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图形的运动三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优秀教案第1课时图形的运动(1)一、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83~84页例1、例2和例3【教材分析】在前面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但还不能用数学思想或语言来描述旋转现象。

这节课教材先安排复习以前见到的旋转现象,再联系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上时针旋转的情境,分别认识实物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使学生建立对旋转现象的理性认识,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以后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旋转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观察钟表上时针旋转的过程,分清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一定的角度。

3.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培养审美观,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体验并能说出图形旋转的过程及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二、教学设计【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上面主题图,让学生们说一说这几幅图分别在哪里见过。

2.观察图中运动的情境,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学生回答,教师肯定评价)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新知探究】1.教学例1(1)出示大挂钟和教材例1题目。

师: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旋转的呢?从一个数字到另一个数字会旋转多少度呢?观察钟面上指针的旋转,结合例1的问题,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学习,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在全班交流。

(2)教师按例1的数字在钟面上拨动指针,使之旋转,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指针旋转的度数,完成课本例1的填空。

(3)小结:旋转实际上是图形围绕旋转中心按照一定的方向转动了一定的角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3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3课时

2.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分为两大板块,也是本课的重点:明确旋转三要素,感悟旋转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对旋转的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以及旋转的度数是有所感觉的,而对于旋转要素之一的旋转中心,孩子比较陌生。

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旋转中心的位置为关注点,有以下几种情况: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旋转中心在图形边的转折点,是必须掌握的,因此在旋转中心上下功夫,所以旋转三要素这一板块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旋转方向和角度,二是旋转中心,这样我们设计了三个基本学习模块。

教师活动(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师:老师手里有一个拴着绳子的小球,现在让小球转动起来,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种现象?师:生活中旋转现象有很多,你在哪里见过?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旋转现象,PPT出示图,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图形的旋转。

(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给出方向和角度让学生描述线段的旋转,演示不同旋转现象,从而产生冲突,将学生的实现聚焦到中心点上。

)③谁来完整地说说指针从12怎么旋转到3?师:要清楚的表达旋转过程,必须说清三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到6呢;6到9呢;9到12呢?我们刚才描述指针的旋转,实际上是研究一条线段的旋转,接下来研究其他图形的旋转。

2.认识图形(三角尺)的旋转(1)课件出示方格纸上的三角尺师:三角尺可以绕哪几个点做旋转运动?(任意一点都能做旋转中心)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种来研究,三角形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想象一下旋转过程。

看演示验证你的想象。

师:三角形旋转的同时,它的各条边、各个点是怎样旋转的呢?同桌两人用学具操作并思考、讨论:①三角形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同时,边OA、边OB是怎么旋转的?②点A是怎么旋转的?点B是怎么旋转的?③图形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所有边都绕点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旋转和平移的概念、特点及运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旋转和平移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和判断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并能够运用旋转和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对旋转和平移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旋转和平移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不透彻,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概念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和平移的概念,掌握旋转和平移的特点及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和平移的概念、特点及运用。

2.难点:旋转和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旋转和平移的实物图、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旋转和平移的实物(如玩具、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和平移现象,如旋转门、电梯、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旋转和平移的概念、特点及运用,然后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旋转和平移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物,进行旋转和平移操作,并说明操作的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旋转和平移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的答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三》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图形的平移、旋转。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平移、旋转的判断和操作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移、旋转的性质,能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旋转的性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图形是否发生平移、旋转,以及如何运用平移、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移、旋转的性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平移、旋转的过程。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移、旋转的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用于学生动手操作。

3.教学视频:收集一些平移、旋转的实际应用视频,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平移、旋转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如旋转的风扇、平移的电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图形在平移、旋转过程中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平移、旋转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度数、方向,并能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例1为本章的起始例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对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旋转的概念、性质及运用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旋转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度数、方向。

2.培养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概念及旋转的度数、方向。

2.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旋转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旋转的性质。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4.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练习巩固:设计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旋转现象。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图片、卡片等教学素材。

3.学具:为学生准备圆片、直线等学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旋转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提问:这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是如何变过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旋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旋转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讲解,给予评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4)》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4)》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4)》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章《图形的运动三》(例4)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方向及距离,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对于如何判断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方向及距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旋转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复杂图形的运动判断不够准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判断复杂图形运动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方向及距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方向及距离;2.难点:对于复杂图形的运动,能准确判断其平移和旋转的方向及距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形卡片等;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图片、玩具等,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如玩具的旋转,引导学生回顾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提出问题:“这个玩具是如何运动的?它是平移还是旋转?如何判断?”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图形的运动,如平移和旋转,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是如何运动的?它们是平移还是旋转?如何判断?”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的练习,并尝试判断其他组的图形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公开课教学设计3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公开课教学设计3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公开课教学设计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第一单元《轴对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正方形纸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1、欣赏蝴蝶图案。

(课件2)2、请观察下面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课件3-5)学生观察,交流汇报二、合作交流,学习新课1、做一做(课件7)(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2)将一张纸对折后,用笔尖(或圆规)扎出如课件所示的图案(3)将纸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折痕两侧部分的关系2、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学习交流,加强认识(课件8-9)(1)出示课件上的各类图案(2)学生自习观察那些图案是轴对称图形(3)找出对称轴,并相互讨论,画出图案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课件10-14)1、大家一起来找出26个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课件10)游戏规则:每人轮流按顺序报一个字母。

如果,你认为你所报字母的形状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你就迅速站起来报出;如果,你认为你报的字母形状不是轴对称图形,那么,你只需坐在座位上报就可以了。

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这位同学报对了,就随后击掌一次;如果,这位同学报错了,就击掌三次。

2、找出下面数字和汉字中轴对称图形(课件11)3、脑筋急转(课件12-14)图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这些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试一试,将它们画出来。

4、做一做(课件15)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平铺,观察所得到的图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3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3教学设计
互动新授
23
1、教学例1
观察指针的旋转,描述指针的旋转现象
演示:指针从12转到1。
引导将旋转的过程说得具体、完整。
师:描述旋转现象,应从位置的变化,所绕的点,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四个方面描述。
引导学生自主描述例1剩余内容。
2、即时练习
完成做一做
3、教学例2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问:三角板是怎样旋转的?
教师再次演示旋转过程,问:观察旋转过程,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课题
图形的运动(三)
类型
新授
课时数
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描述
所属重难点
突破方法
通过描述图形旋转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重点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自主操作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o后得到的图形
难点
通过看,转,画等活动分解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如,指针从12到1,指针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o
完成例1,集体订正。
完成做一做
三角板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o
三角板的位置变化了
O点的位置没有变化,三角形的形状没变,边的长度没变,角度没变
集体练习
自主练习
自主探讨,动手操作观察并参源自演示,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练习
汇报旋转图形的步骤
指导说出描述旋转所必需的要素
观察图形旋转的特征,了解旋转后图形的性质,练习表达的能力
注重动手操作的过程,训练表达的能力
不同的边用不同的颜色区别
利用实物投影演示
巩固练习
10
按要求画图
集体订正
拓展、讨论
资料“你知道吗?”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
富源县营上镇海丹小学王伟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页,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例题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的旋转现象。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种现象。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图上的运动方式在之前我们就学习过了,你们还记得这是什么运动方式吗?(学生回答:旋转)。

好的,大家记性都很好,这是旋转现象。

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来认识旋转。

(出示课题:旋转)
二、探究新知。

1.通过三角尺的不同旋转,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 1)感知旋转方向。

教师:下面进行观察力大考查,看谁观察最仔细,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请马上举手,好吗?(老师用三角尺绕同一点,旋转角度相同,但旋转方向相反,做两次动作。


教师:你发现这两次有什么区别吗?(旋转的方向不同。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板书:方向)
教师:(老师再一次做顺时针方向旋转动作)像这种方向的旋转,和生活中谁的旋转方向是一样的?叫什么旋转?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顺时针)
教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老师手里三角尺的运动!(老师用三角尺做逆时针方向旋转运动)那像这样的又叫什么旋转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逆时针)
教师:你见过生活中哪些现象是逆时针旋转吗?(老师指名几位同学起来回答)(2)感知旋转角度。

教师:下面继续考查同学们的观察力,请仔细观察。

(老师用三角尺绕同一点、同一方向,但角度不同进行旋转,让学生观察并区别。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角度)
(3)感知旋转中心。

教师:同学们,下面要考察的有点难,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能够发现?(老师再把三角尺分别绕两个顶点旋转一周,请学生说说这两种旋转哪里不同?)(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中心)
教师:这次回答对的同学没有前两次多。

好了,大家可要记住了,物体绕着哪个中心旋转很重要!同样是这个三角尺,同样是转一圈,围绕的中心点不一样,旋转轨迹就完全不同了。

2.学习钟表指针的旋转,进一步认识旋转。

(1)从“ 12”到“ 1”。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变化。

说一说这个指针是怎么变化的?(请同学主动起来回答,如果一个学生讲不完整,请其他学生补充,直到把三要素都说出来为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引导同学把钟面看作一个圆,然后平均分成了12份,每一份是30度。


教师小结:从“ 12”到“ 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

教师:从“ 1”到“ 3”,指针是怎么变化的呢?(指名回答)
(2)填一填,从“ 3”到“ ____”,指针绕点 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90°;从“6”到“ 12”,指针绕点 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

(3)像这样,你出一题,请你的同桌来填一填,看你的同桌掌握了没有。

(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车杆绕点O逆时针旋转 90°。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2.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练习题二十一第2题。

(先独立填一填,再集体反馈并订正。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旋转”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在讲一个物体旋转时,如果讲清楚了这三点,也就明确了它是怎样旋转的了。

(板书:旋转的三要素)教师:关于“旋转”,我们后面还要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在总结回顾中,进一步理解提升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 85 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