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简介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特定地区内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其目标是通过有序安排和合理布局,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合理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2. 保护环境: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确保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确保安全:土地利用规划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划定土地用途界限,确保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4. 促进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确定了土地利用的总体方向和战略,包括土地利用的总体布局、用途区划等。
2. 土地开发与保护规划:针对不同用途和功能的土地,制定相应的开发与保护规划,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3. 土地利用标准和指标:确定土地利用的标准和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强度、建设密度、绿地率等,用于指导实际的土地利用。
4. 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和政策,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实施,包括土地用途变更手续、土地征收与补偿等。
实施步骤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相关土地利用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搜集到的数据和需求,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方案,明确各个区域的土地用途和发展方向。
3. 公众参与与评议:将规划方案公示,并征求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公众参与和评议。
4. 审批和实施:经评审通过后,进行规划方案的审批,并根据规划方案进行实施和管理。
5. 监测与评估: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划部门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和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对一个地区(包括城市、乡镇、农村)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条件和方式等方面的规划。
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般涉及到市场调查、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论证、评估审批等多个环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流程。
1、市场调查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之前,有必要对该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市场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对市场的需求、资源以及环境状况进行了解。
同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资源供给情况,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2、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步骤。
政府、企业、居民社区等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和数据,构成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这些数据和信息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地形地貌、气候状况、自然灾害情况、人口、交通、建筑要求等等。
3、方案设计方案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地区的整体规划、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等方面。
该阶段需要将各种因素纳入考虑,确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制定出合理的宏观布局。
以及如何计划不同区域和地段的土地使用类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生态保护区等)的安排和相应的使用要求。
4、项目论证根据方案设计,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如果规划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除了经济、技术和环境方面的论证,还需要进行社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
5、评估审批当初步确定规划方案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估。
针对规划方案中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处理,确定最终的规划方案。
评估的结果对规划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审批,将制定的规划方案具象化,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只是过程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施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指的是什么

⼟地利⽤规划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地利⽤规划?⼟地利⽤规划也叫⼟地规划,是指在⼟地利⽤的过程中,为达到⼀定的⽬标,对各类⽤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
⼟地利⽤规划是根据⼟地开发利⽤的⾃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标等,为合理开发利⽤⼟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程⽤地⽽提出的合理组织⼟地利⽤的⽅案,是对⼀定地区范围内的⼟地资源进⾏合理的组织利⽤和经营管理的⼀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根据规划的性质和⽬的,⼟地利⽤规划分为⼟地利⽤总体规划、⼟地利⽤专项规划和⼟地利⽤规划设计三种类型。
我国⼟地利⽤总体规划按⾏政区域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共5级。
各级规划⾃上⽽下逐级控制,组成⼀个完整的⼟地利⽤总体规划体系。
各级⼈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地供给能⼒以及各项建设对⼟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地利⽤总体规划。
下级⼟地利⽤总体规划应当依据⼀级⼟地利⽤总体规划编制。
地⽅各级⼈民政府编制的⼟地利⽤总体规划中的建设⽤地总量不得超过上⼀级⼟地利⽤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级⼟地利⽤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地利⽤规划⼀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必须执⾏。
我国到⽬前为⽌,共进⾏过两次⼤的⼟地规划编制,⼀次是国家⼟地管理局刚刚成⽴扣不久,1989年开始制定第⼀轮⼟地利⽤总体规划,第⼆轮规划是从1997年开始制定的,⽬前正在进⾏编制第三轮⼟地利⽤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国家、地区或城市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利用的长期规划。
它是国家地方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指导性、统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涵盖了城市建设、农村发展、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在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并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政策。
总体规划的编制需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确保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总体情况评估。
通过对土地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评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意见。
第二步,确定发展目标。
根据城市或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
第三步,制定政策措施。
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利用政策、规划管理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法律、经济和技术的保障。
第四步,编制规划方案。
根据已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方案和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用地的分布范围和用途,为土地利用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
第五步,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
将制定的规划方案向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征求意见,通过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
第六步,发布和实施。
经过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后,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最终发布公告。
规划的实施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实施并加强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实现精细布局,有效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规划公式

土地利用规划公式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规划工作,旨在合理安排土地的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需求、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公式来辅助分析和决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土地利用规划公式。
1.土地适宜性评价公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综合考虑土地物理、土地化学、土地生物和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其中一特定用途的过程。
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公式包括土地适宜性指数法、AHP法等。
-土地适宜性指数法公式:适宜性指数=∑(重要性权重×适宜性评价因子值)根据不同用途,设置一系列评价因子,并为每个因子分配相应的权重。
通过计算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评价值,并与评价因子权重相乘后累加,得到土地适宜性指数。
适宜性指数越高,土地适宜性越好。
2.土地利用强度计算公式土地利用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密度,一般以耕地、建设用地和用水量等指标来衡量。
-土地利用强度计算公式:土地利用强度=用地面积/总土地面积通过计算实际用地面积与总土地面积的比值,可以得到土地利用强度。
3.土地利用变化率计算公式土地利用变化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速度。
-土地利用变化率计算公式:土地利用变化率=(新增土地面积-减少土地面积)/初始土地面积通过计算新增土地面积和减少土地面积的差值,与初始土地面积相除,得到土地利用变化率。
4.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的衡量指标,用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人均资源消耗量×人口数量通过将人均资源消耗量与人口数量相乘,得到生态足迹。
5.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公式土地经济效益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一般以年度产值、税收和就业人口等指标为依据。
-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公式:土地经济效益=年总产值+税收+就业人口通过计算年度总产值、税收和就业人口的总和,得到土地经济效益。
2023年国家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2023年国家土地利用计划指标2023年国家土地利用计划是我国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文件,旨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2023年国家土地利用计划的主要指标。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城乡土地利用1.城市用地-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优化城市布局,合理控制城市扩张。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功能。
2.农村用地-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三、资源开发利用1.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
2.能源开发-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3.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调控和保护,确保水资源供应安全。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
四、生态环境保护1.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和修复能力。
2.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
-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改善环境质量。
五、农田保护与粮食安全1.加强农田保护-完善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农田面积稳定。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
2.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总量,提高粮食质量和品种多样性。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生态涵养用地1.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业可持续经营。
2.水土保持-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和评估。
-强化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落实,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下面一起和店铺来详细了解一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现阶段土地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保护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其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并为土地利用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与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长远规划,因此它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有:(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要求;(3)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要求;(4)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层次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宜按行政区划体系分级编制。
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修改时 ,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通常需 要经过初步调查和分析、制定调整和 修改方案、征求公众意见、报批和公 布等程序。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部 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调整和修改后 的规划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和检查
监督和检查的重要性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和检查是 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 监督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规划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完善,确保 规划的实施效果。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01
02
03
编制
土地利用规划由各级政府 组织编制,包括前期准备 、调查研究、拟定方案、 协调平衡、审批等阶段。
审批
土地利用规划需经同级人 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方 可实施,并报上级政府备 案。
修改
土地利用规划经批准后不 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 需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 查批准。
规划的分解和落实
将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分 解到各个地区和部门,明确责任 分工,确保规划的实施有明确的 责任主体。同时,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和时间表,确保规划能够 得到有效落实。
规划的监测和评估
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土 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 施进行整改。同时,根据实际情 况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 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 2
案例一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
案例二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
案例三
3
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案例四
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
案例五
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
案例六
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的最重要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规划就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测,也是对实现这种结果行动的预先安排,并且是针对目标达成的行动过程这种不断趋近目标的所有努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条件和土地的自然条件等,合理调整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实行五级控制体系,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目标。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区别:城市规划主要是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是局部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是整体的。
先有土地利用规划再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任务:1、土地利用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供给量分析;3、土地需求量分析;4、土地利用战略;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6、土地利用分区(相当于土地用途管制);7、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在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1、准备工作;2、编制规划;3、报批实施。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1、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公式:()()/100%a b b k v v v T =-⨯⨯区位熵: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与该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与该地区总土地面积与该区域土地面积之比。
iid s Q D S = Q 值高,地区优势明显,反之,则是劣势。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土地(耕地、园地、林地、目的、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播种面积往往大于耕地面积)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水库、养殖水面属于已利用水面)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面积*100%林地覆盖率针对所有林地,森林覆盖率指有林地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作物总产量/作物总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单产一定小于耕地单产)粮食耕地年单产=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评价系数计算公式:P=同一指标的不同值/同一指标的平均值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包括目标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和守法评价。
规划完成度(D)=实际完成数/规划规定数当D>=1,说明规划目标已得到完全实现,当D<1时,说明规划目标尚未实现。
一般耕地的规划完成度<1,建设用地的规划完成度>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1、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2、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3、确定土地利用战略措施我国的土地适宜性分类:1、土地适宜类,是指土地适宜的用途,如宜农、宜林、宜牧、宜建设等。
2、土地适宜等,反映土地对于特定用途的适宜性程度,通常分为三等:一等地,土地对评定用途可持久利用而无明显限制,或只有微小限制,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好的收益。
二等地,土地具有一定限制性,持久使用而不采取相应措施会引起土地退化。
这汇总土地一般要通过增加投入进行土地改良。
三等地,土地具有较强限制性,图的的生产率或效益很低,勉强适宜使用。
3、土地限制型,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种类,即造成土地适宜性降低的主要限制因素。
10个类型:无限制(o)、水温及排水条件限制(w)、土地盐化限制(s)、有效土层厚度限制(i)、土壤质地限制(m)、土层裸露限制(d)、地形坡度限制(p)、土壤侵蚀限制(e)、水分限制(r)、温度限制(t)。
人口自然增长法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计算公式:+=)1(±P n∆PKP式中:P-规划期总人口(人);P-规划基期年人口(人);K-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年限∆-规划期间人口机械增长数(人)P劳动平衡法计算公式:P=A/1-(B+C)式中:P为规划年人口数,A为基本人口数,B为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C为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一元线性回归:Y=a+bXb= Lxy/Lxx a=Y 平均-bX 平均r= Lxy/(LxxLyy )1/2Lxx=∑X 2i -(∑X i )2/nLyy=∑Y 2i -(∑Y i )2/nLxy=∑X i Y i -(∑Y i )(∑Y i )/n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小城镇体系一般由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四个层次人均粮食消费量预测由多种方法:1、线性模型;2、二次函数模型;3、指数函数模型。
土地供给可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土地自然供给中国的人类实际利用部分。
土地开发潜力就是指对未利用地的开发。
市地利用潜力:手册测算方法:以人口容量为依据的测算方法:公式为:市地利用潜力=现有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城市常住人口*规划人均建设用地 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大田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作物和特种作物。
粮食作物需求量预测:课本P122居民点用地面积:Z=N*J式中,Z 为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N 为规划人口数,J 为人均用地定额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是对土地现状的调整,是各类用地类型的比重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线性规划模型:手册格式:1、变量设置;2、约束条件(非负性即>0);3、目标函数层次分析法:手册分三个层次:目标层;战略层;措施层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公式:L H Y VS ⨯⨯=式中:S 为规划期末耕地需求量(万亩);V 为规划期末粮食需求量(公斤);Y 为规划期末粮食单产(公斤/亩);H 为规划期末耕地复种指数(%);L 为规划期末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
M F P V ±⨯=,式中:P 为规划期末人口总量(万人);F 为规划期末人均应有粮食量(公斤/人);M 为规划期末粮食净调入(+)或净调出(-)量(公斤)。
依据有关资料分别确定公式中其它指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用地分区是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的。
现有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它包含自然、经济等;后有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它主要是针对用地类型。
居民点:用地是指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工况、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中有一部分属于居民点用地。
居民点分为城镇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城镇居民点用地采用人均定额指标法。
影响驻扎建筑布置的因素有朝向、间距、地形。
其中地形最重要,当地面坡度小于1%时,住宅布置可不安等高线方向;当地面坡度为1%~~2.5%时,应平行等高线布置,对于建筑物长度小于50M ,可不受此限制;当地面坡度为2.5%~~4%时,建筑物应平行等高线布置,仅对建筑物的长度小于30M 时,可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当地面坡度为4%~~8%时,所有建筑物一律平行于等高线布置或采用阶梯式底层可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当地面坡度为8%和更大时,全部建筑物采用阶梯式平面布置。
公路的纵断面、平面和横断面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地形又分为路堤(高于天然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堑(低于天然路面的挖土路基)和半填半挖路基。
路肩:是指路面两侧路基边缘以内的地带,用来支持路面、临时停靠车辆和供行人步行之用。
比降=高程/水平距离*100%公路定线分为纸上定线和实地定线。
纸上定线:定坡线——定导向线——修正导向线——定线灌溉渠道系统:是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附属建筑物,向农田灌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溉的系统,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
输配水工程包括灌水工程(干、支、斗、农渠)和排水工程(干、支、斗、农沟)。
水库库容的计算方法:1、地形图法;2、断面法;3、系数法排灌工程用地:1、取水枢纽;2、输水配水系统;3、田间调节系统;4、排水泄水系统;5、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6、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山区,丘陵地区:干渠沿等高线布置,多见于分水岭与山溪或河流间的狭长地带,渠线长而缓。
平原地区:干渠多沿等高线布置,支渠垂直等高线。
耕作田块:是田间灌排渠系、田间道路、护田林等围城的地段,是耕地的最基本单位。
耕作田块的规模、长度、宽度、方向、形状等要素配置影响田块的效益。
果树栽植方式主要是指果树株行距、每公顷株数和排列形式。
排列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带装式。
长方形或正方形株数=栽植地面积/(行距*株距)三角形株数=栽植地面积/(行距*株距*0.866)耕地保护包括:1、基本农田保护管理;2、耕地占补平衡;3、土地整理与复垦;4、土地保护的措施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基本农田保护有: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可在五个层次上进行,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每一寸耕地规划定界是指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经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一、二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建设预留地的范围,在实地确定界线并落实保护标志位置。
旅游用地分为风景游览用地(非建设用地)和游览设施及其管理用地(建设用地)。
旅游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实验手册:DTM是指数字地形模型饼图的生成步骤空间分析的相交分析图幅号坡向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