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
所见古诗的意思

所见古诗的意思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此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诗人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所见古诗主要内容的意思

所见古诗主要内容的意思
古诗《所见》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古诗《所见》PPT课件

4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5 意欲:心想
3 捕:捉。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所见 作者所看见的。
A
牧童骑黄牛,
牧童悠然自得地 骑在黄牛背上;
B
C
放牛的孩子
歌声振林樾。
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 在树林中回荡。 茂密的树林。 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 嘹亮。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第一层:这两句写了小牧 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 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
PART 01
(清)袁枚
所见
01
袁枚 ( 1719-1798), 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 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 的一幅生活画面。
02
【释题】
【朗诵】
01 所见
02
(清)袁 枚
03
牧童/骑 黄牛,
04
歌声/振 林樾。
05
意欲/捕 鸣蝉,
06
03
我一定要想办法 抓住它!
1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蝉, 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2
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所见 (清)袁枚 (活泼顽皮、快乐有趣)
所见
(清)袁枚 诗人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PART 02
说写结合,扩展思维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所见》一诗是( )代诗人 ( )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 01 脑海中形成了由( )、( )、 ( )、( )等景物组成的动 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
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古诗全文

所见古诗全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所见》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绝。
由于其通俗易懂、叙事连贯,因此广受读者欢迎,成为了杜甫的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所见》的注释和译文。
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释:白日:太阳。
依:靠。
山尽:山的尽头。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入:汇入。
海:指渤海。
流:向。
欲:想要。
窮:穷尽。
千里目:众多景致的眼界。
更:再加。
上:向上。
一层楼:楼视野较宽,可以俯瞰周围景色的建筑。
译文:太阳靠在山的尽头,黄河却向渤海流。
想看尽千里美景,再登高一层楼。
此首《所见》首先以两句话为引子,将太阳沿山而落的景象和黄河向海流这样的宏伟场面,娓娓道来。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对美景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的心态,凸显出诗人的豪迈、开阔和博大。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杜甫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千里目”实际上是在表现诗人不想囿于眼前的景象,而要超越过去的看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新的境界。
此外,诗中也出现了“楼”的概念,这与唐代的建筑结构有关。
唐代的建筑多数采用木材、瓦片等轻型材料,因此,一般只建造三层或四层。
唐代的楼通常为玄武式或凤凰式,即四角有翘角、中间留有空地的独立式塔楼。
楼的顶部可作为楼阁或亭子,设有窗口,用以观赏山水风景等,这与诗中“更上一层楼”所述完全吻合。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像杜甫一样,保持追求卓越的心态,不断打破封闭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为开拓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古诗《所见》-课件

牧童骑黄牛,
放牛的孩子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振林樾。茂密的树林。
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第一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动 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 头,何等散漫、放肆。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
心里想 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 在鸣叫的蝉吧。
忽然闭口立。
闭着嘴巴 站立不动
忽然,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我一定要 想办法抓 住它!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我一定要
想办法抓 住它!
第二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静 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 又是多么专注。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蝉, 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所见
(清)袁枚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活泼顽皮、快乐有趣)
所见
(清)袁枚
诗人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
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
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说写结合,扩展思维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 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 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 事,讲给大家听。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qí zhèn chán
骑 振蝉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振:震荡。
樾:树阴。
林樾:林中的 树阴。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欲:想 意欲:心想
捕:捉。 鸣蝉:正在鸣 叫的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
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
(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
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
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
(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
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
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
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
(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
二、自由练习书写。
(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
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