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

合集下载

所见古诗的意思

所见古诗的意思

所见古诗的意思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此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诗人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古诗专项训练】《所见》袁枚

【古诗专项训练】《所见》袁枚

【古诗专项训练】《所见》袁枚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立刻闭紧嘴巴,悄悄站在树下。

●袁枚的小清闲作者袁枚特别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他的诗里很少出现什么国家大事啊,天地苍生啊这样的内容,多数都是日常生活还有心灵感悟什么的,而且语言简单生动,明白易懂。

袁枚这个人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他七岁进入私塾学习,但是因为家境贫穷,袁枚经常要面临买不起书,无书可读的问题,他只好路过书店的时候走进去蹭书看。

他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在二十三岁那年考中了进士,之后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进修学习,毕业之后就正式开始做官上班了,但因不适应官场生活,三十三岁的袁枚就选择了退出,开启了轻松愉快的新生活,他人生中的“小清闲”阶段正式开始了。

不上班的袁枚在南京的小仓山买了一处园子(以前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的产业),袁枚买到手之后,把这个园子改名叫“随园”(袁枚的稿费非常可观)。

提前进入养老状态的袁枚过上了有钱有闲的小日子,他在随园里一直生活到八十二岁去世。

●舌尖上的清朝在随园的日子袁枚写出了很多重量级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一部叫《随园食单》,袁枚记录了三百多道菜,包括用料、做法,甚至连这些菜是从哪传过来的,有什么故事,谁家做这个菜最拿手,他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了。

除此之外,他还记录了很多酒水茶水等,这本书要是放到今天,就是“舌尖上的清朝”。

袁枚的私人厨师叫王小余。

王小余去世后,袁枚非常伤心,拿起筷子就会想到他,于是他给王小余写了一篇传记,叫《厨者王小余传》。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给厨师写传记,王小余也就成了唯一一位拥有个人传记的大厨。

袁枚的一生,过得非常潇洒,所以在他的诗里你见不到什么苦大仇深的情绪,都是日常生活。

思维导图记忆法1. 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题1】1. 用“/”标出诗句中的朗读停顿。

所见古诗主要内容的意思

所见古诗主要内容的意思

所见古诗主要内容的意思
古诗《所见》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所见》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所见》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绝。

由于其通俗易懂、叙事连贯,因此广受读者欢迎,成为了杜甫的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所见》的注释和译文。

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释:白日:太阳。

依:靠。

山尽:山的尽头。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入:汇入。

海:指渤海。

流:向。

欲:想要。

窮:穷尽。

千里目:众多景致的眼界。

更:再加。

上:向上。

一层楼:楼视野较宽,可以俯瞰周围景色的建筑。

译文:太阳靠在山的尽头,黄河却向渤海流。

想看尽千里美景,再登高一层楼。

此首《所见》首先以两句话为引子,将太阳沿山而落的景象和黄河向海流这样的宏伟场面,娓娓道来。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对美景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的心态,凸显出诗人的豪迈、开阔和博大。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杜甫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千里目”实际上是在表现诗人不想囿于眼前的景象,而要超越过去的看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新的境界。

此外,诗中也出现了“楼”的概念,这与唐代的建筑结构有关。

唐代的建筑多数采用木材、瓦片等轻型材料,因此,一般只建造三层或四层。

唐代的楼通常为玄武式或凤凰式,即四角有翘角、中间留有空地的独立式塔楼。

楼的顶部可作为楼阁或亭子,设有窗口,用以观赏山水风景等,这与诗中“更上一层楼”所述完全吻合。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像杜甫一样,保持追求卓越的心态,不断打破封闭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为开拓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

《所见》古诗原文欣赏

《所见》古诗原文欣赏

《所见》古诗原文欣赏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所见体裁:诗题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名字:袁枚年代:清代描述: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翻译: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原文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他)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最新-《所见》原文及赏析【优秀13篇】

最新-《所见》原文及赏析【优秀13篇】

《所见》原文及赏析【优秀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古诗所见1朝代:清代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所见》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2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所见》原文3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古诗鉴赏4袁枚《所见》古诗鉴赏《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⑴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⑴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古诗两首
学习任务:
1、掌握“所、牧、捕、蝉、闭、立”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
3、通过朗读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
所 牧 歌 意 忽 童 声 欲 然 / / / /
见 骑 振 捕 闭 黄 林 鸣 口 牛, 樾。 蝉, 立。
袁 枚(清)
我会读



捕 立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想一想:
想一想: 牧童是怎样捕蝉的呢?他捕
到蝉了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 牧童是怎样捕蝉的 讲给大家听。 呢?他捕到蝉了吗?把 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 给大家听。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振林樾:传遍了树林。ຫໍສະໝຸດ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唱着歌, 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心里想着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唱着歌, 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心里想着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