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生物学起源及发
03海洋生物学02定义、细胞结构、繁殖、生活史、演化02

紫菜Porphyra sp.
14
海索面目Nemaeniales
16
• 7)内壁孢子(statospore) • 是金藻特有的一种生殖细胞。
• 内壁孢子形成时,运动的藻体停止运动,脱去鞭毛,内部原 生质体分化成中央和边缘两部分,液泡和储藏物质都集中到 边缘的原生质内。
• 核相交替:指生活史中,与有性生殖有关 的染色体数的单倍期和二倍期交替出现的 现象。
• 单倍化是由减数分裂引起的,二倍化是由 接合引起的。
48
49
• 具有有性生殖能力海藻的生活史依据: • 生活史中有几种类型的海藻个体 • 体细胞为单倍体或二倍染色体 • 有无世代交替
• 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单体型和双单体 型生活史
• 有性生殖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配子生殖和卵式生殖。
32
• 1、配子生殖(gametogony)
• 配子生殖在海藻有性生殖方式中最为原始、简单的 方式。
• 配子是由藻体(双倍体)体细胞转化成配子囊母细 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或由藻体(单倍体)体细 胞直接转化成配子囊母细胞产生配子。
• 来自同一个母细胞所产生的配子间的结合谓之同宗配合 (homothallic,雌雄同体的(monoecious));来自不同 母细胞所产生的配子间的结合称为异宗配合 (heterothallic,雌雄异体的(dioecious))。
18
19
内壁孢子
20
• 8)内生孢子(endospore)、外生孢子 (exospore)
• 是蓝藻中由于产生孢子的不同方式所产生的不 动孢子。
• 内生孢子,由胶质包被成半球状内壁孢子群体。孢子的产生 是由藻体细胞发育成一个近圆球状的孢子囊,在孢子囊内由 原生质体经过多次分裂产生圆球状的孢子。
第二章 海洋科学发展史

1751 Henri Ellis, first deep soundings of temperature in the tropics,
1800 Count Rumford a meridional circulation of the ocean with water sinking near the poles and rising near the Equator.
National Systematic and National Surveys: 1925 1940
海洋生物学探索生命的奇迹

海洋生物学探索生命的奇迹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
海洋生物学作为研究海洋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学科,不仅探索生命的奇迹,还为人类提供了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展示海洋中的奇妙生命现象。
一、海洋生物学的起源海洋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海洋中的生物群落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之前,人们对海洋生物知之甚少,大部分生物学研究都集中在陆地上。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海洋勘测,并利用潜水器和遥控装置观察海底生物。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奇迹海洋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之一,拥有极其广泛的物种多样性。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从浅海岸到深海深渊,海洋生物的分布和适应能力相当惊人。
它们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使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生存于各种气温、盐度和水压条件下。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奇迹也体现在它们的生存策略上。
例如,珊瑚礁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由珊瑚动物和其他生物共同组成。
珊瑚动物借助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能够在浅海生存并构建良好的栖息地。
而在深海,一些生物则依靠化学合成物质为食物,充分利用黑暗和极端压力等环境特征。
三、海洋生物学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对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科学家能够判断并监测海洋的健康状况。
例如,观察海洋中濒临灭绝的物种数量和栖息地破坏程度,有助于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海洋生物学的研究还为生物药物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海洋生物中存在许多具备药用价值的物质,如海洋植物提取物常被用作抗癌药物的前体。
同时,一些生物还在研究中被发现具有潜在的能源价值,如从海藻中提取生物柴油。
1-海洋生命科学汇编

※恢复和深入发展阶段(1976年以来)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改革开放政策,与国际合作广泛开展。 海洋生态学、海洋水产农牧化原理与应用研究、海 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实验海洋生物学研究全面展开。 1996 年,国家将“海洋技术”作为第 8 个领域列入 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即“863”计划。 国家还启动了“攀登计划”、“星火计划”、“火 炬计划”和“科技兴海计划”等一系列计划,我国的海 洋技术研发集中在:海洋探测与监视、海水养殖、海洋 食品开发、海洋天然产物筛选、海洋药物开发。 中国海洋生物学已形成了完整、齐全的科研体系,在 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少数领域研究成果达到 世界领先水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空间与时间的扩展与深化
现代海洋生物学研究的空间与时间尺度,在宏观 层面上扩展,另一方面朝微观中深化。 宏观上,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全球或大尺度上中
长期的海洋生物学研究。
微观上,生物个体的研究已从普通个体到微小个 体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已从整体到细胞深化至分子 水平,生态学的研究也深入到微生境、微生态。
现代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分析技术、遥
感遥测技术以及海洋技术等在海洋生物研究中得到越 来越多的应用。
3、海上考察试验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
海洋生物学研究起源于海上考察,而且它至今 仍然是取得第一手材料与数据的重要源泉。海洋生
物学假说与理论的证实最终不能离开海上考察或试
验。 但实验室分析可以保证科学家在人工控制与模 拟的条件下,不受自然环境的限制,随意重复或深 入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在国际海洋划界中,渔场物理边界和生物特征无 疑是考虑的重点因素之一。
5、生物资源的持续发展、环境的科学管理成为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海洋知识(上)-第2章

第2章海洋--生命的摇篮生命究竟是上帝创造的还是地球发展的产物,对于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争论,科学终于证明了生命是地球的产物。
生命从单细胞的形成开始,它们在水中生活,自由自在地嬉戏、游弋、繁衍和增殖。
经过几亿年的演变,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不少生物的活动舞台由大海移向陆地,人类也是这样,是在生物的发展演变中产生的。
科学家通过对海底“化石”的研究发现,这些“化石”是古海底的一些生物遗体。
古老的海底在地壳的运动中有的上升成陆地、高山;有的继续下沉形成海沟,经过亿万年的时间,海底动植物的遗体成了化石。
人们从这些化石所出土的地层,便可推知亿万年前的海洋里生命的活动情况。
在距今五亿多年前的早古代寒武纪,单细胞原生动物已经是海洋里十分活跃的居民了,这些原生动物有独立活动的本领,有刺激感应,它们能伸出一些树枝状的“小脚”捕捉食物或改变自己的“行走”路线,趋向阳光或者走向阴凉的地方。
古海绵利用它周身的水管吸取着海水的养料;三叶虫吞食着藻类。
从浅海到几千米深的大洋里到处可见三叶虫活动的踪迹。
在整个古生代四亿多年里,三叶虫都在繁殖着子孙。
在清澈的浅海里,像杯子一样的古杯动物拥挤地站立在岩礁上。
蛹虫、古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等等都是这时期的主要角色。
从六亿年前的寒武纪到两亿年前的二迭纪,海洋是一个繁荣的世界。
生命在不断地进化。
人出现在四亿年前的奥陶纪,经过志留纪和泥盆纪一代代繁殖着自己的后代,成为海洋的主人,并逐渐走上陆地。
以后不管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剧烈变化,总有一些无颚鱼的后代能适应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变换着自己的身体结构。
到距今三亿年左右,它们越过了潮间带,爬上陆地,成为既可以生活在陆地上,又可以回到水里的居民--两栖动物。
那时的陆地上,气候温暖而湿润,长满了高大的鳞木、封印木、沟鳞木和各种羊齿植物,阳光在这里比海洋里要充足得多,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也更加丰富。
慢慢地生物用来呼吸的肺变得越来越完善了。
海洋生物的前世今生(二)

海洋生物的前世今生(二)作者: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21年第05期上期说到,在距今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发生了一次“生命大爆发”,短期内出现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特物种,海洋也变得不再沉寂,逐渐显现出盎然的生机。
随着寒武纪结束,地球迎来了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奥陶纪。
如果你有一张奥陶纪的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它与现在的地图截然不同——陆地板块从连成一体的超大陆逐渐变得四分五裂,往各个方向漂移。
剧烈的板块运动不仅造成了大量分散的陆地和岛屿,还导致大量的海底岩浆涌出,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海区域,为海洋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另一方面,火山灰和山脉被风化侵蚀产生的矿物碎屑不断进入海洋,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大量营养。
火山释放的温室气体还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二百米。
海洋面积大大扩张,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种种有利条件促使奥陶纪海洋生物发生了有生命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爆发事件,科学家称之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在奥陶纪四千多万年的时间里,海洋生物物种的数量增长了数倍,不仅如此,新物种的活动能力也随着演化不断变强。
海洋生物开始向更广阔、更深的海域进发,整个海洋变得生机盎然。
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在海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我们耳熟能详的鹦鹉螺就诞生在那个时期,后来它们取代奇虾成为海洋中的新霸主,爬上了食物链的最顶端。
鹦鹉螺家族中有一种直壳鹦鹉螺,它们的壳像尖塔一样,体长能有六米多,发现猎物后会快速追击并用触手将其捕获,是海洋中最令小动物闻风丧胆的顶级掠食者。
虽然后来直壳鹦鹉螺因不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了,但是它们的“近亲”——卷壳鹦鹉螺,历经四亿多年的沧桑剧变,至今仍在繁衍生息,而且外形几乎没什么变化,我们在海洋馆中还可以见到它们的后代,真可谓生命史上的奇迹。
除了鹦鹉螺、笔石、珊瑚、海百合这些无脊椎动物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海洋里的主角,鱼类的祖先——无颌鱼类终于出现。
虽然它们有着类似鱼的外形,但是比现在存活的鱼类原始很多。
海洋生物学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了中国软骨鱼类志,黄渤海鱼类调查报 千 东 海 类 志 南 海 鱼 类 志 南 海 诸 岛 海 域 鱼 类 志 , •黄 渤 海 鱼 类 图 说 和 中 国 动 物 图 谱 鱼 类 等 专 著 的 编 写 工 作 。
海洋无椎动物学
海洋无椎动物学研究的重点是经济较大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的动物等。建国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 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海洋生物在海藻区系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50年代初即对海洋温度带的划分总是海藻的温度性质 以 及 确 定 温 度 性 质 的 方 法 进 行 研 究 , •并 提 出 把 海 洋 原 则 地 分 为 冷 水 温 水 和 暖 水 三 带 , 第 一 带 又 分 为 两 个 亚 带 , 把 世界海洋分为5个大带和11个小带,曾呈奎等人还进行了北太平洋西部海藻区系区划的研究和中国沿海海藻区系 研究得出中国黄渤海海藻具有明显的温水性,属暖温带,但有相当多冷温带成分。东海海藻区也属暖温性,但已 没有黄渤海那些冷水性种,亚热带种却有增加。南海海藻区系属暖水性,其北部属亚热带性,南部属热带性。
《海洋生物学》概述 ppt课件

ppt课件
8
一 生态学概论
(一)定义
生 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及其发展的状态。
生态学:
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根据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生态学可定义为: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按交叉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 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 生态遗传学,经济生态学等。
按研究方法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等。
ppt课件
26
(四)经典生态学分支
根据学科间的交叉 数量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物理生态学 经济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
ppt课件
ppt课件
33
ppt课件
34
三 海洋环境
(一)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
ppt课件
35
(二) 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
溶解性:溶解大量营养物质 透光性:光合作用 流动性:扩大分布范围 浮 力: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 缓冲性能:维持环境稳定性
ppt课件
ppt课件
19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 研究手段的更新 研究范围的扩展
ppt课件
20
(1)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是生态学发展的主流 。
(2)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是系统分析和生态学的结 合,它进 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3)70年代以来,群落生态学有明显发展,由描述群落结构, 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群落的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 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海洋生物学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 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 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 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 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已有用墨 鱼和鲍治病的记录。 公元前一世纪前的《尔雅》,不但记载有海洋动物,而且 还有海洋藻类。 公元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 种海洋生物。 中国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 物。
法国 有两艘中型航母“福煦”和“克莱蒙梭”号.另有一艘核动力航母“戴 高乐”号已经试航 英国 现有三艘二万吨以下级轻型航母,分别是"无敌"号,"卓越"号和"皇家方 舟 "号 . 意 大利 现有一艘1.3万吨级轻型航母,名叫‘’加里波第“号 印度 现有一艘航母,即1.6万吨级的"维克兰特''号. 巴西 现有一艘航母即两万吨的"米纳斯拉吉斯"号. 泰国 现有一艘航母.这艘于1997年8月从西班牙购进的1.1万吨级的"查克理 纳吕贝特''号航母,称为东南亚第一艘在役航母.泰国也因此成为亚洲第二个 拥有航母的国家.
海洋的价值
海洋经济价值(海洋资源价值), 海洋军事价值, 海洋科研价值,
二 海洋生物学起源与发展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 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 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 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 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类对海洋的认识
2 中国对海洋的认识
华夏民族对于海洋与陆地的密切关 系,在古代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记载 中国上古代典章文献的传世古籍《尚书》 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 朝宗于海"等记载。《尚书· 立政》就有华 夏先民"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的记载流传 至今。
第二章 海洋生物学起源与发展
一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
二 海洋生物学起源与发展
三 我国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史
四 海洋生物技术现状与前景
一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识
1
国外对海洋的认识
公元前5世纪,古代欧洲就有了海权思想的萌芽,雅
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认为雅典的根本战略就 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 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 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1995年10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青岛视 察海军部队时讲话:"我们一定要从战略 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一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
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对海洋及其价值的 认识不断深化和全面
15世纪以前,海洋有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15世纪至20世纪初期,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海洋是人类 生存的重要空间; 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认为,海洋是人类生 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 富。
美国海军将领和历史学家马汉说:“海军 的最终目的就是制海,而其必要的工具即为强 大的战斗舰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它。” 马汉提出:美国首先应该控制太平洋,要夺取 夏威夷和关岛。 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 密切关系。"控制海洋,特别是在与国家利益 和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控制海洋,是国家 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二 海洋生物学起源与发展
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科学的研究阶段。 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 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 19世纪前期,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 英国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 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 德国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 英国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 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并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 德国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 定量研究; 1891年,德国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两个概念; 1908~1913年,丹麦彼得松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础; 1946年,美国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 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
明朝郑若曾著的《海防图论》和《筹海图编》两 书中,提出了经略海洋的思想。
魏源在其编著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必使中国水 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倡议引进 西方先进的海军科学技术。魏源的思想理论,是振兴 中国近代海上力量,振兴中国海防的先驱。它为中国 近代海军建设作了理论准备,是中国海防思想革新的
英国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曾说过:“自人 类开始利用海洋以来,历史上的最大教训即是 当世人自我局限于大陆战略的束缚时,其结局 必然失败。” 已故的美国总统约翰· 肯尼迪强调:"控制 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 海洋就能意味着胜利。有关海洋的知识,不仅 仅是一件好奇的事,我们的生存就可能决定于 它"
海上力量与综合国力建设是一致的, 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也就没有可靠的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 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 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美国 现有12艘航母.包括九万吨以上的核动力航母九艘,分别是“企业” 号,“呢米兹”号,“艾森豪威尔”号,“卡尔 文森”号,“林肯”号,“华盛顿” 号,“斯坦尼斯”号及“杜鲁门”号;3艘常规动力航母,分别为:“小鹰号”,“星 座号”和肯尼迪号. “里根”号核动力航母 俄罗斯 现只剩一艘重型航母,即6.5万吨;"库兹捏佐夫"号.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提到,如果海权"操 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这也是很有远见的。
1840-1940年的100年中,外国从海上入侵我 国479次,规模较大的84次,入侵舰船1860 多艘,兵力47万多人,迫使清朝政府签定不 平等条约50多个。
1959年10月,毛泽东就号召“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十年后,即造出 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