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介绍

合集下载

蒙古包包有什么用途

蒙古包包有什么用途

蒙古包包有什么用途蒙古包,也称为蒙古包包或蒙古包帐篷,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传统帐篷。

它是由一种特殊的布料制成,外形呈圆锥形,上覆盖着防水毡布或牛皮,通风性良好,结构牢固,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蒙古包不仅用于临时居住,还具有许多其他用途。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蒙古包的各种用途。

首先,蒙古包包被广泛用作居住场所。

对于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言,蒙古包是一种理想的住所,适应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它们可以迅速搭建和拆卸,易于携带和移动,使他们能够根据季节和牧场的迁移而变换位置。

蒙古包内部宽敞舒适,能够容纳全家居住,提供温暖和保护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其次,蒙古包包也被用作野外露营和旅行的住所。

由于蒙古包结构简单且易于搭建,因此被许多人用作露营的选择,无论是在自然保护区、山区还是沙漠地带。

它们提供了一个便携式的、防风、防雨和保护隐私的起居空间,使人们能够在户外环境中享受自然之美。

此外,蒙古包的设计可以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平衡,既可防止阳光直射,也可保持温暖。

除了作为居住场所外,蒙古包包还可以用作举办各种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例如,它们常常作为集会点、聚会场所或婚礼场地。

在蒙古族的传统中,婚礼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通过在蒙古包中举行婚礼仪式,能够展示文化传统,加强家庭和社区的联系。

此外,蒙古包包还可以用作艺术展览、工艺品销售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许多地方将蒙古包作为展览和市场展示艺术品、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产品的场所。

通过这种方式,蒙古包包为传统艺术和工艺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展示平台,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此外,蒙古包包还被广泛用于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推广。

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使用蒙古包搭建“蒙古包学校”或“蒙古包文化中心”,用于组织教育活动、工作坊和文化展示。

这种模式在推广传统文化和草原生活方式方面非常成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蒙古包包也被用作农业和畜牧业的辅助设施。

介绍蒙古包的特点

介绍蒙古包的特点

介绍蒙古包的特点
蒙古包是一种传统的蒙古族住所,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游牧生活:蒙古包可以方便地拆卸和组装,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风情。

2.环保节能:蒙古包完全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羊毛等,对环境影响小。

3.圆润外形:蒙古包的顶部为圆形,能够抵御草原上的强风雨。

4.良好采光与通风:蒙古包的顶部开设天窗,能够让阳光照射进来,同时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良好,又能有效地通风,排出室内的湿气和异味。

5.空间利用充分:蒙古包内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摆放床铺,还有专门的地方用来存放物品。

6.蕴含文化价值: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蒙古族传统的住所和生活方式,其造型独特,简洁自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以上是关于蒙古包特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蒙古包介绍

蒙古包介绍

蒙古包介绍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哈那。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在中国,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

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传统风俗文化,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框架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锥形。

内蒙古的草原上到处可见蒙古包,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温暖和舒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二、马术表演内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术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年的七月,内蒙古都会举办盛大的马术表演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马术表演,如赛马、马球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的马术技巧,也体现了他们对马的热爱和崇尚。

三、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采用宽松的设计,适合驰骋草原。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性则穿着宽松的袍子和裙子。

蒙古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四、蒙古族的舞蹈蒙古族的舞蹈是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通常以骑马和放风筝为主题,舞姿优美、独特。

蒙古族的舞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五、奶茶内蒙古的奶茶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奶茶的制作方法独特,首先将茶叶煮沸,然后加入牛奶和盐,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奶茶不仅具有浓郁的香味,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当地人民视为珍贵的礼物。

六、民间音乐内蒙古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以马头琴和蒙古大鼓为代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它发出悠扬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宁静和祥和。

蒙古大鼓则是内蒙古的传统乐器,它的声音雄壮激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豪迈和热情。

七、草原婚礼内蒙古的草原婚礼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在草原上举行婚礼。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游牧民帐篷”,它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呈圆锥形,由内到外分为木质结构和覆盖层。

它的结构简单、坚固、适应性强,防风避寒,适合草原地带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主要由木质结构、覆盖层和内部设施三部分组成。

木质结构包括中央柱、门柱、墙柱和支撑柱等,是蒙古包的骨架。

覆盖层是蒙古包的外壳,由毛毡、帆布或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内部设施包括床铺、家具、炉灶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蒙古包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应性强。

在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常常根据季节和气候迁徙,蒙古包的轻便和易于搭建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此外,蒙古包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也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圆锥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象征。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中,蒙古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包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蒙古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升级。

现代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圆锥形结构和木质骨架,还加入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住所。

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蒙古包,蒙古语称“克孜勒图”,意为“白色的房子”。

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生活、游牧、狩猎、游牧等生活方式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也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基本形式,是牧民最早的住宿方式。

它一般由顶盖、四壁和顶梁组成。

顶盖为圆锥形,用白布或白毡等材料制成;四壁用草编或纸糊;顶梁用白色、青布或黄布制成。

蒙古包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顶盖,形如瓦片,以羊毛毡为之。

顶盖是圆形的,四周有天窗。

通常在春季时,天窗张开;夏季时,天窗合上;秋季时,天窗敞开;冬季时,天窗关闭。

二是四壁,四壁都用毛毡搭成圆形或方形。

方形的四壁与顶盖、顶梁一起围成方形穹庐状,以抵御风雪雨雪;圆形和方形的四壁可以用来晾晒衣物、放置炊具等。

三是顶梁和顶盖。

顶梁又称“架”或“大梁”。

它是蒙古包
的骨架,形状像一座小山坡,坡度大时呈椭圆形。

—— 1 —1 —。

蒙古包材料

蒙古包材料

蒙古包材料
蒙古包是蒙古族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是一种以木材和毡为主要材料搭建的帐篷式建筑。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蒙古包的主要材料。

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有:
1. 木材:蒙古包的骨架由几根木材组成。

这些木材通常采用松木或桦木,因为这些木材具有耐腐蚀、耐寒性强的特点。

木材通常需要经过打磨和加工,以便更好地连接和支撑蒙古包的结构。

2. 毡:蒙古包的外壁和内壁都是用毡制成的。

毡是一种可压缩、保暖性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地隔离外界的寒冷和风雨。

蒙古包的外壁用毡覆盖,内壁则采用较细的毡制成。

3. 皮革:蒙古包的门口和部分连接处使用皮革进行装饰和加固。

皮革选用的是牛皮、山羊皮或羊皮等材料,因为这些皮革具有耐用、柔软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和寒冷。

4. 种草:蒙古包的地面铺设种草,以增加蒙古包内部的保暖性和舒适度。

种草可以吸收地面的湿气,减少湿冷的感觉。

同时,种草还能够减轻蒙古包内的灰尘和沙尘的飞扬。

总的来说,蒙古包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毡、皮革和种草。

它们具有耐寒、耐用、保暖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适应蒙古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并为居民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


了这些基本的材料外,根据实际需要,蒙古包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进行装饰和加固,以增加其美观性和稳定性。

蒙古包及勒勒车、音乐介绍

蒙古包及勒勒车、音乐介绍

一般是用皮条与陶脑连接,犹如一把大木伞。转场时并不把乌尼 从陶脑上卸下来,而是像收伞一样收拢在一起,方便架设。乌尼 也有固定的长度和陶脑规格。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 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 三、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乌尼与铁日木(又叫哈那) 的链接。
新发展
开始采用床铺的居住形式,舍弃地板
因为风力发电机的发展,出现了电视电灯等
有些在蒙古包上加建玻璃窗,使室内更加明亮宽敞
解放后有些牧民过起了定居的生活,还仿照蒙古包的形状建造了 土坯房砖瓦房
蒙古族交通工具
勒勒车
勒勒车又名大 辘轳车、罗罗车、 牛牛车,“勒勒”原 是牧民吆喝牲口的 声音。勒勒车因常 以牛拉动,故也叫 蒙古式牛车。勒勒 车是为适应北方草 原的自然环境和蒙 古族生活习惯而制 造的交通工具。
特点
拆卸方便
一般都搭建在水草周围 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 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所以一顶蒙古包 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搭建起来,而且只需要两峰骆驼就可以运走 几乎全部采用轻木头做成,就地取材,维修方便 如果要扩大毡包的话,只需要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 了
铁日木(又叫哈那)全图
哈那
有三大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 那样尺寸固定。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 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能承受二三千斤的压力。 其三,是外形美观。由红柳制成,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 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 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二、铁日木(又叫哈那)与门的链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布置与风俗
虽然蒙古包内是圆形的区域,但其内部各个动能的分区不仅是固 定的,还有这长幼尊卑的位置区别,男女主客各有固定的盘坐区 域,不能乱坐。正对着门的方向是男主人的座位,以此为分界。 男客坐在主人的右侧,女客,儿童坐在主人的左侧。蒙古包沿着 墙壁放置一圈低矮的衣橱和箱子等。而靠近入口北侧则放置燃料, 以及平时脱下的鞋子。箱子旁边摆放碗橱。在西北角设有佛龛, 佛龛前面不能做人。
新发展
开始采用床铺的居住形式,舍弃地板
因为风力发电机的发展,出现了电视电灯等
有些在蒙古包上加建玻璃窗,使室内更加明亮宽敞
解放后有些牧民过起了定居的生活,还仿照蒙古包的形状建造了 土坯房砖瓦房
可以计时
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 来计算时间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人,至今还是靠看日影过日子的
特点
明亮宽敞

蒙古包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日出日落 阳光都能照进来,因此始终敞亮。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 光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从平面上来讲蒙古包是圆形,而圆形是使用最短围墙包围出最大 面积的拆卸方便
一般都搭建在水草周围 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 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所以一顶蒙古包 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搭建起来,而且只需要两峰骆驼就可以运走 几乎全部采用轻木头做成,就地取材,维修方便 如果要扩大毡包的话,只需要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 了
步骤
铺设地板 东安大门
架设陶脑
连接哈那
捆绑乌尼
搭架毛毡
特点
适应环境
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雨雪以难侵入
冬暖夏凉
安全
从整体形象上来看,蒙古包有一个近似于半球形的穹顶,首先这 种穹顶的支撑力很分散,因而用较细的龙骨就可以承担顶部毛毡 的重量。最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 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 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 型形状,具有很强的坚固性,内蒙古草原上常刮大风,而蒙古包 圆形的外部由于垂直面很小,所以正面可以把对风的阻力减弱到 最小,而背面又产生涡旋的气流,形成的回推力还可以抵抗风的 推力。蒙古包的窗口设在最上部,所以风也不易吹入帐内。 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而且,冬天毡包外面加厚, 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另外,还可以在包内盘暖炕。 而在夏天,由于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不仅可以再其背 面开风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散热。蒙古包的大门是朝东方 开得,因为受西伯利亚的影响,草原上常年刮的都是西风,而朝 东的大门正好背风。
是蒙古包顶部的圆形天窗,是蒙古包的采光口,一般用檀木或榆 木等木质材料做成,有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联结式套瑙。联结式 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 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陶脑四周连接着支撑蒙古包屋顶的木椽条,正对底部的锅灶,锅 灶的烟囱就通过陶脑伸出蒙古包外。
中国民居之
蒙古包
中国民居具有古 老而独特的魅力, 是中华文明的宝贵 遗产,体现了民族 的智慧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由来
•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 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 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 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 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 • 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 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 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 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要求一种便于迁徒 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 • 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 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 • 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那,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 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 用羊毛毪覆盖。
乌尼
就是连接顶部天窗与哈那墙体的木质椽条,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 制作,是蒙古包的肩,上联陶脑,下接哈那,所以头一定要光滑 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 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 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一般是用皮条与陶脑连接,犹如一把大木伞。转场时并不把乌那 从陶脑上卸下来,而是像收伞一样收拢在一起,方便架设。乌那 也有固定的长度和陶脑规格。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 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哈那
蒙古包墙体的骨架叫做哈那,呈片状。
蒙古包就是由哈那的个数来决定占地面积的大小的。一般称之为 “四合包”的蒙古包就是有四片哈那组成,最大的可以有12片组 成,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有三大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 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 运载、搭盖都很方便。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能承受二三千斤 的压力。其三,是外形美观。由红柳制成,轻而不折,打眼不裂, 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 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石洞
窝棚
帐篷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以及塔吉克等游牧民族仍在使用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 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
结构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其 二,是巨大的支撑力 其三,是外形美观
陶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