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问题的思考
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作为北京旧城建筑风格的代表,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可以说基于原住民生活的“胡同―四合院”文化是四合院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胡同―四合院”居住生活方式最为人称道的是融洽的邻里关系,胡同生活的宁静悠闲与现代生活的紧张嘈杂形成强烈对比。
20世纪以来,北京传统四合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少数仍然保存完整的文物保护四合院外,传统的四合院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家庭结构转变以及政策导向等原因,逐渐转变成多户混居、人口复杂、搭建严重的“大杂院”。
目前,“大杂院”已代替四合院成为北京传统民居的主体,他们的保护、利用和更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保护性地方法规和措施,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指出:“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挖掘文化底蕴,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所以,进一步分析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及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我国建筑的研究,更好的保护北京四合院,更好的利用北京四合院,都是富有意义的。
本文主要针对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了其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和内涵,进而总结了北京四合院的个性化的持续性问题,分析了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好个性可持续。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前言毫无疑问,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是极为明显的,也是必须要进行保护的古建筑,在北京四合院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的同时,分析其个性化可持续也是很关键的要点。
1、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呈现1.1儒家思想的体现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独具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中也有体现。
四合院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和装修风格集中表现了以“礼”、“仁”,为核心,以“中庸”、“和谐”为准则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近景的胡同与远景的 摩天大楼
04
仿古建筑是好是坏?部分仿古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开发商看上的是其商业价值,导致普通民众对仿古建筑 有很大的意见。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 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建筑师将书本中的建筑实体化,一方面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普通民众可 以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内心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复原是对古建筑的一个思考与学习过程。潮流 之所以成为潮流,在于大多数人的追求与推崇,高度的文化认同使我们对传统有着不加思考的崇拜,在“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纲领指导下,追求发扬本土特色的目的很容易产生歧化,将“中国特色”符号化、 边缘化,就会流于表面,在表现形式上陷入语汇贫乏。当我们思考仿古建筑建造的初衷与意图,便会理解 中国在古建筑文化上的探索与进取。
3
低,不利于北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
实现。
而位于北京二三环间的西城区,其旧城胡同居住容纳量却很低。
2
这就导致建筑与规划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古城区面积缩小,对
区内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四合院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应用现代技
术适应新文化需求。
不同意见的提出看到了人民对民生和文化的重视,而这些思考也将继续。
4
T..h. ank You
市民观点
01
在走访中市民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 是希望胡同中的四合院、大杂院尽可能完 整保留。
另一种如菊儿胡同,历史上是妓女等 群体的居住区,认为影响不好,应全部拆 除。同时提出仿古建筑仿的尴尬,为何不 直接完整保留优秀建筑的疑问!中国国力 和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为何依然不能留 下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建筑?
02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 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 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 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高二议论文:北京四合院是拆掉还是保留-

北京四合院是拆掉还是保留?北京四合院是拆掉还是保留?_优秀议论文范文1000字篇一我认为,老北京四合院既不该拆也不要完全保留。
我建议:对老北京四合院进行即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如厕所、卫生间等,方便生活。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她的雏形产生于商周时期,元代时作为主要居住建筑大规模地出现在都城大都北京,而且明清两朝得到长足发展。
它们展示着北京人传统的民间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四合院有优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阔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聚落,有高度私密性和亲和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四合院的建筑构造和工艺技术,反映出北京民居建筑技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所以保留它还是很有用的。
除了新建的四合院,那些历经沧桑保留下的老宅院自然更受追捧。
虽然有些院子已经陈旧不堪,想要入住必须重新进行改造。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诸如让排污、下水及采暖问题这些如今必不可少的生活便捷要素巧妙地出现在传统四合院里,让传统四合院既保持老宅院的古典美,又暗含了现在气息,能满足当今居住者各种现代生活才是关键。
从网上发现一位外国人设计师改造了位于什刹海风景保护区的毡子胡同里,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四合院,这套院子占地约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9平方米,共有14间房,属于标准的老北京一进四合院。
他在堂前加上了不失古典的现代门厅;正房加上了独立而不张扬的现代设施;耳房增加卫生间打通正耳房;把东厢房打通成为客厅与客房;西厢房重新建设了下水和排污设施……总之既有现代家私,又有古典韵味。
北京城市在经历了建国以来50余年建设发展的历程后,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北京旧城,亦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大都市的交融体,旧城内大量现代建筑体在体现着我国现代首都的城市功能;旧城内保存着至今的众多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区域,反映着北京历史名城特有的传统文化风貌,尤其是在目前首都城市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城市风貌,越来越呈现出北京历史名城特有的传统的文化价值。
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北京的四合院民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和业界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其保护状况、保护理念和更新改造的方法都应该不断改进。
本文总结了历史建筑保护理念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归纳了北京民居改造工作的历程,使北京四合院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了较为全面和清晰地认识,对未来的保护工作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京民居;保护理念;民居改造历程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8-02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代表了北京城内在的生命力、人文精神品质和最富魅力的记忆,在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传统街区、四合院以及京韵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古都风貌保护的重要部分。
虽然,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任务艰巨,但是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的保护观和有效的保护机制,才能有效推进北京民居保护的进程。
1 保护理念的更新与发展1.1整体性、原真性保护观城市的形成、发展、肌理、格局、环境、建筑风貌、各类文物建筑及无形文化等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系统。
因此,强调整体性保护非常重要。
即要从宏观的整体环境和组成元素的有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制定整体保护规则,建立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保护体系与机制,以提升历史街区环境、空间格局、建筑、传统经济、人文网络等整体的和谐特色。
其次,还要强调原真性的保护。
这就要求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组成元素及历史建筑的环境以及历史建筑的构成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及装饰特色等等,延续历史信息的原真性、真实性,以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贵价值。
1.2“新陈代谢”、“有机更新”保护观1999年的《北京宪章》指出:“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中。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问题;保护对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其中传统民居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是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鲜活的历史再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数传统民居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居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除受自然灾害、历史因素影响外,当前城镇化建设及社会环境也加速了传统民居的消亡,从而也加大了保护难度。
为此,针对传统民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当前传统民居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特色。
传统民居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地域特点鲜明,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有晋陕民居、西北民居、四川民居、傣家竹楼、广东民居、福建民居等。
这些传统民居各具传统民族特征,各具不同的结构形式。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特色的当属平遥和祁县两地的传统民居。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的典型代表。
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完美反映了晋中地区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成为民俗博物馆。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无数的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它们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积淀中国数千年古老的文化,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
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受经济利益驱使,传统民居人为破坏严重,呈现加速消亡的趋势。
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北京四合院遭到的破坏1. 60年代末的红卫兵“扫四旧”,将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尽行扫荡,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砸成碎块,或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北京四合院更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
2. 九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城市的新发展,进行的为旧房改造,北京四合院更是遭到了大规模的拆除,原本已剩余400万平方米的四合院也因此又被拆除了100万平方米。
最近的一次拆除改造是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危房整治工程,但是与前两次相比此次就是弥补性拆迁,对于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多的或者保存较好的四合院采取保护,而把那些生活条件恶劣,很差的四合院拆除。
北京四合院保护措施1. 编制《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规划》。
使之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部分。
该规划似应全面盘点二环以内老城区胡同、四合院的总体情况,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历史建筑标本保护和历史地段、街区保护: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四合院密集区和基本保持旧貌的整条胡同,列为绝对保护区,只进行内部整治,停止一切大拆大建;面积较小的四合院居住区只保护质量特别好或有纪念意义的四合院,其余的但拆无妨。
四合院绝对保护区内,明清四合院原则上保留,质量特别低劣的可拆除改建绿地;民国以后的四合院原则上拆除改建绿地,质量特别好或有纪念意义的保留。
2.在三环以外建设廉价居住区置换老城区绝对保护的四合院。
政府给予承办企业经费补贴、划拨土地、减免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建设廉价居住新区,然后将四合院绝对保护区内的居民迁入,保护区的四合院则划归承办企业所有,经统一整治后再售出。
3.建立有效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整治四合院的资金首先应来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资金,北京市政府也可以拿出更多的配套资金用于四合院的整治;四合院内外排水、供气、卫生设施等基础建设经费可从城市建设税中支出。
不足部分由负责运作的企业承担,再从新旧房屋置换中获得适当回报。
老北京的四合院读后感

老北京的四合院读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四合院承载了无数故事和回忆,成为了老北京独特的文化象征。
四合院的布局通常是四周围着一个中间庭院,形成了四个合院,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四合院。
每一个院落里都有自己的门面,通向同一个中央庭院,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互相连接的空间布局。
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集体的价值观念。
在四合院里,人们生活在亲密的邻里关系中,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家庭成员之间紧密联系,父母、子女、祖孙同堂,共同生活,共同劳作。
相比于城市中冷漠疏离的关系,四合院里人们更多的是亲情和友情,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让人感觉温暖而亲切。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四合院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空间布局的追求。
庭院里的建筑物一般分为前后左右,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庭院中种着花草树木,环境清幽宁静,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人们更容易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身心健康。
四合院也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它不仅承载了老北京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们对家庭的理解。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底蕴,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珍贵意义。
老北京的四合院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四合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发扬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让其继续发挥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老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独特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形式,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它们代表着一种传统与文化的传承与保存。
读完介绍四合院的文章之后,我感受到了对于这种传统建筑形式的敬畏和热爱,也激发了我对于北京的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继承与发展的开题报告

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继承与发展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传统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古老建筑形式,其以院落为主要特色,由四周围合的建筑构成。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四合院一直是主要住宅类型之一。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四合院面临着拆除、改造、荒废等种种问题。
而同时,许多人也意识到四合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和品位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场所,而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代表。
因此,此次论文旨在探讨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继承与发展,并寻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现代生活的创新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将以北京四合院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发展与继承。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四合院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分析。
探讨四合院文化的历史渊源、特色与价值,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意义与新价值。
2. 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场景下的应用与战略。
以当代社会的住房需求为出发点,探讨传统四合院如何与现代住宅的需求相结合,从而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3. 四合院空间的设计与创新。
探讨四合院空间的设计与创新,如何在保留其传统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营造出新的生活氛围。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发展与继承。
三、论文意义本论文研究传统北京四合院在现代生活形态下的发展与继承,对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以及推进城市更新与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论文也为传统建筑转型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为城市化进程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提供了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传统四合院保护的认识过程对老北京四合院、胡同的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而逐步认识的过程。
在建国初期的那段关键时期,我们最终没能采纳保护旧城另建新城的建议,而是确立了对北京旧城进行改造利用的方案。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北京旧城及存量最多的传统四合院就始终面临着无休止的现代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冲击。
回顾建国以来北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难看到,北京旧城及四合院、胡同等历史传统建筑,在建国后曾受到过多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冲击:其一,是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确立在旧城之内后所开展的多项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各类国家机关行政办公设施的建设;其二,是70年代后开始实施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对旧城的改造、建设、发展的规划,如《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北京市区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案》等等,规定旧城内的建设高度以故宫为中心,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可向外逐步建成9米、12米以及18米以下的楼房;旧城边缘一侧的建筑高度可以达到30米至45米之间……。
自实施改造工程以来,旧城内多条传统街道被改造、展宽;大体量的楼房建筑不断出现……。
旧城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也在一系列的改造建设工程中逐步缩小。
在总体改造规划的要求下,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也实施了改造工程。
但由于缺少保护规划的指导,改造后的街区其传统风貌及原有建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老北京著名的王府井传统商业街区、西单传统商业街区等在经过改造后,已建设成为与传统商业街完全不同的现代商城;前门、琉璃厂、隆福寺等传统街区,在经过改造和部分改造后,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有很大改变。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危旧房改造工程,曾一度对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构成较大威胁,一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四合院、胡同区域被成片的楼房小区所替代,部分文物建筑周边由四合院、胡同构成的历史环境也被一派崭新的现代环境所替代。
如牛街的清真寺、齐白石故居、蔡元培故居、朱彝尊故居、林白水故居、于谦祠等文物单位,其周围原有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已不复存在,这些传统建筑已完全“淹没”在高楼形成的小区之中成为“盆景”。
全市性的危改工程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呼吁改变旧城内的危改方式,全面保护旧城内目前存留不多的四合院、胡同。
一些学者断言,旧城内若全部失去反映老北京文化传统的四合院、胡同,北京历史名城也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市政府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于2003年初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停止在旧城内以拆除四合院、胡同的方式开展的危房改造项目和一切开发建设工程;保护好旧城内的每座四合院和每条胡同。
通过调查,在危旧房区域内先后确定了一批(658处)挂牌保护的四合院;在全市研究制定和实施了有关传统四合院维修、保护的多项办法和规定,一时间,在全市形成了保护传统四合院、胡同等历史建筑的浓厚气氛。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这一保护活动,有的企业还出现将早年建于四合院区域的厂房、车间拆除后,重新恢复原有四合院、胡同的事例。
如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同仁堂医药公司,为支持全市开展的四合院保护工作,已决定将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建于什刹海等四合院区域内2万余平方米的厂房、车间、办公楼全部拆除,恢复历史上原有的四合院建筑,做为企业的办公、接待使用。
由此可见,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已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使社会及民众对北京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的认识观念实现了转变和价值重估,将以往开展的“拆房建楼式”的危房改造转变为对危旧四合院的维修、保护。
这种过往而复归的社会认识与保护工作的实施,将使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最终重新回到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原有位置,并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所永久保护的范畴。
四、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历史性 与时代局限性北京历史上的四合院、胡同始终都是国际社会普遍青睐的、具有东方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它以独特的建筑围合、庭院布局形成胡同、街巷,并最终构成幽雅的都市景观,在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都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广大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旧城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不可能全部按历史原貌保留下来。
从社会发展和人们现代生活需要的视角观察,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四合院建筑在其原有布局及使用功能等方面,已显露出需要探讨和重新认识的问题:其一,是在现代生活中传统四合院已具有两重性。
延续至今的老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一方面保存有丰富的传统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其建筑本身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具有构成北京历史名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从目前旧城内传统四合院、胡同的整体保存状况看,大都超过修缮年限,已普遍成为破旧的房屋院落,加之住户增多、生活拥挤、市政设施落后,整体环境日趋恶化,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形象及首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其二,是传统四合院的居住使用功能与都市现代生活需要的不适应性。
老北京四合院建筑,是数百年来城市建设与社会传统生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中家族式居住生活的反映,其建筑布局基本适应古代城市社会生活水平和家庭生活方式及传统的家庭观念。
自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提高,当年老北京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已有了极大的改变。
如历史上曾几代同堂的传统生活方式,已被子女分居的小家庭生活方式所取代,而适用于历史上几代同堂居住生活的四合院建筑,已不能满足目前几户乃至十几户小家庭同院生活使用的需要,以往的大家族式的居住生活,每座四合院只需一处厨房、厕所即可满足全院众多人口的使用,而现今院内每户一处小厨房,使得以往规整有序的四合院都变成了大杂院。
几十年来,首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已有了飞跃性的进展,而旧城内的四合院、胡同区域的整体市政设施却没有大的改变,大多数四合院内的住户至今没有卫生间、没有淋浴设施,有的院落甚至没有排水管道,各种市政管线无法引入。
冬季仍然以燃煤方式取暖,既污染了城市环境又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今后城市居民生活发展的趋势看,汽车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代步工具将走入家庭,待人们普遍达到购卖条件时,汽车却无法驶入窄小的胡同,更无法进入传统的四合院……。
这些都反映了传统四合院与发展中的都市生活之间的不适应性。
其三,是传统四合院建筑在空间利用上的局限性。
与欧洲国家的传统民居建筑相比较,四合院建筑作为平面建筑形式,只是单纯地利用了有限的地表面积,其建筑面积及容量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地利用地下和地上的空间面积,使城市的建筑和居住空间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
若与欧洲国家的历史名城中的传统住宅建筑——立体形态的楼房相比,土地面积相同的城市,其立体楼房建筑的居住容量将是四合院平房建筑的几倍。
如巴黎、罗马等历史名城中的传统住宅楼,其地上空间的建筑高度一般都在七层左右,而且地下面积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方式的建筑,不但极大的缓解了地面建筑与居住的压力、扩大城市公共使用面积和成倍地容纳城市内的居住人口,而且能够提供和保证每户都能具有较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及活动空间,这些都是传统四合院所不能比拟的。
其四,是传统四合院建筑修复工艺的复杂性。
北京旧城内保存至今的四合院建筑,是延续数百年传统营造工艺的不断完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等级的民居建筑,其建造工程从砖瓦、梁架、墙体到门窗、油饰等程序及做法都有着严格的用料及工艺要求。
若与现代的轻体结构、造价低廉的平房比较,很显然,传统四合院建筑的营造存在着:用料多、工艺复杂、费工时、造价高等特点。
尤其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观察,四合院建筑结构中的“四梁八柱”及门窗、屋顶等部位使用大量的木质材料,若在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原样保留和全部使用四合院建筑,这无疑将会耗尽我国有限的林木资源。
显而易见,上述问题不但是制约北京传统四合院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造成近几十年来旧城内传统四合院逐步演变为危房的重要原因。
考古证明,人类的居住环境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的。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历代的民居建筑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同时,又根据时代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和改进。
在旧城内延续至今的不同格局的四合院建筑和胡同、街巷,就是我国元、明、清以来历代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产物。
有关文献记载,元代在营建大都城时,就是继承了宋金时期的坊巷制度,在大都城内规划营造了50个坊,作为城内市民居住的区域,但同时又结合元代已实现了全国统一,社会安定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内交通需要,对以往传统的坊巷规制进行了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围合式的四合院建筑,取消了各坊原有的坊门和坊墙,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胡同、街巷,以往的坊名,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被胡同、街巷的名称所代替。
如元大都时期在钟鼓楼东侧营建的靖恭坊、金台坊,到明代以后就逐步改为南、北锣鼓巷。
元代营建的四合院,在经历了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岁月后,其原有的建筑格局也有很大改变。
由著名的历史学家侯仁之教授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就清楚地记载了北京城内元、明、清各代以来的坊巷、胡同的变化“痕迹”。
再对照清代编绘的《乾隆京师图》,就更加清楚地看到,北京内城长安街北侧现有的主要街道、胡同的格局、走向,自元代以来的确没有大的变化。
但是,仔细核对就不难发现,各条胡同内四合院的建筑格局、房屋排列及院落规模,在明、清各时代乃至民国时期,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有的院落和区域显然是“当朝”的“新建筑”。
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旧城内延续至今的四合院建筑及其布局,就是数百年来北京的社会历史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提高的最后“产物”。
[Page]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已全面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根据总体目标的发展要求,北京旧城内保存至今的成片的四合院、胡同等历史传统区域,也将全面提升整体区域的居住及市政环境,世代居住在四合院区域的广大住户,也应享受到都市现代化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对各传统四合院区域,从市政、电讯、燃气等各种管线的引入,到每户卫生间、厨房等设施的配备,已经提上了日程。
面对全市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古老而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随着现代使用功能的增加,其原有的历史建筑格局及形制,也必将出现时代性的变化。
四合院民居建筑,作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又极具特性的地域文化,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又有与时俱进的完善发展能力。
四合院本身的发展历史也证明,只有适应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具有数百年历史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其最终才有继续存在和延续发展的可能。
反之,其结果则是,北京旧城内除少量作为“历史遗产”的文物建筑加以保护而一成不变的四合院供人参观外,目前作为民居使用的一般的四合院将迟早被居民住户乃至现代社会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