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赏析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全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户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不望神的气氛,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除了以上的赏析,这首诗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点:1、简洁明了: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洁,没有任何难懂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子结构。

这使得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诗中的意思,同时也让这首诗更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2、画面感强: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非常生动,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

《古诗两首》之《所见》赏析

《古诗两首》之《所见》赏析

《古诗两首》之《所见》赏析古诗《所见》赏析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眼,放出柔柔的光。

树林深处,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噢!那是放牛的牧童。

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黄色的无扣马夹,那件亚麻布马夹对他来说确实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裤,上面还有许多补丁,这大概是他哥哥们穿剩下的。

赤着脚丫的他,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样就像是田里顺风摇摆的稻谷,悠悠颤颤的。

他的精神很好,口里还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歌声配上鸟儿的鸣叫和蝉儿的哼唱,成了一组悠远、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辽阔茂密的大树林里隐隐回荡,回荡树上,有一两只蝉儿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体积不大的蝉儿显得更加瘦小,不经意,还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

那牧童手中摇晃的柳条儿忽然停止了舞蹈,静静地呆着,那头黄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树上的蝉儿,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时去世了,家里靠妈妈养活,家里的哥哥们要娶媳妇,现在正缺钱。

听说药店里一个铜板换一只蝉,我去抓几只,补贴家用。

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后一跳一跳地来到树前。

他找好角度,猫着腰,轻手轻脚地靠近蝉儿,兴奋地哼了一句呜。

那蝉儿听了,没等牧童将它逮住,就飞上了树梢,更高了。

牧童吸取了教训,屏住呼吸,纵身一跃,跳上树枝。

那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赶紧学鸟儿叫了几声,像是鸟儿离开树枝发出的声音。

他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近了,近了,更近了。

他控制住自己的兴奋,慢慢伸出手,缓缓地在蝉儿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拢的时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蝉儿已在他的手心里悲惨地鸣叫了。

他露出了笑脸,将蝉儿放进牛背上用杂草编的蟋蟀笼里,挂在腰间。

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阳的余辉中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声比刚才更响了,歌里透着自豪。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所见》古诗鉴赏——古代汉语版

《所见》古诗鉴赏——古代汉语版

所见—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今天真,读作chén,最早见于甲 骨文 ,其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 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即《说文解字》 所谓的“震也”)。
想一想
“所见”是什么意思?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所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诗中哪里写了动态、静态? 牧童有没有抓到知了呢?
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
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诗 人袁枚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心想。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闭口:闭着嘴巴。 立:站立,站立不动。
我一定要想 办法抓住它

立字本义是人站在地上, 后引申为树立、设立、 建立等词义。
古诗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 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所看见的
所见
清 袁枚
诗人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 人、诗论家。字子才,号 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 塘(今浙江杭州)人。清 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 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 家。他与耕夫、蚕妇、工 匠、商贩、书生都有交往, 关心农事百业,百姓都称 他为”大好官”。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所见》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绝。

由于其通俗易懂、叙事连贯,因此广受读者欢迎,成为了杜甫的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所见》的注释和译文。

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释:白日:太阳。

依:靠。

山尽:山的尽头。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入:汇入。

海:指渤海。

流:向。

欲:想要。

窮:穷尽。

千里目:众多景致的眼界。

更:再加。

上:向上。

一层楼:楼视野较宽,可以俯瞰周围景色的建筑。

译文:太阳靠在山的尽头,黄河却向渤海流。

想看尽千里美景,再登高一层楼。

此首《所见》首先以两句话为引子,将太阳沿山而落的景象和黄河向海流这样的宏伟场面,娓娓道来。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对美景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的心态,凸显出诗人的豪迈、开阔和博大。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杜甫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千里目”实际上是在表现诗人不想囿于眼前的景象,而要超越过去的看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新的境界。

此外,诗中也出现了“楼”的概念,这与唐代的建筑结构有关。

唐代的建筑多数采用木材、瓦片等轻型材料,因此,一般只建造三层或四层。

唐代的楼通常为玄武式或凤凰式,即四角有翘角、中间留有空地的独立式塔楼。

楼的顶部可作为楼阁或亭子,设有窗口,用以观赏山水风景等,这与诗中“更上一层楼”所述完全吻合。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像杜甫一样,保持追求卓越的心态,不断打破封闭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为开拓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

古诗词《所见》解析

古诗词《所见》解析
古诗词《所见》解析
汇报人:xxx
时间:202X.XX
目录
古诗词《所见》介绍
古诗词《所见》的解 析
古诗词《所见》的主 题与价值
01
古诗词《所见》介 绍
古诗词《所见》的作者
作者背景与生平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诗仙”。
表达人生的坎坷与困 难
"山川难越"表达了人生中的 困难和挫折。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作者 表达了人生的坎坷和困难。
第四句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描绘自然景物
01 作者以"萧萧下寒山"开头,描绘了萧瑟的山川景色。
萧萧的声音象征着人生中的寂寥和冷漠。
表达人生的寂寥与冷漠
02 "萧萧下寒山"表达了人生中的寂寥和冷漠。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03
古诗词《所见》的 主题与价值
主题:人生短暂与无常
《所见》通过描绘自然 景物,表达了人生的短 暂和无常。
诗中的明月、山川河流 等景物,象征着人生的 转瞬即逝和无常性。
价值: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01
《所见》通过自然与人生的 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
第二句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作者以"独自下马行看遍"开头,引起读 者的好奇心。
"独自下马"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行看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迷茫和对世事的 思考。
通过独自行走和观察的方式,作者表达了对人 生的思索和无奈。
第三句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描绘自然景物
作者通过描绘山川河流的景 象,营造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山川河流的形象象征着人生 中的坎坷和波折。

古诗鉴赏《所见》

古诗鉴赏《所见》
?请根
据课文内容编故事.
牧 骑 振 蝉
欲 捕 鸣 闭
《所见》
【清】袁枚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自读古诗,把生字 读正确,把每句诗读 通顺;用铅笔画出诗 句停顿(画斜线)。
所见
牧 童/ 骑 /黄 牛,
歌 声/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鸣 蝉, 忽 然 /闭 口 /立。
所见: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牛的孩子。 振:震荡,形容歌声嘹亮. 林樾:林中树木成阴的地方. 意欲:心想。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立:站立不动。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
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
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
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
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 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这首诗的作者抓住了牧童瞬间的 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了牧童独特 的心理特点,写得有声有色、有 情有景、有动有静。诗歌宝库中 还有很多诗像这首诗一样,用清 新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令人陶醉 的生活画面,大家赶紧去找一找 吧!

所见古诗

所见古诗

所见【清】袁枚牧童⑴骑黄牛,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村居⑴·【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

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袁枚《所见》和黄庭坚《牧童诗》古诗词比较赏析

袁枚《所见》和黄庭坚《牧童诗》古诗词比较赏析

袁枚《所见》和黄庭坚《牧童诗》古诗词比较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乙】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诗歌是反映生活的。

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的是一个_____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_____的牧童。

(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2)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

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机灵可爱悠闲自得(2)[甲]诗“歌声振林樾”一句写出了牧童歌声的欢快嘹亮,让诗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下文中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熟练地爬上牛背去逮知了这一情节的陡转做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机灵、可爱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为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儿,歌声穿透树林,可知牧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骑”字表现出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为牧童想要去捕捉树上的鸣蝉,忽然就停住了歌声闭紧嘴巴站着,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牧童十分机灵可爱。

《牧童诗》直接写牧童的句子是“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句意是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

写出了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由此可知,乙诗中的牧童自在洒脱、悠然自得。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

《所见》中“歌声振林樾”牧童的歌声欢快嘹亮,穿透山林,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为下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铺垫,诗人听见牧童欢快的歌声正陶醉,却见“忽然闭口立”,因为牧童去捕捉鸣蝉了,歌声戛然而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所见》赏析
沉郁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眼,放出柔柔的光。

树林深处,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噢!那是放牛的牧童。

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黄色的无扣马夹,那件亚麻布马夹对他来说确实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裤,上面还有许多补丁,这大概是他哥哥们穿剩下的。

赤着脚丫的他,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样就像是田里顺风摇摆的稻谷,悠悠颤颤的。

他的精神很好,口里还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歌声配上鸟儿的鸣叫和蝉儿的哼唱,成了一组悠远、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辽阔茂密的大树林里隐隐回荡,回荡……
树上,有一两只蝉儿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体积不大”的蝉儿显得更加瘦小,不经意,还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

那牧童手中摇晃的柳条儿忽然停止了舞蹈,静静地呆着,那头黄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树上的蝉儿,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时去世了,家里靠妈妈养活,家里的哥哥们要娶媳妇,现在正缺钱。

听说药店里一个铜板换一只蝉,我去抓几只,补贴家用。

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后一跳一跳地来到树前。

他找好角度,猫着腰,轻手轻脚地靠近蝉儿,兴奋地哼了一句“呜”。

那蝉儿听了,没等牧童将它逮住,就飞上了树梢,更高了。

牧童吸取了教训,屏住呼吸,纵身一跃,跳上树枝。

那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赶紧学鸟儿叫了几声,像是鸟儿离开树枝发出的声音。

他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近了,近了,更近了。

他控制住自己的兴奋,慢慢伸出手,缓缓地在蝉儿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拢的时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蝉儿已在他的手心里悲惨地鸣叫了。

他露出了笑脸,将蝉儿放进牛背上用杂草编的蟋蟀笼里,挂在腰间。

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阳的余辉中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声比刚才更响了,歌里透着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