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之表达方式-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

专题10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内容(原卷版)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
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
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
但是,生活中,“表达”的范围很广,例如绘画、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体育更是与众不同,它用身体的运动直接表达锻炼和竞赛的文化含义,所谓“表达方式”是人类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及感情色彩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5种。
二、常见题型1、这段话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我说我迟子建①我生来是只“丑小鸭”,因为生于冰天雪地的北极村,所以不惧寒冷。
小时候喜欢犟嘴,挨过母亲的打。
挨打时,我咬紧牙关不哭,已是坚强,气的妈妈骂我:“让你学刘胡兰呢?”②我幼时淘气,爱往山里钻,爱往草滩钻,捉蝴蝶和蝈蝈,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山野花,贪吃贪玩。
那时曾有一些问题,令我想不明白:树木吃什么东西能生长?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飞?野花如何有差紫嫣红的颜色?如今看来这些问题我仍旧没想明白,可见是童心未泯,长进不大。
③父亲是小学校长,在哈尔滨堵的中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他就是秀才了。
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喜欢喝酒,顶撞上司,清高自负,极其善良。
因为喜欢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冠以“子建”二字,幸而我还能写点文章,否则迟家若是出了个叫“子建”的农夫,他起的名字就是一个笑话了。
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在永安小镇时,每逢春节他都要铺开红纸,饱蘸笔墨书写对联。
他鼓励已上初中的我编写对联,我欣然从命,有一些被他采纳后龙飞凤舞地写在纸上,贴在寒风凛冽的户外。
看到门楣上贴着的对联内容是由我胡诌的,我便沾沾自喜了。
那算是我最早的作品,编辑和发表者是父亲,我没有一文的报酬,读者只限于家人和左邻右舍。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表达方式及作用

第十一讲表达方式及作用一、考点解析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1.记叙:即一般的交代,把人物的概貌、事件的过程、场景的全貌条理清楚地陈述出来;常用的记叙顺序分三种,顺叙、倒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插叙(补充交代背景、原因等;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曲折)。
2.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与刻画,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常考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人、事、物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人、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5.说明: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说明但很少,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结:叙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起决定作用;描写起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增添文采的作用。
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提示主题的作用;抒情可以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加充分,更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二、课堂实战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3.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5.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表现手法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表现手法一、知识梳理表现手法及作用:(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套路:这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1)比喻(略)(2)拟人(略)(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2)文章用典: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2 理解写作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12 理解写作技巧【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方法。
1.表达方式的作用。
常考的有描写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的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拟人手法(形象生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夸张手法(突出特征)。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作用: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5)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作用: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作用: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7)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三、答题举例。
1.鲁迅《故乡》一文中,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变化的对比,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农民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刻画了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加强了批判性,语言辛辣幽默。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家乡的七七芽曹玉祥①七七芽是我家乡的一种野草,随处可见。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命题形式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通过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9.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体现大主题。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1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时机给予呼应。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共35张PPT)

细节描写的魅力——于细微之处可见情感流露
请大家朗读下面这两段句子,体会细节的魅力。
你要写月,就不能只写月。 你要写明灭、写圆缺, 写世人看不出的沧桑。 写别枝惊鹊,写关山难越, 再写白发青丝犹带雪,西北风烈烈。
你要写少年,就不能只写少年。 你要写飞扬,写轻狂剑, 写藏在剑鞘里的诗篇。 写八声甘州,写听雨阶前, 再写永不复行离弦的箭,写尽风发意气。
请同学们比较两段文字的不同
原
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 爸强壮的臂弯里,(记叙)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
文 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抒情)
我还惊讶地意识到,在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每当我遇到一个遥不可及、
令人害怕的情境,并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
句意导入
描写
在这里,关于草原的一切想象都变得具体。牛羊睡在软绵绵的“绒布”上,一望无 际的绿,像地毯一样扑向天边,连山带水,沃野千里。
句意导入
抒情
骏马驰骋,曲水流淌,美丽辽阔的草原,走过了便魂萦梦牵。
句意导入
议论
你所追寻的那份宁静与自由,都在这片草原。天高地阔,不可辜负。保持热爱,奔 赴山海。
……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 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 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 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 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感谢观看
窗外的阳光跳跃,屋内的妈妈汗如雨下,那一刻阳光射在妈妈脸上,她整个人都在闪 闪发光。妈妈不停地翻动,让油把海鲜炸的外酥里嫩。螃蟹捞出备用,另起炒锅放入葱、 姜、蒜爆香倒入螃蟹。妈妈左手拎起炒锅颠了起来,炒至香味浓郁,倒入黄酒,空气中充 满了酒香味。不经意间,一滴油跳到了妈妈的手上,手瞬间变得火辣辣了,空气也变得紧 张了起来。妈妈却淡定地打开水龙头一冲了事,因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我知道妈妈最近 心事颇多,很多家事使她应接不暇,我常常无意中听到妈妈的叹息,但她从未向我诉苦, 讲述自己的压力与不易,而是一如既往地做出美味的饭菜。这是一个平凡的午后,但这平 凡的幸福背后,是妈妈在默默负重前行。此时,我感到阳光原来也倾泻在我周身,一股暖 意默默环抱着我,一如母爱坚定而温暖。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限时练【含答案】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二、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1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2 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
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第8讲表现手法2024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练专题(学生版)

专题08 表现手法本专题知识体系一、何为表现手法作者在表达过程中为了能够将内容表达得更加清晰具体、更具有吸引力而采用的特殊技巧或方法,就叫做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为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反映情感等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所以,作者为了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突出,表情达意更加准确,避免平铺直叙,常常就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间的区别1.表达方式: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2.表现手法:指在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3.修辞手法: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因此,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润色效果而言。
二、常考题型1.本文/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2.文章多处使用对比/伏笔,有何作用?3.文章中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中某段描写有何作用。
5.文章如何凸显主要人物形象。
6.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
请从情节结构、人物刻画、语言等方面选择一点进行评析。
7.文章中画线句子与下文哪一个细节照应?8.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9.请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说说文章结尾的作用三、技巧点拨1.常见表现手法讽刺、象征、抑扬、对比、衬托、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渲染、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想象、联想、开门见山、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伏笔、铺垫、承上启下、呼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白描、卒章显志等2.常考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对比:把两个相对的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对比的两种事物没有主次之分。
通过两事物或人的比较,突出好的更好,坏的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