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一年级《所见》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所见》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所见》知识点总结《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一年级《所见》知识点,欢迎阅读!一年级《所见》原文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年级《所见》知识点解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⑴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⑴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⑴欲:想要。

⑴捕:捉。

⑴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古诗 所见课件

古诗 所见课件

主题探讨
主题思想
概括《所见》的主题思想,包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 批判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主题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主题发展
探讨《所见》主题的发展脉络,分析诗人如何通过主题发展来深化诗歌内涵, 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03
古诗《所见》的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01
02
03
简洁明了
景。
拟人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 牛”人格化,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情 感和生命力。
对偶
诗歌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使 得诗歌更加整齐美观,富有节奏感 。
结构特点
层次分明
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分明, 先描绘牧童骑牛的情景, 再描绘牧童捕蝉的情景, 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过渡自然
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鉴赏《所见》,感受中国 传统文化的魅力,思考如何在现代社 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实际应用
写作技巧的运用
旅游规划
将《所见》中的语言和意象运用在写 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 平。
将《所见》中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运用 到旅游规划中,选择与大自然亲近的 目的地,让旅游成为一种身心的放松 和享受。
《所见》与《夜宿山寺》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色和儿童活动为主题,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
创作实践
仿写古诗
让学生尝试模仿《所见》的形式和语 言,创作一首以动物或自然景色为主 题的古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画诗
让学生根据《所见》的意境,创作一 幅画,将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转化为 视觉艺术形式。
教育启示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所见》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绝。

由于其通俗易懂、叙事连贯,因此广受读者欢迎,成为了杜甫的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所见》的注释和译文。

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释:白日:太阳。

依:靠。

山尽:山的尽头。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入:汇入。

海:指渤海。

流:向。

欲:想要。

窮:穷尽。

千里目:众多景致的眼界。

更:再加。

上:向上。

一层楼:楼视野较宽,可以俯瞰周围景色的建筑。

译文:太阳靠在山的尽头,黄河却向渤海流。

想看尽千里美景,再登高一层楼。

此首《所见》首先以两句话为引子,将太阳沿山而落的景象和黄河向海流这样的宏伟场面,娓娓道来。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对美景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的心态,凸显出诗人的豪迈、开阔和博大。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杜甫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千里目”实际上是在表现诗人不想囿于眼前的景象,而要超越过去的看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新的境界。

此外,诗中也出现了“楼”的概念,这与唐代的建筑结构有关。

唐代的建筑多数采用木材、瓦片等轻型材料,因此,一般只建造三层或四层。

唐代的楼通常为玄武式或凤凰式,即四角有翘角、中间留有空地的独立式塔楼。

楼的顶部可作为楼阁或亭子,设有窗口,用以观赏山水风景等,这与诗中“更上一层楼”所述完全吻合。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像杜甫一样,保持追求卓越的心态,不断打破封闭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为开拓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古诗《所见》-课件

古诗《所见》-课件
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
放牛的孩子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振林樾。茂密的树林。
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第一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动 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 头,何等散漫、放肆。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
心里想 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 在鸣叫的蝉吧。
忽然闭口立。
闭着嘴巴 站立不动
忽然,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我一定要 想办法抓 住它!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我一定要
想办法抓 住它!
第二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静 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 又是多么专注。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蝉, 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所见
(清)袁枚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活泼顽皮、快乐有趣)
所见
(清)袁枚
诗人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
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
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说写结合,扩展思维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 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 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 事,讲给大家听。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qí zhèn chán
骑 振蝉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振:震荡。
樾:树阴。
林樾:林中的 树阴。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欲:想 意欲:心想
捕:捉。 鸣蝉:正在鸣 叫的知了。

《所见》古诗拼音全文

《所见》古诗拼音全文

《所见》古诗拼音全文Suǒ Jiàn皎月当空照,清风徐来扫。

醉来忘返步,梦回不踏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老。

凉山山草压柔肠,城中月色拖涵香。

行云载水泛征樯,屈指西风几时到。

夜色茫茫看欲尽,花开花落无穷期。

春日花开花,桃花漫山遍。

野径复时行,户外亦可寻。

病树前头万木春,和风庭院九春暖。

返县城中伴客行,泪尽吴山依旧在。

路漫漫,梦远远,行思无处安身。

千里一路长倾听,唯独留我自怀思。

秋风拂桂花,枫叶纷飞舞。

泪眼吟九月,谁共我无聊?草色连天宿雾早,一洗三千水涟漪。

地中不作木兰花,不开梨花半夜赊。

独酌黄昏尽,寂寞西楼作。

蒹葭古道冷霜天,寒冷童年记。

桂花香处双栖鸟,孤石惊起一行泪。

明月在天隐约虮,小草何时向阶前?别愁深深缝我衣,凉风满庭吗啡醉。

落霞壮观天,秋风摇摆人。

开门换季语,霜叶随风添。

稳种无人到三百,蒲桃川绿草如十年。

衰草凄凉别有意,天风饮马满江乡。

游丝珠箔江上长,庐山一叶愁无常。

闲庭春意晚,花底月明初。

休闲学道语,长路随洛川。

古路日西斜,新楼寒梦多。

灯映千年水,寂寞永江流。

飘零独立梦,观花逐流年。

行路任逍遥,归心带我还。

短亭林中月,寂寞柏树颜。

春风抚琴怀山水,客舟归燕见苍梧。

幽谷长啸无人问,夜深残月寂寞书。

丹青使我留九州,碧水紫山涤尘垢。

搓丝近墨亦染黑,读书破万卷终觉眼。

三千弟子传真意,万里江山点化心。

东篱条条留真境,西篱处处是安身。

修炼英雄虽名动,若不闻此大钟声。

乱世孤零蛇行草,杜鹃嬉戏见春深。

万紫千红杨柳闹,百舌相伴一阵春。

仍怜故乡水,万岭南风吹满头。

画楼风雨恨几许,薄衾学长夜行人。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远上人。

来骑眼里又谁家,江村四月闲人街。

闲世落花花自落,平生无独长偏宜。

摘星灯下听天叹,梦尽晓梦松茸枯。

巍巍长江伟大河,胜地仙踪劝探索。

霜风振华永不倒,波涛走势无穷途。

千峰跃出南楼雪,百牛倒卧宝塔云。

澄江绿水萦红砖,崇山璧水一派春。

若问龙脉何时出,问秦楼楼下长沙滩。

潇湘影响千古意,独板梁留忘忧天。

所见的古诗意思

所见的古诗意思

所见的古诗意思
《所见》是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全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长的牧童,骑着黄牛在郊野中,高歌激荡着林木间的回响。

牧童本来打算捕捉鸣叫的蝉,却突然停止了歌唱,闭口噤声。

诗中接着描述了作者少年时离开家乡,如今年事已高回到家乡。

他的乡音未变,但头发已经花白,衰老可见。

然而,这位老人与他的故乡小孩见面,彼此并不相识,他们笑着问客人来自何方。

这首诗通过描绘牧童和老人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更迭。

作者思考年少时的离别和归来,生活中的变迁和人际交往的变化。

诗中透露出对故乡的怀念,对时间的感慨以及对年少时光流失的感叹。

整首诗唤起读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和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思维:
牧童捉到蝉了吗?请 根据课文内容编故事.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 见
作者所看见的事物
清 袁枚
suǒ jiàn 所见
mù tó ng qíhuá ng niú , 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童 骑黄
牛, 歌




k ǒu
樾。

yì y ù bǔ míng chán, hū rán
意 欲 捕

蝉, 忽 然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 牧童 振 林樾
放牛的孩子 振荡
zhèn
yuè
枝叶稠密的树林
欲捕 蝉闭 立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悠然 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意欲:心想。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牧 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 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 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