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介绍
介绍蒙古包的特点

介绍蒙古包的特点
蒙古包是一种传统的蒙古族住所,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游牧生活:蒙古包可以方便地拆卸和组装,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风情。
2.环保节能:蒙古包完全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羊毛等,对环境影响小。
3.圆润外形:蒙古包的顶部为圆形,能够抵御草原上的强风雨。
4.良好采光与通风:蒙古包的顶部开设天窗,能够让阳光照射进来,同时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良好,又能有效地通风,排出室内的湿气和异味。
5.空间利用充分:蒙古包内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摆放床铺,还有专门的地方用来存放物品。
6.蕴含文化价值: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蒙古族传统的住所和生活方式,其造型独特,简洁自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以上是关于蒙古包特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蒙古包介绍

蒙古包介绍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哈那。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在中国,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
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传统风俗文化,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框架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锥形。
内蒙古的草原上到处可见蒙古包,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温暖和舒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二、马术表演内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术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年的七月,内蒙古都会举办盛大的马术表演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马术表演,如赛马、马球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的马术技巧,也体现了他们对马的热爱和崇尚。
三、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采用宽松的设计,适合驰骋草原。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性则穿着宽松的袍子和裙子。
蒙古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四、蒙古族的舞蹈蒙古族的舞蹈是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通常以骑马和放风筝为主题,舞姿优美、独特。
蒙古族的舞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五、奶茶内蒙古的奶茶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奶茶的制作方法独特,首先将茶叶煮沸,然后加入牛奶和盐,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奶茶不仅具有浓郁的香味,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当地人民视为珍贵的礼物。
六、民间音乐内蒙古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以马头琴和蒙古大鼓为代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它发出悠扬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宁静和祥和。
蒙古大鼓则是内蒙古的传统乐器,它的声音雄壮激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豪迈和热情。
七、草原婚礼内蒙古的草原婚礼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在草原上举行婚礼。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游牧民帐篷”,它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呈圆锥形,由内到外分为木质结构和覆盖层。
它的结构简单、坚固、适应性强,防风避寒,适合草原地带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主要由木质结构、覆盖层和内部设施三部分组成。
木质结构包括中央柱、门柱、墙柱和支撑柱等,是蒙古包的骨架。
覆盖层是蒙古包的外壳,由毛毡、帆布或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内部设施包括床铺、家具、炉灶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蒙古包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应性强。
在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常常根据季节和气候迁徙,蒙古包的轻便和易于搭建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此外,蒙古包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也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圆锥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象征。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中,蒙古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包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蒙古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升级。
现代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圆锥形结构和木质骨架,还加入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住所。
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蒙古包,蒙古语称“克孜勒图”,意为“白色的房子”。
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生活、游牧、狩猎、游牧等生活方式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也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基本形式,是牧民最早的住宿方式。
它一般由顶盖、四壁和顶梁组成。
顶盖为圆锥形,用白布或白毡等材料制成;四壁用草编或纸糊;顶梁用白色、青布或黄布制成。
蒙古包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顶盖,形如瓦片,以羊毛毡为之。
顶盖是圆形的,四周有天窗。
通常在春季时,天窗张开;夏季时,天窗合上;秋季时,天窗敞开;冬季时,天窗关闭。
二是四壁,四壁都用毛毡搭成圆形或方形。
方形的四壁与顶盖、顶梁一起围成方形穹庐状,以抵御风雪雨雪;圆形和方形的四壁可以用来晾晒衣物、放置炊具等。
三是顶梁和顶盖。
顶梁又称“架”或“大梁”。
它是蒙古包
的骨架,形状像一座小山坡,坡度大时呈椭圆形。
—— 1 —1 —。
蒙古包材料

蒙古包材料
蒙古包是蒙古族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是一种以木材和毡为主要材料搭建的帐篷式建筑。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蒙古包的主要材料。
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有:
1. 木材:蒙古包的骨架由几根木材组成。
这些木材通常采用松木或桦木,因为这些木材具有耐腐蚀、耐寒性强的特点。
木材通常需要经过打磨和加工,以便更好地连接和支撑蒙古包的结构。
2. 毡:蒙古包的外壁和内壁都是用毡制成的。
毡是一种可压缩、保暖性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地隔离外界的寒冷和风雨。
蒙古包的外壁用毡覆盖,内壁则采用较细的毡制成。
3. 皮革:蒙古包的门口和部分连接处使用皮革进行装饰和加固。
皮革选用的是牛皮、山羊皮或羊皮等材料,因为这些皮革具有耐用、柔软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和寒冷。
4. 种草:蒙古包的地面铺设种草,以增加蒙古包内部的保暖性和舒适度。
种草可以吸收地面的湿气,减少湿冷的感觉。
同时,种草还能够减轻蒙古包内的灰尘和沙尘的飞扬。
总的来说,蒙古包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毡、皮革和种草。
它们具有耐寒、耐用、保暖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适应蒙古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并为居民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
除
了这些基本的材料外,根据实际需要,蒙古包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进行装饰和加固,以增加其美观性和稳定性。
蒙古包及勒勒车、音乐介绍

一般是用皮条与陶脑连接,犹如一把大木伞。转场时并不把乌尼 从陶脑上卸下来,而是像收伞一样收拢在一起,方便架设。乌尼 也有固定的长度和陶脑规格。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 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 三、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乌尼与铁日木(又叫哈那) 的链接。
新发展
开始采用床铺的居住形式,舍弃地板
因为风力发电机的发展,出现了电视电灯等
有些在蒙古包上加建玻璃窗,使室内更加明亮宽敞
解放后有些牧民过起了定居的生活,还仿照蒙古包的形状建造了 土坯房砖瓦房
蒙古族交通工具
勒勒车
勒勒车又名大 辘轳车、罗罗车、 牛牛车,“勒勒”原 是牧民吆喝牲口的 声音。勒勒车因常 以牛拉动,故也叫 蒙古式牛车。勒勒 车是为适应北方草 原的自然环境和蒙 古族生活习惯而制 造的交通工具。
特点
拆卸方便
一般都搭建在水草周围 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 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所以一顶蒙古包 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搭建起来,而且只需要两峰骆驼就可以运走 几乎全部采用轻木头做成,就地取材,维修方便 如果要扩大毡包的话,只需要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 了
铁日木(又叫哈那)全图
哈那
有三大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 那样尺寸固定。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 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能承受二三千斤的压力。 其三,是外形美观。由红柳制成,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 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 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二、铁日木(又叫哈那)与门的链接
。
蒙古包知识点

蒙古包知识点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建筑。
它是由皮毛覆盖的木架构成,适应了蒙古高原的极端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蒙古包的历史、结构、特点和文化意义。
一、蒙古包的历史蒙古包作为一种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早期草原游牧民族。
最早的蒙古包是由动物皮革和野兽骨骼构建而成,用作临时住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原始的蒙古包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结构的圆顶帐篷。
二、蒙古包的结构蒙古包的结构主要由木框架和覆盖物组成。
木框架由若干根木条组成,根据尺寸和角度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顶的骨架。
木框架上部覆盖着一层厚毡毯,以保持室内温暖,并防止外部寒冷进入。
下部则用防水的毡毯或帆布围成围裙,防止雨水渗透。
三、蒙古包的特点1. 疏风透气:蒙古包的特殊结构使得室内通风良好,能够顺利排出烟雾和其他气味,保持空气的新鲜度,尤其适用于草原地区的炊事生活。
2. 保温性能强:蒙古包内部的毡毯和覆盖物能够有效阻挡寒冷的气流,保持室内的温暖。
在严寒的冬季,蒙古包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居住环境。
3. 结构稳固:蒙古包的木框架交叉固定,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在风沙肆虐的草原地区,蒙古包能够承受强风,保证居民的安全。
4. 易于搭建和拆除:蒙古包的结构简单,便于搭建和拆除。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快速安置和迁移至关重要,蒙古包的便携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四、蒙古包的文化意义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蒙古族民间传说中,蒙古包是女神的礼物,象征着温暖、和谐和幸福。
居住在蒙古包中,人们对大自然和生活有着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蒙古包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事务、举办庆典、传递知识和教育孩子。
这种集体生活形式强化了蒙古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总结: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结构和文化意义。
它的特点在于疏风透气、保温性能强、结构稳固和易于搭建拆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风式围合布局
从蒙古包的浩特布局跟固定牧户的布局中不难发现,相对较 高的住宅都位于布局的西南侧,其布局中重点保护牲畜们不 是位于住宅南侧就是住宅之间,这样的形式是为了适应冬季 西北风的侵袭,为牲畜与布局中散布的设置提供一道防风屏 障。在一些沙地内的沙窝子,由于终年飞沙较大,除了需要 选择避风的地点驻扎外还要在布局外加上一道用柳条或者 草芥编织成的防沙屏。
带子和围绳
•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 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 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 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 (1)围绳: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 • (2)压绳: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 • (3)捆绳和坠绳: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 ,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 观,使 目睹者有一 种舒服、圆 满的感觉, 而且在大风 大雪中阻力 小、不积雪
各种情况对于布局的影响
蒙古高原气候的对布局的影响
蒙古包的布局是为适应草原恶劣环境而生,也反映了在各种恶劣自 然环境下的应对方法。 四季迁徙的布局形式:游牧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移动,夏则居水草 丰美的高山草场,冬则居气温暖和的山麓向阳处,这种频繁移动的布 局特点是对高原地理气候的最大适应,蒙古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 蒙古族不求改变环境,但要适应环境。
搭盖迅速
搭盖蒙古包,什么 季节,什么地方都行。 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 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 因为是一种组合式的房 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 的。到一个新的地方, 把它从车上或骆驼乘上 卸下来,等人生着火熬 好茶的时间,一座蒙古 包就搭起来了。
拆卸方便
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 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 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所以 一顶蒙古包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搭建起来, 而且只需要两峰骆驼就可以运走。 几乎全部采用轻木头做成,就地取材, 维修方便。 如果要扩大毡包的话,只需要把套瑙换 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了。
明亮宽敞
蒙古包是一个半 球体,蒙古包的套 瑙开在当顶上,日 出日落阳光都能照 进来,因此始终敞 亮。蒙古包里永远 有明亮充足的阳光 ,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 健康清新的空气。 从平面上来讲蒙古 包是圆形,而圆形 是使用最短围墙包 围出最大面积的最 佳形状;所以体积 比较大。
蒙古包的造型分析
• 蒙古包的建筑构造轻巧、灵通,以其有限的空间最大 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并借助于草原的粗犷 和辽阔,与大地坦荡起伏的曲线和绿草如茵的环境形 成了高度的和谐和统一,造成一种豪放而又优柔的气 氛,可见建筑不仅是民族的、时代的,也是地域性的。 它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冬暖夏凉
• 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 而且,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 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另外,还可以 在包内盘暖炕。而在夏天,由于通体发 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不仅可以再其 背面开风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散 热。蒙古包的大门是朝东方开得,因为 受西伯利亚的影响,草原上常年刮的都 是西风,而朝东的大门正好背风。
礼制与宗教对布局的影响
在蒙古族民居的布局上一直以“以西为贵”的礼制原则布 置住宅,从蒙元时期的古列延围绕中心的贵族以西为尊,到蒙古 牧民的浩特布局中西部的蒙古包住长辈,都体现了对西的尊重。 在一些以寺庙为起点的蒙古族聚落中,蒙古族住宅的布局方式也 是位于寺庙的东侧与北侧,不敢布置与寺庙西侧。在近代一些蒙 古贵族的蒙古包群中,也可发现,一般最西侧的蒙古包是最大也 最华丽的,一般为供佛用的佛爷包,不予住人,依次向东蒙古包的 装饰与规模越简单。
•
普通蒙古包,顶 高1015尺,围墙长约5 0尺左右,包门朝 南或东南开。包 内四大部分为: 哈那、套脑、椽 子和门。蒙古包 以哈那的多少区 分大小,通常为4 个、6个、8个、1 0个和12个哈那。 12个哈那的蒙古 包是罕见的,面 积可达600多平方 米,远看如同一 座城堡。
蒙古包
蒙古包的类型
• 进入畜牧社会后,支架变成哈那,同上述的洞顶变成 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 毡帐,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
蒙古包简介
• 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 帐”。据《黑鞑事略》 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 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
连接哈那
捆绑乌尼
搭架毛毡
蒙古包的特点
冬暖夏凉
安全 性价比高
搭建拆卸方便快捷
安全 从整体形象上来看,蒙古包有一个近 似于半球形的穹顶,首先这种穹顶的支 撑力很分散,因而用较细的龙骨就可以 承担顶部毛毡的重量。最重要的是这种 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 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 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 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 圆,呈流线型形状,具有很强的坚固性, 内蒙古草原上常刮大风,而蒙古包圆形 的外部由于垂直面很小,所以正面可以 把对风的阻力减弱到最小,而背面又产 生涡旋的气流,形成的回推力还可以抵
中国民居之
蒙古包
中国民居具有古 老而独特的魅力, 是中华文明的宝贵 遗产,体现了民族 的智慧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小组成员:郭栖桐 殷静怡 李天 李文娟 苏雨昕 罗文飞 张剑锋 李盼望 刁福贤 靳沛然 胡焱 田葳
由来及历史变迁
• 北方民族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为了追逐水草, 常四处迁徙,过着游牧生活。蒙古族的先民为了适应 生活,创造了具有适合搬迁活动轻便的住房--蒙古包 •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 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留一口子,供人出入 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 门和天窗。 • 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 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
性价比高
• 采用钢架蒙古包 ,首先在价格上面比较 来说,同样直径大小的蒙古包,用木质 的价格要比我们用钢架的蒙古包 贵3倍以上。我们采用钢管全是国家标准 钢管经过镀锌处理,永不生锈。
可以计时
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 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来计算时间。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人,至今还是靠看日 影过日子的。
蒙古族草原畜牧村落的 布局
虽然排布较为凌乱但大都 为中心发散与十字街道发 散形,其有一定的向心形, 而沙地的牧户村落可以说 没有无规律,每户各自为阵 布局零散。由于受到汉族 移民的影响,内蒙南部与东 北部的民居布局多偏向汉 式,与传统蒙古族的圆形浩 特布局不同,汉式布局较规 整,可以形容成矩形布局。
蒙古居住聚落介绍
浩特艾勒
浩特大分散布局
小集中
小集中组织方式
勒勒车
勒勒车
线性布局租包
线性布局的租包在我国牧 区多以四五个牧户联合放 牧的小规模形式出现,大 规模的线性布局毡包在国 内主要为旅游村,布局内 往往设置专门的餐饮包与 商品贩卖包。目前现存的 城镇形式的大规模布局蒙 古包只有在蒙古国还有存 留。
蒙古包的结构
•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其 二,是巨大的支撑力 (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 其三,是外形美观 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 一、架木 上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架木包括套
瑙、乌尼、 哈那、门槛。
套瑙
是蒙古包顶部的圆形天窗,是蒙古包的采光口。现代蒙古包 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一般用檀木或榆木等木质材 料做成。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 木条,用来连接乌尼。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 便。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就是连接顶部天窗与哈那墙体的木质椽条。一 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是蒙古包的肩,上联陶脑,下接哈那, 所以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 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 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哈那
蒙古包墙体的骨架叫做哈 那,呈片状。承套瑙、乌 尼,定毡包大小,最少四 个,数量由套瑙大小决定。
• 同样随着牧民经济 的好转,和技术水 平的提高,部分游 牧的牧户布局中出 现了太阳能跟风能 发电设备,一般设 置于蒙古包北侧或 南向两侧,供牧民 与外界通信交流。 也有经济条件较好 的牧民逐渐抛弃蒙 古包的游牧形式, 以房车的形式放牧 ,省去了搭建跟搬 迁的过程。
宽敞的空间布局
无论是古列延式的大型聚落还是游牧与定牧的小型组团,其 住户之间都留有很大空间,这些开敞的空地为住宅争取了更 多的日照。我国民居的院落布局形式,从南到北呈不断扩大 趋势,这是因为越往北方太阳高度角就越低,到了内蒙古高 原更是需要住宅间拉开较大的间距争取日照。
在蒙古国一些牧民村落则与国内不同,其常见规整的井字街道, 牧够户却多以蒙古包为主路各自有院落,道路较宽,方便驱赶 牲畜,其聚落与院落布局形式都类似我国汉居,但与我国蒙古 族的大分散小集中的放牧布局不同,其牧民标准化管理,牧户 间可互相援助,但其牧户尚草场较远,对临近草场破坏较严重, 且牲畜疾病不易控制。
独栋布局 租包
独栋蒙古包多 见于单个家庭 在夏季与冬季 的营盘,蒙古包 外布局比较散 漫,不像包内那 么严格,往往随 地形的不同,各 地差别较大。
半固定式民居布局
牧户布局示意图
较传统的布局为固 定砖瓦房与守夜用 房左右分立中间布 置牛羊圈,柴薪操与 粪堆布置在西南方, 移动式蒙古包布置 于守夜用房南侧。
砖 房
牧户 牲口
杂物
水 房
固定式民居布局
固定式民居相对于移动式民居而言,是蒙古族偏向汉式居住模式的 产物,其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固定式民居, 按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式牧户布局与固定式农户布局。
不同地域蒙古族民居布局比较
在具有相同文化基础与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对不同地域的蒙古族民居布局 进行研究可发现其有着丰富多样的布局形式。 对沙地区的民居来讲,其选址多选水草较多且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民居 一般设于地势较低桂地区,或者有可以防风的高地,最好是选择树木旁边筑 宅,可以防晒。同时在布局中牧户住宅周围多设置放沙屏,为适应长期风沙 的侵袭,在沙地水源跟防风成为了布局选址的重点。沙地牧户一般四季均 不移动。 位于草原的民居选址原则是遵循冬南夏北的,冬季到草原南部,选择具有 避风避雪条件和阳光照射好,有树木围绕的地方;夏季到北部,同时为防蚊 虫和洪水,常常在临近水源的地方寻找地势高的位置。 在室外布置上,沙地牧户一般较复杂也较集中,除了生产必须的蒙古包、 牛羊圈、牲口棚之外,其多设有砖瓦房、晒食棚、车库,且每个牧户中的人 数较多。而草原地带的牧户布局较简单,有的只设蒙古包、牛羊圈与水房, 人数也较少,两人即可打理牧户全部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