术不仅仅
存在于画廊和舞台上,它更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街头涂鸦到家居设计,从音乐会到街头艺术表演,艺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艺术源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家们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一朵花、一片树叶、一杯咖啡,都可能成为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作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诠释和赞美。

然而,艺术并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它更是高于生活的。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
的创作,将生活中的琐碎和平凡升华为艺术品,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场舞蹈,更是对人类情感、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和传达。

艺术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存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思考,让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和意义。

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更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观看一场舞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我们都在与艺术亲密接触。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诠
释和赞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存在。

让我们珍惜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艺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和意义。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表述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着重强调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明白简捷,耳熟能详,经常见诸书藉、报纸、屏幕,走进学生课堂,因此,约定俗成地演化为人们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整体把握。

艺术要求对社会生活撷取,整合,加工,提炼,融入艺术理念,达到真、善、形的和谐统一;要求发现和创造典型艺术形象,鲜活,独特。

这就是“高于”生活之所在。

社会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只有把社会生活当作素材、进入艺术创作才能成为艺术源泉。

但生活不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艺术源泉还包括自然界,即人和人以外的表象;甚至有时艺术理念游离出去,在一定条件下扮演“源泉”的角色。

社会生活毕竟是艺术的主要来源,倘若单独表述为“艺术源于生活”也未尝不可。

如果把艺术源于生活和艺术高于生活连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把握,用图形显示,便是生活一条平形直线连着一座艺术山峰;生活虽为艺术源泉却须仰视艺术,相比之下处于低位,就打破了固有的平衡。

较为准确的提法应该是——“生活决定艺术,艺术高于生活”。

(生活和艺术呈两座山峰比肩的图形显示)“生活决定艺术”的表述直抵生活和艺术关系的本质,有力度有高度,而“艺术源于生活”的表述过于宽泛,虚弱,力度高度都不够;两者是级差概念。

认识上了台阶从而选择更为准确的概念实属必然。

“生活决定艺术”除了具有“艺术源于生活”的一般意义,面对“艺术高于生活”表述的强势,使生活陡然具备了同样的强势地位;使艺术高于生活成为可能,并对其制约。

这是由生活对艺术的优势决定的:一,生活宽于艺术。

社会生活加上自然界,亦即人和人以外的表象构成了艺术的源泉,唯一的源泉。

这个源泉犹如浩瀚的宇宙广阔无边,艺术表现只是其中很小部分;犹如地球深处的宝藏,品种繁多,储量丰富,艺术表现只能开掘很小一角。

哪怕把古今中外的艺术总和扩充千倍万倍,写出一千部一万部《红楼梦》《罪与罚》《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等也永远不能、根本做不到使这个源泉枯竭。

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思

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思

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思“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种哲学理念,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创造力应该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创造中可以超越现实,成为更加美好的事物。

一. 源于生活人类的创作能力是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每一件艺术作品,音乐,文学,电影,艺术品,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的事物、感受和经历。

因此,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情况。

艺术家要提取生活中的素材,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注入其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这是源于生活的根本。

二. 高于生活即使创作源于生活,但创作过程中也应当超越现实的狭窄范围,去探索更远的领域,将真实的事物转化为更加美好的事物。

艺术是一种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的行为,到达那些所有艺术作品不会到达的地方。

艺术创作是一种反映个人理解和判断力的修辞技巧,是在现实的范围内拓展理解和判断力的一种手段。

当我们更进一步,我们发现艺术家不再是被现实所束缚,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思想,超越现实的束缚,同样也超越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这就是高于生活。

三. 生活中寻找创意在生活中寻找创意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从中汲取灵感的源泉。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每一个人都应当尝试着去看待我们的周围事物,从中汲取灵感,就像艺术家观察现实一样。

四. 用艺术表达生活把我们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结合起来,可以把我们想说的话变得更加生动。

艺术是一种去表达我们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加入到我们的作品之中。

而这样的艺术作品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会有更多的自信和意愿去面对这些问题。

总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自己的创作力应该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我们还应当超越现实,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事物。

阐述这一哲学思想的同时,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寻找创意,并将我们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结合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与人类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人类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人类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人类生活存在着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1.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同时又指导着人们的生活。

2.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和想象力,而灵感和想象力的来源往往就是日常生活。

艺术家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从中挖掘素材,创造出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启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

3. 艺术具有引导作用,可以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好的艺术作品能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 艺术对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社会交流,推动社会进步,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

5. 艺术和生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地方。

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艺术就会失去其真实的内涵和感染力。

因此,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和原创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艺术与人类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艺术对生活的反映、指导、引导和传承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两者的对立统一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由参观淞博美术画社而想到的
内容提要:本文以参观淞博美术画社小写意画——麦子的感想为导索,由此引发一系列联想,先是自己的漫画《工厂的烟囱》,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受现实生活场景的震撼与惊悚。

再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宋代《清明上河图》,进而又联想到姐妹艺术电影——《龙须沟》《本命年》;音乐二胡《二泉映月》流行歌《寂寞沙洲冷》;以及文学中鲁迅的《阿Q》,唐诗《江雪》,外国画家《女贵族莫洛卓娃》集立体主义、现实、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最后以齐白石的《虾》源于其长期对虾的生活习性,形态的观察,进一步阐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做结束。

关键词:小写意、四条屏、惊悚、借景抒情、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感性、理性、意象、并列展开式
正文
一走进淞博美术画社,里面古朴的艺术根雕桌椅,磨砂紫茶壶、茶杯,以及色彩斑斓的国画花鸟山水,用大小写意表现的各种珍奇异兽……艺术之气扑面而来,我留恋往返了许久,其中尤其一组“四条屏”,用四种植物表现的“春、夏、秋、冬”中的“一条屏”——描绘的夏的代表象征物——“麦子”深深的吸引了我。

麦子是我们平常人司空见惯的,可在这里艺术作者却于常人熟视无睹的“麦子”中发现美、表现美。

作者对麦粒的表现,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对麦粒的精心排列与组合,每个麦粒于统一形态之中却又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对麦叶的概括与虚实穿插处理,对麦秆的艺术夸张与拉长,以及用色用墨的匠心独运,用线的轻淡、虚实、明暗、焦湿之变化,整幅画面清新、整洁、平静、俊秀、挺拔,这绝对是摄影所不能取代的,比起那些脏、乱、怪的所谓艺术,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这说明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中“麦子”的深刻观察与体验,再加上较高的绘画技能才能画出如此之杰作,从而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再是我画的一幅漫画——《工厂的烟囱》,画的是一组工厂的烟囱正在喷着浓浓的黑烟,一股股黑烟蜿蜒扭曲着升腾,最后演变成一个个面目狰狞,圆睁着铜铃般大眼,张着血盆大口,龇着獠牙的妖魔,张牙舞爪的迎面扑来……这幅画源于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是晚上我下了晚自习,正当走出校门时,突然间抬头看到校对过工厂的烟囱正喷着黑压压的浓烟,如妖魔般蜿蜒扭曲着升腾,使我为之惊异与震撼,给我一种惊悚,从而创作了这幅漫画。

由此我还进一步联想到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内含硫化氢等致癌有害气体)他们如一个个隐形的蓝色妖魔悄悄得不知不觉得啃食着人类……由此我可以画一系列漫画叫《烟囱系列》。

陈丹青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时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源于他在西藏的生活体验。

作品采用了极为朴素的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毫无戏剧性或文学主题性的普通生活场景,作品的清新与质朴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当然,作者更多地借用了西欧古典绘画的技巧而不是苏式的绘画技巧。

随后在中国各美术院校的毕业创作中,我们都能见到贴近我们生活的普通人和平凡的生活场景;院校的艺术创作开始走向了艺术的本真,即视觉语言上来了,对作品的阐释,还
给了阅读者——观众。

陈丹青如是说:“如果观众能够不期而遇地被作品的真实描写所打动,感到这就是生活,那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有人叫好,说我揭露并谴责否定了这种可怕的落后愚昧现象,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讨厌用绘画去揭露什么,有人说我对他们抱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也未必……”为人熟知的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北宋京都汴梁(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画面以汴河为构图中心,详尽地描绘了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及民风民情。

作品显示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惊人的熟悉和独特的把握能力,不仅是古代写实主义绘画的突出代表,而且为后人研究宋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详实的形象史料。

就绘画的姊妹艺术——电影,在排演老舍先生的剧本《龙须沟》时,导演就经常带着演员们到旧北京城这条臭水沟的居民区里深入生活,诸多电影的拍摄也都是如此,强调深入生活,其目的就是为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真切的感受。

著名导演谢飞在1989年拍的《本命年》不少观众对此提出非议,以为这是描写都市痞子青年的普通影片,但经批评家的分析,这部影片有大量的而且非常深刻的时代色彩,它表现的是在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中国在生活、文化上都面临着一次大的转型,在这次转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影片的主人公李慧泉没有能适应这次社会的转型,因而在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变的越来越不适应,从而走向最终的死亡,(现实生活中如果有李慧全此人的话99%的是不会死的,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提炼于生活的生动例证)他的死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李慧全这样一个小人物,来体会到谢飞这样一位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社会压力,从而也就能够把握当代知识分子在经济社会和消费时代的人文心态。

千古绝唱《二泉映月》表现了对月光、泉水的经验而期待着清冷、凄凉的音乐形象,借景抒情,这源于阿炳对现实下层劳动人民凄凉生活的深刻体验与观察,从而创作了如此惊世之作。

现代青年人爱唱的通俗歌曲《寂寞沙洲冷》,我认为写此首歌词与谱曲的人很可能与这歌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才能写出能引起某些人共鸣的如此感人之作。

艺术中的情感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而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后者的产生有相当明确的现实原因和功利色彩,即根据自己的利害而决定情感倾向,前者则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艺术创作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审视和体会着世界,这种情感更持久、更深刻。

比如,我们在看到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无业游民时,大都会生出厌恶的情感,而鲁迅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了阿Q,再加上其他类型国民的劣等形象,综合创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形象,他对阿Q的情感是对中国国民的怜悯、难过和痛恨。

俄国画家苏里科夫创作的名画《女贵族莫洛卓娃》,就是有一次他看到雪地上站着一只乌鸦,一只翅膀向下垂着……一个黑点停在雪地上……在好些年里,他说他不能忘记这个黑点……后来,他就画了《女贵族莫洛卓娃》。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此画目前价高达千万美元),这幅画把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熔于一炉,在这幅画中,毕加索调动了各种技法,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和任意组合的手法,也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手法,全面只用黑、白、灰三色,强调悲剧的气氛和复杂的象征。

毕加索创作这幅画,是为了抗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野蛮
轰炸西班牙小城镇格尔尼卡的暴行,据画家自己解释,这幅画中心形象是一匹受伤的马,正在发出痛苦的哀鸣,这是惨遭法西斯血腥屠杀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一只正在狞笑的牛头,是兽行、残暴与黑暗的象征。

此外为了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画面上还有被杀的战士,手持断剑,有妇女抱着死去的孩子,还有各种象征的形象,如一个头部,一只手臂把灯盏伸向前方,以及像眼睛的太阳等等。

显然,毕加索是在这幅画的感性形式中蕴藏着深刻的理性内容,它强烈地体现出画家鲜明的爱憎情感。

据说,当德国法西斯占领巴黎之后,一位德国军官在看到这幅画之后问毕加索:“这是不是你画的?”毕加索愤怒的回答道:“这是你们的作品!”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全诗仅四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寥寥二十个字,诗人通过群山、小径、寒江、孤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钓竿的老翁、白雪这些感性的意象表达出清高、孤傲、敢于抗争的理性精神。

联想到柳宗元写此诗时正遭贬低,就可以看出诗人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次来抒发自己压抑苦闷的情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再如齐白石的《虾》,主要运用淡墨,层次多变、富有透明感,生动地表现出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以及虾外硬内柔、透明如玉的身躯。

这幅画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艺术水平,是与齐白石长期观察虾的生活习性,以及他对国画艺术语言的熟练运用分不开,因而,齐白石所画的虾享誉中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上述并列展开式论述可以看出,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观察或感受、或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提炼、分析、取舍、概括、综合等艺术加工,进而形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的。

参考文献:《美术创作与论文指导》;主编:皮道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时间:2002年9月
《艺术概论》;主编:周星;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时间: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