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2单元《认识感官》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教案

《认识感官》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2.知识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4.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食物的很多信息。
【教学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白醋、水、毛巾、硬纸板、水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好朋友,猜猜看,它是谁?【学生】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教师】对了,就是这位松鼠先生。
(教师边讲述边多媒体出示图片)它想邀请大家去家里做客。
不过,你们必须先要闯过几道关卡才行,大家有勇气闯关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认识感官活动一:勇闯第一关——考考你的观察力【教师】多媒体出示课件: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的图案都是哪些动画片中的形象?【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几种动画形象。
(米老鼠、灰太狼、熊大、叮当猫……)【教师】顺势引导孩子提问:大家猜得又快又准,真不错!恭喜大家顺利闯过了第一关。
好,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刚才,你们是用身体的哪个器官来进行观察的呢?【学生】回答:眼睛。
【老师】对,我们可以用眼睛来进行观察。
(教师张贴板书:眼睛)那,除了眼睛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呢?大家来看一看这张图片,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小男孩的感官图片)【学生】观察后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张贴板书:鼻子、嘴巴、耳朵、手的图片。
【教师】逐一介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我们人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器官。
我们常用眼睛来看外面的世界。
(教师张贴板书:看)。
除了眼睛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鼻子去闻(教师张贴板书:闻)。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教学设计及反思(2课时)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教学设计及反思课题:《认识感官》科目:小学科学年级:一年级上册版本:苏教版(2024)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内容《认识感官》是新教材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五种基本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和互动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感官来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
课程内容包括:1. 感官的介绍: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描述,向学生介绍五种感官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观察活动:设计一系列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每种感官的功能。
例如,通过品尝不同的食物来认识味觉,或者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来感受触觉。
3. 实验探究:通过简单的实验,如闭眼辨声、蒙眼猜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感官功能的理解。
4. 安全教育:强调在使用感官进行观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将异物放入耳朵或鼻孔等。
5. 思考与讨论:鼓励学生思考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人的五种感官,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基本功能。
学会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了解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感官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体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感官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感官的奇妙,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感官。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五种感官的名称和功能。
学会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
(二)教学难点描述不同感官观察到的现象。
理解感官的综合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初步运用了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但对于感官的名称和具体功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通过观察、触摸、体验等方式学习。
小学科学认识感官教学设计

《认识感官》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
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
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科学态度1、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2、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
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课以观察、感触为接触点,学习本课内容。
为学生创设一个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发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最佳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板为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与交流。
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声效、视频与PowerPoint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则选择了录播室的学习环境,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自主性、实效性。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感官》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感官》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能够识别感官器官并知道它们的功能。
3.能够描述各种感官的常见用途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和它们的器官。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描述各种感官的常见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图片或PPT展示包括耳朵、眼睛、鼻子、口、手的效果图,通过引导学生识别出这些器官,开展认识感官的知识讲解。
2. 认知五种感官器官1.听觉:听觉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教师简短的介绍一下耳朵的构造、位置,并提问学生:你几岁能听到声音?大声地说话和小声的声音哪个声音大?此过程中设置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口型,培养起注意力; 2. 视觉:教师通过图片或PPT,简短讲解眼睛的构造、位置。
让学生观看现场图或PPT图示,了解眼睛对于视觉的作用,并且掌握“见”的动作; 3. 嗅觉:在讲解上述两种感官的同时,连续闻一些东西的味道,如香蕉、芒果等,让他们知道人的鼻子能够闻到的味道很多,引导学生通过嗅嗅的方式锻炼嗅觉感官; 4. 味觉:示范让学生在口中尝味道,感受味道和辛辣、咸、甜、酸、苦之间的区别; 5. 触觉:用模仿的方式示范手指触碰不同材质的物体,如软软的棉花和硬硬的钢筋,引导学生体验双手触碰时的感受。
3.对感官器官功能和各种感官的常见用途的讲解1.听觉:人的耳朵能够听到语音、音乐、动物的叫声等,学生除了通过声音区分动物或熟人陌生人外,还能通过听说话来学习和交流;2.视觉:人的眼睛能够看到自然界、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事物,我们通过视觉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乐趣;3.嗅觉:人的鼻子能够闻到花香、煮菜的香气等,让我们感受天然的气息,从而更好的了解周围的世界;4.味觉:学生能够辨别出美食中的千姿百态,了解人们最喜欢什么味道,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5.触觉:以手指触碰的方式,学生能够感觉到身体肌肉的紧张和需求并能够帮助我们接受更高质量的信息。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教案(2024秋)

4.认识感官【教材分析】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
由此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对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活力,有着异常丰富的想象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中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各种感官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探究实践]会细致、全面、有条理地观察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态度责任]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事物的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
[学生]袋子、炒花生、记录单、各种气味的橡皮、软糖、柠檬、黑巧克力、洋葱、眼罩、盲文纸。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模块一:什么是感官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玩过猜一猜的游戏吗?张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袋子,你能猜得到里面装了什么吗?在揭晓答案前,我们先不打开它,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猜到里面的东西。
2.学生交流: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3.谈话: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它们真的可以帮助你们猜到里面装了什么吗?想不想试一试啊?张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神秘袋子,待会啊,我们就用刚刚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去试一试,好不好?老师会邀请观察最认真的小朋友说说他的感受。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教案(2024秋)(2).docx

4.认识感官【教学目标】1.了解感官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感官的种类和特点。
2.培养对感官的认知和兴趣,提高观察和感知能力。
3.学会正确使用感官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以“认识感官”为主题,通过介绍感官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感官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对感官的认知和兴趣,提高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1.学生年龄特点:本课面向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好奇心, 对感官有一定的了解。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对感官有•些基本认识,但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3.学习风格:学生喜欢通过规察、实验和游戏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本课将充分利用这些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枳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感官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感官的种类和特点。
〔难点]学公正确使用盛官进行观察和实险,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与周围的世界互动,通过不同的方式感知和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那么,你们知道我们是如何通过感官来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认识感官讥(学生.活动)学牛.自由发言,淡淡自己对感官的认识和了解。
(二)新谡学习L感官的概念和作用(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官,它们分别是眼瞄、耳朵、我子、舌头和皮肤,这些五官是我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五官的作用。
(教师总结)眼暗可以感知光线和颜色:耳朵可以感知声音:鼻子可以感知气味:占头可以感知味道:皮肤可以感知温度和触感。
这些五官协同作用,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认识周围的世界。
4.感官的种类和特点(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官,但每个器官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那么,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五官的特点。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感官》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感官》教案一、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五种感官,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2.能够通过观察、听取、摸索等方式感知周围事物;3.能够区分不同的感官,正确应用感官。
三、教学内容1.五种感官的作用和特点;2.感知周围事物的方式;3.感知周围事物时不同感官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五种感官的作用和特点;2.难点:正确应用感官。
五、教学准备1.讲义、练习册;2.制作五种感官模型:眼、耳、鼻、口、手;3.放映课件、视频;4.样本物品。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五种感官模型,让学生尝试触摸、闻、看、听、尝这五种模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感官。
2、讲解五种感官(10分钟)通过放映课件和视频,讲解五种感官的作用和特点,如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见、鼻子能闻到、嘴巴能尝到、手能摸到。
3、互动感官学习(10分钟)准备多种具有特殊气味、味道、颜色、形状等的对象样本,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分别通过嗅觉、味觉、视觉、触觉感知这些样本。
4、巩固感官知识(10分钟)通过练习册上的课后习题,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五种感官的基本知识。
5、应用感官(15分钟)准备多个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尝试利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它们,从而让他们体验并应用所学的感官知识。
6、总结(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今天学到的感官知识,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好好保护自己的五大感官。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任务;2.在家中观察、提高自己的感官知觉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五种感官并融入互动性质的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五种感官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在应用感官活动中,一些学生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探索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还学到了许多我科学方面的知识。
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学设计

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感官》是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感官,了解感官的作用,初步建立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认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种感官,并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科学知识和探索世界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人的五种感官,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2)了解五种感官的主要功能,如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感觉。
(3)学会运用感官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五种感官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感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人的五种感官及其主要功能。
(2)学会运用感官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感官的功能和感受。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五种感官。
体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五种感官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
音乐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听到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认识感官》。
(二)认识感官(10 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人物头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五官。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五官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五官分别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皮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2单元用感官观察
4、认识感官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
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
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
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科学态度
●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
●课件、洗净的橘子、闻香盒、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课前洗净双手。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怎么都安静下来啦?(生:听到了铃声)
2.提问: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听到这上课铃声的?(生:耳朵)
4.思考:我们用耳朵倾听就知道上课,那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
4.学生交流:眼睛、小手、嘴巴(舌头)、鼻子。
5.小结: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官(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这些感官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发现。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感官,初步了解眼、耳、口(舌)、鼻、手(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由于课才开始,学生会认为嘴巴、手是感官,教师不用急着否定,可以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体悟发现,做进一步地探究与概念纠正。
二、观察探究,认识感官
1.出示图片,激趣: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生上台指认)
2.追问:你的眼睛真厉害,竟然把这个小动物找出来了。
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怎么发现它的?
3.学生交流,介绍动物特征。
4.提问: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用小耳朵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动物的声音?
5.音频播放,学生辨识。
6.拓展:再用耳朵听听,我们教室外面有哪些声音呢?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生互动交流)
7.(出示闻香盒)谈话: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个好吃的,在不打开盒盖的情况下,你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8.学生讨论:用鼻子闻一闻。
9.科学方法指导:挥扇法闻气味。
10.学生板演,分组活动。
11.提问:你闻到的是什么气味?描述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味?
12.谈话:小朋友们都有个灵敏的鼻子,发现里面是橘子,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学生品尝)。
13.交流:说说你吃到的橘子味道是怎样的?
14.提问:你们方才剥橘子皮时,有什么感觉?(生交流)
15.讨论:用你的小脸蛋触碰一下橘子皮,有这种感觉吗?用手臂去触碰一下呢?腿呢?(生交流)
16.谈话:我们的小手、脸蛋、裸露在外的手臂、腿,都能感觉到橘子皮软软的,凉凉的,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表层覆盖着皮肤,我们就是靠皮肤来进行感觉的(板书:皮肤)。
17.总结: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这些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18.课堂检测(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画一画,把感官和做的事连连线。
【评析】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发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最佳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板为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与交流。
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
三、延伸拓展,全课总结。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动物们也有感官,它们又是怎么用感官观察的呢?(生交流)
2.视频播放:狗、老鹰等敏锐的感官。
3.交流互动: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安全教育:不明物品尽量不要用闻,尤其是尝的方法去观察发现。
【评析】学习是个循序渐进而又需要刻意练习的一个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对感官及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
在总结时,尽管学生年龄小,说得也较细碎,但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点的积累,层的叠加,最后达到质的飞跃。
教学片断赏析
“用皮肤感知橘皮”教学片断
师:刚才你们剥橘子皮了,说说橘子皮是怎样的?
生:软软的。
生:有点毛。
生:绿色的。
生:剥的时候还有汁水,把手也弄绿了。
生:外面的很光滑,里面的是毛的。
师:课前,老师已经把橘子都清洗干净了。
把橘子皮放在小脸蛋上感觉一下,有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这个橘子皮有些凉。
生:还很光滑,放在脸上很舒服。
师:大家把橘子皮靠一靠手臂,穿短裤的小朋友还可以靠一靠你裸露的小腿,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点头。
师:这些部位都能有感觉,是因为表面的皮肤在起作用,帮助我们发现了橘子皮软软的、一面光一面毛等特征。
【片断评析】
关于身体表面的皮肤是感觉器官,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是本课的一个理解难点。
学生对皮肤的认知比较模糊,仅是屏直觉思维,很片面地认为手是能感觉物体的冷热、毛糙细腻,是人体的感官。
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探究,指导学生进行身体其他部位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脸部、颈部、手臂、腿脚等身体部位获得的感觉联系起来,知道这些部位能有感觉就是因为表层的皮肤在起作用,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皮肤才是人体获知外界信息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