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复习提纲
贝类增养殖学部分知识点汇总(DOC)

第一章概论1.贝类的主要特征。
(包括生态习性上共同的特征)①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双壳类没有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了双壳类外,其他种类的口腔中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⑥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 假分节:指动物体内分节但是体表不分节或体表体内分节现象不一致(新蝶贝)。
3. 无板纲:闪耀毛皮贝和新月贝单板纲:新蝶贝多板纲:石鳖掘足纲:角贝科头足纲:鹦鹉螺、章鱼、枪乌贼双壳纲:魁蚶腹足纲:鲍、宝贝经典贝壳的结构:最外层为薄的角质层,中层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
双壳类1.辨别贝壳前后方位的5种方法: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2.左右的辨别方法: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3.壳顶: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即“胚壳”)。
多数种类壳顶略偏向前方,少数种类的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双壳类消化系统4. 口:仅仅为一个简单的横裂,由唇瓣组合而成。
位于身体的前端,足的基部背侧。
除个别种类(胡桃蛤科)外,大多数双壳类没有口腔,也没有颚片、齿舌和唾液腺。
5. 食道:紧接在口的后方,极短。
食道壁是具有纤毛的上皮细胞。
食道的作用是依靠纤毛的摆动使食物进入到胃中。
6. 胃和晶杆:胃膨大呈口袋状。
胃腔内经常有1个幽门盲囊,里面有一种表皮的产物,称为晶杆,故这个盲囊又被称为晶杆囊。
大学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水产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

1.发展海水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2.贝类资源丰富3.有利于养殖的特点(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4.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2.选择贝类养殖种类的标准1.生产力高2.适应能力强3.营养价值高4.苗种来源容易5.养殖成本低6.移动性较差7.要因地制宜选择养殖种类3.潮间带:亦称潮区,系指大潮高潮线到大潮低潮之间的区域4.浅海:从低潮区往下,在大潮低潮线向外海伸展,水深在200m以内,终年为海水淹没的海区,称为浅海。
5.饵料的种类:1.小型藻类(浮游的硅藻、金藻、绿藻、黄藻)2.大型藻类(褐藻、红藻、绿藻)3.小型原生动物、桡足类、甲壳类的无节幼虫4.许多有益的微生物5.贝类的外套膜表皮或鳃的表皮能吸收钙离子6.多种底栖甲壳类和贝类6.半人工采苗:自然海区贝类的半人工采苗是根据贝类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用人工方法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的环境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是介于采捕自然苗和人工育苗之间的一种方法,技术上的要求比人工育苗较为简单,主要应用于双壳贝类。
7.半人工采苗的基本方法(p36):a.固着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b.附着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c.埋栖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8.瓣鳃纲幼虫特征(p30)1.担轮幼虫:体外生有纤毛环,顶端有的生有1~2根或数根较长的鞭毛束,幼虫可以借助纤毛摆动在水中做旋转运动,经常浮游于水表层。
2.面盘幼虫:具有面盘,面盘是其运动器官。
a.D形幼虫b.壳顶幼虫c.匍匐幼虫9.贝类的浮游幼虫1.浮游幼虫的生态特点(p32浮游、阶段、周期、短暂、分布不均匀、趋光)2.浮游幼虫的分布(水平、垂直、季节)3.影响贝类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水温、饵料)10.贝类幼虫的附着变态:一般幼虫附着在前、变态在后。
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具有附着变态的能力,遇到合适的附着基,在外界物质的刺激下,完成附着变态。
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1.胚壳:两壳背面的交接处通常具有一个突出物,称为“壳顶”,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
2.次生壳: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钙质壳。
3.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小齿和基膜构成。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4.颚片:口腔中外皮厚化而形成的几丁质消化器官辅助物,位于口腔前部,为摄取食物之用,大多数腹足类颚片在口腔的两侧,左右成对,头足类的颚片则背腹成对。
5.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食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6.胃楯: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
7.足丝:从半鳃类足部略近中央的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硬蛋白的强韧性纤维束。
用于贝类附着固定。
8.足丝腺:是足部内可分泌足丝的单细胞腺体。
9.嗉囊:食道通常很长,壁上有褶皱,食道常有一膨大部分,称为嗉囊。
10.泄殖孔:也即泄殖腔,为肠的末端略微膨大处。
输尿管和生殖管均开口于此腔,成为粪、尿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11.原肠作用:囊胚继续发育,形成一个双层或三层的胚胎即原肠胚,这一过程叫原肠作用。
12.生壳突起:分泌贝壳。
13.感觉突起: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司感觉作用,牡蛎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扇贝和鸟蛤还有外套眼分布。
14.缘膜突起:肌肉纤维较多,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能控制水流进出。
15.囊胚期:桑葚胚进一步发育,胚胎呈囊状,表面密布短纤毛,由纤毛摆动使胚胎在卵膜内不停转动,这一阶段的胚胎发育时期叫囊胚期。
16.担轮幼虫:原肠胚逐渐拉长呈倒梨形,原口前移到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圈口前纤毛环,纤毛环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中间有1~2 根长的主鞭毛在胚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纤毛。
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这时的胚胎称担轮幼虫。
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要点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考试大纲一、教材《虾蟹类增养殖学》王克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贝类养殖学》王如才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曹克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河蚌育珠部分)二、试卷结构及比例1、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占10%(10);多项选择题占15%(5);名词解释占15%(5);简答题占30%(6);论述题占30%(2)。
2、内容比例专业基础知识占30%;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40%(注:具体的养殖参数不列入考试范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30%。
三、主要考查知识点第一章甲壳类养殖学绪论1、甲壳类、贝类养殖学定义。
研究虾蟹类、贝类养殖理论与应用技术以增加水产资源与产量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贝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2、甲壳类、贝类养殖品种与国内养殖概况(学名,分类地位,生产特性,养殖方式,养殖产量组成),重点是对虾分类。
(1)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①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②有优秀的养殖性能(生长快、周期短、食谱广)③适合我国的养殖生产环境(种质、苗种、空间)(2)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3)养成生产粗养方式 Extensive半精养方式 Semi-intensive精养方式 Intensive超精养方式 Ultra-intensive第二章虾蟹类养殖生物学1、形态结构特点,主要生理器官(1)虾形动物体修长,腹部发达①游泳虾类②爬行虾类(2)蟹形动物,多扁平, 腹部不发达或退化。
结构模式: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7节。
除最前端体节具一对复眼,末端尾节无附肢外,每节上有一对附肢。
步足,共五对,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
2、对虾生殖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精荚、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性腺)。
内部器官-雄性(精巢、输精管、精荚囊)-雌性(卵巢、输卵管)外生殖器-雄性(交接器、雄性腹肢)-雌性(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虾类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五步足基部间的腹甲上纳精囊是否覆盖甲壳骨片:封闭式:具一囊状或袋状的纳精囊,交配时精荚的豆状体即贮于其中,大多数对虾是封闭式纳精囊,如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水产养殖学之贝类学复习题

育苗的过程和方法:(1)亲贝入池的时间与处理:需将亲贝于春季繁殖期前移入室内,在控温条件下促进性腺成熟。
选择同龄中壳高5--6cm,个体大的1龄贝做亲贝,清除附着生物,洗去浮泥,水体中密度一般为80--100个/立方米,利用网笼吊挂在池中或置于浮动网箱中蓄养。
(2)亲贝培养的水温:在适温范围内(15 o C--28 o C),培养的水温越高,促进性腺成熟所需的时间越短。
亲贝培育时,应以海上取贝时的水温为基准,以每天提高1 o C左右为宜,逐渐提高到给定水温。
(3)利用藻类榨取液作为亲贝的饵料:在蓄养亲贝时,由于水温过低,饵料难以大量培养,可采用鼠尾藻等藻类榨取液作饵料,以补助或解决饵料不足的问题。
(4)采卵与选幼:一、性腺检查:亲贝经过一段暂养后,由于水温的增高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性腺特别饱满,性腺指数达18%,性腺表面的黑膜基本消失,卵巢呈暗粉红色,精巢呈乳白色,此时便可做好准备,等待采卵。
二、采卵:亲贝性腺成熟后,要稳定数目,禁止大换水和随意倒池,应采取底层进水、底层出水,水温保持恒定。
稳定数日后,再移入新注满水的池子,便可自行排放精、卵。
三、盐度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盐度范围为17—35,适宜范围为22—23,最适为27左右。
四、选幼(选优):选优要及时,一旦发育到D形幼虫时,选优越快越好,否则精子死亡,水质恶化,影响胚胎和幼虫发育,影响附着变态及成活率。
(5)幼虫培育:一、培育密度:幼虫培养密度依据培养技术、管理水平、育苗池大小等而不同。
二、水温,幼虫的生长和发育,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速。
三、盐度:幼虫生存的盐度范围为18—39,适宜范围为21—23,最适为23左右。
四、投饵:等鞭金藻个体较小,是海湾扇贝幼虫良好的开口饵料。
五、管理:在幼虫培育过程中,充气、倒池、换水、抑菌、控光、水质检测、观测幼虫生长和发育等项常规管理工作同常温育苗。
(6)采苗及稚贝培育:海湾扇贝眼点幼虫出现率达40%左右,便可投放采苗器,其种类和方法与常温育苗相同,稚贝培育方法与常温育苗一样,由于是加温育苗,因此幼苗出池前需逐步降低水温至接近海水自然温度。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通称。
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瓣鳃纲外,其他种类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贝类的外部形态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贝壳素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还包括镁、铁、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
外套膜生理作用:分泌、保护内脏、呼吸。
头部、足部、内脏囊3、贝类的内部构造消化管——口(小齿:中央齿、侧齿、缘齿),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肝脏,胰脏,口腔背侧一对唾液腺。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囊,里面有一具有消化作用的晶杆。
水生贝类——鳃: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
(楯鳃、栉鳃)呼吸系统陆生蜗牛——假“肺”:外套腔内表面血管网。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以及血窦(开管式循环)/微血管(闭管式循环)构成。
(血红素、血青素)(1)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2)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头足类)排泄系统:肾脏。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其开口称为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为外肾孔或排泄孔。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原始贝类神经中枢由此派生的足神经索和脏神经索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进化贝类神经中枢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联络神经滤泡生殖系统——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管生殖输送管4、贝类分纲概述: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淡水中——双壳纲(少数)、腹足纲陆地中——腹足纲(肺螺类)海洋中——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生物因子:饵料、敌害环境因子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水质、光照、潮流、底质2、贝类的生活类型;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底上——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底栖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底内——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共生和群聚: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考试大纲

《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一、教材《虾蟹类增养殖学》王克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贝类养殖学》王如才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二、试卷结构及比例1、题型比例名词解释占20%;填空题占10%;判断说明题占1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30%。
2、内容比例专业术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30%;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40%(注:具体的养殖参数不列入考试范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30%。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甲壳类增养殖学绪论1、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定义(研究内容)。
2、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
3、甲壳类养殖主要产地,国家,常见养殖种类。
第二章虾蟹类养殖生物学1、对虾生殖系统组成和结构(交接器、雄性腹肢、精荚、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
2、主要内分泌器官及其功能。
3、两种繁殖方式比较(生殖系统,交配与产卵,胚胎发育与孵化)。
4、雌雄鉴别特征和方法(对虾,河蟹)。
5、虾蟹类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及各阶段的习性(生活史)。
6、影响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7、食性特点与主要饵料生物种类。
8、对虾类与真虾类的区别。
第三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1、虾蟹类苗种培育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2、对虾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能。
3、育苗室与育苗池建造基本要求。
4、育苗用水处理主要工艺与功能。
5、育苗用水水质调整与消毒方法。
6、人工手术促熟的原理和方法。
7、对虾受精卵消毒的过程和方法。
8、幼体发育过程的食性变化。
9、常用饵料生物种类(生产方法不考)。
10、幼体投饵技术要点。
第四章虾蟹类的养成技术1、养成方式与特点比较。
2、对虾池的基本要求。
3、基础饵料培养的原理与方法。
4、中间培育的原理与方法。
5、对虾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
6、基本投饵量计算方法。
7、如何调整投饵量。
8、投饵管理要点。
9、底质调控的原理与方法。
10、常见疾病名称(病毒病,细菌性病)。
11、白斑综合症有关所有知识。
12、SPF和SPR种苗第五章河蟹的养殖1、河蟹的分类。
(完整版)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

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1.胚壳:两壳背面的交接处通常具有一个突出物,称为“壳顶”,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
2.次生壳: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钙质壳。
3.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小齿和基膜构成。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4.颚片:口腔中外皮厚化而形成的几丁质消化器官辅助物,位于口腔前部,为摄取食物之用,大多数腹足类颚片在口腔的两侧,左右成对,头足类的颚片则背腹成对。
5.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食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6.胃楯: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
7.足丝:从半鳃类足部略近中央的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硬蛋白的强韧性纤维束。
用于贝类附着固定。
8.足丝腺:是足部内可分泌足丝的单细胞腺体。
9.嗉囊:食道通常很长,壁上有褶皱,食道常有一膨大部分,称为嗉囊。
10.泄殖孔:也即泄殖腔,为肠的末端略微膨大处。
输尿管和生殖管均开口于此腔,成为粪、尿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11.原肠作用:囊胚继续发育,形成一个双层或三层的胚胎即原肠胚,这一过程叫原肠作用。
12.生壳突起:分泌贝壳。
13.感觉突起: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司感觉作用,牡蛎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扇贝和鸟蛤还有外套眼分布。
14.缘膜突起:肌肉纤维较多,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能控制水流进出。
15.囊胚期:桑葚胚进一步发育,胚胎呈囊状,表面密布短纤毛,由纤毛摆动使胚胎在卵膜内不停转动,这一阶段的胚胎发育时期叫囊胚期。
16.担轮幼虫:原肠胚逐渐拉长呈倒梨形,原口前移到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圈口前纤毛环,纤毛环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中间有1~2根长的主鞭毛在胚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纤毛。
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这时的胚胎称担轮幼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我国发展贝类养殖都有哪些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2、贝类资源丰富、3、贝类的养殖特点: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4、具经验和成果(2)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应坚持哪些标准?1、生产力高2、适应能力强3、营养价值高4、苗种来源易5、养殖成本低6、移动性较差(3)如何划分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和浅海区,各区都有哪些典型的养殖贝类高潮区:蚶、中潮区:泥蚶、蛤仔、牡蛎、蛤蜊、低潮区:牡蛎、西施舌、文蛤、蛤仔、浅海:扇贝、贻贝、珍珠、牡蛎(1)室内人工育苗的定义是什么?室内人工育苗有何优点?室内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受精卵、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优点:可以引进新种;提前采苗;延长了生长期;可以防除敌害,提高了成活率;苗种纯,质量高,规格基本一致;可以进行多倍体育种,以及通过选种和杂交等工作,培育优良新品种。
(2)水的生物处理原理和方法。
生物处理是以微生物和植物的活动为基础。
微生物除了分解和利用有机物质外,他们还能产生维生素和生长素等,使得培养的幼虫和稚贝保持健康。
植物可以利用溶解于水中的氨态氮,使培养微生物免受代谢产物氨态氮的危害,还可以调整水的PH值。
生物处理分微生物处理法和藻类处理法。
微生物处理法:通过悬浮在水中和附着在砂床上的微生物,进行有机氮化合物的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和脱氮作用,来处理育苗用水。
包括:1、简易微生物净化2、生物转盘3、生物网笼和生物桶藻类处理法:利用藻类来处理育苗用水的机理是藻类利用氮和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使之转化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氧,改善水的PH值,达到净化的目的。
(2)水的理化处理都有哪几种方法?1、机械处理、2、活性炭吸附、3、泡沫分选、4、充气增氧、5、紫外线照射、6、超声波处理水、7、磁化水(4)光合细菌在人工育苗中有何应用?1、清池和改良环境,净化水质2、具营养价值可做幼虫的辅助饵料(5)作为饵料用的单胞藻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常用的饵料都有哪几种?基本条件:1、个体小、2、营养价值高、易消化、无毒性、3、繁殖快、易大量培养、4、浮游于水中、易被摄食、5、饵料要新鲜、无污染、6、饵料的密度常见的饵料:湛江叉鞭金藻、球等边金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亚心形扁藻、塔胞藻、盐藻、小球藻、异胶藻如何进行亲贝的选择、处理和蓄养?人工诱导亲贝产卵常用的方法有几种?一、自然排放法二、物理方法:1、变温刺激;2、流水刺激;3、阴干刺激;4、改变比重;5、电刺激;6、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产卵;7、超声波诱导三、化学方法:1、注射化学药物2、改变海水酸碱性3、氨水可以活化精子四、生物方法:1、异性产物2、食母生溶液3、激素(8)幼虫培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幼虫培育过程中常规的管理工作有哪些?p52从面盘幼虫初期开始;管理工作有:1、选幼、2、密度、3、换水、4、投饵、5、除害、6、选优、7、倒池与清底、8、充气与搅动、9、抗生素的利用、10、幼虫培育中的适宜理化条件11、幼苗培育中有关技术数据得观测12、幼虫的附着行动及采苗贝类浮游幼虫具有哪些生态特点?1、贝类蜉蝣幼虫属于阶段性浮游生物生态群;2、幼虫出现有周期性;3、幼虫出现有短暂性;4、幼虫分布不均匀性;5、幼虫出现具有趋光性(11)半人工采苗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固着型贝类、附着型贝类、埋栖型贝类)。
P23原理:双壳类的成体有的固着在固着基上终生不能移动,有的终生用足丝附着在附着基上,也有的成体钻在泥沙中营埋栖生活一、采苗袋:用网目1.2×1.2㎜窗纱网做采苗袋,采苗袋规格40×30㎝或50×30㎝,内装尼龙网片、聚乙烯或挤塑网片50克二、采苗笼:长60~100㎝,直径25~30㎝,层间隔为20㎝,网笼网目同采苗袋,每层放尼龙网片或挤塑网片20克。
(12)腹足类和瓣鳃类生活史可划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如何?p17腹足纲:胚胎期、幼虫期(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稚鲍、幼鲍、成鲍瓣腮纲:胚胎期、幼虫期(担轮幼虫、面盘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稚贝期、幼贝期、成贝期1、试述天然珍珠成因及人工养殖珍珠原理。
(一)天然珍珠的成因:1、内因说:病变,分泌细胞脱落于组织中增生;2、外因说:外物、壳膜间、下陷粘上分泌细胞,增生;3、畸形增殖说:外来刺激(机械、化学)发生病理及机能变化,分泌细胞增生。
共同点:外套膜分泌细胞在结缔组织内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
(二)人工养殖珍珠的原理:人工培育珍珠就是运用外套膜(珍珠质分泌组织)受到外来刺激后,能引起该组织发生增殖形成珍珠囊的原理,用人为的方法将珠母贝的外套膜切成小片,移植到另一个珠母贝的组织中。
被移植的外套膜小片经过一系列变化之后,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产生人工无核珍珠。
或在移植外套膜小片的同时,植入用蚌壳或其他原料做成的珠核,被移植的小片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包围珠核的珍珠囊,再分泌珍珠质沉积在珠核上,而产生人工有核珍珠。
2、试述术前处理的方法。
处理方法:(1)冬季—生殖腺形成期(2~3月,15~18℃):A、特点—营养足,生殖细胞极少或未形成,活力强。
B、方法—抑制成熟及活力:抑制笼70%容积,深吊(5M 以下或海底)。
(2)春季—生殖腺成熟及排放期(4~5月,22~25 ℃):①特点—生殖腺接近成熟或成熟待放,活力强。
②方法—去除生殖细胞及抑制活力:A、疏养(30%),浅吊(20~60cm):O2多、饵丰、WT高、成熟;B、抑放:切断足丝、去除附着物、竹笼密养(70~80%)、深吊(5m)。
C、促放:白天浅吊法(20-60cm);潮流冲来;夜间浅吊法(20-60cm);夜活动习性,更易排放。
水池综合法:浅滩筑池,阴干3~4H后放入池促放;日晒法:切断足丝,日晒1—2H,浅吊促放。
D、休养:排放后把贝笼吊回原深度休养1周。
(3)初夏—繁殖期过后非繁殖期(5~6月,25~28℃)①特点—生殖腺排空,活力因环境而异:环境好,活力强;环境差,活力弱(繁殖+高温消耗)。
②方法—调整活力:活力强者:密养、深吊;活力弱者:疏养、浅吊(达到活力适中)。
(4)秋季—10~12月,28~20℃:①特点—生殖腺饱或不饱或空;活力强;②方法—综合上述方法。
4、经过术前处理的母贝达到哪些要求?(1)晶杆长度缩短1/5~1/6,重量减少30~50%,以40%为好;(2)提离水面多数开壳缓慢;(3)开口时开口器有粘着力又不费劲;(4)不长鳞片;(5)大多数贝体只长1~2根足丝;(6)鳃、外套膜、闭壳肌黑色素变淡;(7)生殖腺乳白色半透明,半丰富弹性。
5、术前处理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1)、用于处理的贝应发育良好、健壮、有充分的营养积累,无病虫害;(2)、70%贝体达到要求即可,追求100%将使部分贝体过弱,适得其反;(3)、加强检查,及时调整处理强度(为密度、深浅、时间等);(3)、防止抑制不均,经常调整贝在笼内相对位置;(5)、严寒、酷暑应尽量缩短离水时间;(6)、及时移去处理过程死贝;(7)、若生殖腺萎缩成橘红色,应降低拟制强度并延长休养时间至10天,使成乳白色半透明。
6、哪些贝不能作为手术贝?下列贝不能用来插核:殖腺不多,但软体部稀松;生殖腺,软体部成水肿状;殖腺处于成熟期和放出前期;殖腺萎缩呈橘红色;套膜收缩离开外套线;大部分脱落或烂鳃;变硬、闭壳肌受伤;心肝(多毛类、穿孔海绵寄生);贝时间过长贝体太弱或贝破损大于1cm2。
未经术前处理或处理不当,活力没有调整好的。
7、珍珠贝母贝的养成方式有哪些,其优缺点如何?母贝的养成(一)、养成方式:1、长桩吊养(见图):适于泥或泥沙底,可打桩,退潮水深2~3米以上,广东。
木桩:4~6m,尾径10cm,尼龙薄膜包扎防凿穴贝类。
绳缆:φ1 cm聚乙烯绳,每条10~15m。
优点:(1)抗风浪性能强;(2)适于浪大流急地方;(3)成本低。
缺点:(1)生活水层不固定;(2)水浅混浊影响生长;(3)操作时间受潮水限制。
2、短桩吊养(见图):适宜沙底,退潮仍有0.5~1m水深的浅滩,见于广西营盘。
木桩:1~2m,尾径5~10cm,摇入地0.5~1m,柱距10~15m,尼龙薄膜包扎防凿穴贝类。
绳缆:φ1cm 聚乙烯绳,每条10~15m,供四方笼吊挂,但笼子着地。
优点:(1)抗风浪性能强;(2)操作方便,退潮徒步操作;(3)成本低。
缺点:(1)生活水层不固定;(2)操作时间受潮水限制;(3)受底栖敌害干扰较大;(4)退潮时水太浅易受寒热影响。
3、浮筏吊养:适于浪小,最低潮仍有5~6M以上的海区,见于湛江、海南等地。
结构:竹筏或木筏+浮桶+边锚;优点:水层恒定、水质较清、潮流畅通、生长快、操作方便;缺点:抗风力差、成本高。
4、浮子延绳筏吊养:适于浪大,水深海区,用于吊养母贝。
优点:水层恒定,抗风性能强,生长快;缺点:操作不方便,不适于育苗及育珠。
8、外套膜小片的药物处理方法有那些?(1)1/5000荧光色素伊尔明诺R2海水溶液,浸3分钟;(2)0.5g蛋黄卵磷脂与适量海水混合成乳状液涂于小片上,渗透后使用;(3)1/5万金霉素海水将红汞稀成2%溶液浸小片,插植工具及珠核用1/10万金霉素处理,提高成活率;(4)1~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海水溶液促进小片顺利形成珍珠囊,商品珠率高,白色珠多,黄色珠下降。
9、施术贝在休养期有什么变化?休养期如何确定?施术贝在休养期的变化:1、形成壳缘鳞片时间:20天(80%),无术前处理的40天(20%);2、能正常分泌足丝时间:3周(大多数),2周(50%),1周(极少分泌);3、鳃、软体部色素变黑时间:10天后,若10天仍黄色,说明休养场及方法有错;4、死亡高峰期:5~7月份以第2~3天;3~4及8~10月以第4~5天;5、吐核高峰期:腹嵴第10天、泄殖孔第4~6天;夜间脱核量为日间2~3倍。
休养期的确定依据:珍珠囊形成时间及施术贝恢复正常生理活动时间实验认为:20~25天为好,至少10天以上,因7天内生理极混乱,第七天才逐渐恢复正常。
10、简述保证珍珠质量的几个植核关键因素保证珍珠质量的几个植核关键:1、小片外侧应贴珠核,否则形成:素珠、一个有核珠和一个无核珠、畸形珠;2、小片应全面紧贴珠核,否则形成:污斑珠、尾巴珠、素珠;3、珠核不得与缩足肌接触,否则因其收缩造成:脱片、污珠、尾巴珠;4、开切口时不得损伤足丝腺,否则可引起污染死亡,或足丝腺部分细胞引入珍珠囊内分泌杂质使珍珠形成斑点;5、不能损伤消化盲囊及肠道;6、切口大小适中,以比珠核直径略小为好,太大引起脱核或脱片,太小插不进珠核。
第五节珍珠的培育11、施术贝在休养期的变化有哪些?1、形成壳缘鳞片时间:20天(80%),无术前处理的40天(20%)2、能正常分泌足丝时间:3周(大多数),2周(50%),1周(极少分泌);3、鳃、软体部色素变黑时间:10天,若10天后仍黄色,说明休养场及方法有错。