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讲义认识从何而来(共27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37张).ppt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③村主任调解村民纠纷 ④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发射 ⑤学生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 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①③④⑥
判断: 1、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3、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区别 (1)设计师设计房屋装修图纸
陆 游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 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 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医生治病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的本能活动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人对世界的这种改变本质上就是创造。没有这种创造,不 会有今天“人化”的自然,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动物则只能利用自然界现成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 和“改造 ”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 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 活动
(2)实践的眼”,为世界 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实践是客观的 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有意识的、 有目的的能动性的 活动
唯物论
辩证法
相互渗透、 统一于、根 源于世界的 物质性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4张PPT)

人们对机器人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 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人们通过科学技术认识机器人
人类为什么要发明机器人?
Ø 劳动力价格的提高
Ø 没人愿意从事机械 重复的工作
Ø 有些工作对人体伤 害大
机器人产生 于人们生产 生活的需要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机器人的产生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机器人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认识能力。
机器人的制造和出现
机器人真的靠谱吗?
ü 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柯洁的名字与AI 紧密捆绑在一起。柯洁出征乌镇围棋峰会 ,被AlphaGo升级版的敌手层层击退,比 赛中一度离席哭得眼眶通红。
(3)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 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达到了预期目的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认识是正确的
认识是错误的
我们对机器人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ü 以AlphaGo为例。2016年7月,AlphaGo团 队将谷歌数据中心用同样的算法以50对12 的压倒性胜利战胜了人类唇语专家,构建 了自动唇语识别系统;2017年11月,该算 法在乳腺癌早期诊断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 成功用于临床。
大家对机器人的认识怎么来的?
Ø 通过使用机器人
直接经验
Ø 通过在电视电脑上看到机器人
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他人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我们从他人的直接经 验中获得间接经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rt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 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人们通过科学技术认识机器人
人类为什么要发明机器人?
Ø 劳动力价格的提高
Ø 没人愿意从事机械 重复的工作
Ø 有些工作对人体伤 害大
机器人产生 于人们生产 生活的需要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机器人的产生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机器人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认识能力。
机器人的制造和出现
机器人真的靠谱吗?
ü 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柯洁的名字与AI 紧密捆绑在一起。柯洁出征乌镇围棋峰会 ,被AlphaGo升级版的敌手层层击退,比 赛中一度离席哭得眼眶通红。
(3)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 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达到了预期目的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认识是正确的
认识是错误的
我们对机器人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ü 以AlphaGo为例。2016年7月,AlphaGo团 队将谷歌数据中心用同样的算法以50对12 的压倒性胜利战胜了人类唇语专家,构建 了自动唇语识别系统;2017年11月,该算 法在乳腺癌早期诊断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 成功用于临床。
大家对机器人的认识怎么来的?
Ø 通过使用机器人
直接经验
Ø 通过在电视电脑上看到机器人
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他人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我们从他人的直接经 验中获得间接经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rt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38张PPT)

小试牛刀: (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 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 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 在否认了 ( ) D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 A ) 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 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易混知识点
认 识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从 个人知识可以通 一切真知都来 哪 过学习获取 源于实践 里 来 ?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
(1)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去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 了它 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 对照的东西(实 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的活动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 ↓ ∣ 成功 ↓ ↑ 认识 ────────指导 ─→ 实践…结果 ↑ ↓ ∣ 失败 ↓ ↑ 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不相符
(单选)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
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 D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 点上。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26张PPT)

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
《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听后认为,愚公的精神是令人 钦佩的,但他毕竟还是太愚,因为他移山用的是锹挖、 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那为什么不使用炸药炸,用车 运,这样更快捷。对此,你怎么看?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 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如何区分?
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来源),前提是 还没有这种认识。
后者指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前 提是已经有这种认识了。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 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 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 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 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 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 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 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 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 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 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 益处。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农业生产 “神舟十一号”发射
探究活动
1.上述材料中是 谁在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是在 认识世界还是在 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 是纯主观的思维 活动?
归纳:什么是实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拼搏、一起奋斗。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34张PPT)

提出新要求
索和研究
促
实 践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进 认 识 的
改造着自己的 主观世界
发
锻炼和提高了
展
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吃一堑,长一智 ➢ 学然后知不足 ➢ 书到用时方恨少 ➢ 失败是成功之母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为什么?
问题1:建设港珠澳大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这
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的主体—— 人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 的制约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三要素: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由何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到何处去?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 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认 直接经验
通过实践获得
识
途 径
间接经验
——
通过学习知识或 从别人那里获得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问题3: (1)港珠澳大桥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工作人 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 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是孤 立的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区别于主观世界)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
手段:改20造20/4/2(4 区别于认识)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共26张)

4.(2018年全国卷Ⅱ)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 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 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 作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 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 “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 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 ,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 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 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 品种已经适应了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 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 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 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4.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5.“天眼”探索宇宙奥秘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2017年我国取得了可燃冰
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首次成功,实现了历史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修建青藏铁路 是实践活动吗? 由哪几个要素 构成?这些要 素的共同特点 是什么?
探究二:
为何修建青藏 铁路? 这与燕子 筑巢有何本质 不同?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 点?
探究三:
能不能靠一个人的力 量修好青藏铁路?从 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 建青藏铁路的设想, 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判断以下观点:
× 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 3、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 4、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5、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2、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3、学生教室里×听课,老师上√课。
(有目的有意识 的活动,动物的 是本能活动)
(3)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聚焦“青藏铁路”
50年代 探测考察
90年代群策群 力共同规划
2000后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探究二:
为何修建青藏 铁路? 这与燕子 筑巢有何本质 不同?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 点?
探究三:
能不能靠一个人的 力量修好青藏铁路 ?从孙中山时期就 提出修建青藏铁路 的设想,为何至今才 变为现实?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主体﹑对象﹑手段客观的) (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主体﹑对象﹑手段客观的) (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有目的有意识 的活动,动物的 是本能活动)
社会历史性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 (受历史条件制约)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 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结论: 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是不存在的,但单个人的活动是存在。
小试牛刀:
(单选)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 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 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 )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 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 现
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
C 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
实践对象 实践手段
实践主体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基 实践的手段 ---生产工具、设备 客
实践
本要素
观
具有 客观
为什么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的
物质
性
人类社会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 由哪几个要素 构成?这些要 素的共同特点 是什么?
结45论、、:工我实人国践做科是学工人家、的农成活功民动完种,成地但了人克√ 的隆一动切物活的动实不验一定√ 都是
实6践、,小人行的星活撞动击可地以球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
的78活、、动乔发,布射只斯天有宫缔改一造造了号客iPa观√d、世i界Ph的on物e等质知活名动数才字是产实品践活动√。
3、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课重点)
思考: 人的认识能从人脑中自己生出来吗? 能从天上掉下来吗? 能由客观事物自己跑到人脑中来吗?
探究活动 P44
西红柿原产于南美,但当地人一直怀疑它 有毒,取名“狼桃”而不敢吃。16世纪美国 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中发现它,并把它 带回美国,种在自家花园欣赏。直到18世纪 法国有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尝它一下 。据说,这位画家在吃之前已经做好了死的 准备。但画家不但没死,反而第一个品尝了 西红柿的美味。
探究二:
为何修建青藏 铁路? 这与燕子 筑巢有何本质 不同?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 点?
探究三:
能不能靠一个人的力 量修好青藏铁路?从 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 建青藏铁路的设想, 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客观的) (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
有能动
性
表现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 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实践主体的 主动创造性
改造自然中创造出自然界 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 资料。
改造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社 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修建青藏铁路 是实践活动吗? 由哪几个要素 构成?这些要 素的共同特点 是什么?
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 自然
(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
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
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
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D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人 教 版 必 修 四第六 课第一 框人的 认识从 何而来 (共27张 PPT)
精品jing
易水寒江雪敬奉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主 体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性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修建青藏铁路 是实践活动吗? 由哪几个要素 构成?这些要 素的共同特点 是什么?
探究二:
为何修建青藏 铁路? 这与燕子 筑巢有何本质 不同?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 点?
探究三:
能不能靠一个人的 力量修好青藏铁路 ?从孙中山时期就 提出修建青藏铁路 的设想,为何至今才 变为现实?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点?
比如人学习,就是改造主观世界所以不属于实践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
青
青藏铁路运行
藏 铁
路
施
工
现
场
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